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
  • 江灿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9139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大陆版序1

明初道衍的反排佛论及其净土思想1

前言3

一、生平3

(一)出家前的道衍禅师3

(二)出家后的道衍禅师6

二、《道余录》的反排佛论思想12

(一)《道余录》的出版疑点12

(二)荒木见悟的解说13

(三)《道余录》的内容分析14

(四)《道余录》对明代排佛思想的冲击23

三、道衍禅师的净土思想27

(一)《净土简要录》的编辑目的和序中疑问27

(二)《净土简要录》的思想倾向29

(三)《诸上善人咏》的著作动机30

(四)《诸上善人咏》的内容特色及其意义32

(五)道衍禅师净土著作在日本回响37

结论38

晚明佛教丛林衰微原因析记41

一、研究视角:世俗化的诠释取向42

二、《慨古录》所见的晚明丛林诸问题48

三、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一—政经交互逆转的积累病源—57

(一)宗教政策的性格转变与度牒泛滥58

(二)寺田获益条件的削弱与丛林衰微68

四、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二—社会变迁与异教竞争并至—75

(一)社会风气转型与伦常混乱75

(二)罗教的兴起与教徒争夺78

(三)天主教的传播与教理冲突86

五、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三—禅学的形式主义化及其影响—89

(一)关于明代禅学衰微的两种评价89

(二)从“公案禅”到“看话禅”的变革91

六、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取向98

(一)改革的必要性98

(二)新资源的获取99

(三)旧资源的恢复99

(四)实证性和普及性的增强99

晚明《物不迁论》的争辩(上篇)—异议者镇澄的佛学思想分析101

一、德清与镇澄和《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102

(一)德清与《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102

(二)镇澄与《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105

二、异议者镇澄的观点分析108

(一)镇澄产生疑惑的原因108

(二)镇澄对“宗似”与“因非”的批评110

(三)镇澄对“性空”与“不迁”的考察112

(四)镇澄对“性住”非“不迁”的质疑与自辩116

(五)镇澄对“佛性”与“性空”的层别118

(六)澄观与镇澄的思想异同之分析122

(七)镇澄对《法华经》之“法住”思想的诠释129

三、结论—镇澄异议观点的思想特质133

(一)重视经典“圣言”的高度取向134

(二)以“如来藏”思想为诠释的核心134

(三)问题的解析奠基于文献学的考察135

(四)使用“因明”为思辨工具136

晚明《物不迁论》的争辩(下篇)—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137

前言137

一、前期反镇澄的诸家意见及其自辩的内容考察138

(一)镇澄与“近世异解师”的争辩138

(二)镇澄与无名尊者的争辩139

(三)密藏道开的质疑与镇澄的回应141

(四)海印大士(德清)的商榷与镇澄的答辩144

(五)一幻道人的转述意见与镇澄的反驳147

(六)云栖袾宏的辩正与镇澄的反对149

二、后期争论诸家意见的考察152

(一)道衡《物不迁正量论证》的探讨153

(二)龙池幻有与镇澄的长期争辩159

(三)真界《物不迁论辩解》探讨164

(四)紫柏真可对双方争论的批评168

(五)云栖袾宏的最后态度169

(六)德清的探讨171

结论—《物不迁论》争辩对晚明丛林改革的意义175

(一)根源性的追寻与经典原义的再确认175

(二)理智治学与直观洞识的认知冲突176

(三)传统佛学的最后光辉179

(四)世俗化发展应有的趋势180

李卓吾与晚明佛教思想以及其对“狂禅”的批评182

前言182

一、李卓吾早年生活与佛教的关系185

二、李卓吾的泰州渊源与佛教的关系195

三、李卓吾的佛学著作206

四、李卓吾的禅学思想—如来藏系?般若系?209

五、李卓吾的净土思想—自力解脱?他力解脱?219

六、关于李卓吾的“狂禅”问题及其招致批评的原因223

七、晚明佛教界对李卓吾的看法237

结论239

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兴起的背景241

一、明清以来传统佛教的衰微241

(一)禅宗的没落242

(二)宗教政策的不当243

(三)太平天国的摧残243

二、庙产兴学政策对佛教的影响245

三、杨仁山佛教事业的重大影响248

太虚大师建构僧伽改革理论的背景和思想内涵—以第二期改革的《整理僧伽制度论》为中心253

一、太虚大师到普陀山闭关前的困境分析254

(一)初期改革运动遗留的课题254

(二)太虚大师改革佛教组织的困境所在255

(三)新思想体系铸造的必要性258

二、闭关的生活与思想的融铸264

(一)闭关前的准备264

(二)闭关生活与思想的改造266

三、僧伽改革理论的建构269

(一)理论体系的复杂性269

(二)《整理僧伽制度论》的提出270

四、结论278

胡适禅学研究的开展与争辩—第一阶段(一九二五—一九三五)的分析279

前言279

一、胡适第一阶段的禅学研究与忽滑谷快天281

二、胡适禅学研究第一阶段在中国学者间的回应状况—以汤用彤和陈寅恪的两个个案为例292

(一)汤用彤的回应292

(二)陈寅格的回应297

三、胡适禅学研究第一阶段问题点的再检讨301

结论309

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311

一、从蓝吉富先生的悼念吕澂之死谈起311

二、研究史概述312

三、争辩背景的考察314

(一)争辩的导火线314

(二)熊对欧阳积存已久的不满因素315

(三)吕澂维护师门的心理因素317

(四)双方思想葛藤的渊源318

四、争辩的内容326

(一)吕澂对熊致梁信稿的质疑326

(二)熊十力的初次答辩327

(三)吕澂的反驳335

(四)熊十力的再次答辩338

(五)吕澂对前信的补充说明342

(六)熊十力对吕澂补充说明的酬答344

(七)吕澂对熊氏近两次答辩的再澄清345

(八)熊十力对吕澂澄清信稿的异议346

(九)吕澂驳熊氏视本体与法性为一的看法347

(十)熊十力回信谈辩论书信的处理问题349

(十一)吕澂不同意熊十力的作法350

(十二)熊十力对吕澂指责意见的申辩350

(十三)吕澂最后的批评352

(十四)熊十力最后的答辨356

五、争辩的时代意义357

六、结论361

编后记&韩秉方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