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禅学思想史3 中国部2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禅学思想史3 中国部2
  •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译 著
  • 出版社: 大千出版社
  • ISBN:957447043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950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4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禅学思想史3 中国部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部491

第三编 禅机时代491

概说491

第一章 禅风大变493

第一节 南山念佛禅493

第二节 法持之念佛494

第三节 南北二禅之轧轹495

第四节 行棒竖拂之始497

第五节 扬眉张目与圆相之始498

第六节 放喝之始499

第二章 牛头禅暨无相三句501

第一节 径山道钦501

第二节 牛头山智威与慧忠502

第三节 云居之智503

第四节 圭峰对牛头禅之批评505

第五节 五祖门下一支派与无相三句505

第六节 无住之三句507

第七节 无住与杜渐鸿之问答508

第三章 青原与石头之宗乘511

第一节 青原行思511

第二节 石头希迁512

第三节 石头之宗风513

第四节 参同契之题号515

第五节 魏伯阳之仙术515

第六节 著作参同契之本事516

第七节 江湖二甘露门517

第四章 南岳与马祖之宗乘519

第一节 南岳怀让519

第二节 南岳之言行520

第三节 马祖道一521

第四节 马祖之禅机522

第五节 马祖门下之禅机523

第六节 禅机之弊与五味禅529

第七节 即心即佛530

第八节 马祖下之流弊531

第五章 永嘉玄觉与证道歌535

第一节 永嘉玄觉535

第二节 永嘉集与证道歌536

第三节 证道歌传於印度之说537

第六章 荷泽神会与南北二宗之诤539

第一节 荷泽神会539

第二节 南北二宗之对抗540

第三节 荷泽之显宗记541

第七章 南阳慧忠及其宗风545

第一节 南阳慧忠545

第二节 释门正统之谬误与南阳之禅546

第三节 南禅二大窠臼与慧忠之身心一如论548

第四节 即心即佛之真义549

第五节 无情说法之创唱550

第六节 教禅一致说550

第七节 十问十对551

第八章 大珠慧海之《顿悟入道要门论》553

第一节 大珠慧海553

第二节 顿悟入道要门论554

第三节 六祖与大珠之契合555

第四节 生死涅盘之意义555

第五节 斥诵经556

第九章 百丈怀海开创禅刹559

第一节 百丈怀海559

第二节 百丈之机用560

第三节 百丈名言及其思想562

第四节 不著为宗无求为心要563

第五节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564

第六节 禅寺之开创564

第七节 古清规序565

第八节 现存清规与古清规567

第九节 敕修清规567

第十节 楞严咒、大悲咒568

第十一节 密教之影响568

第十二节 楞严咒内容与十佛名569

第十三节 野狐话之伪作570

第十四节 因果问题与野狐话571

第十五节 野狐话非史实573

第十六节 迦叶佛时无人类焉有汉地禅宗573

第十章 南泉与四堂之玄化575

第一节 马祖门下三大士575

第二节 南泉普愿576

第三节 南泉与黄檗576

第四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577

第五节 绝对大道578

第六节 西堂智藏579

第七节 无业之叹宗弊579

第八节 竹头接木之语580

第九节 奇言畸行之流行581

第十一章 佛光如满与章 敬怀恽之见解583

第一节 佛光如满与唐顺宗583

第二节 章 敬怀恽585

第三节 章 敬之见解585

第四节 盘山宝积之见解586

第五节 杨岐甄叔名言587

第六节 无业588

第七节 无业之思想589

第八节 唤侍者作二虎590

第九节 狗子佛性之语590

第十节 四宾主591

第十二章 庞蕴参禅与白居易念佛593

第一节 庞居士593

第二节 庞居士之思想594

第三节 庞居士之逸荡596

第四节 白乐天597

第五节 白居易参禅598

第六节 白居易之念佛599

第七节 二居士之相违600

第十三章 药山惟俨与丹霞天然之禅风601

第一节 药山惟俨及其法系之异说601

第二节 法系生异说之事由603

第三节 药山之终焉604

第四节 药山之门风604

第五节 不许药山人看经605

第六节 李翱之参禅606

第七节 李翱之复性书607

第八节 复性书之要旨皆出自禅608

第九节 丹霞天然609

第十节 丹霞焚木佛609

第十一节 翫珠吟610

第十四章 五家法系之诤论613

第一节 天皇道悟传613

第二节 龙潭崇信传614

第三节 争论发端为金山昙颖615

第四节 石门慧洪之说615

第五节 业海清之论617

第六节 觉梦堂之论618

第七节 通容之论619

第八节 余集生之说620

第九节 余集生之论据621

第十节 元贤之龙潭考623

第十一节 净符之《法门锄宄》625

第十二节 第二证626

第十三节 第三证627

第十四节 第四证627

第十五节 大宁之说628

第十六节 天王说之论据629

第十七节 嗣法不明之情事630

第十八节 天皇道悟参三师630

第十九节 天王论之唯一证据631

第二十节 达观昙颖其人631

第二十一节 昙颖之妄议632

第二十二节 昙颖之盲说634

第二十三节 昙颖之厚颜无恥634

第二十四节 昙颖之无识635

第二十五节 昙颖之宗派偏见636

第二十六节 丘玄素之存否不明636

第二十七节 无天王寺637

第二十八节 丘玄素碑文系伪作637

第二十九节 龙潭之传与天王无关638

第三十节 天皇说之佐证639

第三十一节 馀集生之论有欠妥当640

第三十二节 雪峰之言可信640

第三十三节 王谷之说640

第三十四节 第二论据642

第三十五节 第三论据642

第三十六节 第四论据642

第三十七节 第五证据643

第三十八节 第六论据643

第三十九节 第七第八论据643

第四十节 关於张无尽之伪证644

第四十节 结论644

第十五章 圭峰宗密之禅645

第一节 圭峰宗密645

第二节 有关宗密法系之异说646

第三节 宗密之教学研究647

第四节 宗密其人648

第五节 宗密之著述648

第六节 宗密思想与澄观之影响649

第七节 澄观之心要法门650

第八节 宗密之真心651

第九节 真心为万法之源652

第十节 真心无念653

第十一节 真心即绝对心654

第十二节 五种禅655

第十三节 禅教和会与禅之三宗656

第十四节 教之三宗657

第十五节 空宋与性宗658

第十六节 宗密之结论659

第十七节 坐禅法660

第十八节 盂兰盆经疏与施饿鬼之实行662

第十九节 裴休参禅663

第二十节 黄檗与裴休664

第二十一节 劝发菩提心文665

第十六章 沩山仰山之宗风667

第一节 武宗毁佛与宣宗复兴667

第二节 宣宗之游方668

第三节 沩山灵祐670

第四节 沩山之无为无事671

第五节 沩仰之响应672

第六节 仰山慧寂672

第七节 仰山之思想识见673

第八节 仰山小释迦674

第九节 沩仰家风与符号利用675

第十节 圆相之应用676

第十一节 圆相之传授677

第十二节 圆相之滥用677

第十三节 人天眼目之妄议678

第十四节 如来禅祖师禅679

第十七章 黄檗希运之禅681

第一节 黄檗希运681

第二节 三日耳聋之话682

第三节 黄檗与裴休683

第四节 有关黄檗法系之误记684

第五节 就黄檗谥号之误记684

第六节 黄檗与罗汉之传说685

第七节 一心即佛之提唱686

第八节 心体圆明,清净遍照687

第九节 菩萨乃一心之异名688

第十节 经文於禅之解释689

第十一节 经论之真意691

第十二节 临终之用心692

第十三节 黄檗之大眼目693

第十四节 宝志之禅化694

第十五节 看话禅始自黄檗乃是伪妄694

第十八章 大慈山寰中、沩山大安、古灵神读697

第一节 大慈山寰中697

第二节 大慈寰中之名言698

第三节 沩山大安698

第四节 十牛图之滥觞699

第五节 古灵神赞钻故纸之典据699

第六节 弘辩与宣宗700

第十九章 德山宣鉴之玄风703

第一节 德山宣鉴703

第二节 德山之悟道与焚经704

第三节 德山与沩山705

第四节 德山接人之手段705

第五节 德山以无事为宗706

第六节 龙潭德山师资一揆707

第七节 德山之广语707

第八节 斥执经论相709

第九节 无事休歇一切放下710

第二十章 临济义玄之宗旨711

第一节 临济义玄三顿棒之因缘711

第二节 悟后之临济与正法眼藏之成语713

第三节 临济之宗风714

第四节 德山临济二家第一相似点715

第五节 第二相似点716

第六节 第三相似点716

第七节 第四相似点717

第八节 第五相似点719

第九节 第六相似点719

第十节 德山临济之接触720

第十一节 临济四喝721

第十二节 临济之根本思想721

第十三节 临济之六通723

第十四节 五无间业724

第十五节 临济之闲施设724

第十六节 宾主之意义725

第十七节 人天眼目之误726

第十八节 师学应酬726

第十九节 四料简728

第二十节 四照用729

第二十一节 三玄三要730

第二十一章 洞山良价之家风732

第一节 洞山良价732

第二节 无情说法之语733

第三节 《联灯会要》之误记734

第四节 洞山之大悟734

第五节 洞山出世演化735

第六节 洞山之行持735

第七节 洞山之宝镜三昧738

第八节 洞山之玄中铭739

第九节 洞山之四宾主741

第十节 洞山之功勋五位742

第十一节 功勋五位之颂743

第十二节 三渗漏745

第十三节 三路746

第二十二章 长沙景岑与赵州从谂748

第一节 长沙景岑748

第二节 长沙之彻底思想749

第三节 长沙之佛身观750

第四节 长沙之佛性751

第五节 长沙之禅教双举752

第六节 长沙岑之大虫及百尺竿头之语753

第七节 长沙之生死观753

第八节 赵州从谂754

第九节 赵州之大志鸿愿755

第十节 王镕参禅755

第十一节 古尊宿语录之记事757

第十二节 古尊宿语录之记事可疑759

第十三节 赵州私淑三祖760

第十四节 不二之大道761

第十五节 赵州无滋味之语763

第十六节 赵州喫茶去之因缘764

第十七节 赵州之真赞764

第二十三章 子湖利踪、陈尊宿、石霜庆诸等766

第一节 子湖利踪766

第二节 子湖之狗767

第三节 神力子湖之因缘767

第四节 子湖之法门768

第五节 信行一致之倡导768

第六节 唐室衰微770

第七节 岩头全豁770

第八节 岩头住山771

第九节 岩头之素养与活用涅盘经771

第十节 睦州陈尊宿陈蒲鞋773

第十一节 陈尊宿之语句773

第十二节 陈尊宿之活机774

第十三节 现成公案775

第十四节 石霜庆诸775

第十五节 石霜之枯木众776

第十六节 夹山善会777

第十七节 联灯记事之疑议777

第十八节 夹山之语句778

第十九节 夹山格言:杀人刀、活人剑780

第二十节 慈云楚南781

第二十一节 无著文喜782

第二十二节 五灯会元之谬误783

第二十三节 会元之蛇足784

第二十四节 唐末之禅弊785

第二十五节 施设机关787

第二十六节 坐脱立亡与奇言畸行788

第二十七节 看话禅之萌芽791

第二十四章 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门风、唐代诸居士792

第一节 云居道膺793

第二节 云居之道力793

第三节 锺传及成汭之归向794

第四节 《五灯会元》之蛇足795

第五节 云居之宗乘795

第六节 云居之行履796

第七节 曹山本寂797

第八节 曹山与正偏五位798

第九节 五位图799

第十节 曹山之正偏说明800

第十一节 五位之应用801

第十二节 以先哲语句配对五位801

第十三节 五位与五卦802

第十四节 三种堕803

第十五节 四异类804

第十六节 三燃灯805

第十七节 唐代诸居士805

第十八节 南泉门下陆807

第十九节 药山门下于808

第二十节 沩山门下王敬初809

第二十一节 睦州门下陈操810

第二十二节 仰山门下陆希声811

第二十三节 石霜门下张拙812

第二十四节 无住门下杜鸿渐814

第二十五节 帝王参禅815

第二十六节 显官参禅817

第二十七节 道原编传灯之缺点820

第二十八节 丰干之风狂820

第二十九节 寒山与寒山诗821

第三十节 拾得与其诗821

第三十一节 寒山、拾得应化无由822

第三十二节 寒山诗所含思想824

第三十三节 寒山之阅历824

第三十四节 寒山嗜黄老826

第三十五节 寒山之信佛828

第三十六节 寒山之厌世主义829

第三十七节 寒山之自适831

第三十八节 寒山乐自然无为832

第三十九节 寒山与禅833

第四十节 丰干与拾得之诗834

第四十一节 布袋835

第四十二节 布袋之偈836

第二十五章 雪峰义存与玄沙师备之法门838

第一节 五代天台宗之衰微838

第二节 华严宗之隆污839

第三节 法相宗之变迁840

第四节 律宗之变迁840

第五节 三论宗之兴废841

第六节 真言宗之趋势841

第七节 天主教之布教842

第八节 景教碑843

第九节 雪峰义存843

第十节 三到投子九至洞山844

第十一节 雪峰之住山844

第十二节 僖宗之崇信845

第十三节 王审知之归崇846

第十四节 雪峰之法道847

第十五节 雪峰玄沙与达摩禅848

第十六节 雪峰玄沙与从上祖师849

第十七节 玄沙之生死观850

第十八节 雪峰之语句851

第十九节 雪峰之接化852

第二十节 玄沙师备853

第二十一节 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853

第二十二节 三白纸之因缘854

第二十三节 玄沙说法855

第二十四节 玄沙之见地856

第二十五节 玄沙说自性最为巧妙857

第二十六节 玄沙三句858

第二十七节 三机佛性859

第二十八节 达摩之偈861

第二十九节 肇法师之偈862

第三十节 曹溪竖拂子862

第三十一节 三种病人863

第二十六章 投子大同、大随法真、三圣慧然、兴化存奖864

第一节 投子大同与供养罗汉之嚆矢864

第二节 投子截铁斩钉之句865

第三节 大随法真866

第四节 法真之法系867

第五节 大随之住山868

第六节 蜀王王衍之归依868

第七节 大随活用《华严》870

第八节 大随之彻底思想871

第九节 个是古佛872

第十节 三圣慧然872

第十一节 雪峰与三圣873

第十二节 兴化存奖874

第十三节 庄宗之归依874

第十四节 庄宗之参禅875

第十五节 当时嗣法之习风876

第二十七章 长庆慧棱、鼓山神晏、镜清道怤878

第一节 长庆慧棱878

第二节 长庆住山879

第三节 王氏夫人归依880

第四节 镜清道怤881

第五节 道怤住山与吴越王归佛882

第六节 镜清之语句883

第七节 鼓山神晏883

第八节 闽王之崇信884

第九节 惠宗之崇信885

第十节 鼓山之玄要886

第十一节 鼓山之玄风887

第十二节 鼓山之法系888

第二十八章 云门文偃与罗汉桂琛890

第一节 云门文偃890

第二节 云门与雪峰891

第三节 人天眼目892

第四节 广主即刘龑892

第五节 云门与香林894

第六节 云门之门庭894

第七节 云门之泯绝无寄896

第八节 云门之格外玄机897

第九节 两般二种病898

第十节 云门一子禅899

第十一节 顾、鉴、咦900

第十二节 云门三句出自德山缘密900

第十三节 三句外诸句901

第十四节 看话禅903

第十五节 罗汉斋904

第十六节 罗汉桂琛905

第十七节 王诚之崇信905

第十八节 桂琛之心要906

第二十九章 法眼文益之禅风908

第一节 法眼文益908

第二节 桂琛与文益909

第三节 李昪之崇信910

第四节 法眼之禅教融合911

第五节 法眼活用华严913

第六节 法眼之参同契注913

第七节 法眼之啐啄同时915

第八节 宗门十规论916

第九节 五代之看话禅918

第十节 当时嗣法习风919

第三十章 风穴延沼与天台德韶920

第一节 风穴延沼920

第二节 风六之法系922

第三节 广灯录之说923

第四节 风穴之语要924

第五节 风穴之心印926

第六节 风穴之用处926

第七节 天台德韶927

第八节 忠懿王问法928

第九节 天台教之复兴928

第十节 天台之语要平实930

第十一节 曹溪之风再起931

第三十一章 王侯之归崇与禅门之兴隆933

第一节 南唐王李933

第二节 李璟935

第三节 楚王马殷937

第四节 吴越王钱镠938

第五节 吴越王钱佐939

第六节 忠懿王钱俶940

第七节 闽王王审知941

第八节 王延钧943

第九节 南汉王刘龚943

第十节 文穆王、忠献王944

第十一节 法眼门下与诸王9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