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铁客运枢纽接驳规划与设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晶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9029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17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33页
- 主题词:高速铁路-旅客运输-铁路枢纽-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铁客运枢纽接驳规划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高铁客运枢纽的发展历程2
1.1 相关概念2
1.1.1 高速铁路2
1.1.2 枢纽概念群2
1.1.3 高铁客运枢纽3
1.2 高速铁路的源起和发展4
1.2.1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阶段及特征5
1.2.2 国内高速铁路建设概况及前景9
1.3 高铁客运枢纽的发展及特征10
1.3.1 双重功能特征10
1.3.2 案例经验借鉴10
第二章 高铁客运枢纽接驳规划与设计理论18
2.1 “绿色换乘”理念18
2.1.1 换乘概念群18
2.1.2 “绿色换乘”概念及内涵18
2.2 “绿色换乘”的高铁枢纽接驳体系建构21
2.2.1 高铁枢纽接驳体系及其特征21
2.2.2 高铁枢纽接驳体系的建构原则与目标22
2.2.2.1 宏观区域层面23
2.2.2.2 中观城市层面25
2.2.2.3 微观枢纽层面28
2.2.3 高铁枢纽接驳体系的影响因素30
2.2.4 高铁枢纽接驳体系的实现保障31
2.3 高铁枢纽接驳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32
2.3.1 系统原理32
2.3.2 语境协调原理33
2.3.3 技术支撑原理33
2.3.3.1 生态技术支撑33
2.3.3.2 信息技术支撑33
2.3.3.3 结构技术支撑34
2.4 高铁枢纽接驳规划与设计的实施程序35
2.4.1 枢纽客流需求预测35
2.4.1.1 高铁枢纽客流特征35
2.4.1.2 客流预测关键指标36
2.4.2 枢纽设施规模需求分析38
2.4.2.1 铁路车场规模分析38
2.4.2.2 交通接驳设施规模分析39
2.4.2.3 其他换乘设施规模分析39
2.4.3 枢纽接驳规划方案设计39
2.4.4 仿真模拟评估40
2.4.4.1 仿真模拟评价概述40
2.4.4.2 仿真模型及软件综述40
2.4.4.3 仿真模拟评价标准43
2.4.4.4 仿真模拟评估流程46
第三章 高铁客运枢纽与周边用地开发的一体化建设50
3.1 一体化开发建设的相关理论50
3.1.1 TOD模式50
3.1.2 节点一场所理论51
3.2 一体化规划设计范围52
3.3 一体化建设的空间布局模式53
3.3.1 水平开发模式53
3.3.2 垂直开发模式55
3.3.3 混合开发模式56
3.4 一体化建设用地性质58
3.4.1 案例经验借鉴58
3.4.2 用地配置类型58
3.5 一体化用地开发强度59
3.6 一体化开发模式61
3.7 一体化建设工作流程63
第四章 高铁客运枢纽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衔接66
4.1 高铁枢纽与公路客运的一体化衔接66
4.1.1 高铁与公路客运的协同发展途径66
4.1.2 高铁枢纽与长途客站的一体化衔接布局67
4.1.2.1 长途客站的布局原则67
4.1.2.2 一体化衔接布局模式67
4.1.3 高铁枢纽与长途客站的一体化换乘模式71
4.1.3.1 基于换乘设施的换乘模式71
4.1.3.2 基于站场布局的换乘模式72
4.1.4 长途客站与市内公交的一体化衔接换乘73
4.2 高铁枢纽内部铁路间的一体化衔接73
4.2.1 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分析73
4.2.1.1 国外高铁运输组织模式73
4.2.1.2 国内高铁运输组织模式74
4.2.2 中国高铁与其他铁路换乘的必要性分析75
4.2.3 高铁与其他铁路站场的一体化衔接布局75
4.2.3.1 平面分离式布局76
4.2.3.2 平面毗邻式布局78
4.2.3.3 立体叠合式布局78
4.2.4 高铁与其他铁路客流的一体化换乘模式80
4.2.4.1 站台换乘模式80
4.2.4.2 换乘层换乘模式81
4.3 高铁枢纽与航空客运的一体化衔接82
4.3.1 高铁和航空:竞争or合作?82
4.3.1.1 高铁与航空的竞争82
4.3.1.2 高铁与航空的合作83
4.3.2 “航空+高铁”联运模式概述84
4.3.2.1 “航空+高铁”联运的内涵84
4.3.2.2 “航空+高铁”联运的条件85
4.3.2.3 “航空+高铁”联运的优势与挑战86
4.3.3 基于“空铁联运”的一体化衔接布局88
4.3.3.1 高速铁路网与机场的衔接88
4.3.3.2 高铁站与航站楼的一体化衔接90
4.3.4 基于“空铁联运”的一体化换乘模式94
4.3.4.1 普通值机模式95
4.3.4.2 “零米支线飞行”模式95
第五章 高铁客运枢纽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衔接100
5.1 高铁枢纽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衔接100
5.1.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100
5.1.1.1 相关概念界定100
5.1.1.2 起源及发展101
5.1.2 高铁枢纽与轨道交通衔接的意义101
5.1.3 高铁线路与轨道交通线网的接驳方式102
5.1.3.1 平行接驳方式103
5.1.3.2 交叉接驳方式103
5.1.3.3 综合接驳方式103
5.1.4 高铁枢纽与城轨站点的一体化衔接布局103
5.1.4.1 重合式布局103
5.1.4.2 半重合式布局104
5.1.4.3 并列式布局106
5.1.5 高铁枢纽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换乘模式107
5.1.5.1 换乘大厅换乘108
5.1.5.2 同站台换乘108
5.2 高铁枢纽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衔接108
5.2.1 高铁枢纽与常规公交衔接的意义108
5.2.2 高铁枢纽与常规公交衔接的原则109
5.2.3 高铁枢纽与公交线网的衔接布局109
5.2.3.1 集中式布局109
5.2.3.2 分散式布局110
5.2.3.3 复合式布局110
5.2.4 高铁枢纽与公交场站的一体化衔接布局110
5.2.4.1 蓄车场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110
5.2.4.2 公交站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112
5.2.5 高铁枢纽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换乘模式112
5.2.5.1 基于换乘设施的换乘模式112
5.2.5.2 基于场站布局的换乘模式113
5.3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的一体化衔接117
5.3.1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衔接的意义117
5.3.2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的衔接原则117
5.3.3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场站的一体化衔接布局117
5.3.3.1 站点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117
5.3.3.2 待车场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118
5.3.4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的一体化换乘模式120
5.3.4.1 纯地面层换乘120
5.3.4.2 纯地下层换乘120
5.3.4.3 高架落客+地下载客120
5.3.4.4 高架落客+地面载客120
5.4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的一体化衔接121
5.4.1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的衔接原则121
5.4.2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停车场的衔接布局121
5.4.2.1 结合站前广场布局121
5.4.2.2 结合站房布局122
5.4.2.3 结合周边建筑布局124
5.4.3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的一体化换乘模式125
5.4.3.1 纯地下层换乘125
5.4.3.2 纯地面层换乘125
5.4.3.3 高架落客+地下载客125
5.4.34 高架落客+地面载客126
第六章 高铁客运枢纽周边集散系统的规划组织128
6.1 高铁站区外围快速集散系统的组织128
6.1.1 外围快速集散系统组织原则128
6.1.2 外围快速集散系统组织模式129
6.1.2.1 双环模式129
6.1.2.2 半环模式130
6.1.2.3 单环模式130
6.2 高铁站区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组织135
6.2.1 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的构成135
6.2.2 高架进站系统的布局模式135
6.2.2.1 封闭循环式布局135
6.2.2.2 开放式布局135
6.2.3 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的组织模式137
6.3 规划组织中的几个要点探讨138
6.3.1 关于高架进站路和站区内部地面循环路的组织138
6.3.2 关于内外集散系统接口组织与接口形式139
第七章 高铁客运枢纽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衔接142
7.1 高铁枢纽与步行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衔接142
7.1.1 站区周边步行系统的规划设计142
7.1.1.1 空中步行连廊142
7.1.1.2 地面连续步道144
7.1.1.3 地下步行街145
7.1.2 穿越站区的步行系统规划设计147
7.1.2.1 高架铁路模式148
7.1.2.2 铁路下沉模式149
7.1.2.3 地下通道模式151
7.1.2.4 高架步道模式152
7.1.3 站区内部步行系统的规划设计153
7.1.3.1 站前广场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53
7.1.3.2 传统铁路客站站前广场特征153
7.1.3.3 高铁枢纽站前广场特征155
7.1.3.4 高铁枢纽站前广场规划原则157
7.1.3.5 站前广场设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157
7.2 高铁枢纽与自行车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衔接159
7.2.1 自行车的优势及发展现状159
7.2.1.1 自行车交通的优势159
7.2.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159
7.2.2 B+R: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161
7.2.3 影响高铁枢纽自行车客流分担率的因素161
7.2.3.1 枢纽周边的土地利用情况162
7.2.3.2 停车设施规模的确定162
7.2.3.3 停车设施管理163
7.2.4 自行车停车场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165
第八章 高铁客站建筑的整合设计168
8.1 铁路客站发展历程回顾168
8.1.1 国外发展阶段及特征168
8.1.1.1 起源阶段(1830年至19世纪中期)168
8.1.1.2 发展阶段Ⅰ(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169
8.1.1.3 发展阶段Ⅱ(20世纪20~60年代)173
8.1.1.4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174
8.1.2 国内发展阶段及特征174
8.1.2.1 第一阶段(1949~1980年)175
8.1.2.2 第二阶段(1980~2002年)175
8.1.2.3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176
8.2 换乘空间设计178
8.2.1 换乘空间设计趋势178
8.2.1.1 站房空间通过化178
8.2.1.2 站场重要性提升179
8.2.1.3 服务设施完善化179
8.2.2 通过式布局模式180
8.2.2.1 完全通过式布局181
8.2.2.2 “通过+等候”式布局183
8.2.3 立体化流线组织187
8.3 商业空间设计190
8.3.1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对策190
8.3.2 前期商业策划研究191
8.3.3 商业空间布局模式193
8.4 高铁客站的建筑形态创作195
8.4.1 地域性理念的生成机制及内涵195
8.4.2 在建筑形态创作中的表达196
8.4.2.1 探索自然环境196
8.4.2.2 关注人文环境198
图片资料来源203
参考文献209
致谢217
热门推荐
- 1511364.html
- 1262763.html
- 1836574.html
- 2047387.html
- 176767.html
- 498518.html
- 665071.html
- 2478276.html
- 1363553.html
- 35981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0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72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18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14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83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39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9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0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