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知识工作生产率层次结构理论及其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知识工作生产率层次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 戴昌钧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2477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84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195页
  • 主题词:劳动生产率-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知识工作生产率层次结构理论及其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生产率的历史演进——从体力工作到知识工作1

1.1 时代的变革和生产率内涵的拓展1

1.2 知识工作者的兴起和管理科学面临的历史使命3

1.3 知识工作生产率之谜6

1.4 花蕾初绽——成果简介7

注释9

第2章 知识工作的界定及界定准则11

2.1 知识工作者与知识工作概念的区分11

2.2 知识工作定义和界定的困惑12

2.3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启示14

2.4 知识工作界定准则的探讨15

2.4.1 工作的程序性和规范性15

2.4.2 程序性和规范性作为知识工作界定准则的补充说明18

注释18

第3章 工作岗位的知识含量测定21

3.1 岗位知识含量的概念分析21

3.2 PAQ职务分析问卷的改造及调研样本22

3.2.1 PAQ问卷的改造22

3.2.2 样本及问卷调查24

3.3 岗位知识含量的测定24

3.3.1 测定方法Ⅰ——岗位知识含量指标体系法24

3.3.2 测定方法Ⅱ——岗位知识特征值分析法31

3.3.3 两种方法有效度比较及若干说明38

3.4 不同知识含量岗位工作元素差异性分析39

3.5 本章小结44

注释44

附录45

附录1 《工作岗位知识含量调查问卷》45

附录2 全部样本岗位的知识含量值指标的计算值57

附录3 样本岗位的知识特征值59

附录4 全部样本岗位的结构化程度、知识含量的经验估算和判别预测61

第4章 知识工作结构分析及表征方法64

4.1 知识工作结构性特点分析64

4.2 知识工作的结构模型表征66

4.3 知识工作结构的熵分析67

4.4 结构熵的实例分析68

4.5 工作结构化对生产率作用的实证研究71

4.5.1 工作结构化与生产率关系的理论假设72

4.5.2 实证分析73

4.6 知识工作结构树的关键路径探讨75

4.6.1 分析工作结构树的若干名词概念75

4.6.2 确定关键路径的算法76

4.6.3 权化结构树应用的案例77

注释82

附录83

附录1 权化工作结构树问卷模板83

附录2 A产品经理权化工作结构树84

附录3 B产品经理权化工作结构树87

第5章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量90

5.1 生产率测量的文献综述90

5.2 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的研究现状92

5.2.1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量维度92

5.2.2 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的不同视角和思路93

5.2.3 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的方法和技术94

5.2.4 小结——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的困难95

5.3 测量方法Ⅰ——生产率构成分解法97

5.3.1 测量方法的若干原则和思路97

5.3.2 数理表征模型的构建99

5.4 测量方法Ⅱ——多属性效用测度模型101

5.4.1 基于效用的生产率测量方法的合理性101

5.4.2 多属性效用测量模型102

5.4.3 多属性效用评估的步骤及在样本中的测试104

5.4.4 对于多属性效用评价的小结105

注释106

附录 知识工作生产率效用评估模型的实验工具(中文版)107

第6章 信息、知识和创新——知识工作源头的探讨110

6.1 信息和知识的概念及其对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110

6.1.1 知识概念的界定110

6.1.2 信息向知识的转变——信息效用111

6.1.3 知识与主观概率114

6.1.4 知识与员工的创新行为116

6.2 知识工作中的创新——基于认知视角的探讨117

6.2.1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简介117

6.2.2 体验——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换119

6.2.3 隐喻——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120

6.2.4 逻辑思维——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122

6.2.5 再体验——显性知识的内在化123

6.2.6 小结——基于认知的创新模型124

6.3 信息技术在知识工作创新中的作用124

6.3.1 信息技术的分类及功能124

6.3.2 信息技术对创新过程中认知行为的作用127

6.4 理论概括及实证128

6.4.1 理论假设和实证方案的设计128

6.4.2 实证方案的实施130

6.4.3 分析及结论130

注释131

第7章 应用案例136

7.1 某保洁服务公司案例分析136

7.1.1 保洁服务团队的工作特征137

7.1.2 保洁服务团队岗位知识含量分析138

7.1.3 两家保洁服务团队的生产率分析139

7.1.4 两家保洁服务团队生产率差异的原因分析142

7.2 某电脑绘图公司案例分析146

7.2.1 建筑部团队的知识工作特征146

7.2.2 公司岗位知识含量分析147

7.2.3 项目团队的生产率因素分析148

7.3 某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案例分析150

7.3.1 公司知识工作团队的特征151

7.3.2 公司岗位知识含量分析151

7.3.3 公司知识团队工作的生产率因素分析152

7.4 知识工作结构树的应用案例154

7.4.1 广告部总经理的招聘甄选155

7.4.2 在优秀员工知识传播及培训中的应用155

7.4.3 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158

7.5 小结159

注释160

附录161

附录1 保洁服务公司员工和主管经常运用的工作元素比较161

附录2 C公司(电脑绘图公司)员工和项目负责人经常使用的工作元素比较162

附录3 C公司(电脑绘图公司)生产率因素问卷164

附录4 D公司影响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问卷165

附录5 E公司医院事业部办事处主任王某填写的工作结构树168

附录6 E公司医院事业部办事处主任刘某填写的工作结构树171

第8章 全书总结175

8.1 理论概括——知识工作的层次结构理论175

8.2 研究的不足176

8.3 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177

注释178

参考文献179

后记1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