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 从远古到老子 自然观念及哲学的发展与成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 从远古到老子 自然观念及哲学的发展与成型
  • 吾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2541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18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自然哲学-古典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 从远古到老子 自然观念及哲学的发展与成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3

一、为何要专门探讨中国哲学的知识线索3

二、中国哲学的知识线索即自然观念早在起源阶段就已经形成8

三、中国早期自然观念与哲学发生发展及最终成型的基本轮廓11

四、早期中国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和特征15

五、本书的内容与结构19

第一编 前提:人类观念起源的普遍状况25

第一章 以二分、类分观念为中心的考察25

一、思维与观念萌芽的初始知识背景25

二、二分观念在史前思维中的普遍性29

三、类分观念在史前思维中的普遍性33

第二章 以方位以及天观念为中心的考察39

一、方位观念在史前思维中的普遍性39

二、世界范围天观念萌芽的基本状况43

三、相关的神灵观念与巫术观念48

第二编 概述:远古至春秋时期知识的发展及与观念的关系55

第三章 远古至春秋时期的总体知识线索55

一、远古时期的知识线索55

二、三代至春秋时期的知识线索58

第四章 由知识而观念64

一、知识与经验64

二、从知识的角度看与观念的关系66

三、从观念的角度看与知识的关系70

第三编类、象、数观念77

第五章 分类活动与“类”观念的产生77

一、由采集、狩猎而观察77

二、由观察而分辨79

三、三代农耕时期的分类活动与观念82

四、春秋时期知识活动中的“类”观念84

五、三代至春秋时期社会管理中的分类意识87

第六章 “类”概念的确立与比类思维90

一、春秋时期语词中的“类”观念90

二、“类”概念及种属观念的形成94

三、向比类思维与观念的延伸98

第七章 “象”观念的形成102

一、辨物与候物:“象”观念的知识起点102

二、“象”知识与观念的延伸105

三、“象”概念的形成107

第八章 “数”观念的形成110

一、记数与计数:“数”观念的知识起点110

二、乐律:影响“数”观念的重要知识活动113

三、“数”概念的形成及广泛应用116

四、本原或结构意义的“数”概念117

第四编 阴阳、五行观念123

第九章 从二分知识和观念到“阴阳”语词及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23

一、早期中国二分对立观念中的知识因素123

二、原始农耕、医疗活动中的平衡观念126

三、三代时期二分对立观念的发展及对立甚至“阴阳”语词的出现128

四、《易经》—、--符号及转化思想的知识背景130

五、关于太极图知识线索的推测133

六、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阴阳”概念的确立及其与知识的关系135

七、“阴阳”观念与概念的形上性质136

第十章 方位知识与观念:“五行”观念的源头139

一、早期中国“四方”图式观念中的知识因素139

二、三代时期“四方”观念的延续142

三、三代时期“四方”观念的固化和拓展145

四、由“四方”而“五方”的观念变化147

第十一章 “五行”观念及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51

一、“五行”观念的产生151

二、“五行”观念产生的“五材”知识背景155

三、“五行”观念产生的“五星”知识背景157

四、“五星”、“五材”知识和观念的综合与“五行”概念的确立160

五、“五行”的本原与图式问题162

第五编 气与中、和观念171

第十二章 关于“气”观念产生的猜测171

一、现有关于“气”观念的基本认识171

二、由观念而语词的哲学判断174

三、由观念而语词的历史考察176

第十三章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气”观念与概念179

一、由“二气”概念而“六气”概念179

二、自然之气:“地气”与“天气”概念181

三、生命之气:“血气”与“志气”概念182

四、“气”的通畅平和184

五、“气”与本原问题185

第十四章 “中”、“和”观念的发生与发展187

一、对称观念即“中”观念的萌芽187

二、“中”观念的延展及其相应的背景190

三、音律知识与“和”观念的形成192

四、“和”观念的延展及其相应的背景196

第六编 天人观念201

第十五章 原始与三代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念及“时”、“宜”观念201

一、远古时期的宗教“天人”观201

二、远古时期自然“天人”观的萌芽及“时”、“宜”观念的萌芽202

三、三代时期自然“天人”观的发展及“时”、“宜”观念的形成205

四、“时”、“宜”语词或概念的确立207

第十六章 春秋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念及“时”、“宜”观念211

一、春秋时期自然“天人”观中“时”观念与概念的发展211

二、春秋时期自然“天人”观中“因”、“宜”观念与概念的发展215

三、“天人”语词或概念的出现及其重大意义217

第七编 天观念223

第十七章 原始时期的“天”观念223

一、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天”观念起源的基本认识223

二、宗教之“天”的萌芽225

三、知识之“天”的萌芽227

第十八章 夏商时期的“天”观念231

一、夏代的“天”知识与观念231

二、商代的“天”知识与观念234

三、殷商时期的双重至上概念问题236

四、传天数者240

第十九章 西周与春秋时期的“天”观念243

一、周人的宗教之“天”243

二、“天命”245

三、周人的自然之“天”248

四、春秋时期的自然之“天”249

五、天官之职252

六、自然之“天”的一般和形上意义254

第八编 天象、天数知识与观念259

第二十章 “天象”知识与观念259

一、“天象”知识的发生259

二、“天象”知识的发展261

三、“星象”263

四、“天象”观念与语词266

第二十一章 “天数”知识与观念270

一、“天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270

二、“天数”观念与语词274

三、“十二”:“天数”知识与观念的典型例证276

四、“天数”观念与“天道”观念的关系278

第九编 天道与法则观念283

第二十二章 “道”语词及观念的形成283

一、知识:“道”的初始283

二、道德:“道”的延伸284

三、法则与言说:“道”的成型286

第二十三章 自然“天道”观念的形成289

一、由“天命”而“天道”289

二、自然“天道”观的形成291

三、自然“天道”的基本法则:周期性与物极必反293

四、自然“天道”观形成的意义及其形上性质295

五、“天道”与“人道”的关系297

第二十四章 自然法则观念的广泛形成301

一、法则观念及其语词的生成301

二、普遍自然法则观念的广泛形成304

三、普遍自然法则观念中的形上内容307

四、由自然法则而社会法则308

第十编 巫术孑遗与无神论观念317

第二十五章 巫术孑遗的占卜因素317

一、占卜活动及其对于“命”观念的意义317

二、占卜与“象”320

三、占卜与“阴阳”、“八卦”322

四、占卜的“知识”身份324

第二十六章 巫术孑遗的其他表现327

一、“五行”比附即“比类”、“附数”中的神秘色彩和巫术孑遗327

二、“气”观念中的神秘性质330

三、自然知识及法则中的神秘内容331

四、巫术孑遗的根本原因334

第二十七章 春秋时期无神论观念的萌芽及其理性意义337

一、无神论观念的萌芽337

二、无神论观念与知识理性和政治理性340

三、无神论观念及其理性精神的不足343

第十一编 诸子的开端349

第二十八章 管子思想中的知识内容349

一、管子与《管子》349

二、相对可靠的文献材料350

三、更为大胆的推理和猜测353

第二十九章 孔子关于知识的看法356

一、孔子知识观消极的一面356

二、孔子知识观有价值的另一面358

三、在与知识相关的天命、鬼神、占卜问题上的态度360

第三十章 孙子与范蠡思想中的知识线索363

一、“阴阳”、“五行”思想运用中的知识线索363

二、孙子的军事思想及其知识依据366

三、孙子论地理369

四、范蠡论天道372

第十二编 老子的自然与形上哲学379

第三十一章 老子哲学的知识线索(上)——以天道观与宇宙论为中心的考察379

一、老子其人及知识背景380

二、“道”源自天道观即规律问题382

三、“道”导出宇宙论即本原问题386

四、其余相关问题391

五、形下与形上:由科学之“道”而哲学之“道”,哲学之“道”与科学之“道”无际393

第三十二章 老子哲学的知识线索(中)——以“道法自然”为中心的考察398

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自然”不是什么398

二、“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400

三、以自然之性为性403

四、以自然之利为利406

五、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之“道”而社会之“道”409

第三十三章 老子哲学的知识线索(下)——以对立观念和辩证思想为中心的考察411

一、“万物负阴而抱阳”411

二、“明道若昧”414

三、“知雄守雌”417

四、“为而不恃”419

五、由自然而社会420

第三十四章 老子与道家的知识观及其神秘主义问题424

一、老子对知识与智慧、技术与技艺的看法424

二、李约瑟论道家思想与儒家、法家思想的界分425

三、李约瑟有关道家神秘主义的论述及其问题428

四、道家思想中神秘主义的真实含义432

第十三编 综合与概括:中国哲学范型的确立437

第三十五章 自然哲学问题与概念群的形成(上)——以类、象、阴阳、五行以及多样性和本原问题为中心的考察437

一、以阴阳对立为中心的观念、问题、概念群437

二、以五行图式为中心的观念、问题、概念群439

三、适宜性、差异性观念及其问题441

四、类、象、数等观念与问题的关联性443

五、与本原问题有关的观念、概念445

第三十六章 自然哲学问题与概念群的形成(下)——以天、天数、天道、自然法则以及变易问题为中心的考察448

一、天:知识与观念的递进式发展及相关概念群的形成448

二、以天道和道为中心的法则观念的内涵451

三、变易性观念及其问题452

四、对立转化观念与天道循环观念的连接或统合453

五、天人关系问题: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455

第三十七章 与自然哲学相关的思维和方法459

一、以知识或经验积累为基石和平台459

二、提炼、归纳与概念460

三、直觉与概念462

四、逻辑思维与方法的萌芽464

五、类比与类推466

六、辩证与整体思维的形成468

第十四编 对照与比较: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475

第三十八章 参照: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进程与问题475

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进程与概貌475

二、希腊自然哲学所涉及的问题478

三、关于希腊自然哲学的评价481

第三十九章 比较:中国与希腊哲学各自的兴趣和特征485

一、早期中国与希腊自然哲学的共同之处485

二、早期中国与希腊自然哲学的不同之点487

三、希腊或西方哲学并非是衡量哲学的圭臬或标准491

第四十章 批评,也作为结语:针对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评价497

一、引子497

二、黑格尔关于东方哲学的一般认识498

三、黑格尔关于中国哲学的一般认识502

四、关于孔子503

五、关于道家和老子506

六、关于老子及中国哲学的增补内容509

七、结语512

后记5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