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6568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图书馆学史-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 中国图书馆学发展演变的历程1

第一节 中国图书馆学的孕育1

一、中国古代图书整理思想与图书馆学知识的积累2

二、西方图书馆学发展与演变2

第二节 中国图书馆学的萌芽、建立与初步发展4

一、中国图书馆学的萌芽4

二、中国图书馆学的建立6

三、中国图书馆学的初步发展7

第三节 中国图书馆学在当代的繁荣与发展10

一、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10

二、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13

三、中国图书馆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16

四、中国图书馆学的价值与社会贡献18

第一编 中国图书馆学的孕育22

第一章 中国古代藏书思想22

第一节 中国古代藏书的起源22

一、中国文字的起源22

二、中国古代官府藏书起源与殷墟甲骨的保存22

三、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起源24

四、秦王朝对官府和私家藏书的影响24

第二节 中国古代藏书的发展25

一、汉代藏书的发展25

二、汉代官府藏书制度的确立26

三、汉代官府藏书整理的成果——《七录》与《汉书艺文志》26

四、汉代官府图书整理工作的影响2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藏书2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藏书的发展和秘书监制28

二、魏晋南北朝的佣书业与私人藏书29

三、魏和西晋时期的私家藏书30

四、东晋及南朝时期的私家藏书30

五、北朝时期的私家藏书31

六、魏晋南北朝官府藏书的整理与利用32

七、隋唐官府藏书的发展33

第四节 中国古代藏书思想的萌芽35

一、宋代发达的图书事业35

二、宋代藏书思想的孕育36

三、明代官府藏书的管理37

四、明代藏书家的思想38

五、清代藏书家的思想43

参考文献45

第二章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知识的积累47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目录学、文献学与图书馆学之间的关系47

一、文献学47

二、目录学49

三、图书馆学49

第二节 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流变52

一、刘向、刘歆的校雠学思想52

二、班固的目录学思想55

三、阮孝绪的目录学思想58

四、魏征的目录学思想62

五、郑樵的目录学思想67

六、祁承?的目录学思想70

七、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72

第三节 中国古代目录学的近代境遇及其当代重建76

一、近代境遇76

二、当代重建80

第二编 中国图书馆学的萌芽、建立与初步发展84

第三章 西方图书馆学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84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发展84

一、图书馆学的诞生85

二、经验图书馆学的发展89

三、图书馆学正规教育的出现和改革93

四、现代图书馆学的形成99

第二节 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及其影响103

一、西方传教士的记述104

二、国人的考察104

三、维新派的译介105

四、西方图书馆学东来的重要人物:韦棣华与克乃文105

第四章 中国图书馆学的确立107

第一节 图书馆界前辈眼中的图书馆学和中国图书馆学107

一、关于图书馆学107

二、关于中国图书馆学111

第二节 清末对图书馆学的探索111

一、时代的呼唤111

二、国人的探索113

三、分类法上的探索118

第三节 民初对图书馆学的探索及中国图书馆学的确立119

一、从散见的图书馆论文到第一种图书馆期刊的诞生119

二、从取法日本到中国第一部图书馆学专著的产生120

三、美国友人的表率和推动122

四、图书馆界留学生的主要影响124

五、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建立129

六、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与图书馆学期刊的创办131

七、图书馆学主要思想已经形成135

第五章 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的初步发展138

第一节 新图书馆运动进展138

一、“以日为师”阶段的酝酿期138

二、新图书馆运动宣传期139

三、高潮期中的主要成就142

四、衰落期145

五、新图书馆运动的逻辑起点147

六、新图书馆运动的核心思想147

第二节 社会思潮对图书馆学学科思想的影响149

一、科学思想在图书馆界的反映150

二、社会教育思潮的影响154

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157

四、整理国故思潮影响159

第三节 杜威、罗素热的影响161

一、杜威的思想影响161

二、罗素思想对中国图书馆界的影响163

第四节 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范式的形成165

一、美、英、印、中等国的学术范式165

二、《图书馆学季刊》的引领作用167

第五节 学科批判精神167

一、社会氛围167

二、分类法商榷168

三、民众图书馆商榷169

四、异军突起的检字商榷170

参考文献171

第三编 中国图书馆学在当代的发展174

第六章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174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概貌174

一、1949—1979年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174

二、20世纪80年代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178

三、20世纪90年代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182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与主要内容184

一、标志性理论研究著述184

二、对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探寻185

三、关于图书馆哲学186

四、关于图书馆学史187

五、图书馆精神等新话题189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190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进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成长与发展190

二、信息观念与信息理论促使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转型191

三、交叉研究促进学科整合192

四、分支学科的发展与合理布局192

五、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日趋融合193

第四节 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趋势194

一、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独特道路194

二、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现存问题195

三、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和历史使命196

第七章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202

第一节 图书馆学教育初创与初步发展时期(1920—1949)202

一、图书馆学教育的萌芽阶段(1920年以前)202

二、图书馆学教育的初创阶段203

三、图书馆学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205

第二节 图书馆学教育调整与合并时期(1950—1977)211

一、图书馆学教育全面调整与发展阶段(1950—1965)211

二、图书馆学教育停滞时期(1966—1977)215

第三节 图书馆学教育重建与改革时期(1978—1999)216

一、图书馆学教育的重建与再兴阶段(1978—1991)216

二、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转型阶段(1992—1999)222

第四节 图书馆学教育创新与发展时期(2000—今)226

一、图书馆学教育主体的多元化226

二、图书馆学教育层次的健全与完善227

三、图书馆学教育的规范与质量导向227

四、图书馆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启动与发展229

五、图书馆学教育与国际的接轨229

第八章 学术社团成长推动学科发展231

第一节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建立与发展(1925—1949)231

一、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建立231

二、发起成立国际图联(IFLA)232

三、开展图书馆学术研究233

四、开展人才培养,推动图书馆学教育发展235

第二节 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建立与发展(1979—今)236

一、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建立和完善236

二、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创新与发展241

三、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组织机构及活动248

第三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会251

参考文献253

第九章 中国图书馆学的价值与贡献254

第一节 中国图书馆学的投入产出分析254

一、投入分析254

二、产出分析256

第二节 图书馆学对图书馆事业的推动257

一、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艰难求索257

二、为图书馆行业制定标准规范259

三、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262

四、推动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264

五、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人才266

第三节 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融合267

一、中国图书馆学人对学科交叉的认识过程267

二、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学科交叉268

三、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档案学的融合与发展272

第四节 图书馆学的其他社会贡献277

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277

二、引领科学研究评价体系278

三、信息组织的广泛应用279

四、为搜索引擎关键技术提供理论来源281

参考文献281

附录284

索引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