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诉讼研究的新视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汤啸天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8132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诉讼研究的新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序言1
第一章 刑事诉讼权力的边界与制约1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国家权力与人权1
一、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的委托2
二、国家权力运作的本意在于为民谋利2
三、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定的边界内行使3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划界4
一、控审分离——控诉权与审判权的界限5
二、侦检一体化——控诉权的内部分工6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制约机制8
一、以权利制约权力8
二、以权力制约权力10
三、以程序制约权力11
四、以传媒监督制约权力13
第二章 刑事诉讼之基侦查权研究15
第一节 侦查的基本范畴15
一、侦查的涵义15
二、侦查的功能17
三、我国侦查权研究的现状18
第二节 侦查权的分配20
一、侦查权配置的前提20
二、我国现行侦查权的分配特点21
第三节 侦查权分配的比较分析23
一、英美侦查权分配的类型简介23
二、我国侦查权配置的缺陷27
第四节 完善我国侦查权配置的思路34
一、转变诉讼观念,加强权利保障意识35
二、调整侦查程序之基本结构,引入司法控制36
三、强化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提高防御侵害的能力36
四、建立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规范侦查行为37
五、设立司法救济制度,畅通权利救济渠道38
六、实行拘留、逮捕权与羁押权的分离39
七、切实保障人权,通过改革树立法律权威40
第三章 从比较研究中看强制措施的改革41
第一节 强制措施的概念、性质和种类41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性质41
二、强制措施的种类45
第二节 强制措施的主体45
一、决定机关45
二、执行机关52
第三节 强制措施的限制52
一、法律保留原则52
二、比例原则54
第四节 强制措施的救济60
一、事前审查机制61
二、事后审查机制61
三、证据禁止规则65
第五节 我国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案65
一、我国强制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65
二、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68
三、完善强制措施的具体建议70
第四章 对检察权的比较研究79
第一节 检察权性质的归属79
一、关于检察权性质的争议79
二、对各种学说的简要评说84
三、对检察权本质属性的探讨88
第二节 国外主要国家检察权的比较研究92
一、法国检察权概况92
二、德国检察权概况96
三、英国检察权概况100
四、美国检察权概况104
第三节 对我国检察权的配置研究108
一、宪政视野下的检察权定位110
二、检察权科学配置是检察机关改革的基本方向115
第五章 刑事审判权研究120
第一节 审判权的基本特征120
一、终结性121
二、独立性121
三、中立性121
四、被动性122
五、自制性122
六、交涉性123
第二节 我国审判权的现状及其完善展望123
一、审判权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尚有较大差距124
二、“控审分离”原则的贯彻期待破冰之旅126
三、法院拥有执行权影响法院的居中裁判形象131
四、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的规则有待细化132
第三节 我国审判权的权能缺失及其弥补133
一、独立审判与干预审判的角力133
二、审判权与公诉权的衔接与制约135
三、审判权与侦查权的正误交锋137
第四节 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141
一、现行审委会必须改革141
二、对审委会制度的改革建议143
第六章 对被害人相关制度的研究146
第一节 对赔偿被害人损失的研究146
一、被害人实现赔偿权利的方式147
二、赔偿范围149
三、我国法律对被害人赔偿的现有规定149
四、我国刑事被害人赔偿制度的完善151
第二节 对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研究156
一、部分国家的被害人援助制度157
二、建立我国被害人援助制度的建议161
第三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165
一、国家补偿制度的概念、特征165
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167
三、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简介169
四、我国应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173
第七章 诱惑侦查亟待规范179
第一节 诱惑侦查的概念界定及分类179
一、机会提供型与犯意诱发型180
二、确定的诱惑侦查与不确定的诱惑侦查181
三、侦查人员的诱惑侦查与非侦查人员的诱惑侦查181
第二节 国外有关诱惑侦查的立法简介182
一、美国182
二、英国182
三、德国183
四、日本184
第三节 我国诱惑侦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85
一、我国诱惑侦查的立法处于“空白”状态186
二、无法可依的诱惑侦查违反了程序法定原则187
三、诱惑侦查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制约187
第四节 诱惑侦查的法律限度188
一、诱惑侦查的实用价值和高风险性188
二、诱惑侦查不可或缺的法律规制190
三、诱惑侦查的救济制度192
第八章 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探索194
第一节 应当正确理解坦白、沉默、抗拒的含义194
一、坦白、自首行为客观上节省了司法资源194
二、保持沉默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196
三、抗拒从严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197
第二节 陈述与沉默都是行使人权的行为198
第三节 沉默权应当也必须有所限制200
一、探寻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201
二、沉默权在西方国家亦受限制202
三、国内学者的限制性建议值得重视203
第九章 制定“举报法”的建议207
第一节 制定“举报法”的难点分析207
一、举报人的惨遇是中国法制的悲剧207
二、举报法的制定有待法治深入“官心”210
三、举报法是规范权力拥有者的法212
第二节 举报法应当尽早列入立法规划214
一、举报“民间化”是对举报法的呼唤214
二、保护举报人的现行规定已经滞后216
三、举报人应当得到国家实实在在的保护218
四、举报法应当是规范国家权力的法219
第三节 举报法必须明确赋予举报人权利220
一、举报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举报方式221
二、举报人有权拒绝直接充当证人221
三、署名举报人具有优先知情权221
四、署名举报人有申请和获得保护的权利222
五、署名举报人有将功补过的权利222
六、举报人有获得补偿与报酬的权利222
七、举报人受到侵害有得到救济的权利222
第十章 对排除非法证据的思考224
第一节 识别与排除非法证据的关键环节224
一、获取手段的非法性是非法证据的本质225
二、侦查、检察、审判人员都是排除非法证据的责任主体228
三、非法证据应自动排除、自动排除加例外、裁量排除并用232
第二节 检方知晓非法证据信息后的行为选择237
一、认真记录,立即汇报,实行初查237
二、不予记录,口头汇报,听候指示238
三、不予记录,不作汇报,不予回应238
第三节 检方知晓非法取证信息后行为选择的“两难”238
一、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的履行抑或懈怠238
二、人民检察院证据采集固定的实现抑或放任239
三、预期诉讼进程的推进抑或转折239
第四节 强化检察机关遏制非法取证力度的建议241
一、明确侦查机关的举证责任与检察机关的审查责任242
二、通过立法确定刑讯逼供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242
三、赋予检察院通知侦查人员协助调查的权力244
第五节 建立遏制非法取证的配套措施245
一、看守场所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理245
二、讯问必须在有录音录像设备的空间进行245
三、讯问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246
四、羁押人员出入看守所进行体表检查246
第十一章 从“暂缓起诉”到“和解不起诉”247
第一节 暂缓起诉制度的探索与争议247
一、暂缓起诉的探索概况248
二、探索暂缓起诉的理论前提249
三、暂缓起诉探索中的主要争议252
第二节 必须注重被告人、被害人权利的双向保护254
一、对被害人弱势地位的评析254
二、我国被害人诉权虚化的局面亟待改进257
第三节 司法权过度替代被害人诉讼权利确有弊端259
一、司法权包揽的刑事诉讼实际效果并不理想259
二、设定“考察”的自我授权难以推广260
三、司法改革应当防止国家专门机关竞相扩权的倾向260
第四节 我国应当建立和解不起诉制度262
一、和解不起诉在国外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262
二、和解不起诉有利于加害人、被害人恢复正常关系264
三、和解不起诉足以促使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265
四、和解不起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265
第五节 和解不起诉与少年司法的发展前景266
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亟待细化267
二、可能出现的不平等需要主动防范268
三、和解不起诉的本土化研究有待强化269
第十二章 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整合270
第一节 社区矫正是执行刑罚的专门工作270
一、社区矫正是非监禁的或者暂缓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271
二、社区矫正的适用以不致再危害社会为条件272
三、社区矫正的实施需要专门工作人员272
四、实行社区矫正是实施刑罚而非自愿选择272
第二节 社区矫正工作力量的来源273
一、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273
二、国内已有的初步实践276
第三节 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整合278
一、社会工作者应当具有类似于护士的角色定位279
二、应当培育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280
第四节 社区矫正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281
一、社区矫正应当谨慎操作不宜全面铺开281
二、严格质量组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283
三、正确处理社区矫正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283
四、注意保障被矫正人员的合法权利284
五、强化考核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素质285
第十三章 刑事辩护律师执业环境的改善286
第一节 中国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困境286
一、刑事辩护律师在公诉案件的介入286
二、刑事辩护律师的会见权287
三、刑事辩护律师的阅卷权289
四、刑事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290
五、刑事辩护律师的代理申诉权、代理控告权和上诉权290
六、刑事辩护律师的人身权利保障291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下刑事辩护律师的职权292
一、辩护律师介入时间和基本辩护权限292
二、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293
三、辩护律师的在场权293
四、辩护律师的会见通信权294
五、辩护律师的非法证据排除权和申诉控告权294
六、辩护律师的人身权利保障294
第三节 我国刑事辩护律师执业环境的优化295
一、辩护律师的“辩护人”主体地位295
二、保障辩护律师的单独会见权295
三、通过证据开示制度保障辩护律师的阅卷权297
四、多方努力全面贯彻《律师法》298
五、切实保障辩护律师的豁免权302
第十四章 新闻媒体与司法的互动双赢306
第一节 新闻自由与公平审判的积极互动306
一、新闻媒体功能的多样性306
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307
三、社会功能上的互补性308
四、司法接受新闻媒体监督的正当性309
五、对媒体“有限监督理性”的宽容性310
第二节 新闻自由之于公平审判的消极冲突311
一、消极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312
二、产生消极冲突的原因分析314
第三节 对新闻自由的宽容和制约316
一、认真学习域外新闻媒体的管理经验316
二、探索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互动合作320
后记324
热门推荐
- 3571334.html
- 3140344.html
- 1031997.html
- 3046355.html
- 3499239.html
- 1417329.html
- 833022.html
- 3602254.html
- 2603547.html
- 14655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0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2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79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9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06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90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3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5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