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推类与中国古代逻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推类与中国古代逻辑
  • 张晓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749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逻辑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推类与中国古代逻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类与推类1

第一节 概说1

第二节 关于国内对类和推类研究的梳理11

一、关于类范畴的研究12

二、关于“推”范畴的研究12

三、关于类比推理或“类推”的研究14

四、关于类比推理或“类推”的价值评估15

五、类比推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展望17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20

一、有助于对中国古代逻辑传统的认识24

二、对于发展我国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6

三、采用比较、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的研究方法29

第二章 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的产生及其成因3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奠32

一、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37

二、“土地为本,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38

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39

第二节 政治伦理和意象思维的孕育40

一、政治伦理40

二、意象思维42

第三节 语言文字和好类比语言表达习惯的培植47

一、语言文字47

二、类比法则54

第四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类和推类的偏向56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推类的应用、研究56

二、中国古代思想家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建构的推类理论61

第三章《周易》的推类思想68

第一节 观物取象、以象尽意——《周易》推类思想的发端69

一、观物取象69

二、以象尽意72

第二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推类思想的演进76

第三节“取象比类”——《周易》推类思想的主要特征82

第四节对《周易》推类思想的评述87

第四章 儒家的推类思想91

第一节 孔子的推类思想91

一、“引譬连类”的譬式推论92

二、“举一反三”由简而繁的推论95

三、“推己及人”的道德伦理推论97

四、对孔子推类思想的评述103

第二节 孟子的推类思想105

一、“凡同类者,举相似也”的类观念106

二、寓言明理、博喻巧譬的类比方式108

三、层层推进、以谬制谬的推论112

四、对孟子推类思想的评述115

第三节 荀子的推类思想119

一、“所缘以同异”——对“类”概念的认识119

二、“物各从其类”——对“类”概念的考察121

三、“譬称以喻之”——谈说论辩中的类比推论124

四、“推礼义之统”的政治伦理偏向和“举统类而应之”的全面一贯的推类思想128

五、“推类而不悖”的思想133

六、对荀子推类思想的评述137

第五章 墨家的推类思想142

第一节 墨子和墨家学派142

第二节 墨家推类思想148

一、理论基础148

二、墨家推类的逻辑性质154

三、墨家推类的种类与具体论式159

四、墨家对谬误的辨析169

第三节 墨家推类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172

第四节 对墨家推类思想的评述177

第六章 名家的推类逻辑思想185

第一节 邓析的推类思想185

一、“循名责实”、“按实定名”的类观念186

二、“别殊类”、“序异端”的论辩原则187

三、“两可”之说及推类论证188

第二节 惠施的推类思想190

一、“历物十事”的名实观190

二、依类相推的“譬”式推论194

第三节 辩者“二十一事”中的推类思想197

一、“二十一事”中的名实观198

二、“二十一事”中的类属区分和归类思想199

三、对“二十一事”的评述200

第四节 尹文的推类思想201

一、“名也者,正形者也”的名形观202

二、“正名分,不相侵”的察类思想204

第五节 公孙龙的推类思想206

一、“夫名,实谓也”的名实观206

二、“唯乎其彼此”的正名原则、要求和方法210

三、对公孙龙推类思想的评述214

第七章 韩非的推类思想216

第一节“审名以定位”216

第二节“明分以辨类”219

第三节 两难论式和连珠221

第八章《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推类思想225

第一节《吕氏春秋》中的推类思想226

一、“类同相召”的类观念226

二、“类固不必可推知也”228

三、推类的察验229

四、辩必中理230

五、正名审分231

第二节《淮南子》中的推类思想233

一、“类各自类,以类之推也”233

二、“得事之所由,得事之所适”的推类原则235

三、“名各自名”的名实观238

第九章 关于中国古代逻辑的认识241

第一节 逻辑与中国古代逻辑241

一、关于逻辑241

二、关于中国古代逻辑246

三、中国古代逻辑与名辩学、墨家辩学、墨家逻辑264

第二节 关于推类267

一、推类的逻辑特征267

二、推类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墨辩逻辑为例276

三、推类与名辩逻辑281

第三节 逻辑学的传播286

一、西方逻辑的传入286

二、关于逻辑学传播的思考293

主要参考文献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