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新修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
  • 郑杭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4349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7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概论新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3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

第一节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3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4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6

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8

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10

五、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12

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5

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16

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16

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17

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18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9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19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0

第四节 社会学与社会22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22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23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26

第一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26

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26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31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33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33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36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52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52

一、社会的概念52

二、社会的特点53

三、社会的功能54

第二节 社会运行55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55

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56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59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59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60

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61

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66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66

一、文化的含义66

二、文化的特性67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69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69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69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70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70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71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71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73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73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74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75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75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76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76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81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81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81

一、社会化的含义81

二、社会化的类型83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84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86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86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88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91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91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96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98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00

一、政治社会化100

二、道德社会化102

第六章 社会角色106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06

一、社会角色理论106

二、社会角色概念107

三、角色集109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109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109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110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111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12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113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113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114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16

四、角色距离117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119

一、角色冲突119

二、角色不清120

三、角色中断120

四、角色失败121

第七章 社会互动123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124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124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125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30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130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132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134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35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135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36

第四节 集合行为139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140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140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142

第八章 社会群体146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146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146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148

三、群体的类型149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51

一、群体凝聚力151

二、群体规范152

三、群体内部关系154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156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157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157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159

三、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60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161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163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166

第一节 研究概述166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166

二、研究的独特角度168

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170

一、定义170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172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173

第三节 性社会学176

一、学科发展史与主要理论176

二、性存在的概念179

三、性的社会因素180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182

第四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184

一、概念的来历184

二、概念的具体化185

三、社会性别的定轨185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186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191

第十章 社会组织191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191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92

二、组织的研究变项194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19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197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197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198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199

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200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200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200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201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207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208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209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209

三、组织管理方式213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17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217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217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219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221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223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223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225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229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229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230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231

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235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236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238

第五节 社会流动243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243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243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244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247

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252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252

一、社会设置的含义252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254

三、社会设置的特征257

四、社会设置的类型258

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259

一、社会设置的功能260

二、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261

三、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与设置创新263

第三节 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264

一、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264

二、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266

三、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267

第十三章 社区272

第一节 社区概述272

一、社区概念的含义272

二、社区的类型274

三、社区研究的方法275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276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277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278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280

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281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283

一、城乡协调发展283

二、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289

第四节 虚拟社区290

一、虚拟社区的含义291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291

三、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293

四、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几点思考294

第十四章 城市化296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296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96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298

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300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303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303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305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307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309

一、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310

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311

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314

一、城市问题314

二、城市规划316

第十五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321

第一节 社会变迁321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321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323

三、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325

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327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328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328

二、社会现代化的含义329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333

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334

二、理性化335

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336

四、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337

五、城市化338

六、人的现代化340

七、全球化340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345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345

二、“迟发展效果”346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347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348

第五节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349

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349

二、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350

第四编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357

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357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357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357

二、社会问题构成要素358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359

一、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359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361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362

一、社会整合理论362

二、文化失调理论363

三、社会解体理论363

四、价值冲突理论364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364

一、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364

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365

第十七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368

第一节 人口问题368

一、人口增长、环境与社会发展369

二、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问题373

第二节 环境问题375

一、环境问题概述376

二、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379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381

第三节 贫困问题382

一、贫困的概念与类型383

二、关于贫困的理论解释385

三、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388

四、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390

第四节 犯罪问题391

一、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392

二、国内犯罪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394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400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400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400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401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404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404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405

一、社会控制手段405

二、社会控制过程408

三、社会控制的度410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412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412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412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417

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419

第一节 社会政策概述419

一、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420

二、社会政策的分类421

三、社会政策的性质422

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制定423

一、确认政策问题423

二、建立政策议程424

三、制定政策方案424

四、政策方案选优425

五、政策合法化425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执行426

一、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其特点426

二、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427

三、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428

第四节 社会政策的终结429

一、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429

二、社会政策评估430

三、社会政策终结431

第二十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34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434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434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435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436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437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438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440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440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441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442

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445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445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446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448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449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449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450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451

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457

第二十一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457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457

一、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457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458

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461

四、理论与研究462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过程465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466

二、研究的实施过程467

第三节 测量与测量的信度和效度471

一、测量的特征472

二、测度的层次472

三、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474

四、信度的评估476

五、效度的评估478

第二十二章 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482

第一节 个案研究482

一、参与观察483

二、个案访谈484

三、个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86

第二节 问卷调查489

一、问卷设计490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496

三、数据处理497

第二十三章 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503

第一节 抽样技术503

一、抽样概述503

二、简单随机抽样506

三、系统抽样(等距抽样)507

四、分层抽样508

五、整群抽样508

六、多阶段抽样509

七、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509

第二节 定量数据分析基础511

一、单变量分析512

二、双变量分析513

第二十四章 社会指标519

第一节 社会指标的定义与特点520

一、社会指标的定义520

二、社会指标的特点520

第二节 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522

一、社会指标的类型522

二、社会指标的功能524

第三节 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525

一、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525

二、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526

三、以某种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528

四、社会指标体系的层次529

第四节 社会指标与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530

一、社会报告制度的建立530

二、在生活质量研究中的应用531

三、在社会运行研究中的应用533

四、在社会决策中的应用536

附录一539

第二十五章 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539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539

一、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539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540

三、西方社会学的形成542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54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549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549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550

第三节 社会学中国化与社会运行552

一、解放前社会学的传入与成长552

二、解放后社会学的取消、恢复与重建556

三、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558

附录二563

一版前言563

二版后记5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