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
  • 章开沅,朱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开封市:河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1939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93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705页
  • 主题词:中国-近代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近代时期的中国社会:1500~18401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基本状况2

一、君权与官僚政治2

二、社会经济结构8

三、宗族与社会组织20

四、士绅与儒家文化23

第二节16至19世纪前半期的中外关系26

一、朝贡体制和对外贸易26

二、明清政府对外贸易体制的调整29

三、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早期接触33

本章小结38

学术综述40

参考书目44

思考题45

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始46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46

一、中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与鸦片输入46

二、禁烟运动52

三、战争的起因与进程55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63

一、社会危机63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66

三、太平天国的政权与制度71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76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83

一、“修约”交涉83

二、英法联合发动侵略战争85

第四节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91

一、经世思潮91

二、通商口岸与租界93

三、半殖民地型经济的端倪96

四、传统经济的缓慢变化99

本章小结103

学术综述105

参考书目108

思考题109

第三章 新社会结构的发生111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111

一、辛酉政变与对内政策的调整111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15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展开118

一、洋务派官僚的兴起与洋务思潮118

二、军事工业123

三、民用工业127

四、练兵和近代海军133

第三节 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135

一、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135

二、私营资本企业的经营与困境137

第四节 城乡社会的变化139

一、新的社会阶层139

二、变法维新思想的出现142

三、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147

本章小结154

学术综述155

参考书目160

思考题161

第四章 民族危机的加深162

第一节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162

一、边疆危机162

二、70至80年代的清政府及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165

三、左宗棠收复新疆170

四、中法战争173

第二节 中日甲午战争179

一、战前的国际关系179

二、战争的进程182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反割台斗争187

四、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191

本章小结196

学术综述197

参考书目198

思考题199

第五章 民族运动的递进200

第一节 戊戌维新运动200

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挽救危机的举措200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202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与百日维新210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216

一、义和团的兴起216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220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23

第三节 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爱国运动的高涨228

一、列强在华权益的扩张与收回利权运动228

二、拒俄运动与日俄对东北的争夺231

三、华工问题与抵制美货运动232

第四节 共和革命的兴起234

一、孙中山的早期思想与活动234

二、兴中会的成立和反清斗争的开始236

本章小结239

学术综述239

参考书目242

思考题242

第六章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243

第一节 清政府谋求政治改革243

一、1901~1905年的新政243

二、“预备仿行宪政”246

第二节 民主革命运动与立宪运动251

一、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251

二、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54

三、立宪运动的勃兴268

第三节 清政府的覆亡与中华民国建立273

一、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273

二、民主共和制度的创立279

三、政权北移282

本章小结285

学术综述285

参考书目288

思考题288

第七章 社会与文化的新变化289

第一节 社会阶层的新变动289

一、资产阶级队伍的形成289

二、士的消亡和新知识阶层的崛起294

第二节 城市化和社会风俗的变化301

一、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趋势301

二、社会风俗的变化306

第三节 文化变革314

一、文学革命与新文学314

二、史学变革与新史学观324

三、近代科学与技术328

本章小结334

学术综述336

参考书目341

思考题342

第八章 民初的政治与社会343

第一节 袁世凯柄政下的民初政局343

一、民初的党派林立局面与政党竞争态势343

二、民初共和民主制度的实践及失败347

三、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与洪宪帝制的败亡356

第二节 军阀派系政争与护法运动365

一、北洋集团之分化与南北军阀割据366

二、军阀派系政争与北京政府之更迭368

三、孙中山护卫民国共和制的努力375

第三节 社会动荡中的经济与教育发展382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382

二、农村经济的嬗变及凋敝388

三、新式教育在转型中艰难地发展394

本章小结398

学术综述400

参考书目403

思考题404

第九章 社会转折的新取向405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405

一、各种新思潮405

二、新文化运动411

三、东西文化论争417

四、五四爱国运动42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27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427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32

第三节 国民革命436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436

二、国民革命的勃兴443

三、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451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459

本章小结468

学术综述470

参考书目472

思考题473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474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474

一、“宁汉合流”与国民政府改组474

二、训政体制的确立479

三、“党国”体制与五院制政府484

四、政治控制与内部纷争487

第二节 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495

一、财政金融政策调整与改革495

二、经济建设成就503

三、农村政策与农业改革512

第三节 重建中外关系520

一、外交政策及实务521

二、改订新约运动527

第四节 教育、科研与文化的发展530

一、现代教育发展530

二、学术研究体制建立534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成就535

四、近代文化的多元方向540

五、三大宗教的发展544

本章小结547

学术综述548

参考书目551

思考题552

第十一章 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与受挫55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553

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553

二、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开创557

第二节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560

一、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建立560

二、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562

第三节 苏维埃革命的严重受挫与红军长征566

一、“围剿”与反“围剿”566

二、党内的路线斗争570

三、反“围剿”失败和红军长征574

第四节 左翼文化运动580

本章小结587

学术综述588

参考书目593

思考题594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595

第一节 日本入侵 抗日战争的准备595

一、日本入侵的逐步扩大595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601

三、国共两党的抗战准备603

第二节 全国抗战的实现607

一、国民政府宣布自卫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607

二、正面战场的全线抵抗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609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612

第三节 抗战相持阶段的战局和政局615

一、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和敌后战场的成长615

二、西南大后方的奠定与营建619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建设622

四、国共两党的摩擦与调整628

五、沦陷区的殖民地化634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638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638

二、抗日战争的反攻和胜利642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645

本章小结647

学术综述648

参考书目651

思考题652

第十三章 历史的新转折653

第一节 战后的政治局势653

一、抗战胜利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走向653

二、战后建立联合政府的努力和失败657

第二节 全面内战的演进665

一、内战爆发和政府军的战略进攻665

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和政府军的分区防御669

第三节 南京政府的败退672

一、国民大会的召开和国民政府区域的统治危机672

二、国共军事决战和国民党退守台湾675

三、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的准备678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1

一、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的号召681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建立684

本章小结685

学术综述686

参考书目690

思考题691

后记6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