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的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美学的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
  • 汝信,王德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62694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5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76页
  • 主题词:美学史(地点: 中国 年代: 20世纪) 美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美学的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问题的提出3

一 百年美学:学术史的追寻——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的几个问题3

(一)学术史研究的可能性3

(二)学术史的着眼点6

(三)关注百年11

二 走向回归之路——20世纪中国美学的提问方式18

(一)“美学的提问方式”18

(二)“本质论”与“存在论”19

(三)两种命题的混淆25

(四)回归美学自身29

论析1 思之未思——20世纪中国美学与中国思想35

(一)美学现象:思之辉煌35

(二)美学实相:思之未思37

(三)美学真相:思想问题41

(四)回顾意义:呼唤思想45

论析2 遭遇挑战——20世纪中国美学留下的三个问题47

(一)“美学”是什么?47

(二)美学民族化的可能性与前景56

(三)审美文化与美学的第三种可能64

第二编 历史与反思77

一 世纪回望——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一77

(一)坎坷历程与发展阶段79

(二)思想来源与中西融合87

(三)审美与现实的关系97

(四)余论108

二 美学的荣耀与遗憾——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二114

(一)清代朴学:现代学术史的真正起点114

(二)荣耀:学科近代化任务的基本完成117

(三)遗憾:功利主义幽灵的缠绕124

三 美学研究:历史分期与学术特点——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三132

(一)与古典美学的本质不同132

(二)美学研究的分期133

(三)美学各时期的学术特点138

(四)美学立足点的转变163

四 美学方法:寻找理论的通途——20世纪中国美学的方法论问题166

(一)译介法与注经法168

(二)归纳法、演绎法与比较法171

(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方法176

(四)结构主义方法与解构主义方法181

(五)辩证逻辑方法187

五 美学论争:学术形态的内与外——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及其历史经验191

(一)美学论争与学术转型191

(二)美学论争与意识形态变革199

(三)美学论争与知识增长205

(四)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209

论析1 20世纪中国美学的两次转型212

(一)古代和谐向近代崇高的转型213

(二)近代崇高理想向现代辩证和谐的转型216

(一)以现实改造之心探求美学222

论析2 20世纪中国美学开创期的四个问题222

(二)关注文艺实践224

(三)创造审美话语226

(四)认识艺术特性228

论析3 心理学美学在中国230

(一)中国心理学美学的诞生230

(二)20—3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二波232

(三)3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三波235

(四)80—9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四波237

(一)向西方学习242

论析4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242

(二)走向繁荣244

(三)审美经验研究248

(四)艺术创造的心理阐释254

(五)立足本土的探究261

(六)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基础266

论析5 文艺美学的理性探问271

(一)理论的建构行程271

(二)对文学艺术性质的认识277

(三)关于艺术构思的认识284

(四)意匠经营:文艺的审美创造290

论析6 中国实践美学问题的发展历程299

(一)“前实践美学”:社会与个体、物质与精神300

(二)实践美学:积淀与突破、理性的凝聚与感性的超越307

(三)“后实践美学”:回归心理本体与超越实践美学316

论析7 “美学大讨论”:理论前提与思维方式的缺陷324

(一)学科的错位325

(二)偏执与障弊328

(三)美学的功利化332

(四)历史虚无主义336

(五)美学研究与政治338

论析8 转型研究:90年代中国美学话题341

(一)多元取向与多种建构341

(二)意义、问题与前景363

第三编 承续与转换369

一 美学:知识背景中的问题——对20世纪中国美学知识特性的思考369

(一)“两脉整合”及其他371

(二)“西方”的“中国化”377

(三)方法的借用381

二 中国与西方——1949年前中国对西方美学的接受385

(一)“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390

(二)西方启蒙美学与道德心智一元论的改造400

(三)中国艺术精神与西方启蒙美学411

三 现代与传统——20世纪中国美学对传统的承续与超越431

(一)忧患意识与启蒙追求431

(二)“反传统”与承续传统436

(三)梁启超、王国维与鲁迅442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中国历程455

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认识455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学术思路460

论析1 问题与出路:中国的西方美学史研究475

(一)向原著深入475

(二)向横向深入481

(三)向纵向深入485

论析2 深沉凝重的理论反思491

(一)在反思中走向自觉491

(二)批判期:引进国外美学的标准494

(三)建构期:守持中国美学本位499

(四)发扬期:走向世界美学舞台504

论析3 现代建构中的承续与转换510

(一)传统:资源利用与转化510

(二)现代美学建构中的传统特质515

(三)范畴、话语及文体520

论析4 任重道远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527

(一)革命性与间接性527

(二)曲折的努力535

(三)开放性前景539

论析5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以瞿秋白、毛泽东为中心543

(一)关于“无产阶级文学”545

(二)瞿秋白与毛泽东的连续性553

(三)组织感情:革命文艺的功能557

(四)“民族形式”562

(五)个体经验与文艺政策的关系567

第四编 历史中的个人575

一 美学的启蒙——王国维与20世纪中国美学575

(一)美学启蒙与超功利主义美学575

(二)美学的悲剧性与体系建构583

(一)美学理想:人格的审美教育592

二 美育的“中坚人物”——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美学592

(二)人格美育的理论依据600

(三)学术史的意义615

三 融会中西的理论体系——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美学620

(一)体系结构与特点620

(二)当代意义与历史贡献630

四 生命哲学与“散步”美学——宗白华与20世纪中国美学642

(一)生命哲学背景643

(二)对生命本体的理解647

(三)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美学654

(一)创立“实践美学”668

五 从“实践”到“主体性”的迁移——李泽厚与20世纪中国美学668

(二)构建“主体性”675

(三)“积淀”的探索679

(四)“情感本体”685

六 唯物主义的美学家——蔡仪与20世纪中国美学692

(一)用“新的观点”研究美学692

(二)背景及其他696

(三)方法论与认识论701

(四)对评价的评价707

(一)“美是自由的象征”713

七 美学上的浪漫主义——高尔太与20世纪中国美学713

(二)“美感点燃了美”721

(三)“美必然是负熵的”725

论析1 从朱光潜“接着讲”732

(一)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733

(二)对“意象”的重视与研究737

(三)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744

(四)朱光潜的局限性与50年代对朱光潜的批评751

后记7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