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 储昭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4551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儒家-研究;荀子-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郭齐勇导言 荀子:另一种选择及其可能性1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2

一、“否定”思潮的理路与教训2

二、“融合”思潮的进路与启示8

三、牟宗三的总结、突破及所面临的难题11

第二节 荀子何以可能23

一、解释方法的选择24

二、如何认识荀子思想及其意义30

第一章 问题的层次之别与民主政道的实质36

第一节 民主政道的前提与基础37

一、世俗化浪潮:民主政道诞生的氛围37

二、民主政道的人学基础40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现代民主政道的方法论基础51

第二节 时间视域下的人的多重内涵透视57

一、两种时间视域59

二、自我的深层内涵65

第三节 自由与权利的层次辨析76

一、自由的敞开与权利的延异76

二、作为民主政道主体的人的时间归属84

三、自由的层次辨析对荀子研究的借鉴意义90

第二章 荀子思想的多元性与矛盾性94

第一节 解蔽方法及其意义95

一、解蔽方法的含义95

二、解蔽方法的意义分析99

第二节 对各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105

一、道家思想的反向促动106

二、对墨家求实精神和方法论的吸收109

三、对法家思想的批判借鉴114

一、荀子思想的性质判别118

第三节 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18

二、对儒家文化的发展120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及其积极意义123

一、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123

二、荀子思想中矛盾的层次及积极意义125

第三章 “明分”方法论129

第一节 “分”的多重含义及其内在逻辑联系130

一、“分”的多层面含义130

二、具有互释意义的其他概念133

三、各层次含义构成的整体:“明分”方法论135

第二节 “明分”的脉络137

一、“明分”方法论的普遍意义137

二、对人的分析139

第三节 “明分”精神的深层体现143

一、对确定性的追求144

二、以逻辑求明晰145

三、概念分析的实质147

第四节 “明分”方法与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及趋势149

一、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149

二、“明分”方法对于儒家文化的意义151

第四章 天与人的由分而合155

第一节 天人之分与天人之合155

一、天人之分的含义156

二、天人之合157

第二节 天人关系的深层意蕴159

一、至上而超越之天及其创始和奠基作用160

二、形下之天与人的能动作用163

第三节 天道与人道167

一、道的两重性167

二、天道与人道的统一169

第四节 “从道不从君”: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义171

一、对儒家天人关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171

二、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176

第五章 人的概念的政治哲学意义183

第一节 与“群”相对的个人概念萌芽184

一、“个人”之争的核心184

二、“群”的涵义186

三、“一而成群”的“个人”187

四、“人”与“群”相分相对的意义190

第二节 人与角色之分195

一、从社群主义的批评看民主政道的个人之特质196

二、性同而“积”异:先于欲望、目的的人201

第三节 分析之下的人的实质204

一、作为分析对象的空间性的人204

二、荀子的人的概念的两面性208

第四节 由分而外的趋向210

一、由分而外趋向的形成210

二、明分方法与制度的设计建构213

第六章 立足当前的人性论216

第一节 “性”的涵义的多重性217

一、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各种表述217

二、人的本质特征与自然本性之间的关系219

第二节 性恶论的实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222

一、人的自然本性的内涵与特征223

二、对人的本性欲求的正视与肯定225

第三节 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孟子与荀子人性论比较232

一、朝向未来:孟王人性论的实质232

二、立足当前:荀子人性论的真正特征238

第四节 两种人性论对于民主政道的不同意蕴243

一、自然本性的正当性与权利的应有内涵243

二、孟王人性论理路的负面效应251

第七章 礼义之本质261

一、礼的人性之源262

第一节 礼的功利性解释262

二、“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礼的工具性265

三、功利性解释的意义268

第二节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275

一、明分的含义275

二、兼足天下,为利而分280

三、“天之立君,以为民也”283

第三节 从分界到权利:明分思想的积极意义285

一、权利与平等的优先性之辨286

二、明分之道与权利观念的相通之处289

第四节 礼法之辨294

一、由礼而政与由礼而法294

二、礼义外化的效应分析297

第八章 荀子思想的历史文化效应305

一、理学家们的批评308

第一节 荀子与理学:被排斥之下的内在影响308

二、批评之下的借鉴与吸收310

第二节 对明清启蒙思潮的积极影响316

一、影响之一:强烈的现实感和功利意识318

二、影响之二:对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利益的推崇319

三、关于荀子对戴震影响的个案分析321

第三节 近代思潮与荀子:批判背后的继承与弘扬327

一、由比较而肯定:康有为对荀子的继承327

二、谭嗣同的矛盾效应331

第四节 现代思潮对荀子的批判:启示与教训334

一、荀子思想矛盾性的必然结果334

二、“新青年”们批判的核心336

三、现代新儒家批判的焦点338

四、批判背后的启示与教训339

结语345

参考文献352

后记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