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资源总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自然资源总论
  • 梁吉义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767484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126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保护-研究;自然资源-资源开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资源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自然资源系统论1

一、自然资源系统的内涵和外延1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1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与范围2

(三)自然资源系统的外延3

二、自然资源系统的特性6

(一)整体性6

(二)综合性7

(三)层次性7

(四)区域差异性8

(五)动态性8

(六)有用性9

(七)有限性9

(八)自然性9

三、自然资源系统的价值理论基础10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0

(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13

(三)效用价值论17

(四)边际效用价值论19

(五)要素价值论21

(六)自然主义价值论23

四、自然资源系统价值的认识23

(一)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构成的价值观23

(二)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天然生成和劳动创造的价值观25

(三)自然资源价值是由天然价值、劳动价值和稀缺价值构成的价值观25

(四)其他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认识观26

五、自然资源系统价格的确定27

六、自然资源系统的产权分析28

(一)自然资源系统的产权的诠释28

(二)自然资源的产权的构成与模式29

(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30

七、自然资源系统承载力分析32

(一)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32

(二)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计算)方法33

(三)自然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分析35

(四)环境承载力分析39

(五)区域承载力分析41

(六)中国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43

第二篇 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论47

一、人与自然系统的演化47

(一)“图腾祭拜”时期,以自然中心主义为主的观念47

(二)农业文明时代,以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为主导的观念48

(三)工业文明时代,人统治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传统自然的观念48

(四)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9

二、人与自然系统的和谐论50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50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0

三、人与自然系统以和为本的辩证论52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52

(二)以和为本的辩证观52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认识和问题剖析53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认识53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问题的诊断54

五、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论61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61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整体协调的理论62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的内容63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的目标与机制64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系统辩证论65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整体优化观65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协同和谐观66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共享价值观66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全球平等观67

(五)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观67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文明消费观68

(七)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生产集约经营观68

(八)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伦理道德观68

七、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系统管理论69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系统管理内涵69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管理的目标与任务70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三大要素的系统管理70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法制管理71

(五)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行政管理73

第三篇 资源区域优化配置论77

一、资源配置的区域优势系统分析77

(一)区域优势系统的内涵77

(二)区域优势理论简析77

(三)区域优势系统分析方法89

二、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理论92

(一)资源配置的方式和调节机制理论93

(二)生产要素构成理论93

(三)生产要素作为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94

(四)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的理论95

(五)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出发点和中心问题的理论95

(六)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若干规律和关系的理论97

(七)商业、银行和信用对于社会资源配置作用的理论98

(八)农业中社会资源配置的理论99

三、资源优化配置系统辩证观100

(一)资源配置系统辩证观的认识100

(二)资源配置系统辩证观的运行方略101

四、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辩证分析103

(一)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方式103

(二)区域部门(分类)的资源配置方式105

五、资源配置优化运行的系统辩证分析108

(一)资源配置过程的逻辑联系108

(二)资源配置的宏观与微观层次的结合协调110

(三)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机制整体优化110

第四篇 自然资源系统总体开发论112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的内涵112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综合分析与评价113

(一)分析评价的原则113

(二)分析评价的内容114

(三)分析评价的程序与方法116

三、资源开发的生产布局理论117

(一)农业区位论117

(二)工业区位论119

(三)中心地理论121

(四)经济区位论122

(五)资源禀赋决定理论122

四、自然资源系统总体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24

(一)自然资源系统总体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124

(二)自然资源系统开发利用原则124

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产业布局125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25

(二)资源型产业空间布局126

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观与部署128

(一)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观128

(二)资源开发利用的部署131

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举措131

(一)提高人口素质,合理配置人口与自然资源131

(二)开源节流并重,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131

(三)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体系132

(四)加大科技投入,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含量132

(五)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统一管理机制,完善配套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体系133

第五篇 自然资源子系统开发论134

一、土地资源系统开发134

(一)土地资源的内涵134

(二)土地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136

(三)土地资源系统的价值137

(四)土地资源系统的分类137

(五)世界土地资源情况分析143

(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分析与对策147

(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57

(八)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优化与模式163

(九)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趋势动态分析169

二、矿产资源系统开发175

(一)矿产资源系统认识175

(二)矿产资源系统特点176

(三)矿产资源系统经济要素分析与评价177

(四)世界矿产资源系统开发利用分析178

(五)中国矿产资源系统开发分析195

(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219

三、水资源系统开发223

(一)水资源的内涵认识223

(二)水资源系统价值认识225

(三)水资源要素系统分析227

(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内涵与内在关联及特点228

(五)世界水资源的分析认识231

(六)中国水资源状况分析235

(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246

四、生物资源系统开发252

(一)生物资源系统认知252

(二)生物系统的特性253

(三)植物资源系统的保护与开发256

(四)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261

(五)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267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269

五、海洋资源系统开发272

(一)海洋资源系统认知272

(二)海洋资源开发问题诊断276

(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构想277

(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与发展现代海洋产业279

(五)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283

(六)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本方略284

六、气候资源系统开发286

(一)气候资源系统的认识286

(二)气候资源系统的组成要素分析288

(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292

(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299

(五)气候变化的认识与讨论301

七、自然旅游资源系统开发307

(一)自然旅游资源系统的内涵、类型与属性307

(二)自然旅游资源系统审美特点309

(三)自然旅游资源系统的总体开发构想311

(四)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314

(五)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321

(六)气象与气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327

第六篇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论334

一、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认识334

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过程分析335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335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336

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点338

四、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理与基本原则338

(一)循环经济的原理338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340

五、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层次与模式341

(一)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341

(二)工业生态园区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341

(三)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342

六、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借鉴343

(一)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借鉴343

(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借鉴345

(三)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借鉴346

(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347

七、中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与实践348

(一)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和新的资源观349

(二)把握循环经济实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349

(三)大力实施和推广循环经济网络系统建设350

(四)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352

(五)加大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研究开发力度365

(六)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366

(七)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366

八、大力发展低碳经济372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与内涵373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374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对策375

第七篇 案例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实证380

一、省域自然资源分析380

(一)省域概况380

(二)省域自然资源简析380

(三)省域自然资源开发存在问题浅析381

(四)省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剖析386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构想387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387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与方向388

(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产业宏观布局389

三、自然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392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392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399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403

(四)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406

(五)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410

(六)气候资源开发利用413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416

(一)植树造林绿化山河与植被保护工程416

(二)煤矸石治理工程416

(三)土地沉陷治理工程417

(四)污染治理工程417

(五)循环经济工程418

(六)组织管理工程419

五、自然资源开发要做好“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篇大文章420

(一)思想认识要有一个大飞跃421

(二)目标任务要明确421

(三)政策要用好用足422

(四)组织领导要有力424

(五)实施方案要科学可行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