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气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气学导论
  • 张俊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0878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气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气学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1

一、气学的提出1

二、气学的理论体系1

第二节 中医气学的研究范畴8

第三节 中医气学的研究方法11

一、文献整理法11

二、理论研究法12

三、临床观察法13

四、实验研究法14

第四节 中医气学研究的一般意义15

第一节 概述17

第二章 中医气学发展史略17

第二节 春秋战国——中医气学的萌芽期19

第三节 秦汉——中医气学基本理论的形成期24

一、《内经》24

二、《难经》27

三、《伤寒杂病论》28

第四节 魏晋唐——中医气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期29

一、阐发了调气对养生的重要作用29

二、发挥运气学说,深阐气机升降30

第五节 宋金元——中医气学的纵深发展期32

一、宋、金、元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气学基本问题32

二、宋、金、元中医气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38

第六节 明清——中医气学发展的高原期39

明清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气学40

第七节 中华民国——中医气学的迂回发展期51

第三章 中医气学的哲学基础53

第一节 气论哲学的一般概况54

一、先秦时期54

二、两汉时期56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57

四、宋、明、清时期57

五、近、现代61

第二节 元气论自然观的基本理论62

一、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62

二、气化及气化过程65

三、自然感应72

第三节 元气论自然观与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74

第四节 中医气学——元气论自然观指导下的中医学分支76

第四章 中医气的概念78

第一节 对现行气概念的否定78

一、机能说78

二、物质机能两义说80

三、物质说82

第二节 层次观指导下的气概念认识82

一、气的广义性与多义性83

二、运用层次观念分析中医气概念85

第五章 中医气的分类研究89

第一节 气的命名89

第二节 气的分类90

第三节 对人体几种气的认识91

一、人气92

二、真气94

三、正气97

四、精气98

五、神气100

六、大气102

七、元气104

八、宗气109

九、中气112

十、营气、卫气113

第六章 气化125

第一节 气化的概念126

一、五运六气127

二、脏腑气化129

第二节 气化产生的理论基础——气分阴阳理论132

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132

第三节 气化的动力系统——命门-肾间动气系统133

第四节 气化的规律——气机的升降出入137

一、升降出入的含义及其源流138

二、阴阳的升降之理145

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特点149

第七章 气的病理156

第一节 六气乖变为淫157

一、主气与发病157

二、客气与发病158

三、客主加临与发病161

四、运气相合与发病161

第二节 气本虚弱而为病161

一、气血之气的虚衰163

二、脏腑之气的虚衰166

第三节 气化失常171

一、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一般概况171

二、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分述177

第八章 气病的治疗189

第一节 补气法190

一、补益肺气法190

二、补益心气法191

三、益气救脱法(固气法、敛气法)192

四、健脾益气法193

五、温补肾气法194

第二节 行气法194

一、通阳宜痹法195

二、行气导滞法196

三、调气疏肝法198

第三节 升气法200

第四节 降气法202

一、温肺降逆法202

二、清热降逆法204

三、补肾纳气法205

四、调中降逆法206

第五节 升降法207

一、交通心肾法208

二、升降三焦法209

三、升清降浊法210

四、温通泄闭法2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