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通信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数字通信原理》编写组 著
- 出版社: 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 ISBN:
- 出版时间:1974
- 标注页数:561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字通信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1-1 什么是数字通信1
1-2 数字通信系统举例2
1-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4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6
第二章 概率论及随机过程的基本知识9
引言9
2-1 概率的基本概念9
2-1-1 事件与概率9
2-1-2 概率的几何解释12
2-1-3 条件概率与统计独立13
2-1-4 全概率定理与贝叶斯定理15
2-1-5 贝努利定理17
2-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18
2-2-1 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18
2-2-2 多元随机变量23
2-2-3 随机变量的函数27
2-2-4 数字特征34
2-2-5 特征函数40
2-2-6 正态分布42
2-3 随机过程的理论基础48
2-3-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48
2-3-2 平稳随机过程及各态历经性51
2-3-3 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53
2-3-4 周期性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58
2-3-5 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的性质60
2-3-6 两个随机过程之间的统计联系63
2-3-7 正态随机过程65
第三章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67
引言67
3-1 线性系统分析原理67
3-1-1 系统函数68
3-1-2 冲激响应函数70
3-2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73
3-2-1 输出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73
3-2-2 线性系统的噪声等效带宽75
3-2-3 输出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77
3-3 随机过程通过窄带线性系统77
3-3-1 窄带随机过程77
3-3-2 正态窄带随机过程的包络和相位的分布78
3-3-3 正弦信号加正态窄带随机过程的包络和相位的分布82
3-4 匹配滤波器87
3-4-1 问题的提出:错误概率与信噪比87
3-4-2 匹配滤波器的传输特性88
3-4-3 匹配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噪声92
3-4-4 匹配滤波器举例94
3-4-5 输入噪声为非白噪声时最佳滤波器的传输特性103
第四章 信道表述105
4-1 引言105
4-2 信道的一般模型105
4-3 随机多径传输及对流层散射信道109
4-3-1 随机多径信道的传输函数110
4-3-2 包络和相位的分布111
4-3-3 时间自相关函数113
4-3-4 频率自相关函数114
4-3-5 频率选择性衰落115
4-3-6 多普勒效应,衰落功率谱,衰落速率118
4-3-7 差分迟延,多径的可分辨度120
4-3-8 包络时间导数r′(t)的分布120
4-3-9 包络频率导数?(u)的分布121
4-3-10 瞬时频率?′(t)的分布122
4-3-11 包络迟延?(u)的分布122
4-3-12 时间导数?″(t)的分布123
4-3-13 频率导数?(u)的分布124
4-3-14 实验观察到的传输损耗变化124
4-3-15 对流层散射信道模型125
4-3-16 实验观察到的快速起伏的时间自相关函数125
4-3-17 对流层散射信道的差分迟延126
4-3-18 实验观察到的频率自相关函数126
附录128
第五章 数字信号最佳接收原理130
引言130
5-1 最佳接收基础131
5-1-1 消息、信号及干扰的统计描述131
5-1-2 频域与时域的正交展开式133
5-1-3 关于最佳接收的准则136
5-2 恒参信道下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相干接收138
5-2-1 二元制时的最佳接收机结构139
5-2-2 二元制时的最佳接收机性能143
5-2-3 二元制时的最佳信号形式146
5-2-4 多元制时最佳接收机的结构及其性能147
5-2-5 多元制时的最佳信号形式151
5-3 随相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非相干接收153
5-3-1 二元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153
5-3-2 二元制非相干接收时的最佳信号形式159
5-3-3 多元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161
第六章 基带传输系统165
6-1 基带信号165
6-1-1 基带信号的表示165
6-1-2 基带信号的波形和频谱167
6-1-3 奈奎斯特准则170
6-1-4 实用基带信号173
6-2 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176
6-2-1 基带传输系统模型176
6-2-2 理想信道的最佳传输系统177
6-2-3 非理想信道的最佳传输系统179
6-3 基带传输系统的均衡182
6-3-1 眼图182
6-3-2 横向滤波器均衡184
6-3-3 自动均衡系统186
6-4 基带传输系统的典型电路189
6-4-1 基带脉冲变换与发送滤波器190
6-4-2 接收积分电路193
6-4-3 取样判决电路195
第七章 线性调制系统197
7-1 线性调制信号198
7-1-1 线性调制信号的一般分析199
7-1-2 振幅键控信号200
7-1-3 单边带调制信号201
7-1-4 残留边带调制信号204
7-2 线性调制信号的产生206
7-2-1 振幅键控信号的产生207
7-2-2 单边带信号产生器208
7-2-3 残留边带信号产生器211
7-3 线性调制信号的解调212
7-3-1 振幅键控信号的解调212
7-3-2 单边带信号与残留边带信号的解调216
7-3-3 等效基带传输系统218
7-4 采用相关电平编码的线性调制系统220
7-4-1 相关电平编码的基本原理221
7-4-2 相位变化的调幅系统225
7-4-3 采用相关电平编码的单边带系统226
第八章 数字频率调制系统228
8-1 数字频率调制信号228
8-1-1 相位离散的数字调频信号228
8-1-2 相位连续的数字调频信号230
8-2 数字调频信号的产生232
8-2-1 频率转换法232
8-2-2 直接调频法234
8-3 数字调频信号的解调236
8-3-1 最佳非相干解调器236
8-3-2 匹配滤波器的实现方法237
8-3-3 限幅鉴频解调法243
8-3-4 零交点计数检波法244
8-4 数字调频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245
8-5 多元数字频率调制系统247
8-5-1 多元数字调频信号的产生248
8-5-2 多元数字调频信号的解调250
8-5-3 起伏噪声下多元数字频率调制系统的抗干扰性能252
第九章 数字相位调制系统255
9-1 数字相位调制的一般原理255
9-1-1 移相信号的表示与分析255
9-1-2 绝对移相与相对移相257
9-2 二相差分移相系统259
9-2-1 二相差分移相原理259
9-2-2 二相差分移相信号的产生260
9-2-3 二相差分移相信号的解调265
9-2-4 鉴相器电路及其工作原理268
9-2-5 二相移相系统的抗干扰性能273
9-3 多相数字调制系统277
9-3-1 相干四相调制278
9-3-2 差分四相调制280
9-3-3 多相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干扰性能300
第十章 衰落信道下数字信号的传输304
引言304
10-1 衰落的本质及其分类304
10-2 衰落情况下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307
10-3 瑞利衰落下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309
10-4 分集接收314
10-4-1 分集方式与接收信号的相关性314
10-4-2 最佳非相干分集接收317
10-4-3 关于分集信号的合并方法322
10-5 衰落下调制及检测技术的选择328
10-5-1 多元制及多路并行传送制328
10-5-2 时频调制330
10-5-3 时频相调制337
10-5-4 自适应接收技术简介340
第十一章 同步原理343
11-1 位同步343
11-1-1 滤波法提取位同步信号343
11-1-2 锁相原理346
11-1-3 模拟锁相法提取位同步信号352
11-1-4 数字式锁相353
11-1-5 几种同步方案介绍361
11-2 载波同步364
11-2-1 直接法365
11-2-2 插入导频法368
11-2-3 相干载波相位误差的影响373
11-3 群同步376
11-3-1 引言376
11-3-2 利用特殊码组作同步码组时的概率计算377
11-3-3 巴克码379
11-3-4 群同步保护381
第十二章 正交编码及其应用385
12-1 正交编码及正交性385
12-1-1 正交和相关函数的定义385
12-1-2 超正交性和单纯码387
12-1-3 正交码和双正交码391
12-1-4 哈达马矩阵391
12-2 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M序列)393
12-2-1 双值自相关序列和伪随机序列393
12-2-2 M序列的产生395
12-2-3 特征多项式和母函数的关系397
12-2-4 SR序列的周期与产生M序列的充要条件398
12-2-5 M序列诸性质的证明402
12-2-6 M序列的采样404
12-3 其它PN序列407
12-3-1 二次剩余序列(L序列)407
12-3-2 双素数序列(TP序列)409
12-3-3 非周期自相关函数和巴克(Barker)序列410
12-4 PN序列的实现412
12-4-1 直接产生法412
12-4-2 间接产生法(一)416
12-4-3 间接产生法(二)418
12-5 正交编码应用举例420
12-5-1 迪其洛克(Digilock)正交编码通信系统420
12-5-2 采用M序列的瑞克(Rake)系统426
12-5-3 利用M序列进行多地址通信430
12-5-4 PN序列的其它用途434
第十三章 误差控制与纠错编码437
引言437
13-1 误差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439
13-1-1 误差控制的基本形式439
13-1-2 检测(发现)错误的常用方法443
13-2 线性分组码446
13-2-1 基本概念446
13-2-2 汉明距离与重量448
13-2-3 线性码449
13-2-4 汉明码457
13-2-5 循环码458
13-2-6 大数逻辑可译码480
13-2-7 捕错译码488
13-2-8 纠正突发错误码492
13-2-9 纠正突发错误和随机错误的码499
13-3 卷积码503
13-3-1 卷积码的一般概念504
13-3-2 纠正随机错误的卷积码510
13-3-3 纠正突发错误的卷积码521
13-3-4 纠正随机与突发错误的卷积码530
13-3-5 卷积码的概率译码535
13-3-6 分组码与卷积码的比较546
13-4 设计误差控制系统中的几个问题547
13-4-1 用户的要求547
13-4-2 信道的错误统计特性548
13-4-3 各种误差控制方式的性能估计与比较552
13-4-4 设计误差控制系统的一般步骤556
热门推荐
- 1795880.html
- 3546700.html
- 3327981.html
- 3645105.html
- 3884885.html
- 1589159.html
- 386918.html
- 1838571.html
- 170729.html
- 3265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7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3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9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35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1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8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0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