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
  • 聂约伯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言1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1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

微生物在生物学上的地位2

第二节 细菌细胞的结构2

微生物发展简史3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8

第四节 细菌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10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13

第一节 细菌的主要化学组成13

第二节 细菌的物理性状14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15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18

第五节 细菌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22

第六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26

第七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27

第三章 微生物的分布30

正常人体常见的微生物31

正常人体常见微生物的分布32

第四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向34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5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41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45

一、抗菌素46

二、中草药的抗菌作用48

三、细菌素48

四、噬菌体49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53

第一节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53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60

第三节 影响细菌致病性的因素62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63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63

第二节 细菌变异的实例75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类型和机理77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理论及实践在预防医学上的应用89

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90

一、细菌的分类90

二、细菌的命名98

三、细菌的鉴定法99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概述101

第八章 非特异性免疫102

第一节 屏障结构的防御作用102

第二节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04

第三节 正常体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106

第九章 抗原、抗体113

第一节 抗原113

第二节 抗体117

第十章 特异性免疫119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系统119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形成过程128

第三节 特异性细胞免疫130

第四节 特异性体液免疫133

第五节 各种免疫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142

第十一章 变态反应144

第一节 概述144

第二节 Ⅰ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型)145

第三节 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148

第四节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149

第五节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151

第六节 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153

第十二章 免疫学诊断155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156

第二节 细胞免疫测定法167

第三节 皮肤试验171

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173

第一节 人工自动免疫173

第二节 人工被动免疫176

第三节 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181

第三篇 主要传染病病原菌188

第十四章 脑膜炎球菌188

第十五章 肠杆菌科193

第一节 概述193

第二节 伤寒杆菌及副伤寒杆菌195

第三节 志贺氏菌属201

附:枸橼酸杆菌属与有关菌属的鉴别209

克雷伯氏菌属(肺炎杆菌)210

肠杆菌属210

假单胞菌属211

第十六章 霍乱弧菌211

第十七章 百日咳杆菌218

附:流行性感冒杆菌221

第十八章 布氏杆菌222

第十九章 鼠疫杆菌228

第二十章 炭疽杆菌234

第廿一章 白喉杆菌238

附:类白喉杆菌245

第廿二章 分枝杆菌属246

第一节 结核杆菌246

第二节 麻疯杆菌251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253

第廿三章 病原性螺旋体253

第二节 回归热螺旋体257

第三节 梅毒螺旋体259

第四篇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病原菌260

第廿四章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概述260

第一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定义及分类260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260

第四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调查261

第三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临床鉴别261

第五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262

第六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及其防治264

第廿五章 葡萄球菌265

第廿六章 链球菌272

第廿七章 沙门氏菌属282

第廿八章 变形杆菌属285

第廿九章 致病性大肠杆菌288

第三十章 副溶血弧菌与不凝集弧菌290

第一节 副溶血弧菌291

第二节 不凝集弧菌294

第卅一章 蜡样芽胞杆菌295

第卅二章 产气荚膜杆菌298

第卅三章 肉毒杆菌304

第卅四章 毒素性真菌308

第一节 概述308

第二节 主要产毒真菌316

第卅五章 放线菌327

第一节 放线菌的概述327

第二节 粮食中放线菌329

第五篇 卫生微生物330

概述330

第卅六章 卫生细菌学检查总则331

第一节 细菌总数的测定331

一、细菌总数的卫生学意义331

二、细菌总数测定的方法332

第二节 大肠菌群数的测定333

一、大肠菌群数的卫生学意义333

二、大肠菌群数的检验337

三、大肠杆菌数的检验340

四、大肠菌群滤膜测定法340

第三节 其他指标菌的选择340

第一节 土壤微生物的分布341

第四节 致病菌的分离341

第卅七章 土壤微生物341

第二节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342

第三节 微生物在土壤自净中的作用343

第四节 土壤卫生细菌学检验的卫生学意义344

第五节 土壤卫生细菌学检验345

第卅八章 水中微生物346

第一节 水中微生物的分布346

第二节 影响水中微生物分布的因素347

第三节 水中病原微生物347

第四节 水的自净350

第五节 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过程350

第六节 水质微生物学检验的卫生学意义351

第七节 水质微生物学检验351

一、水样的采取、保存与送检351

四、病毒培养352

(三)纱布垫浸渍法352

(一)纱布垫浸渍法352

三、病原菌分离352

(二)浓集培养法352

(一)直接培养法352

二、卫生细菌学检验352

(二)水溶性聚合物两相分离法353

(三)利用吸附洗脱作用浓缩大容积水体353

(四)应用多价阳离子盐类吸附和沉淀法353

(五)可溶性藻酸盐过滤器法353

第卅九章 空气中微生物353

第一节 空气微生物的分布354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的传播机转354

第三节 空气污染指标菌的选择355

第四节 空气卫生细菌学检验356

一、沉淀法356

二、滤过法357

三、气流撞击法358

第四十章 食品微生物359

第一节 肉及肉制品微生物359

一、肉中微生物的来源359

二、肉品的变质360

三、人畜共患传染病与食品卫生361

四、肉品质量检查362

五、肉及肉制品细菌学检验362

第二节 乳及乳制品微生物363

一、乳中微生物的来源363

二、牛乳常见细菌的种类364

三、牛乳常见病原菌366

四、牛乳中的霉菌与酵母367

五、牛乳中细菌与温度关系367

六、牛乳贮藏时微生物丛的变化367

八、细菌所致乳品缺陷368

七、鲜乳保存及消毒、灭菌368

九、乳及乳制品细菌学检验369

第三节 水产品微生物371

一、鱼及鱼制品中菌丛及其来源371

二、鱼肉的腐败变质371

三、鱼肉中的病原微生物371

四、水产品质量检查372

五、水产品细菌学检验372

第四节 蛋及蛋制品微生物373

一、蛋品微生物的来源373

二、蛋品的腐败变质374

三、蛋品病原菌对人的危害性375

四、蛋及蛋制品细菌学检验375

第五节 清凉饮料及酒性饮料微生物378

一、饮料微生物学过程及其污染378

二、清凉饮料及发酵酒细菌学检验379

一、罐头食品残存微生物及其污染来源380

第六节 罐头食品微生物380

二、罐头食品的腐败变质381

三、罐头的质量检查382

(一)罐头的外部检查382

(二)膨胀试验382

(三)细菌学检查382

四、罐头食品细菌学检验383

第四十一章 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测定384

第一节 消毒(灭菌)评价的指标384

第二节 影响消毒效果微生物学测定的因素387

第三节 实验条件下消毒效力的测定389

第四节 现场消毒效果测定391

第六篇 病毒393

第四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393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393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397

第三节 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402

第四节 病毒的变异403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409

第四十三章 病毒的传染与免疫413

第四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预防原则423

第一节 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423

一、标本采集的原则423

二、病毒分离培养424

三、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查424

四、病毒的鉴定425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427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429

第四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430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430

第二节 副流感病毒439

第三节 麻疹病毒440

第四节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443

第五节 腺病毒444

附:腺病毒伴随病毒447

第四十六章 肠道病毒447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447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451

第三节 埃可病毒452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454

第五节 胃肠炎病毒454

第四十七章 肝炎病毒455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456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460

第三节 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465

第四十八章 虫媒病毒465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466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470

第三节 登革热病毒471

第四十九章 狂犬病病毒473

第五十章 支原体477

第七篇 其他477

第五十一章 立克次氏体481

第一节 概述481

第二节 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群484

第三节 恙虫热立克次氏体486

第五十二章 衣原体487

第一节 概述487

第二节 沙眼—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489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490

第五十三章 反细菌武器491

第一节 细菌武器及其种类491

第二节 细菌武器的伤害作用和局限性492

第三节 细菌武器使用方法493

第四节 细菌武器的侦察494

第五节 反细菌武器的检验494

第六节 细菌武器的防护4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