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的演替规律及其调控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的演替规律及其调控研究
  • 卞正富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0281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的演替规律及其调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理论研究现状综述1

1.1.1 矿区土地复垦的定义1

第1章 绪论1

1.1.2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对象与国外复垦对象的比较3

1.1.3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方法与国外复垦方法的比较4

1.1.4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理论研究9

1.2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2

1.2.1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12

1.2.2 开展本论文研究的意义15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7

1.3.1 研究内容17

1.3.2 研究方法18

1.3.3 研究路线19

2.1.1 分区(Zoning)的意义与可行性21

第2章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条件分区研究21

2.1 概述21

2.1.2 复垦条件分区的理论基础22

2.1.3 复垦条件分区的原则23

2.2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开发布局及其对复垦的影响25

2.2.1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25

2.2.2 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布局27

2.2.3 煤炭资源分布与开发布局对复垦的影响32

2.3 影响复垦条件分区的几个重要指标34

2.3.1 我国的综合自然区划概述34

2.3.2 影响复垦分区的几个重要指标34

2.4 我国煤矿区复垦的生产力条件分区42

2.4.1 研究现状42

2.4.2 矿区土地破坏前生产力类型分区44

2.4.3 采矿引起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分类47

2.5 我国煤矿山的生态环境类型分区50

2.5.1 主要矿区分属的自然生态区类型50

2.5.2 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生态类型区划分51

2.5.3 采矿引起的生态破坏类型55

2.6 我国复垦条件综合分区63

2.6.1 综合分区63

2.6.2 复垦条件区分述65

2.7 本章小结72

第3章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生产力系统的研究74

3.1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的定义74

3.1.1 问题的提出74

3.1.2 土地复垦界面(Interface)的定义75

3.1.3 土地复垦界面的属性77

3.1.4 土地复垦界面的整合78

3.2 土地复垦界面生产力系统的要素78

3.2.1 土地生产过程分析78

3.2.2 土地复垦界面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类型80

3.2.3 土地复垦界面生产力系统三要素之间的关系84

3.3 水位界面的分析与表达85

3.3.1 潜水位埋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85

3.3.2 开采沉陷对潜水位埋深的影响86

3.3.3 流域控制对潜水位埋深的影响90

3.4 复垦土壤界面的分析95

3.4.1 概述95

3.4.2 开采沉陷对土壤质量的影响95

3.4.3 沉陷区原生扰动土复垦时的特性与复垦土地的利用99

3.4.4 矿山土特性102

3.4.5 矿山土利用实例分析109

3.5.1 方法简介115

3.5 复垦土壤生产力指数的修正模型115

3.5.2 复垦土壤生产力的机理模型117

3.5.3 复垦土壤生产力指数的修正模型(Modified Index of Reclaimed Land Productivity——MPI)119

3.5.4 MPI模型的应用121

3.5.5 土壤生产力指数评价复垦质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24

3.6 土地复垦界面生产力系统的耗散结构模型124

3.6.1 现有土地生产力模型简介124

3.6.2 土地复垦界面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126

3.6.3 土地复垦界面生产力系统的变化动态与熵流模型(EEM)128

3.7 本章小结133

4.1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生态系统的研究目标和内容134

4.1.1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生态系统研究的目标134

第4章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生态系统研究134

4.1.2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135

4.2 生物多样性指数在矿区土地复垦界面生态系统重建中的应用136

4.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功能及其在复垦理论研究中的作用136

4.2.2 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标准138

4.2.3 生物多样性指数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141

4.3 复垦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148

4.3.1 矿区水土流失表现形式148

4.3.2 复垦区水土流失机理150

4.3.3 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及水土流失控制机理153

4.3.4 复垦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158

4.4 复垦界面生态系统能(物)流的分室模型161

4.4.1 复垦界面生态系统特征161

4.4.2 复垦界面生态系统能(物)流的定参数分室模型161

4.4.3 分室模型在魏庄复垦生态系统中的应用166

4.4.4 复垦界面生态系统能(物)流的变参数分室模型179

4.4.5 复垦界面生态系统物(能)流与输出量的动态变化规律183

4.5 本章小结184

第5章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186

5.1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础理论186

5.1.1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关系186

5.1.2 矿区生态重建的理论和方法188

5.2 采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阶段的划分191

5.2.1 采矿阶段的划分——以井工矿山为例191

5.2.2 土地复垦阶段的划分193

5.2.3 矿区生态重建阶段的划分196

5.2.4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的规划方法197

5.3.1 矿区景观要素的动态变化198

5.3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矿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中的应用——以诧城矿为例198

5.3.2 矿区景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02

5.3.3 矿区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204

5.4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的流域控制法210

5.4.1 问题的提出210

5.4.2 山区矿山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流域控制法211

5.4.3 平原矿山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流域控制法214

5.5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19

5.5.1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219

5.5.2 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要求220

5.5.3 煤炭清洁开采技术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作用222

5.6 本章小结225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227

主要参考文献233

致谢2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