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上
  • 尚永亮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8151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0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唐诗-文学研究;诗人-人物研究-中国-唐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研究进路1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路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1

二、元和诗歌在诗史上的重要性及其整体特征4

三、元和诗人群的诗派特点与相关辨析11

四、元和诗歌的研究现状与基本构想15

第一编 中晚唐五代时期25

第一章 韩孟诗派在中晚唐的传播与接受25

第一节 概述26

第二节 韩孟诗派的形成和自我接受31

一、以韩愈、孟郊为中心的交游群体之形成32

二、韩孟诗派的自我接受36

第三节 元和诗坛的横向比较38

一、韩孟诗派与“元和体”之关系39

二、张籍的意义41

三、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与韩孟诗派44

第四节 杜牧、李商隐与韩孟诗派46

一、杜、李对韩愈诗歌之接受47

二、杜、李在李贺诗歌接受中的重要意义48

第五节 对贾岛的接受及其社会文化原因53

一、接受贾岛的诗人群体与接受内容53

二、“贾岛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57

第二章 元白诗派在中晚唐的传播与接受61

第一节 概述62

第二节 “元和体”诗传播接受状况之考察70

一、“元和体”诸说之渊源及其辨析70

二、“元和体”原初内涵之确认77

三、“元和体”之传播时间、地域及受众层次、态度的变化88

第三节 中晚唐诗人对元白诗的褒扬和批评98

一、始于中唐的肯定和褒扬98

二、杜牧等晚唐诗人对元白诗风的不满和批评101

第四节 唱和诗与讽喻诗在晚唐五代的反响107

一、对“元和体”的效法107

二、怨刺精神的展现109

第五节 元白诗派通俗诗风在五代的流变113

第三章 刘柳诗歌在中晚唐的传播与接受118

第一节 概述119

第二节 政治行为和文学才能毁誉参半121

第三节 柳宗元诗歌当世传播效应分析125

一、酬赠诗和独白诗——柳诗创作的两种类型126

二、生存状态对柳诗传播的直接影响131

三、立名思想对柳诗传播的限制135

第四节 刘禹锡诗歌的民间传播140

第五节 晚唐名家对刘诗的接受146

一、杜牧与刘禹锡147

二、李商隐与刘禹锡156

三、温庭筠与刘禹锡163

第四章 元和诗人别集的整理与传播170

第一节 韩孟诗派别集的整理与传播171

一、韩愈集、孟郊集171

二、李贺集、贾岛集174

第二节 元白诗派别集的整理与传播176

一、白居易集176

二、元稹集、张籍集、王建集184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别集的整理与传播189

一、柳宗元集189

二、刘禹锡集190

第二编 两宋时期197

第五章 韩孟诗派在两宋的传播与接受197

第一节 概述198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对韩孟的群体接受215

一、个体接受和群体接受:意义重心的偏移216

二、群体接受的几种形式:推名、唱和、联句、拟作221

三、群体接受的内容与效应228

四、群体接受的文化背景与深层原因235

第三节 王安石、王令对韩孟诗派接受之异同241

一、矛盾表象下的暗中袭承242

二、旗帜鲜明的倾心摹仿244

三、二王交谊及其接受韩诗之差异248

第四节 苏轼对韩孟诗派的权威评价252

一、“诗格之变,自退之始”253

二、“郊寒岛瘦”258

第五节 两宋之交的分化趋向与多层面接受261

一、黄庭坚的理论贡献与创作实绩262

二、陈师道的“身作贾孟行诗图”267

三、由“以文为诗”之争反映的诗坛动向270

第六节 南宋后期对贾岛、李贺的接受275

一、永嘉四灵的崇贾之风275

二、江湖派诗人的接受态度278

三、谢翱等遗民诗人对韩孟诗派的接受280

第六章 元白诗派在两宋的传播与接受284

第一节 概述284

第二节 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仿效288

一、宋初游乐与崇白之风289

二、宋初学白的代表诗人291

三、晁迥与释智圆之崇白294

第三节 王禹偁与白居易298

一、王、白诗歌之关联298

二、对唱和诗的热衷301

三、讽喻诗创作及其他303

第四节 欧、梅对元白诗派的接受307

一、对白居易的基本态度308

二、讽喻精神与平淡特色311

第五节 苏轼之“慕白”及其对白居易的超越313

一、“出处依稀似乐天”314

二、苏与白之差异及其对白的超越320

三、苏轼等北宋诗人对白诗的仿效327

第六节 “白俗”论及其在两宋的流变339

一、“白俗”论辨析339

二、“白俗”论影响下的北宋批评341

三、南宋人如何看“白俗”346

四、“白俗”论产生的思想文化原因354

第七节 宋代评论视野中的元白诗派357

一、道德评判与元稹接受357

二、元白长篇及其优劣评说361

三、对张王乐府的评价365

四、对元白诗派之认定及其接受史的探寻370

第七章 刘柳诗歌在两宋的传播与接受373

第一节 概述374

第二节 对刘柳政治作为的两种态度376

一、否定态度之转变:以范仲淹、王安石为代表377

二、否定态度的继承和变化:以《新唐书》、司马光和苏轼为中心381

三、南宋人的延续和发展389

第三节 欧、梅、王与刘柳诗歌392

第四节 苏轼对柳宗元诗歌的诗学批评和创作接受397

一、以陶、韦、柳同论的方式阐释柳诗风格398

二、从柳诗接受主流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影响403

三、从创作层面看苏轼对柳诗的接受420

第五节 苏轼对刘禹锡的创作接受和理论发展425

一、“刘郎”与“桃花”:苏、刘的讽刺诗427

二、苏、刘诗句渊源关系之案例分析434

三、“虚静”和“象外”:苏、刘创作理论之承接444

第六节 江西诗派对刘禹锡诗的群体接受448

一、对刘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48

二、对刘诗艺术的普遍喜爱和高度赞誉453

三、以点化的方式借鉴刘诗459

第七节 江西诗派与柳宗元诗歌467

第八节 南宋诗话与刘柳诗歌474

一、严羽《沧浪诗话》接受柳诗的贡献475

二、刘克庄《后村诗话》对“诗豪”刘禹锡之解读483

第八章 元和诗人别集的整理与传播488

第一节 韩孟诗派别集的整理与传播488

一、韩愈集、孟郊集488

二、李贺集、贾岛集492

第二节 元白诗派别集的整理与传播494

一、白居易集、元稹集494

二、张籍集、王建集498

第三节 刘柳别集的整理和传播5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