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学精义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郭道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4168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法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理学精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法学论1
(一)法的词义2
一、法的概念2
第一节 法的概念与法学2
(二)法的形式分类3
二、法学的特点4
(三)应然法与实然法4
(一)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同异5
(二)法学与一般社会学科的同异6
(三)法学与人文学科的异同7
(一)真理不止一个:多面视角与多维思考8
一、思维方式和视角的多样化8
第二节 法学的视角与法学思维8
(二)答案的多样性不一定证明谁对谁错9
(一)法律可让死人复活10
二、人10
(三)宪法关系中的人11
(二)法律意义上的人11
(四)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人12
(五)刑法上的人13
(一)自然事实与法律事实14
三、事实14
(六)诉讼法律关系中的人14
(二)法律事实的特征和要件15
(一)“情理是法的生命”16
四、情理16
(二)揆情度理,古已有之17
(一)假定18
五、法律思维逻辑18
(三)拟制19
(二)推定19
(四)比照20
(五)推理21
(二)各学派对法学对象的不同观点22
(一)法现象与法律现象22
第三节 法学的对象、门类与派别22
一、法学的对象22
二、法学的门类23
三、法学的派别25
(一)自然法学学派26
(二)分析法学学派29
(三)社会法学学派30
(一)由知识性的“是什么”到哲理性的“为什么”31
一、法理学的对象31
第四节 法理学与法学者的使命31
(二)法理学的缘起32
(一)前30年:法学是重灾区33
二、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历史命运33
(二)改革开放初期:步履维艰34
(三)走出法学幼稚阶段35
(一)与其他法学学科的沟通36
三、中国法理学的使命36
(三)形成独立学派37
(二)要有全球化新思维37
(四)为时代的正义思考和鼓呼38
第二章 法本体41
一、关于法的本源的各派理论42
第一节 法的本源42
(四)历史法学派43
(三)分析法学派43
(一)神法学派43
(二)自然法学派4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源论44
二、法的起源44
(五)现代法人类学派44
(二)对法的起源的辨析45
(一)国家消亡不等于法也整体消亡47
三、法的“消亡”析47
一、认识和把握法的本质的方法48
第二节 法的本质48
(二)“消亡”的只是国家的制定法48
(一)本质的多面性49
(三)本质内容与本质形式50
(二)本质的多层次性50
(四)克服“抽象思维”习惯51
(一)有社会才有法和法律52
二、法存立的社会基础52
(二)法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53
(一)启蒙思想家论法与法律的区别54
三、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54
(二)马克思论作为社会存在的法与作为社会意识产物的法律的区别55
(三)法为什么属于客观社会存在56
(四)法权关系:经济关系和法律意识形态的中介58
四、法的本质内容:自由、权利、权力三维一体59
(一)自由:法的根本理念60
(二)权利:法对自由的确认61
(三)权力:法的支柱62
五、法的本质形式64
(二)法的权威性:法和法律的存立基础65
(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65
(三)法的可诉性68
第三章 法自由70
(二)实践哲学的自由观71
(一)哲学家头脑中的自由71
第一节 认识论上的自由与社会性的自由71
一、哲学认识论上的自由71
(一)社会意义上的自由72
二、社会实践理性的自由72
(二)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73
(三)作为人权的自由75
一、法律与自由的关系76
第二节 法律上的自由权利76
(一)对自由的法律限制77
二、法律对自由的保护与限制77
(三)对自由的法律保护78
(二)内在限制与外在限制78
(一)自由的一种形式制约着另一种形式79
三、自由的整体性与自由的不等价79
(三)自由不可自弃80
(二)自由的不等价80
(一)平等优先与自由优先81
一、自由与平等81
第三节 自由与平等、秩序的矛盾和平衡81
(二)平等的自由与不平等的自由82
(二)没有秩序的自由与没有自由的秩序83
(一)良好的法律即良好的秩序83
二、自由与秩序83
(三)“明显而即时危险”与“危险倾向”84
第四章 法权利85
二、对权利本质的各种解说86
一、权利一词的由来86
第一节 权利的概念与论说86
(三)意志论87
(二)自由论87
(一)资格论87
(五)利益论88
(四)可能论88
(七)多要素论89
(六)法力论89
一、对自然权利理论的剖析90
第二节 人权与权利的起源和存在的形式90
二、社会自在权利的形成91
(三)社会性权利在国家产生前即已存在92
(二)社会性权利是基于社会关系而产生的社会要求……92
(一)社会性权利存在于人类社会……92
(四)“社会自在权利”与“国家法定权利”是相对应的权利存在形式93
(一)应有权利:人权、道德权利94
三、权利的几种存在状态94
(二)自在权利:习惯权利97
(三)法定权利99
(四)实享权利100
(一)自然法学的权利转化观102
一、由社会自在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102
第三节 社会自在权利与法定权利的相互转化102
(二)权利转化的条件和形式103
(一)善意的转化104
二、法定权利返归于社会权利104
(二)恶意的取消105
(二)权利法定也是对自在权利的限制106
(一)权利法定是对自在权利的确认和保护106
三、法定权利对人权的保护与限制106
(一)“非法之法”与不法的法定权利107
四、不法的法定权利与抵抗权107
(二)对恶法的抵抗权109
一、人权的自然性与社会性111
第四节 人权的本性与价值位阶111
(一)人权普遍性的含义112
二、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12
(二)对否定人权的普遍性的“理由”的评析113
三、人权普遍性的历史发展过程114
(二)奴隶与封建社会中的人权115
(一)有人类社会就有人权115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权116
(一)人权观的历史发展117
四、人权观与人权制度的历史发展117
(二)三代人权论118
(二)没有主权是否就没有人权与有主权是否就一定能保护人权119
(一)对国家主权要作阶级分析119
五、人权与主权119
六、国家权力与个体人权的关系120
(三)人权和超国家权力对国家主权的挑战120
七、生存权与政治人权何者“首要”121
一、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的不同形态123
第五节 个体权利与集体权利123
(二)个体公权利124
(一)个体私权利124
(五)集体公有权利125
(四)个体共有权利125
(三)群体同有权利125
(七)个体与集体并有的权利126
(六)社会共享的公共权利126
(五)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相互对立或对抗127
(四)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相互转化127
二、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的辩证关系127
(一)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平等并存、互不侵犯127
(二)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相互依存127
(三)个体权利对集体权利的监督与制约127
(一)个人权利与个人利益的关系128
三、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在人权中的地位128
(二)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在社会主义人权中的地位129
(一)什么是“权利推定”130
一、权利推定的含义130
第六节 权利推定130
(二)权利推定与权力推定131
(三)实行权利推定的意义132
(一)由权利推定权利133
二、权利推定的几种形式133
(四)依“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推定权利135
(三)依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推定权利135
(二)由义务推定权利135
(二)必须是应有且能有的权利137
(一)必须有法律根据137
(五)对习惯权利合法性的推定137
三、权利推定应遵循的原则137
(四)推定必须宽严适度138
(三)必须依一定的法律程序138
(一)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139
一、义务的概念139
第七节 法律义务139
二、权利与义务关系:本质内容与本质形式140
(二)法律义务的诸种界说140
(一)法律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141
(二)权利义务:法的本质内容与本质形式142
(三)履行法律义务的法理根据143
(四)义务的交易144
第五章 法权力145
一、权力在法理学上的地位与意义146
第一节 权力的来源与特征146
(一)对权力的各种界说147
二、权力的概念147
(二)权力的本质要素148
(三)权力的本质形式特征150
(一)权利与权力的相互渗透152
三、权力与权利的矛盾统一152
(二)权利与权力的相互依存153
(三)权利与权力的相互转化154
(四)对应关系不同155
(三)法律地位不同155
四、权利与权力的区别155
(一)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155
(二)强制性不同155
(六)权利集中与权力分立的不同156
(五)自由度不同156
(四)权利制衡权力157
(三)权力否定权利157
五、权利与权力的冲突157
(一)权利限制或否定权力157
(二)权力限制权利157
(二)行政权向社会的部分转移158
(一)立法权的社会参与158
第二节 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158
一、国家权力的历史演化158
二、国家权力内部分权的社会化158
(一)社会权力的含义159
三、与国家权力相对应的社会权力159
(三)司法权的社会性159
(二)社会权力的威力160
(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权力161
(一)社会权力的历史发展163
四、社会权力的渊源163
(二)现代社会权力的新特点164
(一)二者之同166
五、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异同166
(二)二者之异167
(一)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作用168
六、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168
(二)国家权力对社会权力的控制与利用170
(一)全球化中的超国家权力171
七、超国家权力与国际社会权力171
(一)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172
八、权力多元化、社会化的意义172
(二)全球化中的国际社会权力172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173
(二)权力人民性的进步173
一、权力制约的多种思路和理论174
第三节 权力的制衡174
(一)分权与制衡的含义175
二、以国家权力制衡国家权力175
(二)权力的位阶制约与权力的平衡制约176
(三)“权力分立”的阶级性与非阶级性177
(一)广泛分配权利……178
三、以公民权利制衡国家权力178
(三)优化权利结构……179
(二)集体行使权利……179
(一)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是对立的统一180
四、以社会权力制衡国家权力180
(四)强化权利救济……180
(五)提高全民权利意识……180
(六)掌握权利制衡权力的度……180
(二)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权力的作用181
(三)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权力183
一、法的时代精神185
第一节 法的精神与目的185
第六章 法理念185
(一)法精神的科学涵义186
(二)法的时代精神与阶级精神187
(一)法律的目的的意义188
二、法的目的188
(三)法的时代精神的地位:法制和法律体系的灵魂188
(二)立法的目的的意义189
(三)社会主义立法的总目的190
(四)设定立法目的的要则191
(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192
一、对法与正义的各种界说192
第二节 法与正义192
(二)自然法学的正义观193
(三)罗尔斯的正义观194
二、唯物史观的正义观195
(四)人民权利的最终保护神196
(三)矫正权力腐败的社会力量的依托196
三、正义在法律中的地位与作用196
(一)体现时代精神和衡量法的良恶的基准196
(二)推进法治文明的动力196
(一)平等的概念197
一、平等观的历史发展197
(五)实现社会公正的可靠保障197
第三节 法律上的平等与公平197
(二)平等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198
(三)平等与公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00
(二)平等是历史的产物200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平等观200
(一)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平等要求200
(一)法律上的平等概念与分类201
三、法律上的平等201
(四)法律上的平等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201
(二)立法中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202
(一)公平在立法中的价值和地位203
四、法律上的公平203
(三)立法上权利平等的争议203
(二)立法上平等与公平的关系204
(一)利益的含义205
一、利益在法律中的地位205
第四节 法律与利益205
(二)法的利益与利益的法206
(一)对利益的认识与把握208
二、立法中的利益权衡与调整208
(二)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209
(一)安全在法律中的价值和地位212
一、法律与安全212
第五节 法与安全、秩序212
(二)人权与安全的矛盾与协调213
(二)法律秩序与安全、稳定的关系214
(一)秩序的一般含义214
二、法律与秩序214
一、法律效益与效率的概念215
第六节 法律上的效益与效率215
(一)法律效益与法律实效的联系与区别216
二、法律效益与立法效益的含义216
(二)法律效益与立法目的和社会目的的对比关系217
(三)立法效益与法律效益的联系与区别218
(二)法律成本的构成与立法成本219
(一)法律效率的概念219
三、法律效率与立法效率219
(一)依靠社会自我调节,节制法律的干预220
四、提高立法效益与效率的方略220
(三)多行间接诱导,少作硬性规限221
(二)把握立法最佳时机,增进立法效益221
(五)估量法律规范的损益,作出立法倾斜或平衡222
(四)加强法律效果预测,选择高效的法律规范222
(二)二者兼顾:补偿正义223
(一)正义与功利的冲突223
五、公平与效率在立法上的矛盾与协调223
一、法律程序的概念224
第七节 正当法律程序224
(一)法律程序的工具价值225
二、法律程序的价值225
(二)法律程序的正义价值226
第七章 法结构228
(一)法律规范的含义229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与要素229
第一节 法律规范与法律原则229
(二)法律规范的要素与作用230
二、法律规范的位阶232
(三)法律规范的分类232
(一)法律规则233
三、法律规则与原则233
(二)法律原则235
(一)法律责任的本质237
一、法律责任237
第二节 法律责任与赏罚237
(二)法律责任的特征238
(三)法律责任的不同形式239
(四)法律责任的不同种类240
(一)法律上的激励242
二、赏与罚242
(二)法律上的处罚243
一、法系244
第三节 法系与法律体系244
(一)构成要素不同245
二、法律规范体系与立法文件体系245
三、法律规范体系的结构246
(四)部门法规范的单一性与法律文件规范的多元性不同246
(二)建构的主体与对象不同246
(三)内涵的差异246
(二)公法系统247
(一)公法与私法之区分247
(三)私法系统248
(四)社会法系统249
(一)规范等级层次250
四、立法体系的结构250
五、研究与建构立法体系的意义251
(二)法律体系结构251
(三)结构优化原则252
(二)纲目有序原则252
六、建构法律体系的原则252
(一)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原则252
第八章 法效用254
(一)法律效力的本原和要件255
一、法律效力的含义255
第一节 法律效力与实效255
(二)法律效力与法的道德效力256
(二)有效力无实效的法律只是一纸空文258
(一)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的区别258
二、法律实效258
(一)法律的时间效力259
三、法律效力的类别259
(三)法律的对人效力260
(二)法律的空间效力260
(一)法律解释的意义261
一、法律解释261
(四)法律规范的效力位阶261
第二节 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261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与作用262
(三)法律解释学的各派理论264
(四)法律解释的规则与方法267
(五)我国当代的法律解释体制269
二、法的适用271
(二)评价与指引作用272
(一)社会调整与控制功能272
第三节 法律的功能272
一、法的功能与作用272
(一)法律社会功能的局限性273
二、法律功能的局限性273
(三)预测作用273
(四)警戒、激励作用273
(二)法律自身本性的局限性275
(一)法律外部的补偿276
三、对法律局限性的补偿276
(三)立法者的局限性与立法的局限性276
(二)法律内部的补偿277
(二)法制过苛的弊端278
(一)疏严有度278
第四节 法律的社会控制限度278
一、法律的适度控制与过度控制278
(一)自我防卫原则280
二、法律中的防卫原则与比例规则280
(二)比例原则281
(一)泛立法主义的弊端283
三、立法节制与泛立法主义283
(二)立法节制与“除法化”284
第九章 法运行286
(三)法意识的观念与特征287
(二)法意识与法律意识287
第一节 法意识287
一、法意识的含义287
(一)什么是法意识287
二、法意识的分类289
(一)社会的共同需要290
三、立法意识的形成290
(三)立法主体的认知和共识291
(二)社会共同意志的形成291
(一)立法的概念292
一、立法的概念、特征与本质292
第二节 国家立法权的性质与地位292
(二)立法行为的特征293
(三)立法行为的本质296
二、立法权的概念与性质297
(一)立法权是相对独立的权力298
(二)立法权是最高国家权力299
(三)立法权是整体权力300
三、防止对国家立法权的侵越和立法权的异化302
(一)行政权及其立法行为对国家立法权的侵越303
(二)司法权对立法权的侵犯304
(四)国家立法权的异化及其防止305
(三)地方立法规权对国家立法权的侵犯305
(一)什么是“行政”306
一、行政与行政权的要义306
第三节 现代行政法治的理念与原则306
(一)公有权力观307
二、公共行政的法治理念307
(二)行政权的性质307
(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308
(二)服务行政观308
(五)克己奉公的政风政德309
(四)行政经费公家负担309
(一)职权法定310
三、依法行政原则310
(三)职能分离311
(二)法律最高311
(五)自由裁量的法定限制312
(四)权责统一312
(一)从形式法治上升为实质法治313
四、现代法治行政313
(二)“法治行政”的几项原则及要件314
(二)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318
(一)行政程序的要义318
五、力行行政程序法治318
(一)司法权的性质320
一、司法权的性质与特征320
第四节 司法权的特征与司法理念320
(二)司法权的特征321
(三)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区别322
(一)司法活动的人民性与审判的中立性323
二、司法权的社会地位323
(二)司法过程的人民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324
(三)司法权的部分社会化325
(五)社会的安全阀和巩固政权的合法基础326
(四)司法工作的国际接轨和司法权中的超国家权力326
(二)实行司法独立:法治国家必具的条件327
(一)重视人权保障:现代司法的基本精神327
三、司法理念与原则327
(三)坚持司法公正: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329
(四)强化司法权威:法治国家的生命所系331
一、守法的要义332
第五节 守法332
(二)守法的客体333
(一)守法的主体333
(一)三种守法的境界334
二、守法的境界与原则334
(三)守法的法理性质334
(二)守法应遵循的原则335
(三)社会主体的法律素养336
(二)立法过程的民主性、公开性336
三、守法的保障336
(一)良法336
(四)社会法治文明环境337
第十章 法统治338
一、法制的概念339
第一节 法制、法治与人治339
二、法制与法治340
(一)人治与法治:历代治国理念与模式之争341
三、法治与人治341
(二)法的统治还是个人统治:法治与人治的基本区别344
(三)当代中国的人治的形态345
(一)孔孟的德治观:以道德约束权力347
四、法治与德治347
(二)法治下的德政348
(一)法治是人民之治,非群众之治349
五、法治与“群治”和“党治”349
(二)法治是以法治国,非“以党治国”350
(二)法治原则352
(一)法治理念352
第二节 法治理念352
一、法治的理念与原则352
(三)法治的理想和法治化354
(一)民主与法治的冲突355
二、法治与民主355
(一)宪政与宪治:活的宪法356
三、法治与宪治356
(二)民主与法治要受宪政制约356
(一)形式法治357
四、形式法治与实质宪治357
(二)宪法与宪治:法治的灵魂、支柱与动力357
(一)近代的“形式法治国”与现代的“实质法治国”358
一、法治国的含义与类型358
(二)实质法治358
第三节 法治国家358
(一)治国方略与价值目标的统一360
二、依法治国与建立法治国家360
(二)“自由法治国”与“社会法治国”360
(二)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权361
第十一章 法社会364
(一)正确理解经济决定论365
一、法源于经济365
第一节 法与经济365
(一)正向作用367
二、法对经济的反作用367
(二)经济全球化对法的影响367
一、科技的发展与法律的困惑368
第二节 科学技术对法律的挑战368
(二)违反经济规律的法律的负向作用368
(二)科技干预人的生命权与死亡权(安乐死)369
(一)人类生殖科技的进步冲击法律369
(一)新科技使私权保护遭遇新难题370
二、先进科技促使法制的更新370
(三)新科技促进立法与司法的科学化371
(二)新科技诱发新的犯罪371
一、德与法:古老的冲突372
第三节 法与道德372
(一)有德无法373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历史演变373
(三)德法相争与“纳礼入律”374
(二)德法混合374
(四)法与德的新冲突375
(五)德与法的分工配合,协调一致376
(一)道德的内在性与外在性377
三、道德的本质及其与法律的区别377
(一)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378
四、法律与道德的同异378
(二)道德权力:道德的社会强制力378
(二)法律与道德之差异380
(一)对执政者的道德约束382
五、以道德权力约束国家权力382
(二)道德权力约束国家权力的法制化383
(一)宗教的历史地位384
一、法与宗教384
第四节 法与宗教自由384
(二)宗教与法律的异同385
二、宗教信仰自由386
(三)宗教与法律渊源相依的历史386
(一)宗教自由发展史387
(三)我国宗教自由的概况388
(二)对宗教自由的法律保护388
第十二章 法发展390
(一)从原始法到现代法391
一、法发展的历史类型与法的多元化391
第一节 法社会化与法治社会391
(三)中国法发展的社会趋势392
(二)法的多元化392
(二)法的社会化的途径393
(一)法社会化的含义393
二、法的社会化393
(一)法治社会的含义394
三、法治社会394
(二)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互动关系395
(二)法的形成和消亡是部分质变的漫长历史过程397
(一)“消亡”的只是一定历史形态的法397
第二节 法律的“消亡”与法的演进397
一、国家性法律的“消亡”397
(一)国家性法律的消亡过程398
二、法的演进过程析398
(二)不是所有的法要素同归于尽399
一、全球化:当代最大的挑战400
第三节 全球化与法400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401
(一)全球化与民主法治世界化402
二、全球化与全球法治402
(二)全球化的社会影响402
(三)全球化促使各国国内法制的演进405
(二)全球化与球民权利405
(二)全球化对我国法治的挑战407
(一)“入世”是一场政治革命与法治革命407
三、全球化与中国法治的促进407
(三)全球化对我国深远的政治影响408
热门推荐
- 1185699.html
- 2938431.html
- 1753567.html
- 2728229.html
- 871821.html
- 2236050.html
- 1388020.html
- 2530519.html
- 356365.html
- 1005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7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12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25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0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5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5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4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5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44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