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胡丽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3987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国-民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1
一 问题意识1
二 论域选择3
三 研究意义5
第二节 文献综述8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13
一 研究方法13
二 内容结构14
第一章 民初宪政危机——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景18
第一节“宋案”与“二次革命”20
一“宋案”:暗地的不妥协20
二 妥协抑或革命21
三“二次革命”:公开的不妥协22
第二节 中美比较视野中的民初第一次制宪失败24
一 会议代表:妥协倾向比较26
二 会议组织:妥协氛围比较28
三 所制宪法:妥协性质比较31
第三节 袁世凯称帝与宪政失败34
第二章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之要旨38
第一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精神理念38
一 宽容39
二 进化47
三 自由53
第二节 宪政制度58
一 宪法58
二 政党政治61
三 权力分立制度66
第三节 市民社会69
一 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70
二 社会与国家二分72
三 中产阶级社会74
第三章 章士钊:调和立国论78
第一节 为政之本:“有容”79
一 好同恶异:“有容”的反面79
二“有容”的内涵85
第二节 调和之法:“政力向背”89
一 政力向背与暴力革命90
二 政力向背与宪法之性91
三 政力向背与政党政治96
第三节 调和之旨:“调和立国”100
一“相抵相让”以成政治调和101
二 针对民初现实的“调和立国”106
第四章 杜亚泉:接续主义与力之调节110
第一节 接续与调节111
一 接续主义:在保守中求进步111
二 力之调节:政治力的对抗调和114
三 调和之政党:接续与调节之政党119
第二节 调和多元的社会结构123
一 减政主义:社会与国家的分殊对抗123
二 游民阶级:无由构成中产阶级127
三 多元宽容:调和的社会结构所需之精神理念132
第三节 渐进改革的政治调和之道134
一 反对武力: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135
二 调和的道路:温和稳健之渐进改革139
第五章 梁启超:政力对抗之调和142
第一节 政治对抗力143
一 政治对抗力的内涵143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147
三 调和的政党151
第二节 政体之调和:宪法与国会156
一 国权与民权的调和157
二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调和160
三 国会与政府的调和163
第三节 反对革命之渐进改良166
一 革命复产革命:反对暴力革命167
二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治改革的基础170
三 经济发展与国民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73
第六章 张东荪:对抗力之调和180
第一节 政治对抗力之原理181
一 政治对抗力之含义181
二 政治对抗的类别及其意义187
第二节 渐进改革与法治190
一 非暴力革命之渐进改革191
二 宪法与法治194
第三节 政治调和之社会基础与自治204
一 自由发展之社会基础204
二 自治与联邦210
第七章 李大钊:调和之法则与辟伪调和218
第一节 政治调和原理:政治对抗力219
一 政治离心力与向心力219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221
三 政治对抗力与暴力革命224
第二节 政治调和释义229
一 调和含义229
二 调和法则231
三 批判伪调和236
第三节 调和的宪法与政党246
一 调和的宪法246
二 调和的政党250
第八章 李剑农:调和之本义253
第一节 调和本义255
一 调和含义与类别255
二 民初调和政局之困境257
三 调和本义之补充261
第二节 真立宪:调和的法治基础264
一 宪法假面与宪法弹性264
二 政党与议会政治271
第三节 真秩序:调和的社会基础276
一 反对国家过度干涉的伪秩序277
二 地方分权自治280
第九章 一个被历史放弃的选择——以“全赢博弈”模式审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287
第一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衰287
一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盛287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衰微291
第二节 政治调和与“全赢博弈”:温和不敌激进——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一)297
一 两种政治博弈298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温和特质302
三 温和不敌激进303
第三节“全赢博弈”的历史土壤拒斥政治调和——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二)308
一 中国帝制大一统与西欧封建多元310
二 东方农民社会而非西方市民社会321
结语 妥协是民主的必由之路334
索引339
主要参考文献345
后记358
热门推荐
- 3264420.html
- 1021084.html
- 2385603.html
- 2724386.html
- 2757313.html
- 75934.html
- 2995506.html
- 222577.html
- 1904313.html
- 3382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7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73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64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59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6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1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3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47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