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格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许燕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553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53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人格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格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人格心理学导论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3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3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4
三、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6
第二节 人格研究的主题7
一、人性哲学7
二、人格结构7
三、人格动力9
四、人格发展10
五、人格成因10
六、人格改变11
七、人格评量12
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12
一、人格研究模式12
二、人格研究途径13
三、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16
第四节 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17
一、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17
二、有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的能力18
三、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19
第二章 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20
一、人格理论的意义20
二、人格理论的向度20
三、人格理论的原则23
四、人格理论的影响因素27
五、正确认识人格理论的地位与作用29
第三章 人格的界定35
第一节 什么是人格35
一、人格的词源35
二、人格的定义36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38
第二节 人格的基本性质39
一、独特性39
二、稳定性41
三、统合性42
四、功能性44
第四章 人格成因46
第一节 遗传与生理因素46
一、遗传因素46
二、生理因素56
第二节 家庭与早期经验63
一、家庭成因63
二、早期童年经验67
第三节 学校与社会文化68
一、学校68
二、社会文化71
第四节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75
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75
二、遗传与环境的分离性研究原则76
三、遗传率77
四、遗传与环境作用大小的比较77
第五章 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81
一、人格理论研究的交融趋势81
二、人格实证研究的整合趋势83
三、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86
四、人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88
五、人格研究的动态化趋势88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95
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95
第一节 生平事略95
第二节 理论观点98
一、人性观98
二、人格界定99
三、人格结构99
四、人格动力103
五、人格发展104
第三节 研究方法111
一、临床观察法111
二、心理治疗技术112
第四节 研究主题113
一、梦心理学113
二、焦虑115
三、自我防御机制116
第五节 理论应用121
一、临床领域122
二、健康人格124
三、文化领域124
第六节 理论评价125
一、学术贡献125
二、理论缺陷126
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128
第一节 生平事略128
第二节 理论观点130
一、人性观130
二、人格界定130
三、人格动力130
四、人格结构132
五、人格发展138
六、人格成因139
第三节 研究方法140
一、语词联想技术140
二、释梦技术141
第四节 研究主题142
一、心理分析142
二、梦心理学143
三、人格类型145
第五节 理论应用148
一、临床心理148
二、文化领域149
第六节 理论评价149
一、理论贡献150
二、理论缺陷150
第三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151
第一节 生平事略151
第二节 理论观点152
一、人性观152
二、人格界定152
三、人格动力153
四、人格结构153
五、人格发展与成因158
第三节 研究方法160
一、早期记忆法160
二、心理治疗161
第四节 研究主题162
一、自卑与心理补偿162
二、社会兴趣163
第五节 理论应用164
一、教育应用164
二、心理咨询165
第六节 理论评价166
一、理论贡献166
二、理论缺陷167
第四章 经典精神分析各理论的比较168
一、荣格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168
二、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168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173
第一章 霍妮的人格理论173
第一节 生平事略173
第二节 理论观点174
一、人性观175
二、人格结构175
第三节 研究主题176
一、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176
二、神经症理论177
三、心理顺应方式182
第四节 理论应用183
一、女性心理学183
二、健康人格模式185
三、神经症的治疗186
第五节 理论评价188
一、理论贡献188
二、理论缺陷189
第二章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190
第一节 生平事略190
第二节 理论观点191
一、人性观191
二、人类的需要192
三、人格类型194
第三节 研究主题196
一、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196
二、社会变革论198
第四节 理论应用198
一、理想人格模式198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200
三、弗洛姆人格理论与宗教201
第五节 理论评价201
一、理论贡献201
二、理论缺陷202
第三章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203
第一节 生平事略203
第二节 理论观点204
一、基本概念204
二、人格结构207
三、人格发展209
第三节 研究主题213
第四节 理论应用214
一、精神病理学214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215
第五节 理论评价217
一、理论贡献217
二、理论缺陷218
第四章 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219
第一节 生平事略219
第二节 理论观点221
一、人性观221
二、人格动力221
三、人格发展224
第三节 研究主题232
一、自我232
二、心理历史理论233
第四节 理论应用233
一、精神疾病及其治疗233
二、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235
第五节 理论评价236
一、理论贡献236
二、理论缺陷236
第五章 客体关系理论238
第一节 理论背景238
第二节 理论观点239
一、基本概念239
二、人格结构240
三、人格动力240
四、人格发展242
第三节 研究主题243
一、关系自我243
二、自我中心人格243
第四节 理论应用245
一、主客体分离研究——感觉剥夺245
二、心理异常的原因246
三、治疗方法247
第六章 对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总体评价249
第一节 理论特色249
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249
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249
三、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249
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250
第二节 重要贡献250
一、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250
二、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250
三、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251
第三节 主要缺陷251
一、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251
二、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252
三、理论仍具神秘色彩252
第四编 行为主义学派259
第一章 华生的人格理论259
第一节 生平事略259
第二节 理论观点260
一、人性观260
二、人格界定260
三、人格发展261
四、人格研究方法262
五、异常行为的形成与改变263
第三节 理论评价264
一、理论贡献264
二、理论缺陷265
第二章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266
第一节 生平事略266
第二节 理论观点268
一、人性观268
二、人格概念268
三、人格的结构270
四、人格的形成与改变270
五、人格的发展274
六、人格异常274
第三节 研究主题275
第四节 理论应用276
一、行为评估276
二、行为塑造277
三、行为治疗278
第五节 理论评价281
一、理论贡献281
二、理论缺陷282
第三章 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284
第一节 生平事略284
第二节 理论观点286
一、基本概念286
二、人格结构288
三、人格发展288
四、人格适应289
第三节 研究主题290
一、挫折—攻击假说290
二、模仿291
第四节 理论应用292
一、早期教育292
二、神经症的形成与治疗294
第五节 理论评价297
第四章 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总体评价299
第一节 理论特色299
第二节 重要贡献300
一、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300
二、行为治疗的实用性300
三、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301
四、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301
第三节 主要缺陷301
一、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301
二、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301
三、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302
四、忽视人格的稳定性302
第五编 人本主义学派307
第一章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307
第一节 生平事略307
第二节 理论观点310
一、人性观310
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310
第三节 研究主题317
一、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317
二、高峰体验321
第四节 研究方法322
一、整体分析方法322
二、问题中心法323
三、自我实现的测量方法323
第五节 理论应用324
一、在教育中的应用324
二、在管理中的应用324
第六节 理论评价326
一、理论贡献326
二、理论不足327
第二章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328
第一节 生平事略328
第二节 理论观点331
一、人性观331
二、人格界定332
三、现象场332
四、人格结构333
五、人格发展334
六、人格适应335
七、人格动力338
第三节 研究方法339
一、Q分类法339
二、语义分析法341
三、个案研究343
第四节 研究主题343
第五节 理论应用344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344
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349
第六节 理论评价350
一、理论贡献350
二、理论缺陷351
第三章 罗洛·梅的人格理论352
第一节 生平事略352
第二节 理论观点353
一、人性观353
二、存在主义理论354
三、人格定义355
四、人格结构356
五、人格发展358
第三节 研究主题359
一、爱与意志359
二、焦虑361
第四节 理论应用364
一、心理治疗的目标364
二、心理治疗的原则365
三、心理治疗的过程365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366
第五节 理论评价367
一、理论贡献367
二、理论缺陷367
第四章 对人本主义理论的总体评价369
第一节 理论特色369
一、人的责任369
二、此时此地369
三、人的成长370
四、个体的现象学370
第二节 理论贡献370
一、关注积极方面370
二、应用广泛370
第三节 主要缺陷371
一、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371
二、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371
第六编 人格特质理论377
第一章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377
第一节 生平事略377
一、生平简介377
二、理论产生背景380
第二节 理论观点381
一、人性观381
二、人格界定382
三、人格结构383
四、人格动力387
五、人格发展390
六、人格成因393
第三节 研究方法395
一、合理研究人格的方法395
二、人格研究的侧重点395
第四节 理论应用399
一、健康、成熟人格的标准399
二、价值观研究量表400
第五节 理论评价401
一、理论贡献401
二、理论缺陷402
第二章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404
第一节 生平事略404
一、卡特尔生平404
二、理论产生背景405
第二节 理论观点406
一、人格界定406
二、人格结构406
三、人格动力410
四、人格成因411
五、人格预测413
第三节 研究方法415
一、理论建构的方法:归纳—假设—演绎法415
二、双变量、多变量与临床研究策略415
三、因素分析技术416
四、数据资料的来源417
第四节 理论应用418
一、神经症与精神病的病因与特征418
二、治疗方法419
第五节 理论评价419
一、学术贡献419
二、理论不足420
第三章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422
第一节 生平事略422
第二节 理论观点423
一、人性观424
二、人格界定425
三、人格结构425
四、人格成因428
第三节 研究方法433
一、研究取向433
二、效标分析433
三、问卷式测量法434
四、其他方法434
第四节 理论应用435
一、异常人格产生的原因435
二、异常人格的治疗方法436
第五节 理论评价437
一、理论贡献437
二、理论缺陷438
第四章 五因素模型440
第一节 产生背景440
一、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取向及理论依据440
二、大五因素模型的研究史441
第二节 大五模型443
一、基本假设443
二、基本结构443
三、基本特点446
第三节 验证与测量方法446
一、重新建立词表447
二、不同方法的验证447
三、跨语言—跨文化研究448
四、大五人格的测评450
第四节 中国人人格因素的研究451
一、古人的人格模式451
二、现代人的人格模型451
第五节 研究主题453
一、因素命名与次序453
二、人格因素的数量454
三、不同词类的探索455
第六节 理论应用456
一、临床心理学方面456
二、职业、管理和工业心理方面458
三、发展心理学方面459
四、婚姻咨询方面459
第七节 对大五模型的评价460
一、大五模型的意义460
二、对大五模型的批评460
第五章 对特质论的总体评价463
第一节 理论特色463
一、方法论上的统计学倾向463
二、研究取向上的个体差异倾向463
第二节 理论优点464
一、注重研究的实证性464
二、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464
三、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465
第三节 理论缺陷465
一、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465
二、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465
第七编 认知学派469
第一章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469
第一节 生平事略469
第二节 理论观点470
一、人性观470
二、人格概念471
三、人格结构471
四、基本假设与推论473
五、人格动力477
六、人格发展477
第三节 研究方法478
一、角色建构测验478
二、固定角色疗法481
第四节 研究主题482
一、认知复杂性—简单性482
二、焦虑与威胁484
第五节 理论应用485
一、建构作用与功能失调485
二、病态建构的特点486
三、自杀与敌意487
第六节 理论评价488
一、学术贡献488
二、理论缺陷489
第二章 社会认知理论491
第一节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491
一、生平事略491
二、理论观点492
三、研究方法496
四、研究主题498
五、理论应用500
六、理论评价501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501
一、生平事略501
二、理论观点502
三、研究方法508
四、研究主题508
五、理论应用511
六、理论评价513
第三节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论514
一、生平事略514
二、理论观点515
三、理论评价518
第四节 社会认知论评价518
一、理论优点519
二、理论不足519
第三章 认知信息处理论521
第一节 理论要点521
一、人性观521
二、基本观点522
第二节 研究方法527
一、出声思维方法527
二、思维列表技术529
第三节 理论应用530
一、压力与应对531
二、心理疾病与治疗533
第四节 理论评价539
一、理论贡献539
二、理论缺点540
第四章 对认知理论的总体评价542
第一节 理论特色542
一、由“冷”认知转向“热”认知的研究542
二、将认知问题引入人格研究领域542
第二节 重要贡献543
一、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543
二、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543
第三节 主要缺陷544
一、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544
二、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544
参考文献545
热门推荐
- 43066.html
- 520926.html
- 1482634.html
- 1885908.html
- 3883067.html
- 214566.html
- 1293049.html
- 617351.html
- 1760160.html
- 12856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57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11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29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4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33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7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86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62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9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