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 论点与文献集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杜艳华,王达山,黄玲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12628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 论点与文献集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从模仿到创新与超越1
第一章 创新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出路7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重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7
一、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绕不开资本主义8
二、中西现代化条件的差异决定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8
三、尝试西化模式的接连失败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另辟蹊径9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为落后国家提供具体的发展道路19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19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是根据俄国社会历史条件提出的20
第三节 尝试苏联模式失败的结论:创新是唯一出路23
一、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有先天性缺陷24
二、中国模仿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后果及结论25
第二章 理论创新的开端(1921—1949)28
第一节 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28
一、中国革命的目的29
二、中国走向现代化两个基本前提的确立30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一套全新的理论33
一、不同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34
二、走与俄国十月革命不同的革命道路51
第三节 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走向现代化的设想74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74
二、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81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86
第三章 模仿与探索,创新与失误(1949—1976)91
第一节 真诚地学习而非全盘照搬(1949—1956)92
一、把苏联视为“老大哥”92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95
三、以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现代化107
第二节 对苏联模式的突破(1956—1957)123
一、反思苏联模式124
二、在调整中形成的新思想138
第三节 探索中的挫折(1957—1976)155
一、对革命方式的错用156
二、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进现代化160
三、在纠“左”中形成的若干有价值的思想167
四、“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与理论倒退(1966—1976)170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造(1976—2007)171
第一节 重启现代化的理论准备(1976—1978)171
一、健全民主集中制171
二、整顿企业秩序172
三、强调迅速发展生产力173
四、重提“四个现代化”和发展科学技术174
五、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176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道路转换的开端(1978—1982)177
一、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178
二、理论创新的重大突破181
第三节 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理论支点的确立(1982—1987)20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207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18
三、改革政治体制的理论突破223
四、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思想的提出228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23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理论的展开(1987—1992)240
一、坚持两个基本点不动摇240
二、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探索246
三、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创新255
四、探索中的一个理论总结257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走向系统化(1992—1997)259
一、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旗帜与政治保证260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2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67
四、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69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全面构建(1997—2002)270
一、“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27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273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74
四、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277
五、政治现代化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拓展280
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83
七、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284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2002—)285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85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286
二、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289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291
第二节 政治现代化理论的继续发展292
一、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地位的新认识293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内涵的阐释293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举措294
四、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99
五、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党的领导299
第三节 经济现代化理论的发展302
一、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建设303
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303
三、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305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06
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07
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309
七、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309
第四节 文化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10
一、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11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12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及途径313
第五节 社会现代化的思想理论316
一、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316
二、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途径317
第六节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324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其内涵与意义324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路径325
第七节 现代化理论的新高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形成327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党奋斗的战略目标328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29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332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施和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334
结语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337
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自觉创新的能力337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能力是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338
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340
热门推荐
- 3250933.html
- 3350811.html
- 991410.html
- 1533571.html
- 3719120.html
- 2195708.html
- 3139544.html
- 590596.html
- 3838429.html
- 1622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20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52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4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7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11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1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4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14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80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