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学总论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城市学总论 上
  • 王国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723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262MB
  • 文件页数:539页
  • 主题词:城市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学总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2

第一章 绪论2

1.1 城市概念2

1.1.1 聚落与城市2

1.1.2 城市定义4

1.2 城市功能8

1.2.1 城市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8

1.2.2 城市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10

1.2.3 城市功能变化11

1.2.4 城市功能定位13

1.3 城市特征17

1.3.1 城市的集约性17

1.3.2 城市的高效性18

1.3.3 城市的综合性18

1.3.4 城市的开放性19

1.3.5 城市的系统性20

1.4 城市地位与作用22

1.4.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23

1.4.2 城市是文化进步的载体23

1.4.3 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4

1.4.4 城市是国家和制度的象征24

1.4.5 城市是农村建设的引导者25

1.4.6 城市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25

1.5 城市界定法26

1.5.1 国际城市界定法26

1.5.2 中国城市界定法28

1.5.3 城市的分类31

1.6 城市学学科性质34

1.6.1 整体性35

1.6.2 综合性35

1.6.3 应用性36

1.6.4 本土性36

1.6.5 交叉性36

1.7 城市学产生与发展37

1.8 城市学理论体系、学科关系与研究对象39

1.8.1 城市学理论体系39

1.8.2 城市学学科关系40

1.8.3 城市学研究对象43

1.9 城市学研究基本观念、重点问题与重要关系44

1.9.1 城市学研究的基本观念44

1.9.2 城市学研究的重点问题48

1.9.3 城市学研究的重要关系55

1.10 城市学研究方法57

1.10.1 方法论57

1.10.2 研究方法58

1.10.3 研究技术60

第二章 城市发展史65

2.1 城市起源65

2.1.1 防御说66

2.1.2 宗教说66

2.1.3 生产力说67

2.1.4 社会分工说67

2.1.5 商业起源说68

2.1.6 人文主义说68

2.1.7 地利说68

2.2 世界城市发展史69

2.2.1 早期城市69

2.2.2 中世纪城市96

2.2.3 近代城市101

2.2.4 现代城市105

2.3 中国城市发展史107

2.3.1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107

2.3.2 秦汉时期的城市108

2.3.3 魏晋、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城市109

2.3.4 明清时期的城市112

2.3.5 中国近代时期的城市113

2.3.6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特点115

2.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城市118

第三章 城市学基础理论127

3.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五位领导人论城市127

3.1.1 毛泽东论城市127

3.1.2 邓小平论城市130

3.1.3 江泽民论城市136

3.1.4 胡锦涛论城市141

3.1.5 习近平论城市146

3.2 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158

3.2.1 关于城市的产生158

3.2.2 关于城市的功能160

3.2.3 关于城市发展的前景163

3.3 系统论165

3.3.1 系统思想发展的历史线索165

3.3.2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167

3.3.3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70

3.3.4 系统的分类172

3.3.5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174

3.3.6 城市系统的特点179

3.4 控制论181

3.4.1 控制论及其产生与发展181

3.4.2 控制与控制论系统184

3.5 行为科学190

3.5.1 需要190

3.5.2 动机199

3.5.3 行为200

3.5.4 激励与改造201

3.6 公共经济理论203

3.6.1 外在性与市场失灵204

3.6.2 公共产品与政府的经济作用205

3.6.3 城市政府经营公共事业的政策选择206

3.6.4 公共事业的财源207

3.7 规模经济理论208

3.7.1 最佳城市规模与合理城市规模210

3.7.2 产业项目成组布局与城市功能组织212

3.7.3 门槛人口与千人指标213

3.8 城市布局理论213

3.8.1 集中式建设布局模式214

3.8.2 分散组团式建设布局模式214

3.8.3 组群式建设布局模式215

3.8.4 同心圆模式216

3.8.5 扇形模式216

3.8.6 多核模式216

3.9 城市竞争力理论217

3.9.1 城市竞争力有关的代表性理论217

3.9.2 城市竞争力定义222

3.9.3 城市竞争力特征227

3.9.4 城市竞争力要素228

3.9.5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思路229

3.10 城市现代理论232

3.10.1 现代化232

3.10.2 城市现代化235

3.10.3 确定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239

3.10.4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241

3.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242

3.1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242

3.11.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45

3.11.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247

3.11.4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248

3.11.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251

3.11.6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支撑因素255

3.11.7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256

第四章 城市化259

4.1 城市化概述259

4.1.1 城市化概念259

4.1.2 城市化起点261

4.1.3 城市化前提262

4.1.4 城市化类型263

4.1.5 城市化测定265

4.1.6 城市化特点266

4.1.7 城市化阶段271

4.2 城市化理论278

4.2.1 区位理论278

4.2.2 空间理论278

4.2.3 发展理论279

4.2.4 配第—克拉克定理280

4.2.5 库兹涅茨理论280

4.2.6 “推—拉”理论282

4.2.7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82

4.2.8 人口迁移转变假说283

4.3 城市化规律285

4.3.1 从时间维度上看285

4.3.2 从空间维度上看286

4.3.3 从质态维度上看289

4.3.4 从量态维度上看293

4.4 城市发展战略295

4.4.1 城市发展战略意义295

4.4.2 城市发展战略指导思想297

4.4.3 城市发展战略基本原则298

4.4.4 城市发展战略主要内容300

4.4.5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程序302

4.4.6 城市发展战略实施304

4.5 城市定位305

4.5.1 城市空间定位——寻找空间的坐标价值305

4.5.2 城市特色定位——差异化的优势建构306

4.5.3 城市形象定位——城市美学的哲学价值307

4.5.4 城市功能定位——自己寻找的历史价值308

4.5.5 城市产业定位——世界产业价值链高端的“一环”309

4.5.6 城市文化定位——“城市文化资本”的张扬310

4.5.7 城市属性定位——“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311

4.5.8 城市精神定位——一个永续的动力创新312

4.6 城市转型313

4.6.1 城市发展的路径表现313

4.6.2 城市生命周期的经济动因:产业长周期318

4.6.3 城市转型的目的:通过调整波峰防止衰退、促进繁荣323

4.6.4 城市转型的动力324

4.6.5 中国的城市转型325

4.7 中国城市化特点328

4.7.1 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城市化328

4.7.2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329

4.7.3 城市化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330

4.7.4 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低330

4.7.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331

4.8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332

4.8.1 城市动力机制的含义332

4.8.2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表现形式332

4.9 中国城市化发展339

4.9.1 从“物本”到“人本”339

4.9.2 从“优先”发展到“统筹”发展343

4.9.3 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346

4.9.4 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350

4.10 中国城市化目标353

4.10.1 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353

4.10.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354

4.10.3 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355

4.10.4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356

第五章 城市系统357

5.1 城市系统概念体系357

5.1.1 城市主体358

5.1.2 主体聚集359

5.1.3 非线性发展360

5.1.4 要素流362

5.1.5 目标多样性362

5.1.6 特点标识363

5.1.7 内部模型和系统积木块364

5.2 城市系统内部结构367

5.2.1 城市社会系统367

5.2.2 城市经济系统368

5.2.3 城市生态系统368

5.2.4 城市空间系统370

5.3 城市系统生命体特征374

5.3.1 城市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具有生命体的新陈代谢特征374

5.3.2 城市的发展壮大具有生命体的生长发育特征375

5.3.3 城市对环境的感应能力具有生命体的应激性特征377

5.3.4 城市结构的自我进化具有类似于生命体的遗传现象377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379

6.1 空间概念379

6.1.1 空间竞争381

6.1.2 空间垄断381

6.1.3 空间定价381

6.1.4 空间均衡382

6.1.5 空间偏好(或区位偏好)383

6.1.6 空间扩散383

6.1.7 空间相互作用384

6.2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385

6.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及典型模式386

6.3.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386

6.3.2 城市空间结构典型模式393

6.4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401

6.4.1 自然因素401

6.4.2 经济因素401

6.4.3 技术因素402

6.4.4 人口因素402

6.4.5 政府因素403

6.4.6 土地因素404

6.5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405

6.5.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405

6.5.2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407

6.5.3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机制415

6.6 城市居住空间420

6.6.1 城市居住空间及特征420

6.6.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422

6.6.3 中国居住空间结构主要特征424

6.7 城市公共空间426

6.7.1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426

6.7.2 城市公共空间性质与特点426

6.7.3 城市公共空间组成427

6.7.4 公共空间发展趋势428

6.8 城市交通空间430

6.8.1 城市交通430

6.8.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430

6.8.3 TOD模式与城市空间432

6.9 城市开发区437

6.9.1 城市开发区意义437

6.9.2 城市开发区演进438

6.9.3 城市开发区分类442

6.9.4 城市开发区动力机制445

6.9.5 城市开发区发展趋势447

第七章 城市区域453

7.1 城市区域概述453

7.1.1 区域453

7.1.2 经济区域454

7.1.3 城市区域459

7.1.4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461

7.2 城市区域发展相关理论463

7.2.1 梯度推进理论463

7.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464

7.2.3 城镇体系理论466

7.2.4 区域空间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467

7.2.5 卫星城市理论468

7.3 城市群(体系)470

7.3.1 城市群概述470

7.3.2 城市群形成机制475

7.3.3 城市群——中国城市化主体形态479

7.3.4 中国城市群发展对策4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