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基础分析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基础分析化学
  • 黄承志主编;陈缵光,陈子林,卢建忠,徐溢,范琦,王建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47363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29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基础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什么是分析化学1

1.1.1 分析化学的定义1

1.1.2 分析化学的哲学问题:科学方法论2

1.1.3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3

1.1.4 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3

1.2 分析化学的内容4

1.2.1 分析化学的分类4

1.2.2 分析化学的课程体系7

1.2.3 样品分析的基本步骤8

1.3 分析化学的社会责任9

1.3.1 分析化学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眼睛10

1.3.2 分析化学是医药卫生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11

1.3.3 分析化学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12

1.3.4 分析化学是防灾、减灾、抗灾和救灾的必需手段13

1.4 分析化学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作用14

1.4.1 分析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14

1.4.2 分析化学在药品生产中的作用15

1.4.3 分析化学在药品流通中的作用15

1.4.4 分析化学在药品使用中的作用15

1.4.5 分析化学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15

1.5 学好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16

1.5.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6

1.5.2 系统化和结构化原则17

1.5.3 学习与发展相统一原则17

1.5.4 及时强化原则17

1.6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17

1.6.1 分析化学学科的萌芽、孕育与诞生18

1.6.2 分析化学学科经历的三次大变革20

1.6.3 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2

第2章 误差理论和分析数据处理26

2.1 误差概述27

2.1.1 误差的产生27

2.1.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27

2.1.3 误差的表述29

2.1.4 误差的传递33

2.1.5 减少误差的方法36

2.1.6 不确定度与误差38

2.2 有效数字38

2.2.1 有效数字的概念39

2.2.2 有效数字的修约40

2.2.3 有效数字的运算41

2.3 分析数据处理44

2.3.1 概述44

2.3.2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45

2.3.3 t-分布46

2.3.4 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47

2.3.5 可疑数据的取舍48

2.3.6 显著性检验50

2.3.7 相关和回归55

2.4 常用数据分析软件简介57

2.4.1 EXCEL58

2.4.2 Origin58

2.4.3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58

2.4.4 统计分析软件59

第3章 溶液化学平衡理论64

3.1 溶液化学平衡与化学分析64

3.2 活度和活度系数65

3.3 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67

3.3.1 化学平衡及标准平衡常数K?67

3.3.2 热力学平衡常数及浓度平衡常数70

3.3.3 累积平衡常数72

3.3.4 平衡浓度和分析浓度73

3.3.5 副反应、副反应系数和条件平衡常数74

3.4 物量守恒式74

3.4.1 物料平衡式75

3.4.2 电荷平衡式75

3.4.3 质子条件式75

3.5 溶液中离子平衡图解76

3.5.1 分布系数和分布图76

3.5.2 浓度对数图77

第4章 滴定分析原理80

4.1 滴定与滴定分析法80

4.1.1 滴定是基础的分析实验操作80

4.1.2 滴定分析法82

4.1.3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83

4.1.4 滴定反应必须满足的条件84

4.1.5 滴定曲线和滴定误差84

4.2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86

4.2.1 标准溶液的配制86

4.2.2 溶液浓度的标定88

4.2.3 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88

4.2.4 待测物质含量的计算90

4.3 滴定方式92

4.3.1 直接滴定法93

4.3.2 返滴定法93

4.3.3 置换滴定法93

4.3.4 间接滴定法93

4.4 滴定指示剂93

4.4.1 酸碱指示剂95

4.4.2 金属指示剂100

4.4.3 氧化还原指示剂105

4.4.4 沉淀滴定指示剂106

4.4.5 其他指示剂106

第5章 酸碱平衡111

5.1 酸碱反应111

5.2 酸度对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113

5.2.1 一元弱酸(碱)溶液的形态分布113

5.2.2 多元弱酸(碱)溶液的形态分布114

5.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117

5.3.1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117

5.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118

5.3.3 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121

5.3.4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121

5.3.5 弱酸弱碱混合溶液pH的计算123

5.4 缓冲溶液124

5.4.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124

5.4.2 缓冲容量125

5.4.3 缓冲溶液的选择126

第6章 酸碱滴定分析法130

6.1 一元强酸(强碱)的滴定130

6.1.1 滴定原理130

6.1.2 滴定曲线的绘制131

6.1.3 滴定曲线的特征132

6.1.4 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133

6.2 一元弱酸(或弱碱)的滴定134

6.2.1 滴定原理134

6.2.2 滴定曲线的绘制134

6.2.3 滴定曲线的特征135

6.3 多元酸的滴定137

6.3.1 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断137

6.3.2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138

6.4 混合酸和混合碱的滴定139

6.4.1 混合酸的滴定139

6.4.2 混合碱的滴定139

6.5 终点误差分析140

6.5.1 终点误差140

6.5.2 强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140

6.5.3 弱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141

6.6 非水滴定法143

6.6.1 概述143

6.6.2 非水溶剂的分类144

6.6.3 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145

6.7 酸碱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46

6.7.1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146

6.7.2 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148

第7章 配位平衡153

7.1 分析化学中常见的配合物153

7.1.1 无机配合物153

7.1.2 螯合物153

7.1.3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螯合物153

7.2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156

7.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56

7.2.2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157

7.3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159

7.3.1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159

7.3.2 配位反应的条件稳定常数163

第8章 配位滴定分析法166

8.1 配位滴定过程166

8.1.1 配位滴定曲线166

8.1.2 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168

8.1.3 准确滴定的条件168

8.1.4 配位滴定的误差分析169

8.2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170

8.2.1 最高酸度171

8.2.2 适宜酸度范围171

8.3 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172

8.3.1 准确滴定判别式172

8.3.2 分别滴定判别式172

8.3.3 分别滴定的酸度控制172

8.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173

8.4.1 配位掩蔽法173

8.4.2 沉淀掩蔽法174

8.4.3 氧化还原掩蔽法174

8.4.4 其他滴定剂的应用174

8.5 配位滴定方式175

8.5.1 直接滴定法175

8.5.2 返滴定法175

8.5.3 置换滴定法175

8.5.4 间接滴定法177

8.6 配位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77

8.6.1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177

8.6.2 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178

第9章 氧化还原平衡183

9.1 可逆电对与不可逆电对183

9.2 条件电位184

9.2.1 条件电位概述184

9.2.2 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184

9.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和速率188

9.3.1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88

9.3.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89

第10章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192

10.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指示剂选择192

10.1.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92

10.1.2 滴定曲线的特征193

10.1.3 滴定终点的确定194

10.1.4 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195

10.2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196

10.2.1 氧化还原预处理196

10.2.2 常用的预处理氧化剂196

10.2.3 常用的预处理还原剂197

10.3 高锰酸钾滴定法197

10.3.1 方法概述198

10.3.2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198

10.3.3 高锰酸钾滴定法的应用199

10.4 重铬酸钾法201

10.4.1 方法概述201

10.4.2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01

10.4.3 重铬酸钾法的应用202

10.5 碘量法203

10.5.1 方法概述203

10.5.2 碘量法滴定方式204

10.5.3 碘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05

10.5.4 碘量法的应用206

10.6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209

10.6.1 硫酸铈法209

10.6.2 溴酸钾法209

10.7 氧化还原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209

10.7.1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209

10.7.2 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210

第11章 沉淀平衡214

11.1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214

1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215

11.2.1 同离子效应215

11.2.2 盐效应216

11.2.3 酸效应216

11.2.4 配位效应217

11.2.5 其他影响因素218

第12章 沉淀滴定分析法221

12.1 银量法总述221

12.1.1 银量法原理221

12.1.2 银量法的滴定过程222

12.2 莫尔法224

12.2.1 滴定原理224

12.2.2 指示剂浓度224

12.2.3 溶液的酸度225

12.2.4 注意事项225

12.3 福尔哈德法226

12.3.1 直接滴定法226

12.3.2 返滴定法226

12.3.3 滴定条件228

12.4 法扬斯法229

12.4.1 指示原理229

12.4.2 滴定条件229

12.4.3 应用范围230

12.5 沉淀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231

12.5.1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231

12.5.2 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232

第13章 重量分析法237

13.1 沉淀重量分析法237

13.1.1 基本原理237

13.1.2 沉淀的形成机理239

13.1.3 沉淀的纯度241

13.1.4 沉淀条件的选择243

13.1.5 沉淀的过滤、洗涤与干燥247

13.2 挥发重量分析法248

13.2.1 直接挥发重量分析法248

13.2.2 间接挥发重量分析法249

13.3 萃取重量分析法251

13.3.1 分配系数和分配比251

13.3.2 萃取效率253

13.4 电重量分析法254

13.4.1 基本原理254

13.4.2 恒电流电重量分析255

13.4.3 控制阴极电位电重量分析256

第14章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260

14.1 分析样品的复杂性260

14.1.1 待测物质在样品中分布不均匀260

14.1.2 待测物质在样品中含量较低260

14.1.3 干扰成分多261

14.2 样品采集的原则及方法261

14.2.1 样品采集所遵循的原则261

14.2.2 各种样品的采集方法262

14.3 常规的样品预处理技术263

14.3.1 沉淀分离法263

14.3.2 液-液萃取法265

14.3.3 离子交换法267

14.3.4 固相萃取268

14.3.5 微波辅助萃取271

14.4 预处理新方法简介272

14.4.1 超临界萃取272

14.4.2 固相微萃取技术274

14.4.3 双水相萃取274

参考文献278

附录280

附录1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280

附录2 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287

附录3 常用电极电位295

附录4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298

附录5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3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