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司法与传媒关系临界点 采访权的法理与其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司法与传媒关系临界点 采访权的法理与其实践
  • 李迎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1621565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新闻采访-法律保护-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司法与传媒关系临界点 采访权的法理与其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问题的缘起1

(一)新闻报道侵权2

(二)内容错误、违规转载与抄袭2

(三)采访受阻与滥用采访权3

二、采访权研究的意义6

(一)有助于深入和丰富对于宪法规定的表达自由、言论自由的研究6

(二)有助于对知情权理论的研究和深化7

(三)对采访权的研究,是监督权特别是舆论监督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7

(四)有助于加深对于新闻自由理论的认识和理解7

三、采访权研究方法9

(一)概念分析方法9

(二)法律解释与规范主义方法10

(三)案例分析方法10

(四)比较法学方法10

第一章 采访权的基本法理解析12

一、采访权的含义、性质与特征12

(一)西方论域:媒体角色与新闻采访权12

(二)中国语境:众说纷纭的新闻采访权14

(三)采访权解析:基于公共权利的路径19

(四)采访权是一种复合型公共权利22

(五)采访权的基本特征24

二、采访权的权利构成27

(一)采访权主体的一般探讨27

(二)新闻记者是采访权的重要主体29

(三)采访权的客体与对象31

(四)采访权的权利内涵:基于请求权的探讨33

三、采访权的权利界限及其限制36

(一)采访权的权利界限37

(二)限制采访权的动因与理由39

(三)采访权的内在制约与外在制约41

第二章 采访权的宪法依据47

一、采访权的宪法规范探讨47

(一)采访权宪法依据的一般探讨47

(二)人权宪章中的采访权依据49

(三)各国宪法关于采访权依据的不同表达51

(四)我国宪法中的采访权依据56

二、表达自由与新闻自由57

(一)表达自由的含义与性质58

(二)新闻自由的含义简析63

(三)表达自由与新闻自由的关联与差异65

三、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69

(一)知情权是民主社会极其重要的一项权利69

(二)新闻报道是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制度化途径74

(三)知情权是监督权的前提与先决条件77

第三章 行政权对采访权的规制82

一、行政权力规制采访权的原理与标准82

(一)角色变迁:“喉舌”、“挑战者”抑或“互动伙伴”82

(二)新闻采访权遭遇不合理限制86

(三)行政权力限制采访权的基本原则86

二、书报检查制度及其当代演变92

(一)书报检查制度的缘起92

(二)书报检查制度的变迁95

(三)当代变体:出版法制中的检查制度99

三、政府信息公开法中的采访权102

(一)在信息公开的法定范围内,新闻媒体享有充分的采访权103

(二)信息公开程序对采访权的抑制106

(三)信息公开中的媒体请求权问题110

第四章 司法过程中的采访权114

一、司法公开与媒体采访114

(一)司法与传媒的一般关系114

(二)冲突本质:两种不同权益的交锋118

(三)艰难平衡:平衡司法与媒体关系的基本原则122

二、“媒体审判”的实质与特征管窥126

(一)现实审视:“媒体审判”并非言过其实126

(二)“媒体审判”的实质与特征129

(三)“媒体审判”的形成机理132

三、司法权限制采访权:理由、性质与方式136

(一)司法权限制采访权的一般探讨136

(二)司法权限制采访权的理由探析139

(三)规避与防范:司法权限制采访权的路径选择142

(四)藐视法庭罪:媒体报道的“火线”147

第五章 采访权行使过程中的侵权行为150

一、新闻采访侵权简论150

(一)采访活动中的侵权行为:新闻自由与个人权利的冲突150

(二)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152

(三)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155

(四)新闻报道对其他权利的侵犯158

二、新闻名誉侵权的构成159

(一)名誉与名誉权159

(二)新闻名誉侵权的特征161

(三)新闻名誉侵权的构成163

(四)我国的名誉侵权问题及其司法困境166

三、美国新闻诽谤中的“实质恶意”原则169

(一)沙利文案催生“实质恶意”原则170

(二)小步慢行:“实质恶意”的扩展与流变173

(三)在批评中前行:老原则焕发新活力178

四、我国名誉权诉讼借鉴“实质恶意”原则探析180

(一)误读与误用:名誉权诉讼中的“实质恶意”181

(二)我国名誉权诉讼借鉴“实质恶意”原则的路径探讨184

第六章 采访权的保护与救济194

一、采访权受侵的现状与原因探析194

(一)“无冕之王”成“高危职业”194

(二)侵犯采访权:内容、方式及手段197

(三)采访权受侵原因探析199

二、采访权救济途径及其完善200

(一)新闻采访权主要救济途径200

(二)现有救济途径的问题与不足202

(三)采访权救济模式的拓展与完善203

三、采访权的法律责任205

(一)民事责任205

(二)刑事责任206

(三)行政责任207

(四)惩罚性赔偿的尝试207

第七章 新闻采访权立法的建构与完善209

一、采访权的不同立法模式209

(一)混同模式210

(二)差别模式211

(三)特别保护模式214

二、新闻采访权立法现状及其完善216

(一)采访权的规范渊源216

(二)采访权立法的不足与缺陷222

(三)构建采访权制度的原则和思路224

三、渐进而行:以新闻记者法推动新闻立法226

(一)以新闻记者法作为新闻立法的突破口226

(二)新闻记者立法有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227

(三)新闻记者法的立法结构与内容229

结语 值得深入的几个话题236

一、新媒体的采访权236

二、公法与私法界限的权利路径238

三、采访权是新闻法制的一个方面241

参考文献242

后记2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