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四大治世精典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谷兴荣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10023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75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7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四大治世精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四段式”的国家政体演化规律1
二 大变革大争鸣孕育着思想发展高潮3
三 孔子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5
四 管子理论的特征与社会实际意义7
五 墨子的观点立场及其理论的社会价值10
六 老子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社会价值13
七 四大思想家的理论分析比较15
第一章 孔子其人21
一 家世与其本人经历21
二 政治生涯25
三 著书立说36
第二章 集权人治社会的品德教育43
一 仁德是人生的根本信仰43
二 复杂人生的十大基本规律46
三 名声是人生追求的抽象价值49
四 “有用”是人生追求的实际价值50
五 心正动善是人生的行为标准51
六 认清君子与小人的十大区别54
七 把握君子的十大特征55
第三章 集权人治社会的行为准则58
一 广泛了解他人密切联系大众58
二 看大处,宽以待人59
三 分是非,严惩恶棍61
四 找差距,严于律己64
五 谦逊质朴不好强65
六 举止言行文雅规范有礼66
七 言行一致不夸海口69
第四章 集权人治社会的官德要求71
一 忠于职守全心为民71
二 严肃认真忙而不乱74
三 遵纪守法行为得当76
四 官正世风正77
五 官员六戒79
第五章 集权人治社会的治政方法81
一 明确大政方针81
二 以德治国以理服人82
三 名要正言则顺85
四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86
五 积极引进合理用人88
六 明察秋毫通情达理92
七 注意工作方法93
八 揣测昏君未来94
第六章 集权人治社会的学习规则95
一 树立为国为家而学的目的95
二 把握九大学习规律96
三 端正学习态度99
四 讲究学习方法101
五 改善教育方法105
第七章 集权人治社会的民风导向107
一 儿女孝顺父母107
二 官民敬奉上司109
三 热情亲友互相帮助112
四 诚实无欺公平正直115
第八章 集权人治的错误点评118
一 宿命不前118
二 等级森严118
三 对上级阿谀奉承119
四 反对民主,主张上下的奴役关系119
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20
六 男尊女卑夫唱妇随120
七 因循守旧不越古人雷池半步120
八 见风使舵,做事不坚强121
九 回避矛盾,不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121
十 鄙视劳动人民121
附录 《论语》原文123
第一章 管仲其人157
一 青年时代157
二 为齐相159
三 治齐与“尊王攘夷”164
四 创建霸业166
五 救邢存卫169
六 召陵之盟172
七 著作及思想175
第二章 集权法治的主要思路177
一 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177
二 制定控制天下的纲领180
三 治国法纲要与民同利181
第三章 集权法治是国泰民安的重要保证187
一 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手段187
二 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191
三 法制要完善到动无非法的程度195
第四章 掌握调研方法把握社会动向是集权法治的基础206
一 了解社会状况的百问206
二 分析社会动向的“八观209
第五章 集权法治的主要对象215
一 君臣的职责与行为规范215
二 官民的依存与协调规则221
三 学子的职责与法纪227
第六章 实行集权法治的君臣条件230
一 关心百姓生活规范百姓行为230
二 公正严肃的执法态度233
三 俭朴自律头脑清晰236
第七章 实行集权法治的百姓条件241
一 自觉遵守刑、正、法、德、道的行为规范241
二 确立德、义、礼、法、权价值标准242
三 以五行九惠教育人246
第八章 实行集权法治的社会与时节条件248
一 法令要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因素相适应248
二 法令要与自然条件相适应251
三 法令要与天时接替的阶段相适应255
第九章 集权法治的基本内容259
一 治国治军的七项原则259
二 防止君、法、俗、民的四大伤害260
三 用兵方法的八个环节262
四 君主守业的九项办法264
五 法治的“三本”、“四固”与“五事”266
六 法治的“首宪”、“首事”及其他268
七 法治的“九败”、“三险”与匡正271
第十章 集权法治社会的强国之路275
一 国家发展的规律与态势275
二 强化国家的综合措施280
三 依靠百姓发挥百姓的积极性284
四 处理好邻国关系285
五 言有所归兼听则明287
第十一章 集权法治社会稳速发展的三条经验288
一 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288
二 提高消费促进生产发展289
三 强弱参半才能长治久安302
第十二章 集权法治社会的君臣典范304
一 君主的七大典范304
二 大臣的七大典范307
附录 《管子》原文选编309
第一章 墨子其人387
一 家庭出身与籍贯387
二 生平历史392
三 墨家的形成与主要活动398
四 墨家的分裂与学术研究的勃兴403
五 墨家的衰亡及其原由406
第二章 墨子的民主法治学说的体系结构409
一 民众的多元思想集中到君臣的一元思想409
二 君言服从百姓利益善恶借助众人分辨411
三 依法公正处理官民关系414
四 圣人的一元思想要服从于民众417
第三章 民意是立国之本423
一 民众是万事的主宰者423
二 民众是善良仁义之母427
三 “力政”是万恶之源432
第四章 法律是治国之纲435
一 无法不治立法于民435
二 依法办事规范言行437
第五章 仁义是民主法治的基石439
一 万事莫贵于义439
二 排除万难地执行仁义439
三 宣传仁义锲而不舍442
第六章 博爱是民主法治的必要条件445
一 自私无爱是罪恶之源445
二 博爱是简便易行的安民措施446
三 澄清非议以兼爱取代相恶449
第七章 品德教育是民主法治的重要措施452
一 修身是人之根本452
二 品德源于环境的感染与舆论的引导453
第八章 培养选拔人才是民主法治社会的强国之路455
一 得人才者得天下455
二 不拘一格用人才460
三 成才在人不由命462
第九章 和睦相处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467
一 战争是比盗、抢更严重的罪恶467
二 一切为了和平468
三 好战之理辨伪472
第十章 民主法治国家的官员戒律475
一 为官必禁的七种罪恶475
二 为官必弃儒教非儒礼477
三 为官必戒的奢侈生活482
第十一章 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规律485
一 掌握规律贵在学习485
二 学有成效贵在方法486
三 把住规律运用自如489
第十二章 民主法治社会的行为评价492
一 坚持以义为中心的行为评价标准492
二 坚持着眼多数人利益的行为评价原则496
三 坚持实事求是的行为评价方法499
附录 《墨子》原文501
第一章 老子其人567
一 老子的生平567
二 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571
三 老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573
第二章 民主群治的前提是明天道579
一 道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579
二 规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582
三 规律的层次结构:“道一阴阳一万物”587
四 宇宙事物的“正反动静”循环发展规律591
五 事物发展规律在人们运用中的变异594
第三章 民主群治的关键是依道而行596
一 一言一行按规律办事596
二 学习掌握规律的方法600
三 按规律办事的基本准则602
四 闭门省悟求实求真606
五 认清“有”“无”的辩证关系609
第四章 禁私欲克己奉公613
一 辨善恶减私欲613
二 柔情似水谦让他人616
三 知足常乐淡泊名利619
四 乱世之因源于私欲620
五 “无为”治世长治久安624
第五章 倡平等抨击等级制626
一 百姓不尚贵君民应平等626
二 君王敬百姓天下方太平628
三 大国与小国和平共处630
四 平等是万物的法则道者的目标633
五 不图虚荣以身促平等635
第六章 倡自由抨击严控制638
一 圣君以身为教谦让为怀638
二 诚心于民人尽其能639
三 以“无为”治政不压人不扰民640
第七章 倡博爱抨击损人利己现象642
一 一视同仁以善为本642
二 先人后己先百姓后官吏643
三 人间三宝“慈”为先646
四 礼贤下士和睦生财648
五 节欲是福淳朴互爱649
第八章 倡民主抨击独裁制651
一 百姓是高楼之基国家之本651
二 恪守信念相信群众653
三 以柔治刚群策群治654
四 民主治国世风日盛657
第九章 倡德治抨击心治659
一 忧天下之忧者才能为政659
二 取余补缺广行天道660
三 合众意以德服人661
四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663
五 抗侵略重自卫665
六 君主德操的四个层次666
第十章 倡文明治国抨击暴政670
一 高贵难以持久670
二 百姓穷于官税重苦于政令多672
三 民不畏暴无路则反673
四 滥宰无辜罪孽深重676
五 天道如网疏而不漏678
第十一章 淘冶情操提高素质681
一 理解他人得道成大器681
二 专致事业不贪奢华682
三 积善积德得人心684
第十二章 提高办事效率的经验方法687
一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687
二 有备无患防范未然689
三 涤除虚荣忠孝慈爱691
四 凡事留有余地692
五 不自恃不自夸693
六 不轻浮不急躁694
七 谨慎从事化难为易696
第十三章 理想的国家与社会698
一 无交往居小国闭关自守698
二 无奢望人人清贫乐道700
三 无制度自觉善良从事701
四 无官僚官为民服务703
附录 《道德经》原文与注释704
热门推荐
- 3569036.html
- 1708483.html
- 1347268.html
- 608421.html
- 2911674.html
- 1189492.html
- 2807978.html
- 823135.html
- 2362168.html
- 12484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72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63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77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74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99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36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75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7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