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赋通论 增订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汉赋通论 增订本
  • 万光治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华龄出版社
  • ISBN:780178252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56页
  • 主题词:汉赋-文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赋通论 增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赋的文体功能及其历史地位1

第二章 赋称原始33

一 时空铺衍——赋义之一33

二 不歌而诵——赋义之二34

三 赋称始于战国末36

第三章 班固分类原则试析39

一 班固分类,遗则莫明39

二 章、刘所论,犹有不足41

三 班固人格二重性与分类原则的确立43

四 司马迁、扬雄不入“温雅”类辩48

第四章 汉赋分类史述略52

一 汉人析赋52

二 刘勰析赋53

三 挚虞、肖统析赋标准失于统一54

四 祝尧析赋55

五 汉赋三体59

第五章 汉赋三体溯源及变迁61

一 四言赋61

(一)荀赋与隐语61

(二)荀赋与诗三百63

(三)荀赋与铭文64

(四)汉人四言咏物赋65

(五)汉人四言俳谐赋67

(六)四言赋的变体68

二 骚体赋70

(一)楚骚的语言节律70

(二)汉初骚体赋的语言节律73

(三)骚赋变体75

(四)骚赋句型的规范化与文人心态78

三 散体赋82

(一)诸家论散体赋82

(二)散体赋与北方诗歌85

(三)散体赋与先秦散文89

(四)散体赋与楚辞96

(五)小结100

第六章 汉代颂赞箴铭与赋同体异用101

一颂101

二赞108

三铭109

四箴112

第七章 祝尧论汉宋古赋116

一 祝尧的古赋观116

(一)屈赋:骚人之赋116

(二)汉代骚人之赋118

(三)汉代词人之赋119

二 宋元人以古赋、文赋互称120

三 祝尧对宋人古赋的批评123

四 汉宋古赋之比较129

序135

第八章 汉初文化心理与骚体赋139

一 汉初黄老之治139

二 汉初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趋向141

三 先秦文化板块与地域文化心理的形成143

四 楚人文化心理145

五 汉初楚文化的蔓衍与骚体赋的兴起147

第九章 赋家之心 苞括宇宙151

一 黄金时代151

二 文化大一统154

三 赋家的时代精神156

(一)枚乘《七发》的启示意义156

(二)从《子虚赋》到《上林赋》157

第十章 赋家地位与赋的繁荣163

一 汉代并无考赋献赋制度164

(一)汉代以经术取士164

(二)汉代以举荐取士166

(三)汉代以阀阅、赀产取士167

二 赋家地位168

三 鸿都门学171

四 汉赋繁荣的原因175

第十一章 汉赋与汉诗、汉代经学179

一 赋的文化史地位179

二 汉代经学与诗的经学化185

(一)汉代经学简说185

(二)诗经学的兴起189

(三)汉代文人诗歌的萎缩191

三 汉赋与汉代经学193

(一)经学的文学规范193

(二)经学家之赋195

(三)赋的艺术探索意义200

(四)赋的题材开拓意义203

(五)小结210

第十二章 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212

一 汉人的抒情之文212

二 汉人的抒情之赋215

(一)失志之赋215

(二)牢骚之赋222

(三)刘歆《遂初赋》225

(四)班彪《北征赋》226

(五)冯衍《显志赋》228

三 汉末文人心态232

(一)仕路的阻塞232

(二)信仰的危机234

(三)文人行为、心理的自我调整235

四 汉末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238

(一)小品化的成因238

(二)赋的诗化242

(三)庄老入赋249

(四)“诗人的愤怒”252

第十三章 帝王之思,抑文人之思?——司马相如《大人赋》献疑256

一 释“大人”与“真人”257

二 “大人”乃得道之人260

三 帝王之思,抑文人之思?263

四 “悲士不遇”的新归宿:思玄与游仙268

第十四章 《神乌赋》与汉代俗赋272

一 汉代俗赋概说272

二 《神乌赋》释文补订278

三 《神乌赋》的内容与主旨285

(一)《神乌赋》的作者和内容285

(二)“神乌”的文化解读286

(三)《神乌赋》的主旨和意义289

四 《神乌赋》在赋文学史上的地位294

(一)故事之赋294

(二)禽鸟意象297

(三)文字的特点300

(四)语言的特点301

(五)俗赋史的地位302

第十五章 文学描绘与描绘性文体307

一 赋义之一:描绘性307

二 文学描绘的产生309

三 先秦文章的描绘性及其赋体因素311

(一)先秦文章描绘性概说311

(二)宏观与写意相结合314

(三)空间全方位式描绘316

(四)铺叙式的物象描绘317

(五)描绘的美感追求318

四 汉代描绘性文体的诞生320

(一)汉人文章的描绘性320

(二)汉赋的描绘特征322

五 余论334

(一)面对新文体的惶惑334

(二)汉赋描绘性的文学史意义338

(三)关于文体多样性发展的思索339

第十六章 汉赋的图案化倾向341

一 汉赋图案化的构成341

(一)“合綦组以成文”342

(二)“列锦绣而为质”350

(三)超时空的艺术构思351

二 汉赋图案化的成因353

(一)“控引天地,错综古今”353

(二)“赋兼才学”354

(三)汉人崇尚图案美355

三 余论:汉晋审美意趣比较358

第十七章 汉赋的类型化倾向363

一 文学类型化363

二 汉赋类型化的几种形式366

(一)咏物类型化367

(二)建筑描绘的类型化371

(三)人物类型化374

三 汉赋类型化的成因及评价378

(一)先秦两汉已有文学典型378

(二)汉赋类型化的形成380

(三)汉末与魏晋文学的蜕变382

第十八章 汉赋用字造语之谜384

一 汉魏六朝人对汉赋语言风格的评价384

(一)汉人肯定赋的语言美感384

(二)魏晋人肯定赋的语言美感386

(三)刘勰对汉赋语言的批评388

(四)小结390

二 汉赋对楚辞语言风格的继承391

三 汉赋与汉代文字学396

(一)汉赋好罗列具体名词396

(二)汉代文字学与文人复古心理397

(三)文字的进化:从具体名词到抽象名词401

(四)汉赋语言的复古倾向404

四 汉赋的口诵性质与其语言风格405

(一)汉人从诵赋中获得语言美感405

(二)口诵文学的语言要求406

(三)赋家造字借字408

(四)汉赋的听觉与视觉效果412

(五)结语418

汉赋今存篇目叙录421

序421

西汉之什422

东汉之什451

建安之什491

后记537

再版后记5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