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司法改革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龙宗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1621160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司法制度-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刑事诉讼-证据-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司法改革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证据概念和分类1
第一节 法律规定及立法精神1
第二节 实践效应与存在的问题5
一、证据概念之检讨5
二、现行证据分类制度之检讨8
第三节 实务处理意见10
第四节 制度完善建议14
一、关于证据概念的制度调整14
二、关于证据法定分类制度的改革16
第二章 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19
第一节 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意义与精神20
第二节 实践操作及存在的问题23
第三节 司法操作上的完善26
一、刑讯逼供的认定问题27
二、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的认定问题32
三、反复自白是否应当排除?36
第四节 制度上的修改完善39
一、对刑讯逼供标准的细化39
二、明确“等非法方法”的范围44
三、明确反复自白的排除及范围47
第三章 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53
第一节 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意义与精神54
第二节 实践操作及存在的问题56
第三节 司法操作上的完善58
一、非法实物证据的适用证据类型问题58
二、“不符合法定程序”的认定问题61
三、“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判断问题70
四、补正或合理解释问题76
第四节 制度上的修改完善80
一、扩大非法实物证据的范围,使其涵盖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81
二、对“不符合法定程序”进行明确界定,澄清其中不合理之处81
三、对“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立法明确具体判断标准81
四、限制可以补正或合理解释的证据范围82
第四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问题84
第一节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概述84
一、排除程序的立法过程84
二、排除程序的主要内容86
三、现行排除程序的基本特征88
四、排除程序的总体问题89
第二节 检察机关主导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89
一、主要法律规定的解读8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91
第三节 审判机关主导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96
一、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内容96
二、存在的问题98
第四节 程序反思与制度完善102
第五章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108
第一节 规定的意义与含义108
一、刑事诉讼法规定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意义108
二、该原则的引入并不意味着沉默权的确立109
三、法律为何未明示沉默权110
第二节 实践中的问题分析111
一、对供述“自愿”或“强迫”的探讨112
二、强迫范围的界定113
第三节 制度层面的完善119
一、取消“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允许被讯问人选择是否供述119
二、应规定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例外情形120
第四节 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122
一、强制性的弱化122
二、强制性的隐蔽化123
第六章 直接言词原则实施及相关问题127
第一节 证人出庭128
一、证人出庭的必要性问题128
二、证人出庭的法庭强制问题133
三、警察作为证人出庭问题135
四、制度层面的完善137
第二节 书面证言使用139
一、新《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书面证言使用之规范139
二、取证主体违法情况下书面证言之使用148
三、单位情况说明的法律性质与证据效力150
四、书面证言瑕疵与弥补问题150
五、书面证言庭外核实问题153
六、非出庭证人书面证言之规范使用155
第三节 证人免证权160
一、法律规定及其理解160
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161
三、制度层面的完善163
第四节 证人保护164
一、有关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164
二、证人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166
三、加强和完善证人保护的措施168
第七章 物证、书证证据规则170
第一节 物证、书证制度规范的特点170
一、在违法性质上,突出取证的技术性而非侵权性170
二、在判断标准上,注重证据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而非程序正当性171
三、在程序后果上,强调非法证据的补救性使用而非直接排除172
第二节 物证、书证的实践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73
一、物证、书证运用中存在的问题173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75
第三节 物证、书证运用的实践把握177
一、实现从“以口供为中心”向“以物证为中心”办案模式转变177
二、严格执行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中物证、书证排除规则178
三、法检机关应保障辩方申请调取无罪物证、书证权利的实现179
四、实行以审判为中心的物证、书证审查机制180
五、加强对瑕疵物证、书证的审查,防止瑕疵证据规则的滥用182
第四节 物证、书证运用规则的制度完善186
一、重新构建物证、书证排除规则186
二、确立物证、书证的“毒树之果”规则188
第五节 物证、书证的鉴真问题190
一、物证、书证鉴真的含义及其相关规定190
二、物证、书证鉴真的实践问题192
三、物证、书证鉴真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194
四、物证、书证鉴真制度的完善197
第八章 刑事鉴定与非鉴定专家意见199
第一节 我国刑事鉴定体制与鉴定法律规范200
一、刑事鉴定体制200
二、刑事鉴定立法与司法解释201
三、我国刑事鉴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202
第二节 刑事鉴定实践问题204
一、行业认定的性质归属问题204
二、鉴定技术标准问题205
三、程序流程问题206
四、鉴定质证方法与规则问题206
五、鉴定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207
第三节 我国刑事鉴定的制度完善208
一、刑事鉴定生成法律环境的改善208
二、刑事鉴定的技术生成良好环境的塑造212
三、鉴定人出庭和法庭调查制度的完善214
第四节 非鉴定专家意见及其制度完善215
一、非鉴定专家的法律性质216
二、非鉴定专家出庭资格的审查221
三、非鉴定专家出庭制度的规范226
第九章 笔录类证据的审查判断规则231
第一节 勘验、检查笔录证据能力问题231
一、勘验、检查笔录审查判断中存在的问题232
二、勘验、检查笔录审查判断的操作问题233
三、勘验、检查笔录审查判断规则的完善240
第二节 辨认笔录证据能力问题242
一、对辨认笔录进行审查的必要性244
二、对列队辨认程序和照片辨认程序合法性的审查247
三、辨认笔录证据能力的认定254
四、完善我国辨认规则的若干建议259
第三节 侦查实验笔录证据能力问题262
一、侦查实验笔录审查判断在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263
二、对侦查实验笔录证据能力的审查判断265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侦查实验制度的若干设想277
第十章 视听资料证据研究281
第一节 视听资料概述282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与特征282
二、视听资料司法运用的注意要点284
三、视听资料的法律规定及评析286
第二节 音像证据的审断规则289
一、录音证据289
二、录像证据292
第三节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与制度完善296
一、同步录音录像的相关规定及功用296
二、同录司法实务中的问题297
三、问题成因分析300
四、制度完善建议301
第十一章 电子数据证据研究304
第一节 电子数据概述304
一、概念和分类304
二、电子数据分类306
三、基本特征314
第二节 我国电子数据的刑事立法与实践316
一、电子数据的立法316
二、电子数据的司法实践320
第三节 电子数据刑事证据规则329
一、确立我国电子数据刑事证据规则的三大原则329
二、电子数据的主要规则334
第十二章 技术侦查证据规则344
第一节 立法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345
一、立法的主要进步345
二、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351
第二节 技术侦查方式及运行357
一、一般技术侦查的主要方式357
二、隐匿身份侦查和控制下交付的主要方式363
三、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及其证据能力的实践判断369
第三节 实践的改进路径378
一、严格审批采取和延长技术侦查措施申请379
二、审慎认证技术侦查措施所收集证据的效力382
三、充分保障被告人对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所收集证据的质证权390
第四节 技术侦查法律制度的完善392
一、将“技术侦查措施”章节调整为“特殊侦查措施”392
二、在技术侦查措施和其他特殊侦查措施中引入比例原则393
三、完善监督机制395
四、完善司法救济制度398
五、完善质证制度400
第十三章 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403
第一节 立法精神404
一、提高追诉犯罪的能力404
二、保障公民基本程序性权利406
第二节 现实操作和问题407
一、实际进入刑事诉讼的行政证据种类超越实物证据范畴408
二、对行政证据可采性的审查力度比较薄弱409
三、在人证的适用问题上有“倒退”之忧410
第三节 实践中的改进412
一、对取证主体合法性的审查412
二、对取证过程和手段合法性的审查414
三、关于行政鉴定的使用问题417
四、关于行政机关收集的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的使用问题420
第四节 制度完善建议422
一、“行政主体”替代“行政机关”423
二、制定侦查司法机关审查行政证据合法性的具体规则423
三、设置闭合式的证据种类列举模式424
四、修正当前司法解释关于人证的例外使用情况425
第十四章 刑事辩护证据规则427
第一节 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问题427
一、法律规定的含义及其精神427
二、实践状况429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430
四、制度完善431
第二节 “三类证据”的开示问题432
一、法律规定的含义及其精神432
二、实践状况433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434
四、制度完善436
第三节 辩护律师申请取证问题437
一、法律规定的含义及其精神437
二、实践中的问题440
三、实践中应采取的方式442
四、制度完善445
第四节 辩护律师核实证据问题448
一、“核实有关证据”立法规定的理论争议449
二、辩护律师核实证据面临的执业风险452
三、辩护律师核实证据的实践问题456
四、辩护律师核实证据程序规则的完善465
第十五章 “排除合理怀疑” 的证明标准与方法473
第一节 “排除合理怀疑”的来源及域外适用情况473
一、渊源474
二、英美法的解释及制度关联477
三、在日、德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解与适用480
第二节 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及引入“排除合理怀疑”的意义482
一、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特点482
二、引入“排除合理怀疑”的意义485
第三节 “排除合理怀疑”的定位及与“证据确实充分”的关系486
一、“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对象486
二、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方法的关系488
三、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标准的高低区别489
第四节 “排除合理怀疑”在中国刑事诉讼中如何适用491
一、强化疑点审查的“消极思维”,提高案件事实审查判断质量491
二、既为证明标准,也作证明方法492
三、“排除合理怀疑”既可普遍适用,又应在把握上有所区别493
四、在运用中,应紧扣经验法则,并和“疑点排除”的中国经验结合运用494
第五节 法解释与配套制度的完善495
一、可做适当的语词性解释495
二、以判例解释证明标准并推动其贯彻496
三、通过程序制度和证据法制度避免证明标准的“虚拟”性,保障其成为有效的法规则497
热门推荐
- 600064.html
- 1323306.html
- 780272.html
- 2808812.html
- 3096204.html
- 1628739.html
- 774098.html
- 2968975.html
- 1529529.html
- 3921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39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3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4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91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7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8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3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5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