图书介绍
人兽共患病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蓝天出版社
- ISBN:7800814270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731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7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兽共患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二篇 人兽共患细菌病1
序言1
目 录1
序言1
第二篇 人兽共患细菌病1
二、流行病学 412
二、流行病学 412
第一章钩端螺旋体病4
第一章钩端螺旋体病4
一、病原5
(一)形态特征5
(二)培养特性5
(二)培养特性5
(一)形态特征5
一、病原5
(四)菌型及变异6
(五)寄生性和腐生性钩端螺旋体的鉴别6
(三)毒力6
(五)寄生性和腐生性钩端螺旋体的鉴别6
(四)菌型及变异6
(三)毒力6
(六)致病性及在体内的分布7
(六)致病性及在体内的分布7
(七)免疫8
(七)免疫8
(八)抵抗力10
二、宿主10
(八)抵抗力10
二、宿主10
三、分布12
(一)疫源地12
(一)疫源地12
三、分布12
(二)地区分布13
(二)地区分布13
(三)时间分布14
(四)人群分布14
(五)动物分布14
(四)人群分布14
(三)时间分布14
(五)动物分布14
(六)菌群分布15
(六)菌群分布15
(一)流行概况18
四、流行病学18
(一)流行概况18
四、流行病学18
(二)传播方式19
(二)传播方式19
(三)流行特点20
(三)流行特点20
五、物动钩端旋螺体病21
(二)牛21
(一)猪21
五、物动钩端旋螺体病21
(一)猪21
(二)牛21
(四)犬22
(三)马22
(三)马22
(四)犬22
(六)貂23
(五)鹿23
(一)症状23
(一)症状23
六、人的钩端螺旋体病23
(五)鹿23
(六)貂23
六、人的钩端螺旋体病23
(二)直接和差速离心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24
(一)标本采集24
(二)直接和差速离心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24
(一)标本采集24
(三)治疗24
(二)预后24
(二)预后24
七、诊断24
七、诊断24
(三)治疗24
(三)改良镀银染色法25
(三)改良镀银染色法25
(四)分离培养法26
(四)分离培养法26
(五)血清学试验27
(五)血清学试验27
八、防制31
八、防制31
(一)控制传染源31
(一)控制传染源31
(二)切断传播途径32
(三)预防接种32
(三)预防接种32
(二)切断传播途径32
参考文献34
参考文献34
一、病原36
二、分布36
第二章疏螺旋体病36
第二章疏螺旋体病36
一、病原36
二、分布36
三、流行病学38
(一)禽疏螺旋体病38
(二)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疏螺旋体病38
三、流行病学38
(一)禽疏螺旋体病38
(二)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疏螺旋体病38
(三)人的疏螺旋体病39
(三)人的疏螺旋体病39
(二)哺乳动物40
四、动物疏螺旋体病40
(一)禽40
(一)禽40
五、人的疏螺旋体病40
四、动物疏螺旋体病40
五、人的疏螺旋体病40
(二)哺乳动物40
六、诊断41
七、防制41
六、诊断41
七、防制41
参考文献42
参考文献42
第三章弯杆菌病43
一、病原43
一、病原43
第三章弯杆菌病43
二、分布44
二、分布44
(一)地理分布44
(一)地理分布44
(二)宿主分布45
三、流行病学45
(二)宿主分布45
三、流行病学45
四、动物弯杆菌病46
(一)发病机理46
(一)发病机理46
四、动物弯杆菌病46
(二)临床症状47
(二)临床症状47
(三)治疗48
(三)治疗48
(一)发病机理49
五、人的弯杆菌病49
(二)临床症状49
(三)治疗49
(三)治疗49
(二)临床症状49
(一)发病机理49
五、人的弯杆菌病49
六、诊断50
(一)细菌学检查50
(一)细菌学检查50
六、诊断50
(二)血清学检查51
七、防制51
(一)家畜弯杆菌病的防制51
(一)家畜弯杆菌病的防制51
七、防制51
(二)血清学检查51
参考文献52
(二)人弯杆菌病的防制52
(二)人弯杆菌病的防制52
参考文献52
一、病原54
第四章鼻疽54
一、病原54
第四章鼻疽54
(一)世界分布56
二、分布56
二、分布56
(一)世界分布56
(四)季节分布57
(三)畜群分布57
(四)季节分布57
(三)畜群分布57
(二)国内分布57
(二)国内分布57
(一)易感动物60
三、流行病学60
(五)性别分布及其他60
(二)传染源60
(五)性别分布及其他60
三、流行病学60
(一)易感动物60
(二)传染源60
(三)感染途径61
(四)流行概况61
(四)流行概况61
(三)感染途径61
(二)临床症状(主要是马属动物)65
四、动物的鼻疽65
(一)发病机理65
四、动物的鼻疽65
(一)发病机理65
(二)临床症状(主要是马属动物)65
(三)病理变化66
(三)病理变化66
(四)治疗67
(四)治疗67
(五)免疫68
(五)免疫68
五、人的鼻疽69
五、人的鼻疽69
(一)发病概况69
(二)传染源69
(三)潜伏期和症状69
(三)潜伏期和症状69
(一)发病概况69
(二)传染源69
(一)常规诊断70
(四)预后和治疗70
(四)预后和治疗70
六、诊断70
六、诊断70
(一)常规诊断70
(二)新近诊断方法72
(二)新近诊断方法72
七、防制75
(一)简况75
(一)简况75
七、防制75
(三)防制措施76
(二)鼻疽防制注意事项76
(二)鼻疽防制注意事项76
(三)防制措施76
主要参考文献77
主要参考文献77
一、病原78
一、病原78
第五章类鼻疽78
(一)概述78
第五章类鼻疽78
(一)概述78
(二)病原分离与培养79
(三)抗原特性79
(三)抗原特性79
(二)病原分离与培养79
(四)抵抗力与耐药性80
(四)抵抗力与耐药性80
(一)世界分布81
(一)世界分布81
二、分布81
二、分布81
(二)国内分布82
(二)国内分布82
(三)传染源84
(二)人群易感性84
三、流行病学84
(一)易感动物84
(二)人群易感性84
(三)传染源84
三、流行病学84
(一)易感动物84
(四)感染方式和途径85
(四)感染方式和途径85
四、动物类鼻疽86
(一)马属动物的类鼻疽86
四、动物类鼻疽86
(一)马属动物的类鼻疽86
(二)牛的类鼻疽89
(四)绵羊的类鼻疽89
(二)牛的类鼻疽89
(三)猪的类鼻疽89
(三)猪的类鼻疽89
(四)绵羊的类鼻疽89
(五)山羊的类鼻疽90
(六)梅花鹿的类鼻疽90
(五)山羊的类鼻疽90
(六)梅花鹿的类鼻疽90
(七)实验动物类鼻疽的实验感染91
(七)实验动物类鼻疽的实验感染91
(一)潜伏期92
五、人的类鼻疽92
(三)治疗92
(二)临床症状92
(三)治疗92
(二)临床症状92
(一)潜伏期92
五、人的类鼻疽92
(二)血清学诊断93
(四)预后93
六、诊断93
(一)细菌学诊断93
六、诊断93
(一)细菌学诊断93
(二)血清学诊断93
(四)预后93
(三)变态反应诊断95
(三)变态反应诊断95
(四)临床及流行病学诊断95
(四)临床及流行病学诊断95
七、防制96
七、防制96
主要参考文献97
主要参考文献97
一、病原99
第六章绿脓杆菌病99
(一)一般性状99
(一)一般性状99
一、病原99
第六章绿脓杆菌病99
(二)抗原构造与血清学分群(型)100
(二)抗原构造与血清学分群(型)100
(三)绿脓杆菌与其他菌的抗原关系102
(四)绿脓素与绿脓素分型102
(四)绿脓素与绿脓素分型102
(三)绿脓杆菌与其他菌的抗原关系102
(五)嗜菌体与嗜菌体分型103
(六)绿脓杆菌粘液(荚膜)抗原103
(五)嗜菌体与嗜菌体分型103
(七)H抗原103
(八)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103
(McAb)103
(六)绿脓杆菌粘液(荚膜)抗原103
(七)H抗原103
(八)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103
(McAb)103
二、分布与流行病学104
(一)世界性绿脓杆菌血清群(型)的分布104
(二)我国绿脓杆菌血清群的分布104
(九)绿脓杆菌的耐药性104
二、分布与流行病学104
(九)绿脓杆菌的耐药性104
(二)我国绿脓杆菌血清群的分布104
(一)世界性绿脓杆菌血清群(型)的分布104
(一)绿脓杆菌的致病因子106
三、动物绿脓杆菌病106
(三)动物的易感性106
(一)绿脓杆菌的致病因子106
三、动物绿脓杆菌病106
(三)动物的易感性106
(三)各种动物的绿脓杆菌病107
(二)绿脓杆菌感染特征107
(三)各种动物的绿脓杆菌病107
(二)绿脓杆菌感染特征107
(三)治疗110
(三)治疗110
(一)绿脓杆菌败血症的性质110
四、人的绿脓杆菌病110
四、人的绿脓杆菌病110
(一)绿脓杆菌败血症的性质110
(二)引起败血症的疾病分类110
(二)引起败血症的疾病分类110
(一)微生物学检查111
五、诊断111
五、诊断111
(一)微生物学检查111
(四)FLISA检测法112
断法112
(三)协同凝集试验快速诊112
(二)间接血凝检测法112
(五)绿脓杆菌分群(型)112
(二)间接血凝检测法112
(三)协同凝集试验快速诊112
断法112
(四)FLISA检测法112
(五)绿脓杆菌分群(型)112
六、防制113
(一)概述113
(二)自动免疫113
(一)概述113
(二)自动免疫113
六、防制113
参考文献115
(三)被动免疫115
参考文献115
(三)被动免疫115
一、病原117
第七章布氏杆菌病117
一、病原117
第七章布氏杆菌病117
二、分布119
二、分布119
三、流行病学123
三、流行病学123
四、动物布氏杆菌病130
四、动物布氏杆菌病130
(一)牛布氏杆菌病131
(一)牛布氏杆菌病131
(二)山羊及绵羊布氏杆菌病132
(二)山羊及绵羊布氏杆菌病132
(三)猪布氏杆菌病133
(四)马布氏杆菌病133
(五)骆驼布氏杆菌病133
(六)犬布氏杆菌病133
(七)野兔布氏杆菌病133
(八)家禽布氏杆菌病133
(三)猪布氏杆菌病133
(四)马布氏杆菌病133
(五)骆驼布氏杆菌病133
(六)犬布氏杆菌病133
(七)野兔布氏杆菌病133
(八)家禽布氏杆菌病133
五、人的布氏杆菌病134
五、人的布氏杆菌病134
(三)细菌学检查135
(二)血液生化学检查135
检查135
(一)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135
六、诊断135
(三)细菌学检查135
(二)血液生化学检查135
检查135
(一)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135
六、诊断135
(四)血清学检查136
(四)血清学检查136
(一)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138
(五)变态反应检查138
七、防制138
(一)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138
七、防制138
(五)变态反应检查138
(三)大力开展人、畜的预139
防接种139
(二)切实切断传播途径139
(二)切实切断传播途径139
防接种139
(三)大力开展人、畜的预139
(四)培育健康牛群140
(四)培育健康牛群140
(五)流行病学监测141
参考文献141
(五)流行病学监测141
参考文献141
第八章土拉菌病143
一、病原143
第八章土拉菌病143
一、病原143
(一)宿主144
二、分布144
(一)宿主144
三、流行病学144
三、流行病学144
二、分布144
(二)传播途径145
(三)易感者145
(四)流行特点145
(四)流行特点145
(三)易感者145
(二)传播途径145
四、动物土拉菌病146
五、人的土拉菌病146
五、人的土拉菌病146
四、动物土拉菌病146
(三)肺型147
(四)全身型(伤寒型或败147
血型)147
(二)胃肠型147
六、诊断147
(一)腺型147
(三)肺型147
(二)胃肠型147
(一)腺型147
(一)临床诊断147
(一)临床诊断147
(二)微生物学诊断147
六、诊断147
血型)147
(四)全身型(伤寒型或败147
(二)微生物学诊断147
(三)免疫学检查法148
(三)免疫学检查法148
(三)一般卫生措施150
七、防制150
(一)预防接种150
(二)病人(畜)的处理150
(一)预防接种150
(二)病人(畜)的处理150
(三)一般卫生措施150
七、防制150
(四)流行病学调查151
主要参考文献151
主要参考文献151
(四)流行病学调查151
(一)抗原构造(血清型)152
(一)抗原构造(血清型)152
第九章大肠杆菌病152
第九章大肠杆菌病152
一、病原152
一、病原152
(二)病原性153
(二)病原性153
(二)血清型分布155
二、分布155
(一)宿主分布155
(二)血清型分布155
二、分布155
(一)宿主分布155
三、流行病学157
三、流行病学157
四、动物大肠杆菌病159
(一)发病机理159
四、动物大肠杆菌病159
(一)发病机理159
(二)临床症状160
(二)临床症状160
(三)病理变化161
(三)病理变化161
五、人的大肠杆菌病163
六、诊断163
(三)临床症状163
(一)发病机理163
六、诊断163
(三)临床症状163
(一)发病机理163
五、人的大肠杆菌病163
(一)细菌学检查164
(一)细菌学检查164
(二)肠毒素检查164
(二)肠毒素检查164
七、防制166
(三)血清学检查166
(四)快诊法研究166
七、防制166
(一)动物大肠杆菌病的防166
制166
(三)血清学检查166
(四)快诊法研究166
制166
(一)动物大肠杆菌病的防166
参考文献172
(二)人大肠杆菌病的防制172
参考文献172
(二)人大肠杆菌病的防制172
一、病原175
第十章沙门氏菌病175
一、病原175
第十章沙门氏菌病175
(一)沙门氏菌菌型分布178
二、分布178
二、分布178
(一)沙门氏菌菌型分布178
(三)时间分布180
(二)地区分布180
(二)地区分布180
(三)时间分布180
(五)职业分布181
(四)年龄与性别分布181
(五)职业分布181
(四)年龄与性别分布181
三、流行病学182
三、流行病学182
(二)马沙门氏菌病184
(一)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184
四、动物沙门氏菌病184
(二)马沙门氏菌病184
(一)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184
四、动物沙门氏菌病184
(五)猪沙门氏菌病185
(三)牛沙门氏菌病185
(四)羊沙门氏菌病185
(五)猪沙门氏菌病185
(四)羊沙门氏菌病185
(三)牛沙门氏菌病185
(六)禽沙门氏菌病186
(六)禽沙门氏菌病186
(七)兔沙门氏菌病188
(八)其他动物的沙门氏菌188
感染188
感染188
(八)其他动物的沙门氏菌188
(七)兔沙门氏菌病188
(九)野生动物的沙门氏菌189
感染189
五、人的沙门氏菌病189
五、人的沙门氏菌病189
感染189
(九)野生动物的沙门氏菌189
六、诊断191
(一)马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1
(一)马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1
六、诊断191
(二)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2
(三)羊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2
(四)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2
(五)禽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2
(五)禽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2
(四)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2
(三)羊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2
(二)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2
(六)人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3
(六)人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93
(一)动物沙门氏菌病的防194
制194
制194
(一)动物沙门氏菌病的防194
七、防制194
七、防制194
措施195
(三)动物预防接种及有关195
(二)人沙门氏菌病的防制195
(三)动物预防接种及有关195
措施195
(二)人沙门氏菌病的防制195
主要参考文献196
主要参考文献196
第十一章细菌性痢疾198
一、病原198
第十一章细菌性痢疾198
一、病原198
二、分布198
二、分布198
三、流行病学199
(一)传染源199
三、流行病学199
(一)传染源199
(二)传播途径200
(二)传播途径200
(三)易感者201
四、人的细菌性痢疾201
(三)易感者201
(一)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201
四、人的细菌性痢疾201
(一)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201
(二)临床表现202
(二)临床表现202
(三)诊断203
(四)鉴别诊断203
(三)诊断203
(四)鉴别诊断203
(五)治疗204
(五)治疗204
五、猕猴细菌性痢疾205
五、猕猴细菌性痢疾205
(三)临床表现206
(二)流行情况206
(一)病原206
(一)病原206
(二)流行情况206
(三)临床表现206
(四)对人类的危险性206
(四)对人类的危险性206
(五)病理变化207
(二)切断传播途径207
(一)控制传染源207
六、防制207
(七)治疗207
(五)病理变化207
(六)诊断207
(七)治疗207
六、防制207
(一)控制传染源207
(二)切断传播途径207
(六)诊断207
(三)增强机体免疫力208
主要参考文献208
(三)增强机体免疫力208
主要参考文献208
第十二章耶新氏菌病210
(一)伪结核耶新氏菌210
一、病原210
(二)小肠结肠炎耶新氏菌210
一、病原210
(一)伪结核耶新氏菌210
(二)小肠结肠炎耶新氏菌210
第十二章耶新氏菌病210
二、分布213
二、分布213
三、流行病学215
三、流行病学215
五、人的耶新氏菌病216
四、动物耶新氏菌病216
五、人的耶新氏菌病216
四、动物耶新氏菌病216
(一)伪结核耶新氏菌病的诊断217
(二)小肠结肠炎耶新氏菌病的诊断217
六、诊断217
六、诊断217
(二)小肠结肠炎耶新氏菌病的诊断217
(一)伪结核耶新氏菌病的诊断217
七、防制218
七、防制218
参考文献219
参考文献219
一、病原221
第十三章鼠疫221
第十三章鼠疫221
一、病原221
(一)宿主222
(一)宿主222
二、宿主及传播媒介222
二、宿主及传播媒介222
三、流行病学223
(一)传染源223
(二)传播途径223
(二)传播媒介223
(二)传播途径223
三、流行病学223
(一)传染源223
(二)传播媒介223
四、分布224
(三)流行特征224
四、分布224
(三)流行特征224
(一)啮齿动物225
五、动物鼠疫225
(一)啮齿动物225
五、动物鼠疫225
(二)食肉动物227
(三)其他动物227
(三)其他动物227
(二)食肉动物227
(一)腺型鼠疫228
六、人的鼠疫228
(二)肺型鼠疫228
(三)败血型鼠疫228
八、防制228
七、诊断228
(五)其他型鼠疫228
(四)皮肤型鼠疫228
(三)败血型鼠疫228
(二)肺型鼠疫228
(一)腺型鼠疫228
六、人的鼠疫228
(四)皮肤型鼠疫228
八、防制228
(五)其他型鼠疫228
七、诊断228
参考文献229
参考文献229
一、病原230
第十四章巴氏杆菌病230
一、病原230
第十四章巴氏杆菌病230
(一)多杀性巴氏杆菌231
(一)多杀性巴氏杆菌231
(二)溶血性巴氏杆菌234
(二)溶血性巴氏杆菌234
(三)嗜肺性巴氏杆菌235
(三)嗜肺性巴氏杆菌235
(四)脲巴氏杆菌235
二、分布235
(一)宿主分布235
二、分布235
(一)宿主分布235
(四)脲巴氏杆菌235
(二)畜群分布236
(二)畜群分布236
(三)地区分布237
(三)地区分布237
(四)季节及其他分布240
(四)季节及其他分布240
三、流行病学242
三、流行病学242
四、动物巴氏杆菌病247
(一)禽巴氏杆菌247
(一)禽巴氏杆菌247
四、动物巴氏杆菌病247
(二)猪巴氏杆菌病248
(二)猪巴氏杆菌病248
(三)牛巴氏杆菌病249
(三)牛巴氏杆菌病249
(四)绵羊巴氏杆菌病251
(五)兔巴氏杆菌病251
(五)兔巴氏杆菌病251
(四)绵羊巴氏杆菌病251
(六)马巴氏杆菌病253
(六)马巴氏杆菌病253
(七)鹿巴氏杆菌病254
(八)水貂巴氏杆菌病254
(七)鹿巴氏杆菌病254
(八)水貂巴氏杆菌病254
(一)多杀性巴氏杆菌病255
五、人的巴氏杆菌病255
五、人的巴氏杆菌病255
(一)多杀性巴氏杆菌病255
(一)细菌学诊断257
(一)细菌学诊断257
(二)溶血性巴氏杆菌病257
(三)嗜肺巴氏杆菌病257
(四)脲巴氏杆菌病257
六、诊断257
六、诊断257
(四)脲巴氏杆菌病257
(三)嗜肺巴氏杆菌病257
(二)溶血性巴氏杆菌病257
(二)动物接种试验258
(三)血清学诊断258
(二)动物接种试验258
(三)血清学诊断258
(五)鉴别诊断259
(四)其他诊断方法259
(四)其他诊断方法259
(五)鉴别诊断259
七、防制260
七、防制260
参考文献262
参考文献262
一、病原264
一、病原264
第十五章坏死杆菌病264
第十五章坏死杆菌病264
二、分布265
(一)马坏死杆菌病265
三、动物坏死杆菌病265
二、分布265
(一)马坏死杆菌病265
三、动物坏死杆菌病265
(二)牛坏死杆菌病266
(二)牛坏死杆菌病266
(三)羊坏死杆菌病267
(四)猪坏死杆菌病267
(四)猪坏死杆菌病267
(三)羊坏死杆菌病267
(六)兔坏死杆菌病268
(七)动物坏死杆菌病的治疗268
四、人的坏死杆菌病268
(五)犬坏死杆菌病268
(六)兔坏死杆菌病268
四、人的坏死杆菌病268
(七)动物坏死杆菌病的治疗268
(五)犬坏死杆菌病268
(二)实验室检验269
(一)临床一流行病学诊断269
五、诊断269
五、诊断269
(一)临床一流行病学诊断269
(二)实验室检验269
六、防制270
参考文献270
六、防制270
参考文献270
第十六章葡萄球菌病271
一、病原271
(一)生物学性状271
第十六章葡萄球菌病271
(一)生物学性状271
一、病原271
(二)致病性272
(二)致病性272
二、分布273
(三)免疫性273
二、分布273
(三)免疫性273
(一)牛葡萄球菌乳房炎275
四、动物葡萄球菌病275
三、流行病学275
(一)牛葡萄球菌乳房炎275
三、流行病学275
四、动物葡萄球菌病275
(二)绵羊传染性乳房炎277
(三)羔羊蜱咬脓毒症277
(四)幼猪渗出性皮炎277
(二)绵羊传染性乳房炎277
(三)羔羊蜱咬脓毒症277
(四)幼猪渗出性皮炎277
(五)马萄葡球菌病277
(五)马萄葡球菌病277
(六)兔葡萄球菌病278
(七)禽葡萄球菌病278
(七)禽葡萄球菌病278
(六)兔葡萄球菌病278
五、人的葡萄球菌病279
(一)疖279
(一)疖279
五、人的葡萄球菌病279
(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280
(一)病原菌的分离鉴定280
(二)葡萄球菌性肺炎280
六、诊断280
(二)葡萄球菌性肺炎280
(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280
六、诊断280
(一)病原菌的分离鉴定280
(二)血清学诊断281
(三)食物中毒的检查281
(二)血清学诊断281
(三)食物中毒的检查281
七、防制282
七、防制282
参考文献283
参考文献283
第十七章链球菌病284
第一节猪链球菌病284
一、病原284
(一)一般特性284
第十七章链球菌病284
第一节猪链球菌病284
一、病原284
(一)一般特性284
(二)生化特性285
(二)生化特性285
(三)抵抗力288
二、流行病学288
(三)抵抗力288
二、流行病学288
三、症状288
三、症状288
(一)关节炎289
(四)脓肿289
(三)脑膜炎289
(二)心内膜炎289
(一)关节炎289
(二)心内膜炎289
(三)脑膜炎289
(四)脓肿289
四、病理变化290
(五)急性败血型290
(五)急性败血型290
四、病理变化290
五、诊断291
(一)显微镜检查291
(二)分离培养291
(三)动物接种291
六六、免疫291
六六、免疫291
(三)动物接种291
(二)分离培养291
(一)显微镜检查291
五、诊断291
一、病原292
第二节羊链球菌病292
七、防制292
第二节羊链球菌病292
一、病原292
七、防制292
(一)传染源及传播途径293
三、症状293
(二)流行特点293
三、症状293
二、流行病学293
(一)传染源及传播途径293
二、流行病学293
(二)流行特点293
四、病理变化294
五、诊断294
六、防制294
六、防制294
五、诊断294
四、病理变化294
一、病原及流行病学295
第三节禽链球菌病295
一、病原及流行病学295
第三节禽链球菌病295
二、症状296
四、诊断296
二、症状296
三、病理变化296
五、防制296
五、防制296
四、诊断296
三、病理变化296
参考文献297
参考文献297
第四节人的链球菌病297
第四节人的链球菌病297
第十八章炭疽299
第十八章炭疽299
(一)形态与染色300
一、病原300
(一)形态与染色300
(二)培养特性300
一、病原300
(二)培养特性300
(四)荚膜302
(三)生化特性302
(四)荚膜302
(三)生化特性302
(五)芽胞303
(五)芽胞303
(七)毒素304
(六)质粒304
(七)毒素304
(六)质粒304
(八)抗原305
(八)抗原305
(九)变异性306
(九)变异性306
(十)抵抗力306
(十)抵抗力306
二、分布307
(十一)噬菌体307
(十二)炭疽菌素307
(一)宿主分布307
(一)宿主分布307
二、分布307
(十二)炭疽菌素307
(十一)噬菌体307
(二)地理分布308
(二)地理分布308
(一)炭疽在动物间的流行319
(二)人类炭疽的流行特征319
三、流行病学319
三、流行病学319
(一)炭疽在动物间的流行319
(二)人类炭疽的流行特征319
(三)传播方式323
(三)传播方式323
四、炭疽和生物战324
四、炭疽和生物战324
五、动物炭疽325
五、动物炭疽325
(一)感染过程325
(二)中毒过程325
(二)中毒过程325
(一)感染过程325
(四)症状326
(三)致死机理的探讨326
(四)症状326
(三)致死机理的探讨326
(五)病理变化327
(五)病理变化327
(六)治疗327
(六)治疗327
(一)皮肤炭疽328
或吸入炭疽)328
(二)纵隔障炭疽(肺炭疽328
(一)皮肤炭疽328
六、人的炭疽328
(二)纵隔障炭疽(肺炭疽328
或吸入炭疽)328
六、人的炭疽328
(三)肠炭疽329
(三)肠炭疽329
(二)病理解剖学诊断331
七、诊断331
(一)临床及流行病学诊断331
(二)病理解剖学诊断331
(三)鉴别诊断331
七、诊断331
(一)临床及流行病学诊断331
(三)鉴别诊断331
(四)细菌学诊断332
(四)细菌学诊断332
(五)血清学诊断334
(五)血清学诊断334
(一)平时的防制335
八、防制335
八、防制335
(一)平时的防制335
(二)工业炭疽的防制336
(三)出现疫情后的防制336
(三)出现疫情后的防制336
(二)工业炭疽的防制336
(四)预防338
(四)预防338
九、期待解决的问题340
九、期待解决的问题340
参考文献341
参考文献341
(一)病原概述343
一、病原343
第十九章破伤风343
第十九章破伤风343
一、病原343
(一)病原概述343
(二)破伤风毒素344
(二)破伤风毒素344
(一)宿主分布345
(二)畜群分布345
(二)畜群分布345
(一)宿主分布345
二、分布345
二、分布345
(四)季节及其他分布346
(三)家畜的地区分布346
(三)家畜的地区分布346
(四)季节及其他分布346
(五)人类的地区分布347
(五)人类的地区分布347
(三)家畜的感染途径348
(二)感染源348
(三)家畜的感染途径348
三、流行病学348
三、流行病学348
(一)易感动物348
(二)感染源348
(一)易感动物348
(五)人的感染型式350
(四)家畜流行概况350
(四)家畜流行概况350
(五)人的感染型式350
(一)发病机理351
四、动物破伤风351
四、动物破伤风351
(一)发病机理351
(二)临床症状353
(二)临床症状353
(三)病理变化354
(四)预防354
(五)治疗354
(五)治疗354
(四)预防354
(三)病理变化354
五、人的破伤风356
(一)潜伏期356
(二)临床症状356
(二)临床症状356
(一)潜伏期356
五、人的破伤风356
(三)合并症357
(四)预后357
(五)治疗357
(三)合并症357
(四)预后357
(五)治疗357
六、诊断357
六、诊断357
七、防制358
(一)破伤风防制通则358
(二)家畜的防制措施358
七、防制358
(一)破伤风防制通则358
(二)家畜的防制措施358
(三)人的防制措施360
(三)人的防制措施360
主要参考文献361
主要参考文献361
第二十章恶性水肿363
一、病原363
第二十章恶性水肿363
一、病原363
(一)败血梭菌364
(二)魏氏梭菌364
(三)诺维氏梭菌364
(二)魏氏梭菌364
(三)诺维氏梭菌364
(一)败血梭菌364
(四)溶组织梭菌365
(四)溶组织梭菌365
(一)动物恶性水肿366
三、流行病学366
(一)动物恶性水肿366
二、分布366
二、分布366
三、流行病学366
(二)人的气性坏疽367
四、动物恶性水肿367
(二)人的气性坏疽367
四、动物恶性水肿367
(二)牛368
(一)马368
(二)牛368
(一)马368
(三)绵羊369
(三)绵羊369
五、人的恶性水肿370
(五)禽370
(四)猪370
(四)猪370
五、人的恶性水肿370
(五)禽370
(一)动物371
(一)动物371
七、防制371
(二)人的气性坏疽371
(一)动物恶性水肿371
六、诊断371
六、诊断371
(二)人的气性坏疽371
七、防制371
(一)动物恶性水肿371
主要参考文献372
(二)人372
主要参考文献372
(二)人372
一、病原374
一、病原374
第二十一章肉毒中毒374
第二十一章肉毒中毒374
二、分布375
(一)动物肉毒中毒375
三、流行病学375
二、分布375
(一)动物肉毒中毒375
三、流行病学375
(二)人的肉毒中毒376
(二)人的肉毒中毒376
(一)易感性377
四、动物肉毒中毒377
(一)易感性377
四、动物肉毒中毒377
(二)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378
(三)病的发生378
(二)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378
(三)病的发生378
五、人的肉毒中毒380
(一)食物性肉毒中毒380
(二)创伤性肉毒中毒380
(二)创伤性肉毒中毒380
(三)婴儿肉毒中毒380
五、人的肉毒中毒380
(三)婴儿肉毒中毒380
(一)食物性肉毒中毒380
六、诊断381
(一)毒素检查与鉴定381
(二)鉴别诊断381
六、诊断381
(一)毒素检查与鉴定381
(二)鉴别诊断381
七、防制382
(一)治疗382
(二)防制措施382
参考文献382
七、防制382
(一)治疗382
(二)防制措施382
参考文献382
(一)一般特性384
一、病原384
第二十二章李氏杆菌病384
(一)一般特性384
第二十二章李氏杆菌病384
一、病原384
(二)抗原构造385
(二)抗原构造385
二、分布386
(二)宿主分布386
(二)宿主分布386
(一)地理分布386
(一)地理分布386
二、分布386
(三)抵抗力与毒力386
(三)抵抗力与毒力386
(五)人类的地区分布387
(四)动物的国内分布387
(三)动物的世界性分布387
(三)动物的世界性分布387
(五)人类的地区分布387
(四)动物的国内分布387
(一)易感动物388
三、流行病学388
三、流行病学388
(一)易感动物388
(二)流行特点388
(二)流行特点388
(三)传染源和传播方式389
(三)传染源和传播方式389
四、动物李氏杆菌病390
(一)牛和羊390
(二)其他动物390
四、动物李氏杆菌病390
(一)牛和羊390
(二)其他动物390
五、人的李氏杆菌病391
(四)马的混合感染391
(三)家禽391
五、人的李氏杆菌病391
(四)马的混合感染391
(三)家禽391
(一)症状类型392
(二)年龄与症状的关系392
(一)症状类型392
(二)年龄与症状的关系392
(三)感染的血清型392
(三)感染的血清型392
六、诊断393
六、诊断393
七、防制394
七、防制394
主要参考文献395
主要参考文献395
第二十三章猪丹毒396
一、病原396
(一)形态396
(二)染色396
(三)生长要求和培养特性396
第二十三章猪丹毒396
一、病原396
(一)形态396
(二)染色396
(三)生长要求和培养特性396
(六)抗原构造397
(四)生化特性397
(五)变异性397
(六)抗原构造397
(四)生化特性397
(五)变异性397
(七)对实验动物的致病力398
(七)对实验动物的致病力398
二、分布399
(八)抵抗力399
(八)抵抗力399
二、分布399
(二)传染源400
(一)易感动物400
三、流行病学400
三、流行病学400
(一)易感动物400
(二)传染源400
(四)流行特点401
(三)传播途径401
(四)流行特点401
(三)传播途径401
(一)猪丹毒402
四、动物的丹毒感染402
(一)猪丹毒402
四、动物的丹毒感染402
(三)绵羊404
(二)牛404
(二)牛404
(三)绵羊404
(四)马404
(五)犬404
(六)鹿404
(四)马404
(五)犬404
(六)鹿404
(七)海豚405
(八)水貂405
(九)禽类405
五、人的类丹毒405
(一)症状405
(二)病理变化405
六、诊断405
(一)患病动物的诊断405
(七)海豚405
(八)水貂405
(九)禽类405
五、人的类丹毒405
(一)症状405
(二)病理变化405
六、诊断405
(一)患病动物的诊断405
(一)猪及其他动物的防制408
措施408
(二)病人的诊断408
(二)类丹毒病人的治疗408
措施408
(一)患病动物的治疗408
七、治疗408
(二)病人的诊断408
八、防制408
七、治疗408
八、防制408
(一)患病动物的治疗408
(一)猪及其他动物的防制408
(二)类丹毒病人的治疗408
(二)人的防制措施409
(二)人的防制措施409
主要参考文献410
主要参考文献410
第二十四章棒状杆菌病411
第二十四章棒状杆菌病411
一、病原411
一、病原411
三、动物和人的棒状杆菌病412
(一)伪结核棒状杆菌病412
三、动物和人的棒状杆菌病412
(一)伪结核棒状杆菌病412
(二)化脓棒状杆菌病413
(四)马棒状杆菌病413
(二)化脓棒状杆菌病413
(三)肾脏棒状杆菌病413
(四)马棒状杆菌病413
(三)肾脏棒状杆菌病413
(五)溶血棒状杆菌病414
(六)牛棒状杆菌病414
(七)溃疡棒状杆菌病414
(八)白喉414
四、诊断414
(五)溶血棒状杆菌病414
(六)牛棒状杆菌病414
(七)溃疡棒状杆菌病414
(八)白喉414
四、诊断414
参考文献415
五、防制415
五、防制415
参考文献415
一、病原416
一、病原416
第二十五章放线菌病416
第二十五章放线菌病416
二、分布417
二、分布417
三、流行病学418
四、动物放线菌病418
(一)牛放线菌病418
(一)牛放线菌病418
四、动物放线菌病418
三、流行病学418
(三)猪放线菌病419
(二)绵羊和山羊放线菌病419
(三)猪放线菌病419
(二)绵羊和山羊放线菌病419
(五)鹿放线菌病420
(四)马放线菌病420
(四)马放线菌病420
(五)鹿放线菌病420
(一)病型421
五、人的放线菌病421
五、人的放线菌病421
(一)病型421
(二)病理变化422
(三)治疗422
六、诊断422
(一)病料采取422
六、诊断422
(三)培养422
(二)镜检422
(一)病料采取422
(二)镜检422
(三)治疗422
(二)病理变化422
(三)培养422
七、防制424
七、防制424
参考文献424
参考文献424
第二十六章结核病425
一、病原425
第二十六章结核病425
一、病原425
二、分布426
(一)人类结核病的分布426
二、分布426
(一)人类结核病的分布426
(二)动物结核病的分布428
三、流行病学428
(一)传染源428
(二)易感动物428
(三)流行特征428
(一)传染源428
(三)流行特征428
(二)易感动物428
(二)动物结核病的分布428
三、流行病学428
(四)影响结核病流行的因素429
(四)影响结核病流行的因素429
四、发病机理430
(一)免疫430
(二)感染430
(一)免疫430
(二)感染430
四、发病机理430
(三)病理431
(三)病理431
(一)肺结核432
五、人的结核病432
(一)肺结核432
五、人的结核病432
(二)结核性脑膜炎433
(二)结核性脑膜炎433
(三)结核性腹膜炎434
(三)结核性腹膜炎434
(四)肠结核434
(四)肠结核434
(六)颈淋巴结结核435
(五)肠系膜淋巴结结核435
(五)肠系膜淋巴结结核435
(六)颈淋巴结结核435
(七)支气管结核436
(九)肾结核436
(八)肝结核436
(七)支气管结核436
(八)肝结核436
(九)肾结核436
(十)皮肤结核437
(十一)骨关节结核437
(十二)女性生殖器官结核437
(十二)女性生殖器官结核437
(十一)骨关节结核437
(十)皮肤结核437
六、动物结核病438
(一)牛结核438
(一)牛结核438
六、动物结核病438
(二)猪结核440
(三)犬结核440
(四)鹿结核440
(三)犬结核440
(四)鹿结核440
(二)猪结核440
(十)动物结核病的诊断441
(五)猴结核441
(七)水貂结核441
(八)马结核441
(九)鸟类结核441
(六)绵羊和山羊结核441
(九)鸟类结核441
(八)马结核441
(七)水貂结核441
(六)绵羊和山羊结核441
(五)猴结核441
(十)动物结核病的诊断441
(一)人结核病的防制442
七、防制442
(一)人结核病的防制442
七、防制442
(二)动物结核病的防制443
(二)动物结核病的防制443
主要参考文献444
主要参考文献444
一、病原446
第二十七章麻风446
第二十七章麻风446
一、病原446
二、分布447
三、流行病学447
二、分布447
三、流行病学447
四、动物麻风448
(一)犰狳448
四、动物麻风448
(一)犰狳448
(二)鼠449
(二)鼠449
五、人的麻风450
(一)分类与症状450
(二)治疗450
五、人的麻风450
(一)分类与症状450
(二)治疗450
六、诊断451
六、诊断451
七、防制452
七、防制452
参考文献453
参考文献453
(二)分离培养454
(三)生化特性454
(四)动物试验454
(四)动物试验454
(三)生化特性454
一、病原454
(一)形态特征454
第二十八章嗜皮菌病454
(二)分离培养454
(一)形态特征454
一、病原454
第二十八章嗜皮菌病454
(二)地区分布455
三、流行病学455
(一)宿主分布455
二、分布455
二、分布455
(一)宿主分布455
(二)地区分布455
三、流行病学455
四、动物嗜皮菌病456
(一)牛嗜皮菌病456
四、动物嗜皮菌病456
(一)牛嗜皮菌病456
(五)马嗜皮菌病457
(二)犊牛嗜皮菌病457
(三)绵羊嗜皮菌病457
(四)山羊嗜皮菌病457
(四)山羊嗜皮菌病457
(三)绵羊嗜皮菌病457
(五)马嗜皮菌病457
(二)犊牛嗜皮菌病457
(七)疑似猪嗜皮菌病458
(八)野生动物嗜皮菌病458
五、人的嗜皮菌病458
五、人的嗜皮菌病458
(八)野生动物嗜皮菌病458
(七)疑似猪嗜皮菌病458
(六)驴嗜皮菌病458
(六)驴嗜皮菌病458
六、诊断459
七、治疗459
(一)局部疗法459
(二)全身疗法459
(二)全身疗法459
(一)局部疗法459
七、治疗459
六、诊断459
八、防制460
(一)免疫460
(二)控制460
参考文献460
参考文献460
(二)控制460
(一)免疫460
八、防制460
第二十九章奴卡氏菌病462
一、病原462
(一)星形奴卡氏菌462
(一)星形奴卡氏菌462
一、病原462
第二十九章奴卡氏菌病462
(二)巴西奴卡氏菌463
(三)豚鼠奴卡氏菌463
(三)豚鼠奴卡氏菌463
(二)巴西奴卡氏菌463
三、动物奴卡氏菌病464
二、分布464
二、分布464
三、动物奴卡氏菌病464
(一)牛奴卡氏菌乳房炎465
(二)牛皮疽465
(二)牛皮疽465
(二)临床症状465
(一)潜伏期465
四、人的奴卡氏菌病465
(四)其他动物奴卡氏菌病465
(三)犬奴卡氏菌病465
(二)临床症状465
(四)其他动物奴卡氏菌病465
四、人的奴卡氏菌病465
(一)潜伏期465
(一)牛奴卡氏菌乳房炎465
(三)犬奴卡氏菌病465
(二)流行特点466
(一)传播方式466
(二)流行特点466
(三)病理变化466
(四)治疗466
(三)病理变化466
(四)治疗466
五、流行病学466
(一)传播方式466
五、流行病学466
(五)鉴别诊断467
(四)血清学诊断467
(五)鉴别诊断467
(二)病理学诊断467
(一)临床诊断467
六、诊断467
六、诊断467
(一)临床诊断467
(二)病理学诊断467
(三)细菌学诊断467
(四)血清学诊断467
(三)细菌学诊断467
参考文献468
七、防制468
七、防制468
参考文献468
第三十章军团菌病469
一、病原469
(一)分类469
第三十章军团菌病469
一、病原469
(一)分类469
(二)形态及染色特性470
(二)形态及染色特性470
(三)培养特性472
(四)生化特性472
(四)生化特性472
(三)培养特性472
(六)抗原组成及血清学分型473
(五)抵抗力473
(六)抗原组成及血清学分型473
(五)抵抗力473
(七)毒素475
(七)毒素475
(一)地区分布476
(二)宿主分布476
二、分布476
二、分布476
(二)宿主分布476
(一)地区分布476
(一)传播途径477
三、流行病学477
(一)传播途径477
三、流行病学477
(四)发病率478
(二)易感人群478
(三)流行方式和发病季节478
四、人的军团菌病478
四、人的军团菌病478
(四)发病率478
(三)流行方式和发病季节478
(二)易感人群478
(一)发病机理479
(一)发病机理479
(二)临床症状480
(三)病理变化480
(二)临床症状480
(三)病理变化480
六、诊断481
(一)细菌学检查481
(二)血清学检查481
(二)血清学检查481
五、动物军团菌病481
(四)转归481
六、诊断481
(一)细菌学检查481
五、动物军团菌病481
(四)转归481
(三)其他方法483
(三)其他方法483
参考文献484
七、防制484
七、防制484
参考文献484
第三十一章细菌性食物中毒486
第三十一章细菌性食物中毒486
第一节梭菌性食物中毒488
一、病原488
第一节梭菌性食物中毒488
一、病原488
二、分布489
三、流行病学489
三、流行病学489
二、分布489
四、动物梭菌性食物中毒490
五、人的梭菌性食物中毒490
五、人的梭菌性食物中毒490
四、动物梭菌性食物中毒490
六、诊断491
六、诊断491
一、病原492
第二节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492
七、防制492
一、病原492
第二节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492
七、防制492
三、流行病学493
二、分布493
三、流行病学493
二、分布493
五、人的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494
四、动物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494
五、人的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494
四、动物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494
(二)免疫学检查法495
六、诊断495
(一)动物试验495
(二)免疫学检查法495
(一)动物试验495
六、诊断495
七、防制496
三、流行病学496
二、分布496
第三节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496
一、病原496
三、流行病学496
第三节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496
一、病原496
二、分布496
七、防制496
四、动物沙门氏菌食物中毒497
四、动物沙门氏菌食物中毒497
五、人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498
六、诊断498
七、防制498
七、防制498
六、诊断498
五、人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498
参考文献499
参考文献499
第三十二章地方性斑疹伤寒500
一、病原500
一、病原500
第三十二章地方性斑疹伤寒500
(一)传染源501
三、流行病学501
二、分布501
(二)传播途径501
(一)传染源501
三、流行病学501
二、分布501
(二)传播途径501
(三)人群易感性502
(一)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502
(四)流行特征502
四、人的地方性斑疹伤寒502
(三)人群易感性502
(四)流行特征502
四、人的地方性斑疹伤寒502
(一)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502
(二)临床表现502
(二)临床表现502
(三)治疗503
五、动物地方性斑疹伤寒503
六、诊断503
(一)流行病学资料503
(二)临床表现503
(三)实验室检查503
(三)实验室检查503
(三)治疗503
五、动物地方性斑疹伤寒503
六、诊断503
(一)流行病学资料503
(二)临床表现503
(四)鉴别诊断504
(四)鉴别诊断504
(三)早期诊断及治疗505
七、防制505
(四)预防接种505
〔附〕流行性斑疹伤寒505
(二)消灭和控制传染源505
(一)消灭病媒505
七、防制505
(一)消灭病媒505
〔附〕流行性斑疹伤寒505
(四)预防接种505
(三)早期诊断及治疗505
(二)消灭和控制传染源505
主要参考文献507
主要参考文献507
第三十三章羔虫病508
第三十三章羔虫病508
一、病原508
一、病原508
二、分布509
二、分布509
(一)传染源510
(二)传播媒介510
三、流行病学510
(一)传染源510
(二)传播媒介510
三、流行病学510
(一)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511
(三)人群易感性511
(四)流行特征511
(三)人群易感性511
(五)流行季节511
四、人的羔虫病511
(四)流行特征511
(五)流行季节511
四、人的羔虫病511
(一)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511
(二)临床表现512
(三)治疗512
(二)临床表现512
(三)治疗512
五、动物羔虫病513
(一)我国自然染羔虫病的动物513
五、动物羔虫病513
(一)我国自然染羔虫病的动物513
(二)实验室诊断514
(一)临床诊断514
六、诊断514
(二)实验室诊断514
(二)实验动物感染514
(二)实验动物感染514
六、诊断514
(一)临床诊断514
(三)个人防护515
(一)消灭传播媒介515
七、防制515
(一)消灭传播媒介515
主要参考文献515
(二)消灭传染源515
主要参考文献515
(三)鉴别诊断515
(三)个人防护515
(二)消灭传染源515
(三)鉴别诊断515
七、防制515
第三十四章寇热517
一、病原517
第三十四章寇热517
一、病原517
二、分布518
二、分布518
三、流行病学519
(一)传染源及疫源地519
(一)传染源及疫源地519
三、流行病学519
(一)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520
(四)流行特征520
(三)人群易感性520
(二)传播途径520
四、人的寇热520
(一)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520
(三)人群易感性520
(四)流行特征520
四、人的寇热520
(二)传播途径520
(一)牛Q热521
(三)治疗521
(二)临床表现521
(一)牛Q热521
五、动物Q热521
五、动物Q热521
(二)临床表现521
(三)治疗521
(六)鸟类及家禽Q热522
(三)山羊Q热522
(四)其他家畜Q热522
(五)野生动物Q热522
(六)鸟类及家禽Q热522
(二)绵羊Q热522
(二)绵羊Q热522
(三)山羊Q热522
(四)其他家畜Q热522
(五)野生动物Q热522
(一)流行病学资料523
(三)实验室检查523
(四)鉴别诊断523
(二)临床表现523
六、诊断523
六、诊断523
(一)流行病学资料523
(二)临床表现523
(三)实验室检查523
(四)鉴别诊断523
七、防制524
主要参考文献524
七、防制524
主要参考文献524
一、病原525
第三十五章衣原体病525
一、病原525
第三十五章衣原体病525
(一)形态526
(二)培养特性526
(一)形态526
(二)培养特性526
(三)抗原性527
(四)分型527
(四)分型527
(三)抗原性527
(六)抵抗力528
二、
热门推荐
- 2445141.html
- 1222179.html
- 2494892.html
- 1929630.html
- 3077709.html
- 3074428.html
- 104531.html
- 374850.html
- 2454034.html
- 958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68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32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06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65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8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46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5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78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0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