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学前沿进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曹雪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4763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01页
- 文件大小:265MB
- 文件页数:929页
- 主题词:免疫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免疫学前沿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沿展望1
第一节 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与前沿热点1
一、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1
二、免疫学研究的前沿热点2
第二节 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17
一、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17
二、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整体现状及其与国际同领域的比较19
三、我国免疫学研究的近期进展21
四、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未来展望30
第二章 NK细胞研究进展39
第一节 NK细胞概述39
一、NK细胞基本概念39
二、NK细胞的来源和分布39
三、NK细胞的功能特点39
第二节 NK细胞的发育分化40
一、小鼠NK细胞发育分化40
二、人类NK细胞发育分化的阶段41
三、NK细胞的发育缺陷与稳态维持41
第三节 NK细胞的迁移分布42
一、小鼠NK细胞组织分布42
二、人类NK细胞组织分布42
三、NK细胞的关键迁移分子43
第四节 NK细胞的免疫识别与自身耐受43
一、NK细胞抑制性受体44
二、NK细胞活化性受体44
三、NK细胞的识别机制与免疫耐受44
第五节 NK细胞的突触形成与细胞活化45
一、NK细胞的突触形成45
二、NK细胞的活化46
第六节 记忆性NK细胞46
一、NK细胞的免疫记忆功能46
二、抗MCMV的记忆性NK细胞及其特性47
三、记忆性NK细胞介导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48
四、NK细胞对细胞因子再次刺激的记忆反应49
第七节 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49
一、NK细胞杀伤功能49
二、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其功能亚群49
三、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NK细胞50
四、具有组织修复功能的NK-22细胞50
第八节 NK细胞与自身免疫病51
一、NK细胞可有效地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51
二、NK细胞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51
三、NK细胞与多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52
四、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使NK细胞自身耐受机制得到深入解析52
第三章 γδT细胞研究进展54
第一节 γδ细胞的基本理论55
一、TCRγδ结构55
二、γδT细胞发育与组织分布58
三、γδT细胞的表面标志60
四、γδT细胞识别的抗原61
五、γδT细胞的功能65
第二节 γδT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68
一、γδT细胞发育68
二、TCRγδ结构与相关配体69
三、γδT细胞生物学活性与功能72
第三节 展望80
第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的研究进展85
第一节 概述85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85
一、经典树突状细胞87
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97
三、树突状细胞与疾病99
第三节 巨噬细胞99
第四节 抗原处理与提呈102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03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03
三、交叉提呈103
四、CD1提呈抗原106
第五章 补体研究进展117
第一节 前言117
第二节 C1q的研究进展119
一、C1q的分子结构119
二、C1q受体120
三、C1q的生物学功能121
四、C1q与疾病123
第三节 C5a及其衍生物和C5a受体的研究进展125
一、C5a的结构特点126
二、C5a的来源126
三、C5a受体127
四、C5a和C5aR拮抗剂128
五、C5a/C5aR介导的信号途径129
六、C5a的生物学功能130
七、C5a与疾病131
第四节 结语133
第六章 MHCⅠ类分子抗原加工的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143
第一节 前言143
第二节 MHCⅠ类分子与免疫识别143
第三节 MHCⅠ类分子与T细胞受体144
第四节 MHCⅠ类分子抗原加工与提呈145
一、多肽的产生及转运145
二、MHCⅠ类分子的早期折叠146
三、多肽装载复合物PLC147
四、Calreticulin的结合作用148
五、ERp57在PLC中只有结构功能,而没有氧化还原作用149
六、PDI可能是PLC中的氧化还原酶150
七、Tapasin通过稳定开放状态的MHCⅠ构象促进多肽的装载150
第五节 后内质网时期的质量控制151
一、Bap31蛋白协助MHCⅠ离开ER151
二、CRT介导非成熟MHCⅠ复合物的回收151
三、Tapasin介导的MHCⅠ回收152
四、在反面高尔基体中的蛋白编辑152
第七章 结构免疫学研究进展: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分子识别156
第一节 前言156
第二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57
一、MHC及相关分子结构的一般特征157
二、MHC及相关分子提呈抗原特征及其特异性159
三、多肽提呈特征及其免疫原性161
四、修饰多肽的提呈特点及其免疫功能162
五、基于多肽提呈特异性的HLA超级型及其意义163
六、MHC交叉提呈与TCR交叉识别的结构基础164
第三节 T细胞受体识别多肽和MHC的结构基础164
一、αβTCR的识别模式164
二、γδTCR的识别模式168
三、NKT TCR的识别模式168
第四节 辅助受体CD4/CD8与HLA/MHC的结合168
第五节 自然杀伤细胞受体与ILT家族170
一、KLR受体170
二、CD94/NKG2异源二聚体171
三、ILT/LIR/LILR家族171
第六节 结构免疫学对理解免疫功能的贡献及展望172
第八章 HLA-G研究进展177
第一节 HLA-G基因及分子结构178
一、HLA-C基因178
二、HLA-G分子结构179
三、HLA-G分子表达及调控179
四、HLA-G异构体180
第二节 HLA-G免疫调节功能181
一、HLA-G直接免疫调节作用182
二、HLA-G间接免疫调节作用183
第三节 HLA-G与母胎免疫185
一、HLA-G在母胎界面的表达186
二、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186
第四节 HLA-G与器官移植187
第五节 HLA-G与肿瘤免疫188
一、肿瘤组织HLA-G表达189
二、实体瘤肿瘤细胞HLA-G表达及其临床意义189
三、血液病恶性细胞HLA-G表达及其临床意义190
四、肿瘤患者外周血sHLA-G水平及其临床意义190
第九章 天然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199
第一节 Toll样受体家族200
一、TLRs的结构200
二、TLRs所识别的配体201
三、TLRs的定位201
四、TLRs的信号转导202
五、TLRs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204
六、TLRs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207
七、TLRs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207
八、展望208
第二节 病毒RNA识别受体家族208
一、RIG-Ⅰ的结构和配体209
二、MDA5的结构和配体209
三、RIG-Ⅰ/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210
四、RIG-Ⅰ/MDA5信号通路的调控蛋白210
五、LGP2分子的结构和配体211
六、蛋白激酶R211
七、展望211
第三节 DNA识别受体家族211
一、DAI分子的生物学功能212
二、AIM2的生物学功能213
三、PolⅢ的生物学功能213
四、识别自身DNA的分子213
五、展望214
第四节 NOD样受体214
一、NLRs的结构和配体214
二、NLRs的细胞分布216
三、NLRs的信号转导和调控机制216
四、展望219
第五节 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219
一、Dectin-1的结构和配体219
二、Dectin-1的分布219
三、Dectin-1的信号转导219
四、展望220
第六节 其他PRRs220
一、清道夫受体220
二、甲酸基多肽受体220
三、补体受体220
四、补体蛋白220
五、凝溶胶蛋白221
六、SLAM221
第七节 结语221
第十章 T淋巴细胞发育和胸腺器官发生229
第一节 T淋巴细胞发育229
一、胸腺T细胞发育的基本过程及主要事件229
二、发育中T细胞的迁移230
三、Notch信号和T系定向分化231
四、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的定向分化232
五、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趋异分化232
六、自然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233
七、单阳性T细胞的发育234
八、Aire和胸腺T细胞的阴性选择235
第二节 胸腺器官生成237
一、胸腺的物种与胚胎起源237
二、胸腺上皮细胞的发育238
三、发育中T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239
四、胸腺的退化239
第十一章 T细胞免疫识别研究进展242
第一节 前言242
第二节 作为识别模型的最低要求243
一、阳性选择243
二、抗原的限制性识别243
三、同种异体反应性243
第三节 相关名词和概念介绍244
第四节 三位模型概要245
第五节 三位模型的进一步解释和修正246
一、抗-P结合位点246
二、关于阴性选择246
三、关于阳性选择247
四、关于同种反应性248
五、a,i,c-a和c-i位点的拓扑学248
六、关于φ249
七、关于抗-P库249
八、关于区分自我-非我250
九、所提出的构象转换逻辑250
第六节 以前的三个双重识别模型分析250
一、Langman-Cohn模型250
二、Davis-Bjorkman模型251
三、Janeway模型251
第七节 三位模型与两个标准模型的比较251
第八节 T细胞免疫识别理论的实际应用252
一、通过表位和表位组确定表位特异性应答,从而定义和区分保护性应答和损害性应答253
二、通过上调与MHC结合,将弱势,亚优势表位改造为优势表位253
三、通过调变与TCR结合,可以调变T细胞库谱254
第九节 结语254
第十二章 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256
第一节调 节性T细胞的表型256
一、CD25与Treg256
二、Foxp3与Treg256
三、TGF-β与Treg257
四、CD4+CD25+Treg细胞的其他表面分子257
第二节 胸腺发生的nTreg与胸腺外诱导产生的iTreg258
第三节 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259
一、CD4+CD25+Treg细胞的功能特点259
二、Treg抑制靶细胞IL-2基因的表达259
三、Treg对靶细胞抑制作用的接触依赖性260
四、Treg细胞通过介导靶细胞溶解发挥免疫抑制作用261
五、Treg细胞对APCs的抑制作用261
六、Treg细胞的负性调节信号262
第四节 Treg细胞的免疫治疗应用前景263
一、Treg与自身免疫病263
二、Treg与抗肿瘤免疫263
三、Treg与抗感染免疫264
四、Treg与过敏性疾病265
五、Treg与移植免疫265
六、Treg细胞的来源和体外扩增265
七、Treg细胞过继疗法尚需解决的问题265
第十三章 Th1/Th2/Th17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271
第一节 前言271
第二节 Th1/Th2/Th17的诱导分化271
一、Th1细胞的诱导分化271
二、Th2细胞的诱导分化272
三、Th17细胞的诱导分化272
第三节 Th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与转录调控因子273
一、Th1细胞分化的调控273
二、Th2细胞分化的调控275
三、Th17细胞分化的调控277
第四节 Th细胞亚群之间的交叉调控279
第五节 Th细胞的效应分子与疾病280
一、Th1细胞280
二、Th2细胞280
三、Th17细胞281
第六节 结语282
第十四章 免疫记忆T细胞研究进展285
第一节 前言285
第二节 免疫记忆T细胞的形成286
一、记忆T细胞形成概述286
二、CD8+记忆T细胞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维持287
三、CD4+记忆T细胞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维持291
四、免疫记忆T细胞存在的位置292
第三节 免疫记忆T细胞的多样性293
第四节 初始细胞与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差异294
一、反应的速度294
二、细胞的数量294
三、反应的强度294
四、表面的标记294
五、组织的分布294
六、基因的变化295
第五节 免疫记忆与疫苗设计295
第十五章 淋巴细胞凋亡信号转导与调控300
第一节 细胞凋亡300
一、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301
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301
第二节 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303
一、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303
二、T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304
第三节 成熟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与细胞凋亡305
一、激活诱导的T淋巴细胞死亡305
二、激活T淋巴细胞的自主死亡306
三、不同亚群T细胞的凋亡307
四、T淋巴细胞自噬308
五、T淋巴细胞的坏死性凋亡308
第四节 淋巴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310
一、依赖于死亡受体的凋亡途径310
二、不依赖于胱天蛋白酶的T细胞死亡途径313
第五节 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313
一、FLIP313
二、Bcl-2家族蛋白314
三、FADD/caspase-8/RIP1315
四、NF-kB315
五、细胞因子316
六、HPK1316
七、PKCθ316
第六节 结语317
第十六章 免疫受体编辑研究进展327
第一节 前言327
第二节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与二次重排328
一、TCR/Ig基因重排328
二、TCR/Ig基因二次重排——抗原受体编辑/修正328
第三节 受体编辑/修正的生物学意义330
一、受体编辑/修正补充和丰富了经典免疫学理论330
二、受体编辑/修正扩充了免疫耐受的机制和内涵331
三、重排后受体特异性的方向——“倒向中心法则”推论331
第四节 受体编辑/修正的临床意义和应用332
一、受体编辑/修正与自身免疫病332
二、受体编辑/修正与肿瘤333
三、受体编辑/修正与感染334
四、受体编辑/修正与其他疾病334
第五节 结语334
第十七章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研究进展340
第一节 概述340
一、整合性膜蛋白的分型340
二、CD分子的基本结构341
三、细胞表面免疫组和CD编号344
第二节 新近命名的CD分子345
第三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某些新进展351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IgSF)352
二、Trafficking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359
三、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363
四、TLR364
五、TNF及TNFR超家族成员364
六、其他分子365
第十八章 协同刺激分子及其调节网络的研究进展369
第一节 前言369
一、协同刺激分子的分类369
二、协同刺激分子的调节网络370
第二节 免疫调节网络失调与相关疾病372
一、协同刺激信号与肿瘤免疫372
二、协同刺激信号与移植免疫应答375
三、协同刺激信号与自身免疫性疾病375
四、协同刺激分子与免疫突触376
第三节 一些协同刺激分子的研究热点376
一、B7-H3(CD276)分子376
二、ICOS(CD278)/ICOSL(CD275)分子378
三、Tim家族分子381
四、BTLA/HVEM/LIGHT分子383
第四节 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387
一、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的生物学意义387
二、几种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的生物学特性387
第五节 CD28/B7家族的进化389
第六节 结语390
第十九章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397
第一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简介397
一、趋化因子397
二、趋化因子受体401
第二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403
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404
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HIV407
第三节 结语409
第二十章 炎症性细胞因子与疾病415
第一节 TNF-α研究进展415
一、概述415
二、TNF-α与自身免疫性疾病416
三、TNF-α与肿瘤416
第二节 IFN-γ研究进展417
一、概述417
二、IFN-γ基因表达的调节418
三、IFN-γ的生物学功能419
四、IFN-γ与疾病420
第三节 IL-17研究进展422
一、概述422
二、IL-17与感染423
三、IL-17与自身免疫性疾病425
四、IL-17与肿瘤425
第四节 炎症性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426
第五节 结语427
第二十一章 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434
第一节 炎症反应与病理损伤简介434
第二节 关于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435
一、天然免疫炎症反应的信号转导机制435
二、参与炎症反应的天然免疫细胞及其调节机制437
三、参与炎症反应的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其机制440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炎症反应病理模型444
一、炎性肠病444
二、类风湿关节炎445
三、炎症的免疫治疗445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448
第一节 肿瘤抗原发现和鉴定技术的历史和现状448
第二节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450
一、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450
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455
三、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461
第三节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分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肿瘤免疫和免疫逃逸466
第四节 肿瘤免疫治疗新思路467
一、基于负向免疫调控机制的肿瘤免疫治疗467
二、靶向特异性肿瘤抗原或重要靶分子的抗体疗法469
三、HSP等分子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469
第五节 结语471
第二十三章 免疫效应细胞“孤儿”颗粒酶研究进展482
第一节 前言482
第二节 颗粒酶K的研究进展482
一、颗粒酶K的发现和生物学特性483
二、颗粒酶K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484
三、颗粒酶K的抗病毒作用484
四、颗粒酶K介导的促炎反应485
第三节 颗粒酶M的研究进展486
一、颗粒酶M表达谱及基因敲除486
二、颗粒酶M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486
三、颗粒酶M引起caspase级联活化的机制487
四、颗粒酶M的其他生理底物487
五、颗粒酶M的晶体结构及其抑制剂488
六、颗粒酶M的抗感染作用488
第四节 颗粒酶H的研究进展488
一、颗粒酶H的生物学特性488
二、颗粒酶H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489
三、颗粒酶H的抗病毒作用489
四、颗粒酶H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490
五、人五种颗粒酶识别底物特异性的结构基础490
第五节 颗粒酶F研究进展492
一、颗粒酶F的基因克隆与生物学特征492
二、颗粒酶F的表达谱493
三、颗粒酶F的生物学功能493
第六节 颗粒酶C研究进展493
一、颗粒酶C的基因定位493
二、颗粒酶C的功能494
三、颗粒酶C活性的变构调节494
第七节 结语495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498
第一节 病毒感染与机体的免疫防御498
第二节 抗HBV免疫与慢性乙型肝炎499
一、HBV感染的免疫应答和临床转归499
二、抗HBV免疫与疾病进程500
第三节 抗HIV-1免疫影响慢性HIV-1感染的疾病进展、临床转归与治疗疗效504
第四节 “爬坡假说”和免疫调节治疗在HBV研究中的新进展506
第五节 免疫调节治疗在HIV研究中的新进展508
第二十五章 艾滋病免疫学研究进展515
第一节 HIV在人体内的传播和感染过程515
第二节 天然免疫中宿主抗病毒因子的抗HIV作用517
一、抗病毒细胞517
二、细胞外抗病毒分子519
三、细胞内抗病毒分子520
第三节 HIV感染与获得性免疫524
一、HIV感染的细胞免疫525
二、HIV感染的体液免疫528
三、HIV感染的黏膜免疫533
第四节 HIV疫苗研究面临的困境和取得的进展535
一、中和抗体疫苗537
二、T细胞疫苗538
三、治疗性疫苗538
第五节 结语539
第二十六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547
第一节 与B淋巴细胞发育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60
一、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560
二、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561
三、选择性IgA缺乏症561
第二节 与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障碍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62
一、HIGM1562
二、HIGM2562
三、HIGM3562
四、HIGM4562
五、HIGM5563
六、HIGM6563
七、其他563
第三节 与膜蛋白和胞质蛋白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63
一、细胞因子受体缺陷所导致的SCID564
二、抗原受体缺陷所导致的SCID565
三、其他565
第四节 与NF-kB信号通路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66
一、天然免疫缺陷566
二、自身炎症性疾病568
第五节 与IL-12/IL-23-IFN-γ轴系异常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69
一、IFN-γR1缺陷570
二、IFN-γR2缺陷570
三、IL-12p40缺陷571
四、IL-12Rβ1缺陷571
五、STAT1缺陷571
第六节 与DNA修复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71
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571
二、共济失调样综合征572
三、Nijmegen断裂综合征573
四、Bloom综合征573
五、免疫缺陷伴着丝粒不稳定和面容异常573
六、PMS2缺陷574
第七节 与MHC分子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75
一、MHCⅠ类分子缺陷575
二、MHCⅡ类分子缺陷575
第八节 合并自身免疫病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76
一、APECED576
二、ALPS577
三、IPEX综合征577
四、HLH578
第九节 与IgE升高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80
一、STAT3突变所导致的HIES580
二、TYK2突变所导致的HIES581
三、DOCK8突变所导致的HIES581
第二十七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585
第一节 AID的流行病学特点585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特点585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点585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特点586
四、多发性硬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586
五、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586
六、干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587
七、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587
八、硬皮病的流行病学特点587
九、问题和展望587
第二节 AID的诊断587
一、SLE诊断标准588
二、RA诊断标准588
三、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589
四、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590
五、问题与展望591
第三节 AID的发病机制592
一、固有免疫在AID中的作用592
二、调节性T细胞与AID593
三、Th17细胞与AID594
四、miRNA与AID595
第二十八章 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599
第一节 前言599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遗传机制研究进展600
一、类风湿关节炎免疫遗传机制研究现状600
二、类风湿关节炎免疫遗传机制研究面临的挑战602
第三节 强直性脊柱炎免疫遗传机制研究进展603
一、ERAP1和IL-23R/Stat3基因及Th17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603
二、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假说604
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遗传研究进展604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遗传研究现状604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遗传研究面临的挑战605
第五节 生物制剂的发展趋势及其在风湿病治疗中的进展606
一、生物制剂概况及发展趋势606
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临床使用进展608
第六节 选择性JAK3激酶抑制剂的发展及其在风湿病中的治疗概况608
一、喹啉胺衍生物609
二、吡咯并嘧啶衍生物609
三、其他JAK3抑制剂610
第七节 结语611
第二十九章 移植免疫研究进展616
第一节 适应性免疫介导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616
一、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识别机制616
二、介导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适应性免疫效应机制619
第二节 固有免疫介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622
一、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效应分子622
二、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效应细胞624
第三节 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及相关研究进展625
一、参与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626
二、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机制627
第四节 诱导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629
一、诱导移植耐受的主要策略及其原理629
二、移植耐受研究回顾与展望634
第三十章 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641
第一节 对变态反应、超敏反应、过敏反应术语的一点认识641
一、变态反应和超敏反应641
二、Allergy和过敏反应641
三、伪过敏和类过敏反应641
四、特异反应性642
第二节 过敏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642
第三节 对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新认识643
一、Th17细胞与过敏性疾病644
二、调节性T细胞与过敏性疾病646
三、Th2细胞因子与过敏性疾病649
四、丝氨酸蛋白酶、蛋白酶活化受体与过敏性疾病650
五、Toll样受体与过敏性疾病654
六、其他需要关注的新认识659
第四节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作用的新认识660
一、肥大细胞脱颗粒信号自身放大机制661
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后的信号转导及研究进展662
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研究进展664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与过敏性疾病665
第五节 过敏原疫苗及脱敏疗法的机制667
一、过敏原疫苗及其优缺点667
二、脱敏疗法的机制669
第六节 过敏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及临床意义672
一、过敏原诱导的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672
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672
三、辅助诊断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673
第三十一章 免疫耐受研究进展687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分类、特性及形成687
一、免疫耐受的分类687
二、免疫耐受的特性688
三、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688
四、免疫耐受的影响因素690
第二节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691
一、中枢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691
二、外周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691
三、器官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698
第三节 免疫耐受在医学中的应用699
一、嵌合体诱导的免疫耐受699
二、主动免疫诱导的同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701
三、阻断T细胞活化信号诱导移植耐受702
四、回输Treg细胞诱导移植耐受703
第三十二章 生殖免疫学研究进展709
第一节 母—胎免疫调节机制709
一、母—胎界面的细胞组成及其生物学功能709
二、几种重要的母—胎免疫耐受理论710
三、协同刺激信号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调节作用711
四、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母—胎界面整合性调节作用712
第二节 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系统713
一、共同黏膜免疫系统714
二、女性生殖道黏膜固有免疫714
三、女性生殖道黏膜抗原提呈细胞及分子717
四、性激素在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调节中的作用718
第三节 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719
一、卵巢周期性功能的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719
二、围绝经期生殖内分泌-代谢-免疫调节网络720
三、异位灶微环境免疫耐受介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721
第三十三章 兽医免疫学研究进展726
第一节 兽医免疫学简史726
第二节 兽医免疫学对免疫生物学的重要性727
第三节 兽医免疫学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727
一、动物宿主对病毒和细菌的抗感染免疫727
二、动物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729
三、兽医疫苗研究729
四、兽医免疫学研究的工具730
第四节 兽医免疫学与其他动物学科730
一、兽医免疫学与免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730
二、动物营养对免疫的影响732
三、兽医免疫学和繁殖学732
第五节 家禽免疫学概述732
一、禽类免疫反应732
二、先天免疫反应733
三、适应性免疫733
四、展望733
第六节 兽医免疫学发展的展望734
第三十四章 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737
第一节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737
一、Src家族激酶抑制剂738
二、Syk家族激酶抑制剂739
三、JAK3激酶抑制剂741
四、Tec家族激酶抑制剂743
第二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745
第三节 蛋白丝/苏氨酸激酶抑制剂746
一、蛋白激酶C抑制剂746
二、MAPK家族激酶抑制剂748
第四节 PI3K抑制剂750
第五节 转录因子阻断剂751
一、NFAT阻断剂751
二、Foxp3抑制剂753
第六节 共刺激分子阻断剂753
一、CD28阻断剂753
二、CD154阻断剂753
三、BTLA/HVEM/LIGHT阻断剂754
四、ICOS阻断剂754
五、PD-1阻断剂754
六、ICAM-1/LFA-1阻断剂755
第七节 细胞因子阻断剂756
一、TNF-α阻断剂756
二、TGF-β阻断剂756
三、IL-1阻断剂757
第三十五章 免疫刺激性寡核苷酸和免疫调节性(抑制性)寡核苷酸研究进展763
第一节 前言763
第二节 免疫刺激性寡核苷酸763
一、免疫刺激性寡核苷酸的发现763
二、CpG-ODN的受体765
三、CpG-ODN激发的细胞信号转导及基本的生物学活性766
四、CpG-ODN的分类766
五、双链CpG-ODN767
六、CpG-ODN活性的调节因子767
七、CpG-ODN的可能应用768
八、CpG-ODN的种属特异性771
九、CpG-ODN的应用途径771
第三节 免疫调节性(抑制性)寡核苷酸772
一、调节性ODN的发现772
二、抑制性ODN的分类773
三、抑制性ODN的基本作用及其机制773
四、抑制性ODN的可能应用774
第四节 免疫系统的危险信号——核酸分子776
第三十六章 MicroRNA与免疫研究进展783
第一节 miRNA简介784
一、miRNA的命名、表达和功能784
二、miRNA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785
第二节 miRNA与免疫应答785
一、miRNA与免疫细胞分化785
二、miRNA与固有免疫应答786
三、miRNA与获得性免疫应答789
第三节 miRNA与免疫系统疾病791
一、miRNA与免疫系统肿瘤791
二、miRN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92
第四节 结语793
第三十七章 疫苗的分子设计及新型疫苗研究进展798
第一节 疫苗分子设计的新策略798
一、基于全基因组学的疫苗设计新策略798
二、基于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构疫苗学策略804
三、基于异种初免—加强的疫苗免疫新策略807
第二节 新型疫苗的研究新进展809
一、治疗性疫苗809
二、基因疫苗811
三、黏膜疫苗813
第三节 新型疫苗佐剂的研究新进展815
一、已获批准的人用疫苗佐剂815
二、在研究的新型疫苗佐剂817
三、黏膜佐剂820
第三十八章 抗体工程研究进展826
第一节 抗体人源化改造和人源抗体制备技术826
一、抗体人源化改造827
二、人源抗体制备技术827
第二节 提高抗体亲和力和效应功能830
一、提高抗体亲和力830
二、提高抗体效应功能831
第三节 抗体表达系统832
一、通过组蛋白修饰提高抗体表达量833
二、用各种DNA元件克服位置效应增加抗体表达量833
三、“热点”整合技术提高抗体表达量833
第四节 抗体工程下游技术进展834
一、工程细胞株开发834
二、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优化834
第五节 结语835
第三十九章 抗体药物及其应用838
第一节 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838
一、靶向载体作用838
二、免疫应答作用838
三、靶点封闭作用838
四、抗体中和作用838
五、信号转导作用839
六、免疫调节作用839
第二节 国内外已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839
一、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839
二、中国SFDA批准上市的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抗体药物840
第三节 抗体药物的主要靶点及应用现状841
一、体内诊断产品841
二、抗CD3单抗843
三、抗IL-2R单抗843
四、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单抗843
五、抗CD20单抗843
六、抗HER2单抗844
七、抗VEGF单抗844
八、抗EGFR单抗845
九、抗CD33单抗845
十、抗CD52单抗845
十一、抗RSV单抗845
十二、抗TNF-α单抗845
十三、抗CDI1a单抗846
十四、抗CD2单抗846
十五、抗IgE单抗846
十六、抗integrin-α4单抗846
十七、抗补体C5单抗846
十八、抗IL-1β单抗846
十九、抗CD6单抗846
二十、抗RANKL单抗847
二十一、抗HAb18G/CD147单抗847
第四节 抗体药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847
第四十章 免疫学与生物技术——重组蛋白质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850
第一节 医药生物技术及生物技术药物851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和治疗性抗体851
二、生物技术疫苗852
三、基因药物及基因治疗854
四、细胞治疗及干细胞治疗855
第二节 蛋白质药物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分类856
一、蛋白质药物及其发展沿革856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分类858
三、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特性分析869
第三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生产平台870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研发流程870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生产平台872
三、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873
第四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发展趋势874
一、新生物实体875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修饰877
三、重组蛋白药物的非注射给药878
四、生物仿制药878
第四十一章 双光子显微镜在免疫学中的应用882
第一节 前言882
第二节 双光子显微镜简介883
第三节 双光子显微镜在免疫学中应用的简介884
一、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荧光标记方法884
二、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观测方法885
三、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观测指标886
第四节 淋巴细胞运动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886
一、淋巴结中T细胞的运动状态886
二、淋巴结中B细胞的运动状态888
三、淋巴结中DC的运动状态888
第五节 淋巴细胞活化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889
一、淋巴结中T细胞的活化889
二、淋巴结中T细胞活化的Ca2+信号891
三、Treg对T细胞活化的调控891
四、淋巴结中B细胞的活化892
第六节 生发中心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893
第七节胸腺细胞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894
第八节 免疫耐受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895
第九节 结语896
热门推荐
- 778525.html
- 2069459.html
- 3259636.html
- 1007629.html
- 3216761.html
- 1346892.html
- 768871.html
- 148077.html
- 2999855.html
- 22897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3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5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6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2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3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38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66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