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志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40977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取向2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2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3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8
五、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0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11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二、精神分析理论14
三、社会认知理论15
四、符号互动理论17
五、社会交换理论18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0
一、研究类型20
二、资料收集方法21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23
第二章 社会化25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26
一、社会化的概念26
二、社会化与个性化27
三、社会化的生命周期28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29
一、社会角色理论29
二、社会比较理论30
三、认知发展理论32
四、社会学习理论34
五、精神分析理论36
六、亚社会认同理论37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37
一、遗传因素38
二、家庭38
三、学校40
四、同辈群体41
五、工作单位42
六、社会文化42
七、大众传媒43
第四节 组织社会化44
一、组织社会化的概念44
二、组织社会化的内容44
三、组织社会化的过程45
四、组织社会化策略47
第三章 社会认知51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内容和特点52
一、社会认知的具体内容52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57
三、社会认知图式59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和效应60
一、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60
二、社会认知的若干效应61
第三节 社会认知归因63
一、归因概述63
二、海德的归因理论64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66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67
五、维纳的归因理论67
六、归因的其他相关研究68
第四节 内隐社会认知69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缘起69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70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70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73
第四章 社会中的自我74
第一节 自我概念74
一、自我概念的内涵及功能74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77
三、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观78
四、影响自我概念的社会因素80
第二节 自我作用83
一、自我效能感83
二、习得无助与自我决定83
三、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85
第三节 自我服务偏见88
一、自我服务偏见概述88
二、自我服务偏见的具体表现89
三、自我服务偏见的适应性与不良适应90
第四节 自我美化91
一、自我美化的概念91
二、自我美化的策略92
三、自我美化与社会适应94
第五节 自我决定理论95
一、自我决定理论概述95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97
三、自我决定理论述评99
附录 自我测评计分与评价101
第五章 社会态度与偏见102
第一节 态度概述103
一、态度的定义和结构103
二、态度的功能104
三、态度与行为105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107
一、态度的直接测量技术108
二、态度的间接测量技术110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111
一、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111
二、态度的改变途径及睡眠者效应118
第四节 偏见122
一、常见的偏见122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123
三、如何消除偏见127
第六章 人际沟通131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131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和特点131
二、人际沟通的工具132
三、人际沟通的功能134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135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理论138
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138
二、自我呈现理论141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142
一、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142
二、人际沟通的障碍143
附录自我测评计分与评价146
第七章 人际关系147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148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48
二、人类关系的类型148
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148
四、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149
五、华人社会的人际关系150
第二节 人际吸引与排斥151
一、人际吸引过程分析151
二、人际关系的深度152
三、人际交往的动机153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55
第三节 亲密关系158
一、依恋158
二、爱情159
三、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159
四、个体性心理的发展161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与调适163
一、人际关系的测量163
二、人际关系的调适167
附录 自我测评计分与评价169
第八章 亲社会行为170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171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特点171
二、亲社会行为的层次171
三、亲社会行为的理论172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74
一、受助者的因素174
二、助人者的因素175
三、情境因素179
四、社会文化181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182
一、减少模糊性提高公众责任心183
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183
三、建立奖惩机制,强化助人行为发生184
四、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184
五、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教育184
第四节 职场亲社会行为184
一、职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184
二、职场亲社会行为的维度185
三、职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87
四、促进职场亲社会行为187
第九章 攻击行为189
第一节 攻击行为及其原因190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190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190
三、攻击行为的理论191
第二节 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196
一、影响攻击行为的社会因素196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198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199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预防及控制201
一、社会公平的建立201
二、加强法制惩戒201
三、宣泄201
四、移情能力的培养202
五、成熟个性的培养202
第四节 日常攻击行为203
一、家庭暴力203
二、校园欺负行为205
三、职场攻击行为206
第十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210
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概述211
一、合作与竞争的含义211
二、合作与竞争的理论212
三、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214
四、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215
第二节 冲突及其影响因素217
一、冲突的含义和分类217
二、冲突的作用218
三、冲突的原因219
第三节 冲突的解决222
一、如何实现冲突解决222
二、社会冲突的和解225
第十一章 从众、服从和依从229
第一节 从众229
一、从众的概念229
二、从众的经典研究230
三、从众的类型232
四、从众的原因233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234
第二节 服从237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237
二、服从的原因238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239
第三节 依从242
一、依从的定义242
二、依据“一致”原则的依从策略242
三、依据“互惠”原则的依从策略244
四、依从诱导的其他策略245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246
第十二章 群体行为248
第一节 群体及群体关系248
一、群体的特点和类型248
二、群体的形成250
三、群体凝聚力251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52
一、社会助长252
二、社会惰化257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259
一、冒险转移259
二、群体极化260
三、群体思维262
第四节 去个性化与集群行为264
一、集群行为264
二、去个性化266
第十三章 心理压力及其应对271
第一节 心理压力概述272
一、什么是压力272
二、压力源273
三、压力感275
第二节 工作压力276
一、工作压力的定义276
二、职业倦怠277
三、工作要求-控制模型277
四、工作压力的来源277
五、工作压力的测量280
第三节 压力应对281
一、健康与压力应对281
二、员工帮助计划的内涵及作用283
三、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模式和过程283
四、个体的全面压力管理286
附录自我测评计分与评价290
第十四章 领导行为291
第一节 传统领导理论292
一、领导特质理论292
二、领导行为理论293
三、领导权变理论294
第二节 现代领导理论295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296
二、交易型领导理论297
三、变革型领导理论298
四、家长式领导理论301
第三节 女性领导302
一、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303
二、女性领导的优势研究303
三、女性领导的职场障碍304
第十五章 社会心理与经济行为307
第一节 消费心理308
一、消费需要308
二、消费决策310
三、顾客消费忠诚311
四、影响消费行为的社会性因素313
第二节 财富与幸福感315
一、幸福感概述316
二、幸福悖论——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318
三、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理论319
四、财富与幸福感的相关因素319
第三节 物质主义320
一、物质主义的概念和结构321
二、物质主义的影响因素322
三、物质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24
主要参考文献326
配套资料索取说明331
热门推荐
- 1413973.html
- 3790385.html
- 2864756.html
- 2127264.html
- 3795708.html
- 2347746.html
- 3466085.html
- 410903.html
- 595238.html
- 384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3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61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3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8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78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89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53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40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