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 1949-200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 1949-2009
  • 金丹元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54264208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06页
  • 文件大小:207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电影美学-美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 1949-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1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美学雏形概观及新的历史文化背景3

二、营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必然性与成因(1949—1958)9

(一)建国之初的政策与新的一体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9

(二)知识分子对“改造”的自觉认同与文艺整风运动11

(三)现实主义传统与学习苏联及欧洲的现实主义创作——兼析新、旧中国电影家对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解16

(四)从“双百”方针到“反右”斗争与“大跃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中的政治逻辑20

三、新中国电影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的一般特点(20世纪50年代)26

(一)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中的关键词26

1.从“人民电影”到“人民性”26

2.“为工农兵服务”、“小资产阶级”与“教条主义”31

3.“典型”、“蒙太奇”与“电影性”35

(二)新英雄主义色彩与崇高美的确立40

(三)唱响新时代、新生活的主旋律与阶级意识的普世化44

(四)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48

四、各类不同的电影中所显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观51

(一)革命、历史题材中所折射出来的美学思想51

1.建国之初的国影厂影片:《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中华女儿》、《上饶集中营》等52

2.私营厂拍摄的表现工农兵生活的电影54

3.“双百方针”前后所推出的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五更寒》、《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56

4.两部不得不提的历史题材影片:《宋景诗》、《李时珍》58

(二)工业题材、知识青年题材与都市电影中的“社会主义精神”60

1.新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桥》61

2.都市影像中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六号门》、《不夜城》62

3.新知识分子形象在银幕上的显现:《护士日记》、《上海姑娘》64

4.一部以都市空间为背景的成功的体育电影:《女篮五号》67

(三)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新气象及其审美导向68

1.建国之初的农村题材影片:《农家乐》、《葡萄熟了的时候》68

2.有着某种“解放”意味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一场风波》、《土地》69

3.力图有所突破的《凤凰之歌》、《洞箫横吹》72

(四)军事题材电影与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73

1.准史诗式的战争片:《南征北战》74

2.带有传记色彩的英雄再现:《董存瑞》75

3.抗美援朝中的战地缩影:《上甘岭》76

(五)惊险片、反特片中的“斗争”艺术77

1.军事惊险片的范例:《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77

2.反特惊险片的代表作:《羊城暗哨》、《虎穴追踪》78

3.充满人情味的反特片样板:《英雄虎胆》、《古刹钟声》80

(六)戏曲艺术片的第一次繁荣和体现“人民性”81

1.具有“轰动”效应的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81

2.戏曲片影像审美的新探索:《十五贯》、《刘巧儿》83

(七)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多姿多彩的审美取向84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少数民族书写:《草原上的人们》、《哈森与加米拉》84

2.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画:《边寨烽火》、《芦笙恋歌》86

(八)少儿电影与革命的审美理想87

1.揭开新中国儿童电影序幕的《鸡毛信》87

2.题材多样的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红孩子》、《风筝》88

(九)名著改编与历史反思中的现实主义审美观90

1.现代文学中的名著走上银幕:《腐蚀》、《祝福》与《家》90

2.历史名著实验性地影像化处理:《秋翁遇仙记》92

结语93

第二章 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96

一、新中国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背景及电影美学概观96

二、新中国第二个十年之电影美学的具体成因(1959—1966)107

(一)政策调整与思想解放对电影创作的积极影响107

(二)提倡创新与毛泽东的“两个批示”110

1.提倡创新110

2.两个批示及其影响111

(三)国家意志的过度干预对电影的负面影响与电影创作的模式化116

三、第二个十年中电影美学的主要特点(1959—1966)120

(一)1959—1966年期间电影美学发展中的关键词121

1.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121

2.人性与人性论128

(二)民族化、电影化、诗意化表现与抒情133

1.民族化与中国电影的美学求索133

2.电影化审美与视听造型138

3.诗意化表现与抒情的审美形式141

(三)歌颂性喜剧(或轻喜剧)与人物形象塑造142

四、各类不同的电影中所显现出的电影美学之一斑145

(一)农村题材中的新气象与阶级斗争146

1.书写农村的新人新事与建设新农村的豪情:《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1963)146

2.充满阶级斗争意识的戏剧化电影:《红旗谱》、《暴风骤雨》、《槐树庄》147

(二)革命、历史题材中显现出来的崇高美148

1.屈辱的历史与不屈的反抗:《林则徐》及《甲午风云》148

2.聚焦近代革命与体现斗争哲学:《风暴》、《燎原》、《南海潮》150

3.革命风云中的女性成长:《革命家庭》、《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党的女儿》151

(三)名著改编片的艺术处理:《林家铺子》与《青春之歌》、《早春二月》154

(四)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刘三姐》、《摩雅傣》156

(五)惊险、反特电影中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51号兵站》、《冰山上的来客》、《铁道卫士》158

(六)军事题材作品中所反映的斗争意识与革命英雄情结160

1.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海鹰》、《英雄儿女》160

2.战争传奇的艺术处理:《战火中的青春》、《地雷战》、《地道战》161

3.试图还原历史真实的战争叙述:《红日》162

(七)人物传记片:《聂耳》162

结语163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极端形态及历史背景(1966—1977)166

一、“文革电影”中的美学概观及历史背景167

二、“极致化了的革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美学的必然性和成因(1966—1976)174

(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恶化和“左倾”风气之日盛174

(二)“帮派政治”斗争和《纪要》的出台179

(三)对“十七年”电影传统的全面否定184

(四)“破与立”的思想、戏曲改革与打上阶级意识烙印的“仇恨”美学186

三、“文革电影”(1966—1976)之“极致化了的革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美学”的一般特点192

(一)“极致化了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一般特点中的关键词193

1.从“样板戏”到“样板戏电影”193

2.“主题先行”、“三突出”原则和“还原舞台,高于舞台”200

3.典型化、“根本任务论”、“无产阶级英雄”204

(二)帮派式“阶级斗争”和将“斗争哲学”置换为“艺术哲学”207

(三)仪式化和亚宗教式的政治符号与“原型意象”式的银幕世界211

(四)亚宗教式政治对“女性形象”的异化214

四、“文革电影”中其他亚类型美学的一般显现217

(一)重拍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年轻的一代》、《青松岭》218

(二)“重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故事片:《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219

(三)表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故事片:《艳阳天》、《火红的年代》223

(四)“反走资派”的电影:《春苗》、《决裂》、《反击》225

五、“后文革时期”(1977—1978)电影的美学和历史背景226

六、后文革时期电影的不同美学风格228

(一)以反“四人帮”为题材的故事电影229

(二)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电影231

(三)惊险反特片233

(四)复归人性的尝试——关于电影《青春》234

结语235

第四章 从苏醒到重新走向回归与探索(1978—1989)237

一、1978—1989年的电影美学概观及背景238

二、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美学的互渗及其对娱乐功能的探索与成因(1978—1989)246

(一)相对宽松的环境,尊重人才,鼓励探索与创新的氛围246

(二)理论争鸣与学术支持253

(三)市场考验与电影的创作及审美转型259

(四)国际视角与电影美学探索的全球化定位263

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美学的一般特点267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美学中的关键词268

1.对“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再理解及其创作实践268

2.电影性、文学性、美学与民族化276

3.人性与人道主义282

4.娱乐与寓教于乐286

(二)80年代电影美学的代际更替与文化传承291

1.创作延续:谢晋及其他老导演的创作292

2.崭露头角的第四代导演的电影美学之扫描297

(1)“伤痕”之美、散文风格与银幕诗情297

(2)追求真实与“纪实美学”302

(3)第四代导演的美学困境304

3.“第五代”导演的美学追求306

(1)在反叛与张扬中回归和探索现代“电影美学”306

(2)在造型、表意与“寓言性”中透出现代性308

(3)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一种回应——高扬生命意识310

(4)第五代导演早期创作观之一斑312

四、各类不同的电影中所显现出的80年代中国电影美学之大观314

(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史诗风范、崇高美与人性化探寻314

1.显现革命战争中的生命意识与抒情化表达:《小花》、《归心似箭》、《今夜星光灿烂》、《姐姐》315

2.具有纪实风格的革命历史事件:《南昌起义》、《西安事变》317

3.史诗风范、崇高美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巍巍昆仑》、《开国大典》320

4.触摸心灵的崇高感与革命历史人物传记片:《秋瑾》、《谭嗣同》、《孙中山》322

(二)军事题材作品的现实主义探索与弘扬崇高美323

1.于“渺小”中见崇高——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323

2.铸造军魂,再现平凡中的崇高美:《大阅兵》、《道是无情胜有情》326

3.抗战题材的类型探索与人性书写:《喋血黑谷》、《晚钟》326

4.形式上的意象创新与军事题材电影化尝试:《一个和八个》、《默默的小理河》327

(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学名著改编作品的美学探索328

1.戏剧化与批判现实主义相结合中的悲剧意蕴:《骆驼祥子》、《原野》、《雷雨》、《日出》328

2.于散文化中显现诗情性哲理:《伤逝》、《城南旧事》、《边城》331

(四)“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农村片美学追求332

1.乡野牧歌,抒写温情:《乡情》332

2.憧憬明天,传达美善:《喜盈门》333

3.“现实主义”映照下的反异化意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没有航标的河流》、《芙蓉镇》、《老井》334

4.直面现实的影像:《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迷人的乐队》、《野山》、《人生》336

(五)城市与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元素的交融338

1.现实主义审美与纪实的城市生活展现:《大桥下面》、《邻居》、《夕照街》、《人到中年》339

2.转型期间的现代性体验:《给咖啡加点糖》、《本命年》340

(六)现代主义式的先锋意识与娱乐化追求:80年代中国电影探索的两极并存342

1.先锋性、作者化与个性求索:《小街》、《黄土地》、《沙鸥》、《黑炮事件》、《红高粱》342

2.娱乐化与电影的类型元素表现:《神鞭》、《最后的疯狂》、《摇滚青年》345

结语346

第五章 前现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融汇的90年代新中国电影美学风貌(1989—2000)348

一、1989—2000年的电影美学概观及“后存在主义”出现之背景349

(一)90年代的电影美学概观349

(二)“宏大叙事”与“后存在主义”概念的提出356

二、前现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美学互渗的必然性及成因(20世纪90年代)362

(一)由意识主导到产业先行的电影政策决定了互渗的必然性362

(二)理论支持和学术语境助推了并存的可能性368

(三)文化精英的世俗化使审美也走向世俗化374

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存在”命题在各种表述中相混杂的美学特点:378

(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美学思想中的关键词379

1.“主旋律”影片对儒家伦理的询唤379

2.“第五代”与“新生代”美学思想的更迭382

(1)“第五代”:现代意识与后现代无意识的兼收并蓄383

(2)“新生代”:后现代表征下的现代性内涵388

3.“新民俗”与“寓言”、“张艺谋神话”和第五代突围394

4.“后五代”、“新写实”电影中的审美流向与“存在”反思398

5.“新生代”、后期“新主流电影”中的“存在主义”审美流向402

6.“贺岁片”与“娱乐化”审美405

(二)从“反叛”到“回归”——对“存在”叩问的新的审美倾向407

1.对感性审美的崇尚408

2.身体审美与欲望膨胀的展示411

3.在解构“中心权威”中的存在主义式审美416

4.彰显个体历史的后存在主义审美视角418

5.从父亲形象的重建中反思文化烙印420

(三)从影像风格美中见出文化阐释422

1.纪实美学与文化阐释422

2.影像美学中的文化阐释425

3.后现代式的镜像风格427

四、各类不同电影中所显现出的90年代中国电影美学之格局432

(一)革命历史题材432

1.革命历史的纪实性演绎:《决战之后》、《重庆谈判》、《国歌》、《我的1919》432

2.革命战争史诗追求中的审美导向:《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434

3.“平民化”、“泛情化”背后的审美交汇:《周恩来》、《毛泽东的故事》436

4.革命历史题材与借用好莱坞商业化元素:《红樱桃》、《红色恋人》、《红河谷》、《黄河绝恋》438

5.历史的民间叙述:《活着》、《蓝风筝》441

6.历史的后现代言说:《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阳光灿烂的日子》443

(二)城市题材中的后存在主义式审美445

1.传统与现代夹击下的都市生存:《站直,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安居》446

2.另类审美的城市漂流影像:《小武》、《苏州河》448

3.呼唤传统伦理回归中的存在思考:《过年回家》、《洗澡》452

(三)农村题材影片中的审美反思455

1.对封建愚昧的现代性批判:《血色清晨》455

2.对乡村女性的审美反思:《九香》、《香魂女》、《二嫫》457

3.在“礼治”与“法治”冲突中的审美取向:《被告山杠爷》、《秋菊打官司》459

4.怀乡情结中透出对传统的依恋:《我的父亲母亲》、《那山那人那狗》461

(四)文学作品改编题材463

1.“新民俗电影”的出击:《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炮打双灯》464

2.从文学到电影的寻根:《边走边唱》、《黑骏马》466

3.寓言式的“上海梦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风月》468

4.“王朔电影”之开娱乐风气之先:《大撒把》、《无人喝彩》、《甲方乙方》470

结语473

第六章 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电影美学演变及其泛美学化倾向(2000—2009)476

一、新世纪中国电影美学演变之概观及其文化背景477

(一)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影美学概观与提升“文化软实力”478

(二)“消费社会”的提出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影响482

(三)“高科技”对中国观影者审美体验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力485

二、博弈与共赢:新世纪中国电影美学演变的必然性及其成因488

(一)入世后的电影政策与电影产业格局的调整(政治与商业的博弈和共赢)489

(二)电影理论界的争鸣与美学的世俗化走向492

(三)电影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与共生497

1.在博弈中自觉不自觉地回归现实497

2.怀旧也是一种博弈的“后现代”手段498

3.探索与批判共生500

(四)本土与外来的博弈与共赢501

三、新世纪中国电影之“驳杂与泛美学化形态”的一般特点506

(一)新世纪中国电影美学中的关键词506

1.“大片”、“奇观性”与“视觉快感”506

2.“主流电影”、类型化与主流化511

(1)关于“主流电影”的概念辨析512

(2)“主流电影”类型化转向时的“泛美学”化倾向514

(3)商业电影向“主流电影”靠拢517

3.女性电影、女性主义与女性意识520

(1)女性主义、女性电影与性别权力关系520

(2)性别意识与生态平衡527

4.“华语电影”、“民族想象”与民族审美529

(二)前现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继续互渗的必然性532

(三)主观视域中的“现实主义”及其困境535

1.主观色彩较浓的“现实主义”的多元化发展536

2.“现实主义”影像的困境及其与“视觉冲击力”间的关系539

3.现实主义之于中国影像消费的必然性及其出路542

四、新世纪各类不同电影中所显现出的“泛美学”化现象及其探索546

(一)向“主流电影”转型的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影片547

1.新历史主义观照下的革命历史再现547

2.主旋律与商业化共谋的“主流电影”:《云水谣》、《集结号》、《风声》、《建国大业》548

3.对军事、战争题材影片的类型化审美探索552

(二)个体视角与主流价值互渗的人物传记片553

(三)多元文化碰撞下的伦理片556

1.对家庭伦理问题的多向度反思556

2.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多元化审视560

(四)欲望城市中的爱情想象:新世纪以来的爱情题材影片561

1.时尚影像包装下的“情感消费”562

2.奇幻、拼贴的爱情“神话”563

3.精神焦虑与身份迷失564

(五)农村题材影片中的“现实主义”探寻565

(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全球化想象与民族性审美568

1.突显少数民族地区异域风光的视觉奇观568

2.对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的展示和再现569

3.全球化想象与民族文化认同570

(七)摸索中前行的儿童题材电影572

1.反映亲情的儿童片伦理表达572

2.“成长”主题中的儿童片审美574

3.儿童幻想电影中的超现实审美575

4.儿童电影的另类叙事576

(八)喜剧类型的探索和泛审美化577

1.有一定深度与去深度化并存的喜剧审美578

2.浮浅的普世价值与世俗的本土化喜剧表达580

(九)工业化进程中的警匪片582

1.固守与突围:香港与内地合拍的警匪片582

2.对内地警匪片主流价值观的审美化建构584

(十)新世纪以来武侠动作片的审美倾向586

1.对“侠义”理念的泛审美化引申586

2.对“武打”动作场面的形式美追求588

3.武侠世界的“奇观化意境”营造590

(十一)主流意识形态作用下的灾难片592

(十二)幻觉与想像:幻想题材影片中的泛美学化策略596

(十三)超类型影片:跨界融合与泛美学化“革新”599

1.叙事实验:“创新”与杂糅599

2.意象拼贴:碎片化影像的合成600

结语601

后记6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