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 供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建成,潘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578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 供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3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7
一、整体观念7
二、辨证论治9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10
一、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10
二、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11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内容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13
一、阴阳的概念13
二、阴阳的特性14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15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16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9
第二节 五行学说22
一、五行的概念22
二、五行的特性23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23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24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7
第二章 藏象32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32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32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32
三、脏腑的分类及特性33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34
第二节 五脏34
一、心34
二、肺37
三、脾41
四、肝44
五、肾47
第三节 六腑51
一、胆51
二、胃51
三、小肠52
四、大肠53
五、膀胱53
六、三焦54
第四节 奇恒之腑55
一、脑55
二、髓56
三、骨56
四、脉56
五、女子胞57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58
一、脏与脏的关系58
二、脏与腑的关系61
三、腑与腑的关系63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65
第一节精65
一、精的概念65
二、精的生成65
三、精的贮藏与施泄66
四、精的功能66
第二节气67
一、气的概念67
二、气的运动67
三、气的生成68
四、气的功能68
五、气的分类69
第三节血71
一、血的概念71
二、血的生成71
三、血的运行71
四、血的功能72
第四节 津液72
一、津液的概念72
二、津液的代谢73
三、津液的功能74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74
一、精与气的关系74
二、精与血的关系75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75
四、气与血的关系75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76
六、津液与血的关系77
第四章 经络79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80
一、经脉80
二、络脉80
三、连属部分81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82
一、十二经脉82
二、奇经八脉92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96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97
二、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98
第五章 体质100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100
一、体质的概念100
二、体质的特点101
三、体质的构成101
四、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02
五、影响体质的因素103
六、体质的分类104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105
一、阐释对病邪的易感性105
二、阐释发病原理106
三、阐释病机变化106
四、指导辨证106
五、指导治疗与养生106
第六章 病因109
第一节 外感病因110
一、六淫110
二、疫气114
第二节 内伤病因115
一、七情内伤115
二、饮食失宜117
三、劳逸过度118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119
一、痰饮119
二、瘀血120
三、结石122
第四节 其他病因123
一、外伤123
二、寄生虫124
三、药邪125
四、医源性因素125
五、先天因素126
第七章 病机128
第一节 发病原理128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29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30
三、发病形式131
第二节 基本病机133
一、邪正盛衰133
二、阴阳失调135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139
四、内生“五邪”143
第八章 诊法147
第一节 望诊147
一、望神148
二、望色149
三、望形态151
四、望头颈五官152
五、望四肢155
六、望二阴156
七、望皮肤157
八、望小儿食指络脉158
九、望排出物159
十、望舌160
第二节 闻诊167
一、听声音167
二、嗅气味170
第三节 问诊171
一、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171
二、问诊的内容171
三、问现在症状173
第四节 切诊184
一、脉诊184
二、按诊190
第九章 辨证195
第一节 八纲辨证195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95
二、八纲辨证的意义196
三、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候196
四、八纲证候间的关系202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206
一、气病辨证206
二、血病辨证209
三、气血同病辨证210
四、津液病辨证212
第三节 脏腑辨证214
一、心病辨证214
二、肺病辨证218
三、脾病辨证220
四、肝病辨证223
五、肾病辨证226
六、腑病辨证229
七、脏腑兼病辨证233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236
一、六经辨证236
二、卫气营血辨证240
三、三焦辨证242
第十章 治则247
一、治标与治本247
二、正治与反治248
三、扶正祛邪249
四、调整阴阳250
五、三因制宜251
第十一章 养生·预防·康复253
第一节 养生253
一、养生的意义253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254
第二节 预防255
一、未病先防255
二、既病防变256
第三节 康复256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256
二、常用的康复方法257
主要参考书目262
热门推荐
- 2184442.html
- 3490167.html
- 1074355.html
- 1010195.html
- 2033992.html
- 2951585.html
- 1350941.html
- 1125864.html
- 3531784.html
- 31363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1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47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37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8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17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79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30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