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7186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史学理论-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上篇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3
一 中国史学的遗产4
二 基本规律和优良传统21
三 中国史学当前发展趋势24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29
一 多种存在形式30
二 深入探索的连续性33
三 未尝离事而言理38
四 名篇名著的魅力42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48
一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49
二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53
三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58
四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62
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68
一 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69
二 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73
三 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76
四 地理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78
五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2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89
一 深刻的历史意识89
二 恢廓的历史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精神92
三 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相结合94
四 求实和经世的一致97
五 继承和创新的统一101
六 理论·文采·考据104
史学传统与人文精神107
一 史学与人文107
二 史学中的人本思想传统109
三 史学中的惩劝宗旨传统113
四 史学中的忧患意识传统115
五 史学中的审美要求传统118
六 简短的结语122
史的含义与史学及史学史意识124
一 “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125
二 “史学”是什么?128
三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132
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138
一 史家之角色意识的发展及史家的社会责任138
二 史学的求真与经世142
三 角色与责任和求真与经世的关系147
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151
一 丰富的史书体裁151
二 关于编年体与纪传体的辩难152
三 典制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创立156
四 几点重要的启示159
中国古代的史学评论165
一 史学评论的渊源165
二 史学评论的作用167
三 史学评论的标准169
一 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173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173
二 唯物史观怎样推动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175
三 2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和丰富唯物史观177
新中国史学50年的理论建设180
一 发展的前提和发展的道路180
二 唯物史观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183
三 历史理论领域的重大成就187
四 史学理论研究的兴起192
一 中国史学在世纪之交的双重任务196
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论纲)196
二 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的初步认识197
三 学风建设和21世纪中国史学的前景207
中篇司马迁怎样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213
一 关于秦国的崛起和秦朝的兴亡214
二 关于项羽的败亡和刘邦的成功217
三 关于汉初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220
四 关于西汉盛世时期的社会矛盾223
范晔《后汉书》史论的成就227
一 关于范晔史论的几种不同的评价228
二 评论平允与致意风俗231
三 笔势纵放的类传史论233
四 政治、哲学及学术思想235
柳宗元史论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238
一 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柳宗元和历史学238
二 《天说》《天对》:对天人相分理论的发展240
三 《贞符》《封建论》: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248
四 《非国语》:史学批判的理论价值254
五 《与韩愈论史官书》:史家的信念与职责267
六 简短的结语:高峰和局限271
姚莹和夏燮的史学274
一 鸦片战争与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势274
二 姚莹史学的近代意识277
三 夏燮史学的世界意识280
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价值284
一 《新史学》——中国史学走向变革的宣言284
二 对“旧史”的评判及其影响285
三 重视历史哲学的历史观287
四 倡言以史学激扬民族精神288
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的理论289
一 关于历史观289
二 关于史学观292
三 关于《史学要论》294
郭沫若的史学理论遗产299
一 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299
二 关于史学与时代301
三 关于批判、继承和创新302
侯外庐史学理论遗产的科学价值304
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305
二 辩证的史学方法论306
三 自得、自省的治学方法308
四 历史科学民族化的丰富内涵310
下篇《帝王略论》——唐初史论的杰作315
一 一个重要的问题315
二 残卷之谜和佚文巧合317
三 在史学上的价值322
《隋书》的史论333
一 魏徵与《隋书》史论333
二 探究隋朝何以骤兴骤亡的原因335
三 寄寓理想的政治统治秩序337
四 评价历史人物的卓识341
五影响与局限343
《南史》 《北史》的史论347
一 问题的提出347
二 特点之一:去谀349
三 特点之二:补实350
四 特点之三:主通352
五 赘语355
《通典》的史论357
一 史论的形式:序和论358
二 史论的形式(续前):说、议、评360
三 方法论:不可“将后事以酌前旨”362
四 关于史学批评364
五 人物评价及其他367
《通典》的方法和旨趣370
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史学方法370
二 “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的著述旨趣378
《通志》的“会通”与“自得”392
一 关于“会通之义”392
二 《通志·略》的“自有所得”394
《文献通考》的理论价值399
一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的指导思想399
二 《文献通考》对《通典》的发展401
三 马端临进步的历史观403
四 《文献通考》的文献学价值405
《史学要义》的特点与价值408
一 卜大有和《史学要义》408
二 《史学要义》的理论价值412
三 正确评价明代史学414
[附录]我和中国史学史研究416
后记429
热门推荐
- 2013017.html
- 2853820.html
- 917052.html
- 3040862.html
- 332491.html
- 3596698.html
- 2493135.html
- 1758601.html
- 450453.html
- 2353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2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37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5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49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1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0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71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94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0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