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媒体制创新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步国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4584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报社-企业集团-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媒体制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媒介第一次体制改革分析:事业型单位、企业化管理1
1.1 媒介改革在整体社会变革的宏阔背景下发生2
1.1.1 媒介改革在三个现实前提下展开2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的制度安排2
政治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3
社会文化转型促成整体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5
1.1.2 媒介改革必须突破旧有体制结构6
体制与发展形成辩证关系6
计划经济体制对媒介发展产生束缚7
新体制结构是推动媒介发展的关键8
1.2 “面向市场”成为媒介改革的政策导向9
1.2.1 媒介经济属性的凸现9
市场经济的确立9
媒介多元功能的彰显10
媒介经济属性的生成11
1.2.2 混合型体制成为媒介第一次体制改革的核心成果12
国家对媒介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开放12
混合型体制突破了旧有体制的约束13
混合型体制促进了媒介的产业化发展14
公共性精神产品开始彰显经济属性15
1.2.3 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15
对文化产品“商品性”的争论16
1.3 混合型体制对媒介发展的重要意义16
1.3.1 第一次实现体制的突破17
媒介商品属性的确认:媒介传播观念的改变17
聘任制的实施:人事制度的突破18
社长负责制的实施:媒介管理体制的改变19
广告经营合法化:媒介经营角色的凸显20
初试多种经营:媒介市场探索的主动姿态21
现代企业制度进入媒介改革视野22
媒介资源补偿机制的重大调整22
1.3.2 直接催生媒介的产业化22
广告市场重开正式启动媒介产业发展23
1.3.3 初期媒介的产业化发展实践24
人民日报等首都8家报社的集体请示24
文汇报的广告解禁与洛阳日报自办发行24
从晚报、周末版的创办到都市报勃兴25
文汇新民的上海模式26
成都商报的借壳上市27
1.4.1 “事业型单位”使媒介必须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28
公共服务性:“事业型单位”的性质特征28
1.4 混合型体制给媒介进一步发展带来的重大障碍28
社会效益:“事业型单位”的目标指向29
1.4.2 “企业化管理”使媒介追逐市场利润规则存在30
对利润的追逐:企业化管理的目标30
激活内部竞争环境:企业化管理的本质31
资源补给:解决媒介发展的现实问题31
1.4.3 市场化机制导向与计划性机制导向的矛盾32
市场机制导向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32
二元结构矛盾不可回避33
计划机制导向的计划性和稳定性33
1.4.4 混合型体制使双重职责下的媒介步履艰难34
事业体制定位的弊端和市场主体定位的模糊34
双重角色难以调和使媒介发展处境尴尬36
混合型体制成为媒介产业化推进的桎梏37
第二章 中国媒介第二次体制改革分析:采编与经营分体运行37
2.1 突破混合型体制成为第二次媒介体制改革的直接任务 39
2.1.1 文化产业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39
增量式发展取得成果39
文化产业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41
媒介集团化趋势端倪初现42
二元矛盾体制下的“边缘突破”44
2.1.2 固有体制的先天局限无法克服44
事业体制造成媒介实践的诸多弊端45
媒介“市场主体”定位的艰难探索46
2.1.3 媒介产业集团化发展阶段47
报业体制转型的开始与广电行业的波澜不惊47
媒介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49
媒介产业综合实力竞争与结构性重组的发端50
2.2 以“剥离”为核心的媒介体制改革探索52
2.2.1 办报与经营“两分开”53
初试“剥离”:以双重属性为基础53
舆论宣传与企业经营:两股轨道上并行54
经营性资本“剥离”:媒介进一步走向市场55
2.2.2 多元化发展尝试56
粗放式混合型的媒介多元化经营56
集约式相关型的多元产业发展尝试59
2.2.3 初试资本运营60
传媒股成为金融市场新亮点60
传媒资本运作以三种方式展开62
初期媒介资本运作的经验和教训63
2.3 “采编与经营剥离”带来新的改革难题64
2.3.1 传媒事业性质使实质性的“剥离”难以实现65
同一主体内二元体制无法共存66
市场主体的含混阻碍传媒进一步发展67
2.3.2 资本的剥离无法脱离媒体主体69
采编业务缺乏正常运行的经济基础69
经营性资产载体缺失和资源的无法补给70
2.3.3 “剥离”是一个利益主体内的专业化分工71
媒体完整地过渡为市场主体71
政府控制舆论宣传导向72
产业经营实现市场化运作73
第三章 中国媒介第三次体制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展开73
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涵75
3.1.1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背景75
3.1 中国媒介的第三次体制改革75
文化体制改革的形态与特征77
3.1.2 报业集团发展的全面推进79
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质性启动79
报业集团化发展状况的勾勒81
全面推进中的突出问题82
3.2 媒介改革的现在进行时85
3.2.1 文化产业的转制85
文化产业转制的动因85
文化产业转制的切入点87
文化产业的发展步骤89
3.2.2 媒介集团成为转制试点90
集团是传媒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组织形式90
传媒集团将成为传媒市场格局中的主导力量92
市场经济下传媒集团必须经历转制过程93
体制创新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关键点95
第四章 基本思路与总体设计:媒介体制创新的现实思考97
4.1 体制创新的直接原因:媒介进入再发展阶段97
4.1.1 媒介集团的主流体制和三种组建类型98
主流体制:事业型单位、企业化管理98
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发展格局99
三种不同的报业集团组建类型101
4.1.2 媒介集团全面发展的产业意义104
媒介产业属性的实质性突破104
媒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105
集团化的媒介产业探索106
4.1.3 媒介集团体制和机制的转变108
企业主体强化与市场主体尚未形成108
从形式组合走向实质性整合109
从集中管理向集约化经营转变110
4.2 体制创新的现实原因:集团运作遭遇现实矛盾111
特殊体制带来特殊模式112
4.2.1 体制定位模糊的问题关涉全局112
政府对媒介集团的发展定位113
媒介集团如何实现再发展114
体制拐点迫切呼唤体制创新115
4.2.2 运行困难使媒介运作机制处于关口116
媒介集团不断进行的市场探索116
六家报团的两分开试点117
浅表层改革未能触及实质118
媒介集团运作进入攻坚阶段119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媒介的首要任务120
4.2.3 媒介角色特殊性带来体制选择困难120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媒介的市场追求121
寻求实现双重保障的体制122
4.2.4 媒介自身观念的难以转变123
旧有体制带来的路径依赖123
旧有观念形成的“故土难离”123
旧有“特权”设置的改革障碍124
4.3 媒介体制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125
4.3.1 不同体制取向带来二元结构矛盾125
二元体制曾经发挥重要作用125
二元体制成为产业发展瓶颈126
大量社会资源的闲置耗费127
4.3.2 实践中事业单位体制的弊端127
单一产权使社会资本无法进入128
“权利寻租”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130
媒介产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131
4.3.3 事业体制与市场主体定位的矛盾132
市场主体如何重塑132
运行体系如何创建133
行政机构如何改造133
4.3.4 媒介集团难以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134
媒介集团形式组合的背后134
媒介集团实质整合的困难135
媒介集团进一步发展的困惑136
4.4 媒介体制创新的集中体现:制度创新与主体创新138
4.4.1 制度创新是媒介体制创新的核心138
制度创新的经济学阐释138
制度创新成为解决媒介体制矛盾的突破口139
制度创新成为媒介体制实质性改革的保障141
4.4.2 主体创新是媒介体制创新的内容142
制度创新以重塑市场主体为核心目标142
主体创新引导媒介体制全面创新143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144
4.5 创新模式依两个维度设计:制度选择与结构调整144
4.5.1 现代企业制度是媒介体制创新的制度选择144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145
选择现代企业制度是媒介体制创新的必由之路146
4.5.2 以组织创新为基本手段的媒介结构调整147
媒介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建构现代企业147
通过组织创新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48
4.5.3 媒介集团体制模式的方案设计149
媒介集团体制改革过渡时期的模式149
未来媒介集团体制模式设计150
“四跨”媒介集团的体制模式设计152
5.1.1 经济学理论对现代企业制度的阐释153
经济学视野中的现代企业153
第五章 媒介体制创新的道路选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53
5.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媒介体制创新的直接目的153
现代企业制度的两层经济学含义154
5.1.2 现代企业制度的三个构成与四个特征155
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155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157
5.1.3 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确定媒介主体地位160
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旨是改革传媒机构的机制160
现代企业制度以催生传媒产业市场主体地位为首要目的162
媒介现代企业特征的凸现163
传媒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163
5.1.4 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媒介产业整合扩张式发展163
现代企业制度是媒介产业化的市场切入点164
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媒介产业发展165
5.2 媒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实现“一体三变”165
5.2.1 通过“一体三变”确立媒介市场角色166
“一体”是媒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根本166
“三变”是媒介集团向现代企业过渡的途径166
5.2.2 体制变性:传媒体制应定位在“企业”167
市场经济中的三种社会角色167
市场主体意味着媒介“企业”的体制地位168
5.2.3 组织变型:建立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170
公司制的基本要求和内容170
对组织结构内涵的阐释170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171
5.2.4 产权变活:核心是媒介集团产权的变活173
产权:媒介制度创新的核心层面173
市场化产权:媒介改革一直回避的问题173
产权明晰:媒介产权改革的基本目标174
三个改变:实现媒介集团产权变活的途径176
经济学理论对组织创新的解释182
6.1.1 组织创新的核心是建构现代企业182
第六章 媒介体制改革的制度保障:集团内部组织创新182
6.1 以内部组织创新为内容的媒介结构调整182
组织创新成为现代企业建构的基本内容183
6.1.2 通过组织创新完成媒介向现代企业转型184
计划经济体制下媒介组织的特殊表现184
市场经济环境对媒介组织的新要求184
媒介组织通过组织创新实现转型185
转型后的媒介企业186
6.2 内部组织创新的具体方案187
6.2.1 媒介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187
公司制管理体制的建立188
公司制度体系的建立191
激励和制约机制的建立191
报业集团实践中突出问题的处理192
改革中出现的两个典型案例193
6.2.2 媒介集团实行政企分开的领导体制195
传媒企业政企分开的特殊要求195
政企分开的领导体制196
6.2.3 明确政府与媒介集团的责权职能197
明确各自责权职能范围197
政府职能的实现198
媒介集团职能的实现199
6.2.4 媒介集团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200
媒介市场主体的特征200
媒介集团要成为法人实体200
6.2.5 产权多元化和企业法人化201
产权及产权多元化201
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联合组建企业集团203
集团公司资本扩张204
“法人代表”成为媒介集团发展的一个关键词205
6.2.6 媒介集团法人身份的人格化205
集团公司的责任和义务由董事长集中承担206
法人身份人格化的基础是建立规范的层级责任目标体系206
6.2.7 内部治理结构的分权化208
规范化的董事会208
职业化的经理人209
完善的制约机制209
有效的激励机制210
6.2.8 授权经营的规范化210
政府授权经营211
集团内部授权经营212
集团对外授权经营212
6.3 我国报业集团体制改革与经营模式分析213
6.3.1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模式分析214
旧有经营模式弊端日益显现214
以“整合”方式再造新模式215
集团“整合经营”模式分析216
6.3.2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模式分析217
形成背景:广州报业市场竞争激烈218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218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运营模式的利与弊219
6.3.3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模式分析220
改制前的报社问题众多221
“联合舰队”式的运营模式221
哈报集团运营模式的价值222
6.3.4 深圳报业集团经营模式分析222
深圳报业市场发展减缓223
“统分结合”的运营模式224
“统分结合”符合深圳报业集团实际225
第七章 政府规制与媒介体制创新:设立“防火墙”228
7.1 政府规制给予媒介发展的生存空间228
新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政府规制229
7.1.1 政府规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229
寻找规避或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231
经济博弈、社会博弈与政府规制233
7.1.2 政府宏观控制对媒介发展的重大作用235
媒介双重角色的再思考235
政府对媒介宏观调控的政策变迁237
政府在媒介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40
7.1.3 政府对媒介产业规制的现状考量241
一元化多层次的规制主体241
制度渐进:媒介产业的政府规制特性242
日益明晰的方向:政府规制促进媒介产业良性发展243
缺位、越位与错位:出现的若干实际问题243
7.2 “防火墙”:政府对媒介产业发展的有效规制245
7.2.1 媒介的双重属性使设立“防火墙”成为必需245
在宣传和经营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245
“防火墙”有助于媒介体制的选择与定位246
7.2.2 “防火墙”的设立围绕媒介双重属性展开247
“两分开”的实质是专业化分工247
围绕两重性设立防火墙248
7.2.3 实现政府服务型角色的转变250
建立和维护良性的市场秩序251
为媒介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持和指导251
在国际背景下发挥作用252
7.3 西方媒介政府控制模式给予的思考252
7.3.1 美国的私营董事会领导制253
美国模式概述253
典型案例分析:美国广播公司255
7.3.2 西欧的社会化领导制257
西欧模式概述257
典型案例分析:英国广播公司259
媒介社会控制始终围绕法律法规这个核心262
7.3.3 西方媒介政府规制模式提供的经验262
媒介社会控制通常采用四种方法262
媒介背后仍然有“看不见的手”263
7.4 以六个基点为支撑构筑“防火墙”264
7.4.1 “防火墙”的核心是法律制度265
媒介法律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265
媒介法律制度创新的原则267
7.4.2 政府有效控制下媒介体制创新269
核心: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269
关键: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271
路径:从编辑经营分开到事企分开272
目标:以产权管理为纽带的媒介集团274
7.4.3 对媒介集团的特殊性管理276
总编上级任命276
内容检查监督276
政治纪律约束277
新闻纪律操守278
7.4.4 对不同功能定位的媒介区别设置体制模式279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体制模式280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体制模式281
两种体制模式的关系处理282
“主管主办、宗旨不变”的特殊涵义283
7.4.5 强化主管主办,坚定宗旨不变283
“主管主办、宗旨不变”要和市场机制相联系285
“主管主办、宗旨不变”的主体分析285
主管主办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媒介产业长远发展287
7.4.6 媒介集团企业体制下的四个责任288
媒介角色特殊性决定的政治责任289
媒介的基本使命产生的文化责任290
媒介产业发展中承担的经济责任291
媒介主动担负的法律责任292
后记293
热门推荐
- 193109.html
- 2352875.html
- 219139.html
- 2507681.html
- 2511129.html
- 2768240.html
- 2774332.html
- 3306709.html
- 2526018.html
- 3583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47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6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83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3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6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60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61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90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0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