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测量与控制核心系统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航空航天工业部测试技术情报网编;庄梓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 ISBN:7800462099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819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8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测量与控制核心系统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测量的基本概念1
二 控制的基本概念1
目录1
第一章 测量与控制技术基础1
第一节 测量与控制基本概念、测量基础、术语和定义1
(二)测量单位5
(一)变量5
三 测量基础5
(三)标准12
(一)信号16
四测量术语和定义16
(三)测量结果17
(二)量程17
(四)静态精度18
(五)动态测量21
(六)工作环境22
一 定义23
第二节 测量与控制核心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3
(一)组成框图24
二 组成24
(二)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工作原理25
(一)环境条件26
一 测试条件26
第三节 测控核心系统的性能指标含义及标定方法26
(四)信号的输入输出条件27
(三)对测试用仪器仪表的要求27
(二)电源27
(二)模入总通道数28
(一)主要性能指标项目及其举例值28
(五)测试前的预热和调整28
(六)标定或测试的通道数28
二 模拟量测量子系统的性能指标含义及标定方法28
(四)系统精度30
(三)模入信号量程及输入保护值30
(五)采集速度33
(六)通道间串扰抑制比36
(七)系统共模抑制比和最高共模电压37
(八)滤波器截止频率和衰减斜率39
(十一)转换速率40
(十)系统零点时漂40
(九)系统串模抑制比40
(十一)系统零点温漂41
(十四)系统增益线性度42
(十二)系统增益时漂42
(十三)系统增益温漂42
(十五)系统过载恢复能力43
(十六)系统输入电阻44
(一)主要性能指标项目及其举例值45
三 模拟量输出子系统性能指标含义及标定方法45
(四)线性误差46
(二)模出总通道数46
(三)输出电压或电流范围46
(五)微分线性误差47
(九)增益温漂48
(六)零点时漂48
(七)零点温漂48
(八)增益时漂48
(十二)输出电压、电流稳定度49
(十)建起时间49
(十四)输出电阻50
(十三)共模抑制比50
(一)数字量输入51
四 数字、脉冲量输入输出子系统性能指标含义及标定方法51
五 系统的可靠性指标53
(三)脉冲量输入53
(二)数字量输出53
(二)长时间运行稳定性54
(一)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4
附参考文献55
(一)功能、指标的验证性试验55
六 现场考核55
(二)现场实用性试验56
一 开创期57
第一节 计算机测控系统发展概况57
第二章 计算机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57
四 微型计算机时期58
三 小型计算机时期58
二 直接数字控制时期58
二 实时响应能力强59
一 对可靠性要求较高59
五 未来的展望59
第二节 测控用计算机的特点和要求59
六 有丰富的软件系统60
五 对环境的适应性60
三 要求有比较完善的中断系统60
四 要求有较完善的外围设备60
二 运算器61
一 控制器61
第三节 工业测控计算机的基本组成61
一 可编程序控制器62
第四节 工业测控计算机的分类62
三 存储器62
四 输入输出控制器62
二 直接数字控制63
四 分布式计算机测控系统64
三 集中型计算机测控系统64
一 基本结构与操作流程65
第五节 计算机硬件65
五 单片微控制器65
二 中央处理器(CPU)66
三 应用软件67
四 中断67
三 总线67
五 举例68
(一)实时操作系统69
第六节 计算机软件69
一 软件系统组成69
二 系统软件69
(二)实时与分时70
(三)实时操作系统结构71
(四)实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72
(五)实时操作系统的存储器管理和中断管理73
一 容错概念77
第七节 测控系统中的容错技术77
二 双机容错系统78
(一)可靠性79
一 从测控系统特点考虑79
第八节 测控系统计算机的选择79
(二)精度80
(一)速度80
(二)实时性80
(三)满足测控过程的其它要求80
(四)软件配置80
二 从测控系统指标考虑80
附参考文献81
(三)操作系统及软件功能81
(三)抗干扰能力81
三 从计算机综合性能考虑81
(一)CPU功能81
(二)总线性能81
第三章 测量与控制系统基本技术82
第一节 模拟量输入子系统89
(一)传感器件91
一 模拟量测量传感器91
(三)测量与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92
(二)敏域元件92
(一)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97
二 采样97
(三)合理安排采样顺序98
(二)子系统总采样率的确定98
(四)采样器件——多路模拟开关101
(五)采样误差117
(一)信号调节123
三 信号调节与放大滤波123
(二)滤波(信号滤波)126
(三)放大(信号放大)129
(二)采样/保持器的特性及其误差157
(一)采样/保持电路的作用与工作原理157
四 采样/保持电路157
(四)采样/保持器应用160
(三)采样/保持器的传递函数160
五 模/数转换技术168
(五)采样/保持器的型号及主要技术指标168
(一)模数转换器工作原理169
(二)模/数转换器的特性及技术指标定义与说明180
(三)模/数转换器的应用举例188
(四)模数转换器的型号及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211
(一)设计举例241
六 模拟量输入子系统设计举例241
(二)设计模拟量输入子系统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247
一 模拟量输出子系统和数/模转换器248
第二节 模拟量输出子系统248
二 数/模转换器功能与技术指标256
三 应用举例262
四 各种型号数/模转换器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273
一 开关量输入子系统276
第三节 数字量输入/输出子统统276
(一)开关量输入子系统的基本配置277
(二)开关量/数字量输入技术278
二 中断开关量输入283
(二)开关动作分辨率284
(一)消颤电路的特殊要求284
(三)中断源寄存器285
(一)频率的测量286
三 频率和脉冲计数量输入286
(四)中断开关量输入过程286
(二)脉冲宽度和周期测量290
(三)脉冲计数输入292
四开关量输出子系统293
(一)开关量输出技术294
(二)电路保护方法298
(三)控制安全技术300
(四)开关量控制设计举例302
附参考文献303
(一)串行接口305
一 基本输入/输出接口方式305
第四章 接口、总线与总线转换器305
第一节 接口305
(二)并行接口309
(一)查询311
三 输入/输出控制方法311
二 外设接口的寻址方式311
(一)内存映象I/O311
(二)独立I/O311
(二)中断312
第二节 计算机系统总线313
(三)直接存储器存取313
(一)基本组成与操作原理314
一 MULTIBUSI总线314
(二)MULTIBUS电气特性321
(三)机械特性323
二 STD总线330
(一)逻辑特性331
(二)时序特性335
(三)电气特性337
(四)机械特性340
(一)系统总线操作342
三 IBM-PC总线342
(二)系统总线信号描述348
(三)系统总线时序353
(四)系统总线的电气特性及机械特性357
四 Q总线360
(一)数据传输总线周期362
(二)直接存储器存取368
(三)中断370
(四)控制功能373
(五)Q总线电气特性374
(六)模板插头引脚标号及信号说明375
(二)功能模板380
(一)系统概述380
五 VME总线380
(三)子总线382
(五)电气特性386
(四)总线选择386
(六)电路板尺寸388
(八)P1和P2底板389
(七)前面板389
(一)MBⅡ总线结构的特点391
六 MULTIBUS-Ⅱ总线391
(二)PSB并行系统总线396
七 小结400
一 RTP产品概述401
第三节 测控系统总线和总线转换器401
(一)逻辑特性402
二 RTPI/O总线介绍402
(二)定时规格405
(二)兼容开放式结构获得了系列化设备强有力的支持407
(一)灵活而独具特色的IOBC使总线系统可与多种计算机相连接407
(三)电气规范407
(四)机械规范407
三 RTPI/O总线的基本特点407
(四)结构简洁,配置灵活,连接方便易行408
(三)RTPI/O总线系统具有高可靠性408
(二)非智能的IOBC409
(一)利用某种计算机接口板组成简单的IOBC409
四 测控系统中的总线转换器409
(四)多重IOBC410
(三)智能的IOBC410
附参考文献411
(一)程序设计语言的组成412
一 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分类412
第五章 测控软件412
第一节 程序设计语言及编程技术412
(二)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413
(一)语言的选择414
二 测控语言414
(三)带有实时扩展的通用高级语言415
(二)面向机器的语言415
(四)过程控制语言422
(一)程序的三要素424
三 编程技术424
(五)面向问题的语言424
(二)常用编程方法426
(三)提高实时性的软件方法429
(一)操作系统的定义及分类430
一 操作系统概述430
第二节 实时操作系统430
(二)研究操作系统的观点431
(一)实时操作系统的特征432
二 实时操作系统原理432
(二)实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433
(三)监控程序的结构及组成437
(二)监控程序的功能437
三 微计算机监控程序437
(一)监控程序的特点437
四 实时操作系统举例438
(二)iRMX86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39
(一)iRMX86的特点439
(一)UNIX的特点440
五 分时操作系统举例440
一 测控软件的基本功能与组成442
第三节 测控软件及其系统组态442
(二)UNIX的系统结构及其功能442
(一)数据采集444
二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444
(二)数据处理446
(一)参数监视软件452
三 监视及操作指导软件452
(二)报警分析及操作指导453
(三)CRT显示软件455
(四)打印输出软件456
(一)顺序逻辑控制和数值控制软件458
四 控制软件458
(二)数字PID控制——单参数控制460
(三)复杂多参数数字控制463
(五)自适应控制467
(四)最优控制467
(二)软件质量评价469
(一)测控软件的可靠性设计469
五 测控软件的可靠性及质量评价469
六 软件组态470
(一)组态的内容471
(二)组态方法与工具472
(二)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477
(一)软件工程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477
第四节 实时软件的工程化技术477
一 软件工程化的基本思想477
(三)实时软件工程化的内容480
(一)可行性研究与计划481
二 软件开发技术481
(二)软件需求分析483
(四)程序的测试与维护484
(三)软件设计与编码实现484
(二)标准化中的注意事项487
(一)标准化的对象487
三标准化和文档化487
(一)软件开发人员的能力的分析和各阶段人员分布488
四 软件开发的组织机构488
(二)软件开发的组织方法489
五 软件工程化的新方向490
附参考文献491
(二)可重用软件方法491
(一)速成原型方法491
(一)键盘开关494
一 键盘输入494
第六章 信息与人机对话494
第一节 信息输入494
(二)键盘开关译码495
二 图象输入496
(一)光电转换元件498
(三)摄象装置500
(二)摄象装置原理500
(一)语音识别501
三 语言识别与语音合成501
(三)语音合成504
(二)说话者判别504
二 信息显示元件508
(二)数字显示508
第二节 信息显示508
一 信息显示概念508
(一)模拟显示508
(二)液晶显示器(LCD)509
(一)发光二极管(LED)509
(三)CRT显示(阴极射线管)510
三 字符显示与图象显示511
四 显示系统的组织512
(二)多重显示514
(一)简单显示系统514
五 彩色图象显示515
第三节 信息存储517
二 圆形图记录仪518
一 带状图记录仪518
三 X-Y记录仪519
四 示波器记录仪520
(二)感热式打印机(ThermalPringting)521
(一)击打式打印机(ImpactPrinting)521
五 打印机521
(三)电灼式打印(ElectricWriting)522
(一)键盘输入方法523
一 汉字输入523
(四)静电打印(ElectrostaticWriting)523
第四节 汉字人机接口523
二 汉字的存储与输出524
(二)汉字的字形识别方法524
(一)汉字字形存储器(汉字库)525
附参考文献526
(二)汉字输出设备526
(一)网络拓朴527
一 局部网络的基本概念527
第七章 分布式测控系统与网络527
第一节 工业控制网络527
(二)介质访问控制528
(四)传输介质529
(三)通信方式529
(一)开放系统互连模型530
二 局部网络标准530
(二)IEEE802标准531
(一)以太网(Ethernet)532
三 工业控制局部网络532
(二)MAP网545
(三)命牌环网550
(四)开放网络(OpenNet)554
一 概述558
第二节 分布式测控系统558
(一)TDC3000分布式控制系统559
二 分布式测控系统实例559
(二)西屋WDPF分布式控制系统565
(三)位总线(Bitbus)分布式测控统系568
(四)设计实例570
第三节 远距离数据通信技术572
(一)频分制遙测信号格式573
一 多路数据传输的信号格式573
(二)时分制遙测信号格式581
(二)电报、电传机和电话信道588
(一)有线专用信道588
二 传输信道588
(五)无线电传输信道589
(四)电力线载波信道589
(三)宽频带信道589
第四节 光缆及其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592
三 调制与多次调制592
(二)射线传播594
(一)光纤594
一 光纤、光在光纤中传播594
(三)传播模式595
(一)光损耗597
二 光纤的传输特性597
(二)光纤的色散598
三 光发射机600
(一)光源601
(二)调制603
四 光接收机604
五 中继系统606
(一)光纤与光源的耦合607
六 光纤的连接、耦合和成缆607
(二)光纤的连接608
(三)光缆610
七 光纤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611
附参考文献613
一 信号线的屏蔽和选择614
第一节 系统的屏蔽614
第八章 屏蔽、接地与安全技术614
(一)电耦合615
(二)电耦合的屏蔽617
(三)磁耦合619
(四)磁耦合的屏蔽620
(五)信号线的选择624
(一)电屏蔽规则629
二 仪器设备的屏蔽与接地629
(二)系统输入电路结构与信号源的接入方式631
(三)设备电源的屏蔽接地647
(四)系统分段屏蔽与屏蔽间联结651
三 屏蔽体屏蔽效果656
(二)高频时电缆的屏蔽接地657
(一)编织网屏蔽体的屏蔽效果657
(三)沟槽、导管布线问题658
(四)金属板的屏蔽效果660
(五)磁性材料屏蔽体670
(六)屏蔽壳上的缝隙和洞孔对屏蔽效果的影响671
一 接地的概念673
第二节 接地技术673
二 安全接地674
(一)对地线中干扰的分析677
三 抗干扰接地677
(二)信号地线的接地方式680
(三)电缆和放大器屏蔽层的接地方式682
(四)用阻隔法减小地环路干扰685
(五)抗干扰接地的若干基本规则689
四 接地装置设计690
五 静电防护技术691
(一)静电场的产生及其性质692
(二)静电干扰的主要来源694
(三)静电防护要领696
第三节 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测控系统697
二 供电系统的抗干扰措施698
一 电磁兼容性一般设计问题698
三 共模干扰的抑制702
(一)超共模抑制系统方案与共模抑制分析703
(二)模入过程通道全机浮离方案及共模抑制分析713
(三)不同共模点的共模抑制方案715
(二)用积分型模数转换器抑制串模干扰法718
(一)电流传送信号法718
四 串模干扰的抑制718
(三)工频过零测量编码法719
(二)电缆选择720
(一)传输过程衰减和失真的调整720
五 测控系统网络的传输系统的抗干扰问题720
(二)特殊软件处理,清除假信号722
(一)软件滤波,减小测量误差722
六 软件抗干扰措施722
(三)抗破坏程序干扰的软件措施723
附参考文献724
(一)为什么要推行开放式设计思想726
一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开放式设计思想726
第九章 设计原则与应用实例726
第一节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原则726
(二)实现开放式设计思想的主要措施729
(三)推行开放式设计思想带来的技术经济效益730
二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式731
三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流程732
(二)设计阶段733
(一)设计的准备阶段733
(一)设计要求745
一 20万千瓦水力发电机组微计算机监测系统745
(三)联调阶段745
第二节 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实例745
(二)总体设计方案746
(三)过程IO子系统747
(四)人机对话子系统750
(五)应用软件751
(一)设计要求758
二 内燃机试验用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系统758
(二)系统硬件设计759
(三)系统软件设计761
(一)设计实例763
三 单片微控制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法763
(三)系统的调试方法766
(二)几点注意事项766
一 航空航天领域应用767
第三节 测控系统应用767
(一)气动力试验768
(二)结构强度试验768
(三)发动机试验769
(四)飞行试验771
二 能源领域应用773
(一)核能反应堆检测监控系统773
(二)计算机电网监测系统773
(三)煤碳领域应用773
(四)石化领域应用774
三 工业、交通、轻纺、农业等领域应用775
(一)冶金自动测控系统775
(二)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测控系统776
(三)轻纺工业应用的测控系统776
(四)食品工业应用的测控系统776
(五)农业方面应用777
附参考文献777
附录一 常用单位换算表779
附录二 常见计量单位符号索引791
附录三 电学与磁学量和单位796
附录四 常见光学量和单位797
附录五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798
热门推荐
- 1618727.html
- 1169639.html
- 479097.html
- 66897.html
- 1893.html
- 2646796.html
- 3029208.html
- 2500356.html
- 1531235.html
- 3543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26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5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1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90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31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4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5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22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87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