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
  • 裴德翠,郭鄂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573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室规则1

实验内容和方法2

实验报告3

实验考核3

二、无菌室内设备和用具7

一、无菌室建筑要求7

第一节 无菌室简介7

第一章 微生物学实验室简介7

第一部分 实验技术7

上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7

三、无菌室的消毒灭菌8

四、无菌室工作规程8

五、无菌室空气污染情况的检验8

第二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9

一、器皿的种类9

二、玻璃器皿的清洗方法12

三、玻璃器皿灭菌前的准备14

第三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仪器16

一、显微镜16

四、玻璃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6

二、普通电冰箱18

三、水浴箱18

四、恒温培养箱18

六、血清凝固器19

七、干热灭菌器(烤箱)19

五、高压灭菌器19

八、超净工作台20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1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观察21

一、显微镜油镜使用法21

二、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23

三、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24

四、细菌特殊结构染色法27

五、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观察30

六、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观察31

七、细菌大小的测定32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观察34

一、真菌形态结构观察35

二、常见浅部真菌镜检35

三、常见深部真菌镜检37

四、白假丝酵母菌芽管及厚膜孢子形成试验38

第三节 病毒的形态观察38

一、观察病毒形态的电镜照片38

二、观察病毒包涵体形态39

三、噬菌斑的培养观察40

第三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41

第一节 细菌的培养41

一、常用培养基制备41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42

三、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状态的观察44

四、平板菌落计数44

一、真菌培养基简介45

二、真菌培养方法45

第二节 真菌的培养45

三、真菌的菌落观察46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47

一、病毒的动物接种法47

二、鸡胚培养法48

三、组织培养法50

四、细胞病变观察及病毒量测定51

五、空(蚀)斑形成试验53

一、热力灭菌54

第一节 物理学消毒灭菌法54

第四章 消毒灭菌技术54

二、过滤除菌56

三、紫外线杀菌57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58

一、几种常用消毒剂的抑菌试验58

二、酚系数的测定59

三、不同浓度酒精的杀菌试验60

第五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61

一、纸片扩散法61

二、稀释法62

三、E试验64

四、联合抑菌试验66

第六章 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69

一、单糖发酵实验69

二、IMViC试验69

三、H2S试验71

四、尿素酶实验71

五、内外毒素的检测72

一、细菌抗血清的制备(以伤寒免疫血清的制备为例)74

第七章 细菌血清学诊断技术74

二、沉淀反应(毛细管法)75

三、凝集反应76

四、中和试验79

五、荚膜肿胀试验79

第八章 动物实验81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81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82

三、实验动物接种法83

四、动物采血技术86

一、微生物DNA的提取88

第九章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88

二、PCR技术92

三、核酸杂交技术94

四、核酸指纹图谱技术95

五、生物芯片技术95

六、基因克隆技术97

实验一 化脓性球菌的病原学检测100

一、常见化脓性球菌的形态染色性观察100

第十章 基本实验100

第二部分 实验项目100

二、常见化脓性球菌的培养特征观察101

三、血浆凝固酶试验101

四、触酶试验102

五、耐热核酸酶试验103

六、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SO)103

七、胆汁溶菌试验104

实验二 肠道杆菌病原学检测105

八、氧化酶试验105

二、肠道杆菌的培养特征观察106

三、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106

一、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性观察106

四、肥达(Widal)试验107

实验三 厌氧性细菌实验109

一、常见厌氧芽胞梭菌的形态染色性110

二、厌氧培养法及常见厌氧芽胞梭菌的培养特征110

三、“汹涌发酵”试验111

五、脂酶试验112

四、卵磷脂酶及奈格尔试验112

六、产气荚膜梭菌动物试验113

七、破伤风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113

实验四 呼吸道感染细菌实验114

一、常见呼吸道感染菌株形态染色性观察114

二、结核分枝杆菌和白喉棒状杆菌培养特征观察115

三、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方法115

四、结核菌素试验116

六、流感嗜血杆菌卫星试验117

五、白喉棒状杆菌Elek平板毒力试验117

一、其他微生物形态染色性观察118

实验五 其他微生物实验118

二、其他微生物的培养特征观察119

三、炭疽杆菌串珠实验119

四、放线菌的硫磺颗粒检查法120

五、梅毒螺旋体RPR试验120

六、溶脲脲原体脲酶试验121

七、外斐(Weil-Felix)反应122

一、流感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123

实验六 常见病毒检测技术123

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SARS-Cov病毒126

三、ELISA间接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轮状病毒127

四、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的检测128

五、胶体金标记抗体一步法检测HBsAg131

六、HIV的实验室诊断132

第十一章 提高型实验137

实验一 脓汁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137

实验二 痰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139

实验三 尿液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142

实验四 生殖道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144

实验五 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146

实验六 血液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149

实验七 脑脊液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151

实验八 组织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152

实验九 细菌耐药质粒的提取与转化156

实验十 鲜奶中微生物的检测157

实验一 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的调查及药敏试验160

第十二章 研究创新型实验160

实验二 医院氧气湿化瓶污染情况的调查161

实验三 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161

实验四 溶菌酶的杀菌效果探讨162

第十三章 病例分析164

病例一164

病例二164

病例三164

病例五165

病例四165

病例六166

病例七166

病例八166

病例九167

附录168

附录一 实验设计168

附录二 实验室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169

附录三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和染色方法170

附录四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174

附录五 实验室常用试剂及溶液配制183

附录六 菌种保藏186

下篇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193

第十四章 实验室仪器器材的使用和保养193

一、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193

二、测微尺的使用196

四、手持放大镜的使用197

五、其他仪器器材的使用和保养197

三、体视显微镜的使用197

第十五章 基本实验198

医学蠕虫学198

第一节 线虫(Nematode)198

一、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198

二、毛首鞭形线虫(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199

三、蠕形住肠线虫(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200

四、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201

六、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丝虫)204

五、旋毛形线虫(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204

七、其他线虫206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206

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 pulchrum)206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207

颚口线虫(Gmathostoma)207

东方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207

第二节 棘头虫207

猪巨吻棘头虫207

一、华支睾吸虫(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208

第三节 吸虫(Trematode)208

二、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210

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211

四、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213

五、其他吸虫215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215

异形吸虫(Heterophyia trematodes)215

第四节 绦虫(cestode)216

一、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与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216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虫216

二、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218

三、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与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219

四、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220

五、其他绦虫221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221

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221

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 celebensis)221

第一节 叶足虫222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rnoeba histolytica)与结肠内阿米巴(Entarnoeba coli)222

医学原虫学222

二、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224

第二节 鞭毛虫224

一、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224

二、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225

三、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226

第三节 孢子虫227

一、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227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229

二、机会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n)229

肺孢子虫(Pneumocystis)230

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230

第四节 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230

医学节肢动物231

第一节 昆虫231

一、蚊(Mosquito)231

二、蝇(Fly)233

三、虱(Louse)235

五、臭虫(Bed-bugs)236

四、蚤(Flea)236

六、蜚蠊(Cockroach)237

第二节 蜱螨238

一、蜱(Ixodidea)238

二、螨(Miter)239

疥螨(Itch mite)239

蠕形螨(Follicle mite)239

粉螨(Acaridae)240

尘螨(Dust mite)240

第十六章 提高型实验242

一、蛔虫生活史过程的验证242

二、巴门氏钩蚴分离法242

三、钩蚴培养法242

四、旋毛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243

五、马来丝虫幼虫在中间宿主体的发育243

六、线虫标本的制作243

八、肺吸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244

九、解剖肺吸虫病试验动物244

七、肺吸虫囊蚴分离法244

十、肺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245

十一、肺吸虫流行病学的生物宿主现场调查245

十二、血吸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246

十三、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46

十四、日本血吸虫虫卵沉淀、孵化法247

十五、肠道寄生虫病原学检查248

十六、鼠疟模型的建立249

二、肺孢子虫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肺孢子虫卵囊的检查方法250

一、日本血吸虫病兔或鼠解剖及病理变化观察250

第十七章 研究创新型实验250

第十八章 病例分析252

线虫252

病例一252

病例二253

病例三254

病例四255

病例五255

病例六256

吸虫256

病例七257

病例八258

病例九258

病例十259

绦虫259

病例十一259

原虫260

病例十二260

病例十三261

病例十四262

病例十五262

病例十六263

病例十七264

病例十八265

节肢动物266

病例十九266

病例二十266

病例二十一2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