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修订版)
  • 吴汝钧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6900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207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佛教-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印度佛教之部1

一、论十二因缘2

二、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5

(一)大乘佛教的兴起5

(二)关于“大乘”的名称6

(三)现代学者论大乘佛教7

(四)大乘佛教的空论的特色9

(五)大乘佛教论佛身10

(六)大乘经论论大乘佛教12

(七)结论:不舍世间的特色13

三、佛三身说17

四、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20

(一)资料问题与研究限度20

(二)空的表面的矛盾性22

(三)空是自性的否定23

(四)双边否定24

(五)空空逻辑与无住25

(六)即非的诡辞26

(七)对世界的态度27

(八)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9

(九)关于“空相”问题30

(十)关于“空中无色”与“无无明尽”31

五、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37

(一)逻辑与中论37

(二)是——表示概念间的关系38

(三)思想律39

(四)三段论40

(五)两 难42

(六)四句的矛盾44

(七)四句的辩证意义45

(八)其 他47

六、龙树之论空假中53

(一)空假中偈53

(二)空与性54

(三)假 名55

(四)中 道57

(五)二 谛59

(六)两谛不离60

七、否定式与中观辩证法有关年代的话63

(一)中观派的立场——“空”64

(二)真理的两个层次67

(三)现象世界的不确定性70

(四)空之悖论70

(五)讹辩法与语义悖论72

(六)否定的两面74

(七)“神秘主义”与中观派76

八、唯识宗转识成智理论之研究绪论81

九、陈那的逻辑174

(一)印度逻辑研究的方法论174

(二)三支作法的基本构想179

(三)因的三相说184

(四)九句因说186

(五)喻与似喻192

十、法称的认识论199

(一)绪 言199

(二)正确的知识的泉源——知觉与推理202

(三)知觉的真伪204

(四)知觉的要素208

(五)知觉的特性214

(六)知觉的种类216

(七)似知觉而实非知觉的东西221

(八)“知觉的要素”补遗——知的自证性222

十一、Pratyaksa与知觉228

十二、“爱”的讨论233

(一)佛法中的“爱”的本义233

(二)辱佛与诬经237

(三)赖皮格局249

(四)通义的“爱”不是哲学观念251

十三、印度佛教哲学名相选释258

第二篇 中国佛教之部295

十四、龙树与天台哲学296

(一)三观与三谛296

(二)三观、三谛与空假中偈298

(三)三智与无我智300

(四)相即与不离303

(五)关于四教四门304

十五、天台宗哲学名相选释309

十六、龙树与华严哲学343

(一)空与缘起的关系343

(二)龙树的空义与法藏的解空345

(三)八不缘起与六相缘起347

(四)相即相入350

(五)事事无碍与两谛不离352

十七、华严宗的相即逻辑358

十八、达摩禅364

(一)达摩的资料364

(二)理入与真性366

(三)如来藏思想与《楞伽经》368

(四)四行370

(五)即清净心是佛371

(六)舍妄归真及壁观372

(七)结论374

十九、从哲学与宗教看寒山诗379

(一)寒山的生命情调380

(二)寒山诗所表现的思想384

(三)寒山诗与禅387

二十、禅佛教哲学术语选释392

二十一、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416

(一)两个根本的问题416

(二)真理的称呼及其空寂性格416

(三)从三法印到一法印418

(四)真理的实现与世界421

(五)真理的功用422

(六)空寂之性如何能有功用?425

(七)本迹义的体用关系427

(八)含藏义的体用关系430

(九)逻辑义的体用关系431

(十)反 思434

二十二、宗密的灵知与王阳明的良知的比较研究438

(一)良知的道德涵义及其发现438

(二)良知的普遍性与恒照性440

(三)良知即天理441

(四)良知的实体义:存有论的依据443

(五)灵知是超越的主体性444

(六)灵知的普遍性与常照性445

(七)灵知的空寂性与妙用447

(八)“灵”的涵义450

(九)灵知的存有论与宇宙论的涵义452

(十)省 察454

附录457

1.The Arguments of Nāgārjuna in the Light of Modern Logic457

2.Nāgārjuna on Emptiness,Provisional Nameand1 the Middle Path481

3.Nāgārjuna and T'ien-t′ai Buddhism496

4.Nāgārjuna and Hua-yen Buddhism515

出版后记5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