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放射防护实用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赵兰才,张丹枫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济南出版社
- ISBN:978780710843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11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537页
- 主题词:辐射防护-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放射防护实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放射防护基础知识第1章 术语和用语2
1.1 基本术语和用语2
1.1.1 基本术语2
1.1.2 国际机构2
1.2 放射物理3
1.2.1 物理基础3
1.2.2 核衰变(核蜕变)4
1.2.3 辐射类型4
1.3 源与照射5
1.3.1 源5
1.3.2 照射(辐照)6
1.4 防护与安全7
1.4.1 与屏蔽有关的辐射类型7
1.4.2 屏蔽8
1.4.3 剂量与剂量限制9
1.4.4 安全措施10
1.5 管理用语11
1.5.1 法规与标准11
1.5.2 审管12
1.5.3 监测与评价12
第2章 电离辐射14
2.1 电离辐射的来源14
2.1.1 天然放射性核素14
2.1.2 人工放射性核素15
2.1.3 中子辐射的来源15
2.1.4 X射线的来源15
2.2 电离辐射的特性16
2.2.1 α粒子16
2.2.2 高能电子17
2.2.3 X射线和γ射线17
2.2.4 中子17
2.3 放射性衰变18
2.3.1 衰变常数λ18
2.3.2 半衰期18
2.3.3 衰变常数与半衰期的应用18
2.4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9
2.4.1 α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9
2.4.2 β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9
2.4.3 X,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0
2.4.4 高能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3
2.4.5 重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4
第3章 辐射量和单位27
3.1 描述辐射场的量27
3.1.1 粒子注量27
3.1.2 (粒子)注量率28
3.1.3 能(量)注量28
3.1.4 能(量)注量率28
3.1.5 能(量)注量与粒子注量的关系28
3.2 剂量学量29
3.2.1 比释动能K29
3.2.2 比释动能率K29
3.2.3 照射量X29
3.2.4 照射量率X29
3.2.5 照射量与空气比释动能的关系30
3.2.6 吸收剂量D30
3.2.7 吸收剂量率D31
3.2.8 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关系31
3.2.9 照射量、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的区别32
3.2.10 照射量、比释动能与吸收剂量的数值近似关系33
3.3 放射性量33
3.3.1 放射性活度A33
3.3.2 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Γδ35
3.4 辐射防护量36
3.4.1 当量剂量HT,R36
3.4.2 剂量当量H38
3.4.3 有效剂量E38
3.5 辅助防护量41
3.5.1 待积剂量41
3.5.2 集体有效剂量S42
3.5.3 剂量负担(HC,T或HC)42
3.6 运行实用量42
3.6.1 用于环境监测的实用量43
3.6.2 用于个人监测的实用量44
3.7 辐射量和单位小结44
3.7.1 各类辐射量之间的相互关联44
3.7.2 有关内照射的剂量评价45
3.7.3 辐射量单位之间的换算45
第4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46
4.1 引言46
4.2 确定性效应(组织反应)47
4.2.1 定义与特点47
4.2.2 阈剂量47
4.2.3 组织和器官中的早期与晚期反应49
4.2.4 全身照射的致死效应49
4.2.5 电离辐射所致放射性疾病50
4.3 随机性效应54
4.3.1 致癌效应55
4.3.2 遗传效应59
4.4 胚胎和胎儿效应62
4.4.1 致死效应62
4.4.2 致畸效应62
4.4.3 致严重智力障碍63
4.4.4 致癌效应63
4.5 影响生物效应的因素64
4.5.1 辐射种类和能量64
4.5.2 吸收剂量64
4.5.3 剂量率64
4.5.4 时间与空间的剂量分布64
4.5.5 照射面积和部位65
4.5.6 受照个体与组织细胞的放射敏感性65
4.6 辐射生物效应发生与发展过程概述65
4.6.1 电离和激发65
4.6.2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66
4.6.3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66
4.6.4 细胞死亡和细胞变异66
第5章 放射防护体系68
5.1 放射源及其分类68
5.1.1 辐射源与放射源68
5.1.2 辐射源的分类68
5.2 照射72
5.2.1 照射分类73
5.2.2 照射方式75
5.3 放射防护原则76
5.3.1 源相关原则76
5.3.2 个人相关原则(剂量限值)77
5.4 防护原则的应用77
5.4.1 正当性原则的应用77
5.4.2 最优化原则的应用78
5.4.3 剂量约束和参考水平79
5.4.4 剂量限值81
5.4.5 防护原则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85
第二篇 放射防护基本方法第6章 外照射的防护92
6.1 基本方法92
6.1.1 时间防护92
6.1.2 距离防护93
6.1.3 控源防护93
6.1.4 屏蔽防护94
6.2 屏蔽材料94
6.2.1 屏蔽材料的选择94
6.2.2 X,γ射线屏蔽材料94
6.2.3 中子屏蔽材料100
6.2.4 β射线屏蔽材料103
6.2.5 屏蔽材料的防护性能104
6.3 屏蔽设计106
6.3.1 屏蔽设计所需资料106
6.3.2 屏蔽设计的最优化107
6.3.3 屏蔽设计的几个通用参数109
6.4 计算屏蔽厚度的基本方法113
6.4.1 屏蔽计算中常用的几个参量113
6.4.2 半值层和分值层(1/10值层)114
6.4.3 X,γ射线屏蔽厚度计算117
6.4.4 γ射线点源的屏蔽计算122
6.4.5 β粒子和单能电子束的屏蔽计算125
6.4.6 同位素中子源防护屏蔽厚度的确定131
第7章 内照射防护133
7.1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133
7.1.1 吸入133
7.1.2 食入133
7.1.3 通过皮肤粘膜或伤口133
7.2 内照射的特点133
7.2.1 持续性照射133
7.2.2 选择性照射134
7.2.3 生物半排期134
7.3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防护的基本原则135
7.3.1 优选核素与活度135
7.3.2 内外照射防护兼顾136
7.3.3 防护设施为主,个人防护为辅136
7.4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单位的分类管理136
7.4.1 放射性工作单位的界定136
7.4.2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单位的地址选择与工作场所设置137
7.5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场所分级138
7.5.1 分级方法138
7.5.2 防护要求139
7.6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场所分区141
7.6.1 分区原则141
7.6.2 分区方法141
7.7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设计144
7.7.1 与一般化学实验室的区别144
7.7.2 设计举例144
7.8 防护设施145
7.8.1 污染控制设备145
7.8.2 防护屏障151
7.8.3 操作工具152
7.8.4 贮存设备152
7.8.5 运输设备153
7.9 个人防护153
7.9.1 个人防护用品153
7.9.2 附加个人防护用品154
7.9.3 个人卫生规章154
第8章 放射性表面污染的清除156
8.1 污染来源与类型156
8.1.1 污染来源156
8.1.2 污染类型156
8.2 污染水平控制与清除污染的基本原则156
8.2.1 污染水平控制156
8.2.2 去污基本原则157
8.3 去污方法158
8.3.1 去污剂158
8.3.2 去污效果评价指标160
8.3.3 去污方法160
8.3.4 皮肤表面污染所致皮肤吸收剂量160
8.3.5 体表去污161
8.3.6 场所、设备去污163
第9章 放射性废物治理165
9.1 放射性废物管理165
9.1.1 放射性废物的特点165
9.1.2 放射性废物管理目标和原则165
9.1.3 放射性废物分类、分级166
9.1.4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166
9.1.5 低放废气、废液排放要求167
9.1.6 废物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和固化要求167
9.1.7 废物包装要求169
9.1.8 废物运输要求169
9.1.9 废物贮存要求170
9.1.10 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170
9.2 放射性废物处理方法171
9.2.1 放射性废气(含气溶胶)171
9.2.2 放射性废水175
9.2.3 放射性废物178
第10章 辐射监测180
10.1 概述180
10.1.1 监测目的180
10.1.2 重要性180
10.1.3 监测类型181
10.1.4 监测对象181
10.1.5 辐射监测质量保证182
10.2 个人监测183
10.2.1 外照射183
10.2.2 内照射185
10.3 工作场所监测188
10.3.1 概述188
10.3.2 外照射监测189
10.3.3 表面污染监测192
10.4 环境监测196
10.4.1 概述196
10.4.2 地表γ监测196
10.4.3 环境样品(空气、水、土壤和生物)监测198
10.5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方案198
10.5.1 运行前环境水平调查(本底调查)198
10.5.2 运行期间环境监测200
10.5.3 核事故场外应急监测200
10.5.4 退役监测200
10.6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环境监测方案200
10.6.1 应用非密封源的环境监测200
10.6.2 应用密封源的γ辐照装置环境监测201
第三篇 辐射防护监督管理第11章 辐射防护法律体系204
11.1 法规204
11.1.1 基本概念204
11.1.2 新时期法规的变化204
11.2 放射卫生法规体系205
11.2.1 体系框架与主要法规名称205
11.2.2 卫生部文件206
11.3 《职业病防治法》对放射性职业病防治的规定208
11.3.1 一般规定208
11.3.2 特殊规定208
11.4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关放射卫生的规定209
11.4.1 监管部门的职责209
11.4.2 安全与防护要求209
11.5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210
11.6 放射卫生管理规章简介211
11.6.1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11
11.6.2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11
第12章 辐射防护标准213
12.1 基本概念213
12.1.1 标准的定义与特性213
12.1.2 标准化及其重要意义213
12.2 标准的分级、分类214
12.2.1 标准的分级214
12.2.2 标准分类214
12.3 我国现行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15
12.3.1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15
12.3.2 放射卫生标准218
12.3.3 卫生行业标准219
12.4 其他相关标准220
12.5 贯彻标准应注意的问题220
第13章 辐射防护管理221
13.1 管理机构与职责221
13.1.1 监督管理机构221
13.1.2 自主管理机构221
13.1.3 检测机构222
13.2 许可制度223
13.2.1 申办许可证的条件223
13.2.2 申办许可证的主要程序223
13.3 分类管理制度224
13.4 自主管理226
13.4.1 专人负责规范管理226
13.4.2 源的安全管理226
13.4.3 运行安全管理226
13.4.4 医疗照射管理226
13.4.5 流通环节安全管理227
13.4.6 废物管理227
13.5 监督管理227
13.5.1 监督权227
13.5.2 预防性监督管理227
13.5.3 经常性监督管理227
第14章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231
14.1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管理231
14.1.1 从事放射工作的基本条件231
14.1.2 《放射工作人员证》申办程序231
14.1.3 防护知识培训231
14.2 个人剂量管理232
14.2.1 监测单位232
14.2.2 剂量计与测读周期232
14.2.3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处理232
14.2.4 剂量评价232
14.3 职业健康监护233
14.3.1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233
14.3.2 对特殊工种的健康要求233
14.3.3 职业禁忌症234
14.3.4 职业健康检查234
14.3.5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235
14.3.6 保健措施235
14.3.7 职业性放射病管理236
第15章 辐射事故管理237
15.1 国内外辐射事故发生的概况237
15.1.1 国外辐射事故237
15.1.2 国内辐射事故238
15.2 事故性质与原因分析238
15.2.1 事故类型(性质)238
15.2.2 事故原因分布239
15.3 事故分级239
15.3.1 技术分级239
15.3.2 管理分级241
15.4 辐射事故预防措施241
15.4.1 预防的责任241
15.4.2 预防措施241
15.5 事故应急预案242
15.5.1 内容及具体要求242
15.5.2 辐射事故应急职责分工244
15.6 事故处理244
15.6.1 事故单位的应急处理244
15.6.2 政府部门的应急处理245
15.6.3 责任追究245
第四篇 医用辐射的防护第16章 医用X射线诊断的防护248
16.1 放射诊断的特点与防护现状248
16.1.1 放射诊断的特点248
16.1.2 防护现状249
16.2 防护原则251
16.2.1 X射线检查正当化与最优化251
16.2.2 X射线工作者、受检者与其他有关人员防护兼顾251
16.2.3 固有安全防护为主与个人防护为辅251
16.2.4 合理降低个体受照剂量与严格控制非正当的X射线检查252
16.3 X射线机252
16.3.1 诊断X射线机的防护性能252
16.3.2 旧X射线机的防护改造256
16.4 防护设施258
16.4.1 X射线机房259
16.4.2 辅助防护设施261
16.5 X射线工作者的防护262
16.5.1 X射线透视的卫生防护262
16.5.2 X射线摄影的卫生防护262
16.6 X射线检查的合理应用263
16.6.1 正当化判断的程序263
16.6.2 最优化照射计划的制定264
16.6.3 严格控制各种健康查体中的常规胸部X射线检查264
16.7 受检者和患者的防护264
16.7.1 防护的必要性264
16.7.2 降低受检者和患者受照剂量的技术措施265
16.7.3 某些类型X射线检查的合理应用与防护270
16.8 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273
16.8.1 基本概念273
16.8.2 目的和预期目标274
16.8.3 基本内容274
16.8.4 检验类型与工具275
16.8.5 组织277
16.8.6 X射线检查中影响患者所受剂量的因素277
16.8.7 医用诊断X射线检查患者的受照剂量279
第17章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的防护280
17.1 CT检查辐射的特点与剂量280
17.1.1 特点280
17.1.2 辐射剂量280
17.2 CT机房的防护281
17.2.1 机房面积281
17.2.2 机房屏蔽防护282
17.3 CT应用中的防护283
17.3.1 CT应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283
17.3.2 CT应用中的防护284
17.4 CT影像质量保证285
17.4.1 影响CT影像质量的参数285
17.4.2 CT机影像质量控制287
17.4.3 质量管理288
第18章 医用X射线特殊诊疗的辐射防护290
18.1 泌尿生殖器官造影X射线的防护290
18.1.1 手术特点290
18.1.2 手术医生操作位的辐射水平290
18.1.3 工作人员的防护291
18.1.4 病人的防护292
18.2 骨科整骨与APLD辐射防护292
18.2.1 整骨用射线装置292
18.2.2 床边整骨手术区辐射水平293
18.2.3 床边整骨医生受照剂量293
18.2.4 小型X射线机的防护改装293
18.2.5 骨科医生的防护294
18.2.6 病人的防护295
18.3 体外震波碎石X射线的防护296
18.3.1 体外震波治疗机机房的防护296
18.3.2 治疗机房内场所剂量296
18.3.3 患者体表受照剂量297
18.3.4 防护措施297
第19章 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299
19.1 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的重要性299
19.1.1 介入放射学发展的需要299
19.1.2 介入手术操作的特点299
19.2 介入手术者受照剂量及其危害299
19.2.1 受照剂量299
19.2.2 对健康的影响301
19.3 病人受照剂量及其危害301
19.3.1 受照剂量301
19.3.2 危害302
19.4 防护措施303
19.4.1 X射线机房的防护303
19.4.2 介入医生自主防护措施304
19.4.3 附加屏蔽防护—介入防护装置305
19.4.4 个人防护用品307
19.4.5 患者的防护309
第20章 临床核医学的辐射防护310
20.1 核医学诊断的防护310
20.1.1 放射源应具备的特点310
20.1.2 工作场所分类310
20.1.3 工作场所分区311
20.1.4 工作场所位置选择与房间配置311
20.1.5 工作场所防护要求312
20.1.6 活性操作的辐射防护312
20.1.7 防护器具配置313
20.1.8 放射性物质的贮存317
20.1.9 放射性废物处理317
20.1.10 辐射监测321
20.1.11 对公众的防护321
20.2 核医学治疗的常见病种与常用放射性核素322
20.3 碘-131治疗甲状腺疾病的防护323
20.3.1 治疗场所分区配置323
20.3.2 治疗场所的屏蔽防护324
20.3.3 对治疗病人的管理326
20.3.4 对治疗病人手术处理的原则327
20.3.5 对治疗病人死后尸体的处理原则327
20.3.6 对患者的防护327
20.4 锶-90/钇-90敷贴治疗皮肤病的防护329
20.4.1 放射性核素敷贴器329
20.4.2 对敷贴器的卫生防护要求329
20.4.3 对敷贴器制作单位的防护要求329
20.4.4 敷贴器的贮源容器329
20.4.5 敷贴治疗室330
20.4.6 个人防护用品331
20.4.7 敷贴治疗时对病人的防护331
20.4.8 敷贴器安全使用与检测332
第21章 PET-CT的辐射防护334
21.1 工作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及工作场所的防护334
21.1.1 工作流程简述334
21.1.2 工作场所类别334
21.1.3 回旋加速器335
21.1.4 加速器以外的放射工作场所337
21.1.5 PET-CT扫描室337
21.1.6 特殊流动放射源338
21.2 工作人员的防护338
21.2.1 对外照射的防护338
21.2.2 对内照射的防护339
21.3 患者的防护原则340
21.3.1 PET-CT检查的特点340
21.3.2 防护原则340
第22章 放射治疗的防护342
22.1 概述342
22.1.1 放射源与治疗设备342
22.1.2 放射治疗的防护原则342
22.1.3 放射治疗防护的现状343
22.2 医用治疗X射线机的防护344
22.2.1 治疗X射线机的特点344
22.2.2 对治疗X射线机的技术要求344
22.2.3 患者的防护345
22.3 医用电子加速器的防护346
22.3.1 对加速器的技术要求346
22.3.2 加速器产生的辐射346
22.3.3 加速器治疗室设计347
22.3.4 加速器治疗室屏蔽防护计算348
22.4 与医用加速器相关的放射治疗设备的防护357
22.4.1 X刀357
22.4.2 诺力刀357
22.4.3 射波刀358
22.5 钴-60治疗机的防护359
22.5.1 钴-60治疗机的一般结构359
22.5.2 对钴-60治疗机的技术与安全防护要求359
22.5.3 钴-60治疗室结构359
22.5.4 治疗室屏蔽结构360
22.5.5 治疗室屏蔽防护简易计算法360
22.5.6 60Co治疗室防护门的防护厚度362
22.5.7 治疗室的安全防护设施362
22.6 γ刀的防护362
22.6.1 结构与特点362
22.6.2 γ刀治疗室结构363
22.6.3 治疗室墙壁屏蔽厚度363
22.7 中子刀的防护364
22.7.1 中子刀设备构成及主要参数364
22.7.2 中子刀治疗室构成与尺寸365
22.7.3 治疗室屏蔽墙的厚度和材料365
22.7.4 治疗室防护门设计365
22.8 质子治疗系统简介367
22.8.1 设备型号与构成367
22.8.2 质子治疗的特点368
22.8.3 产生的有害因素368
22.8.4 安全防护措施369
22.9 后装治疗的防护369
22.9.1 后装机的组成与防护要求369
22.9.2 后装机用放射源370
22.9.3 治疗室防护要求371
22.9.4 近距离治疗的质量保证(QA)372
22.10 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的防护373
22.10.1 放射性粒子源及其特性373
22.10.2 插植专用工具与辅助设备373
22.10.3 治疗工作流程374
22.10.4 有关的辐射剂量数据374
22.10.5 防护措施375
22.11 放射治疗患者的防护376
第五篇 工业用辐射的防护第23章 工业射线探伤的防护380
23.1 辐射源与射线装置380
23.2 X射线工业探伤的防护381
23.2.1 X射线装置的防护381
23.2.2 固定式探伤作业场所的设置381
23.2.3 探伤室的屏蔽设计382
23.2.4 探伤室的安全设施387
23.2.5 探伤室空气的净化387
23.2.6 阴影屏蔽387
23.3 γ射线工业探伤的防护388
23.3.1 辐射源与安全要求388
23.3.2 探伤室屏蔽厚度计算388
23.3.3 探伤室防护门的设计390
23.4 直线加速器工业探伤的防护391
23.4.1 驻波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与主要性能指标392
23.4.2 加速器探伤室的辐射安全措施392
23.4.3 屏蔽防护设计393
23.5 X射线移动式探伤的防护396
23.5.1 与X射线探伤机相关的附加防护396
23.5.2 工业探伤防护车397
23.5.3 简易防护屏397
23.5.4 简易防护室398
23.5.5 两用防护室398
23.5.6 射线探伤工程车398
23.5.7 自主综合防护措施399
23.5.8 分区管理措施399
23.6 γ射线移动探伤的防护399
23.6.1 分区管理措施399
23.6.2 自主综合防护措施402
23.7 管线爬行器探伤的防护402
23.7.1 构造与用途402
23.7.2 类型与性能402
23.7.3 防护要求:403
23.8 工业CT无损检测的放射防护404
23.8.1 工业CT设备的结构与主要技术指标404
23.8.2 对放射源的安全要求405
23.8.3 放射防护安全装置性能要求406
23.8.4 工业CT设备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要求406
23.8.5 工业CT设备检测室的屏蔽设计407
23.9 射线探伤常见放射事故与管理措施410
23.9.1 γ射线探伤放射事故410
23.9.2 X射线探伤放射事故411
23.9.3 自主管理措施412
第24章 γ辐照加工装置的辐射防护413
24.1 辐照加工用放射源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413
24.1.1 放射源413
24.1.2 工程项目审批程序413
24.2 放射事故分析414
24.2.1 误照事故414
24.2.2 卡源事故414
24.2.3 井水污染事故414
24.3 安全防护措施415
24.3.1 设计原则415
24.3.2 多重联锁防护系统415
24.3.3 辐射防护与安全检测内容416
24.4 辐射监测与放射性污染的控制417
24.4.1 个人剂量监测417
24.4.2 源位监测417
24.4.3 井水污染监测417
24.4.4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417
24.5 废物治理及有害气体的清除418
24.5.1 低放射性废水的排放418
24.5.2 污染井水的处理418
24.5.3 废物处理419
24.6 安全管理419
24.6.1 制度管理419
24.6.2 搞好培训,提高素质420
24.6.3 事故处理与应急响应计划420
第25章 工业用小型密封源与含密封源仪表的辐射防护421
25.1 小型密封源的辐射防护421
25.1.1 小型密封源的类型与特点421
25.1.2 小型密封源的防护要求421
25.2 含密封源仪表的辐射防护423
25.2.1 核辐射仪表应用概况423
25.2.2 对检测仪表辐射源容器安装的防护要求424
25.2.3 对检测仪表放射源周围泄漏辐射的控制424
25.2.4 对检测仪表的防护要求425
25.2.5 防护措施425
25.2.6 自主管理425
25.2.7 核子湿度密度仪的辐射防护427
第26章 工业用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430
26.1 放射性发光涂料生产和应用中的辐射防护430
26.1.1 常用放射性核素及其特性430
26.1.2 工作场所分级431
26.1.3 工作场所分区与防护431
26.1.4 辐射监测431
26.1.5 次级限值与导出限值432
26.1.6 放射性废物管理432
26.1.7 放射性发光粉的储存433
26.1.8 其他防护措施433
26.2 含发光涂料仪表的辐射防护434
26.2.1 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限量434
26.2.2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34
26.2.3 对产品的防护要求434
26.3 汽灯纱罩生产的辐射防护435
26.3.1 对生产场所的防护要求435
26.3.2 对生产操作的防护要求436
26.3.3 辐射监测项目和周期436
26.3.4 放射卫生评价指标437
26.3.5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438
26.3.6 产品包装、贮存和运输的放射防护要求438
第27章 X射线分析仪与伴生X射线产品的防护440
27.1 X射线分析仪的防护440
27.1.1 分型与主要部件440
27.1.2 对分析仪防护性能的要求441
27.1.3 调试、维修及使用中的防护442
27.2 伴生X射线产品的防护443
27.2.1 伴生X射线产生的条件443
27.2.2 伴生X射线产品类型443
27.2.3 防护与管理444
第六篇 核事故与恐怖事件应急第28章 核事故的危害后果与应急446
28.1 核事故的管理446
28.1.1 国际公约与出版物446
28.1.2 核事故分级446
28.1.3 核事故的危害446
28.1.4 我国核事故管理相关法规448
28.2 核事故的危害后果448
28.2.1 核事故的主要危害因素448
28.2.2 核事故的主要危害后果448
28.3 核事故的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449
28.3.1 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的意义449
28.3.2 在应急照射情况下的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449
28.3.3 在持续照射情况下的干预准则和行动水平452
28.3.4 操作干预水平(OIL)452
28.4 核事件应急处理449
28.4.1 核事件发生的场所、危害估计及应急级别类型453
28.4.2 重大核事件的应急防护措施454
28.5 对应急工作人员的防护457
28.5.1 应急照射的防护原则457
28.5.2 应急照射的控制水平458
28.5.3 应急照射的审批与监管458
28.5.4 做好个人防护458
28.6 医学急应458
28.6.1 医学防护458
28.6.2 辐射对人体的伤害459
28.6.3 人员的现场救治和处理460
第29章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危害后果与应急465
29.1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类型与分类465
29.1.1 类型465
29.1.2 分类465
29.2 国际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回顾与潜在危险466
29.2.1 国外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回顾466
29.2.2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潜在危险466
29.3 利用放射源制造恐怖事件的后果与对策467
29.3.1 可用于制造恐怖事件的放射源467
29.3.2 利用放射源制造恐怖事件的可能方式及其主要危害467
29.4 利用贫铀弹(脏弹)制造恐怖事件的后果468
29.4.1 贫铀弹的特点468
29.4.2 贫轴弹的主要危害469
29.5 核与恐怖事件应急469
附录472
附录1 与医疗照射有关的数据表472
附录1.1 放射诊断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472
附录1.2 核医学诊断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474
附录1.3 一般核医学检查中每单位给药活度所致成人辐射剂量476
附录1.4 各种X线诊断检查平均每次所致受检者的器官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当量479
附录2 与屏蔽计算有关的数据表480
附录2.1 放射源活度简易计算法480
附录2.2 一些常用γ放射性核素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Γδ482
附录2.3 万用表(与衰减倍数K相关的屏蔽层厚度(附录2.3.1~2.3.7)484
附录3 射线穿过不同物质时的透射曲线(附图1~27)496
附录4 国际单位制词冠503
主要参考文献504
热门推荐
- 3519512.html
- 1977362.html
- 3641325.html
- 2318212.html
- 3046352.html
- 2488342.html
- 2086425.html
- 779871.html
- 1747263.html
- 18183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5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3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00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0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03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0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3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22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84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