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肾脏生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肾脏生理学
  • 林茂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9405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肾-人体生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肾脏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总体水1

(二)人体体液的分布1

目录1

第一章 人体体液生理学1

第一节 体液分布与化学组成1

一、总体水与人体体液的分布1

(三)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2

(一)人体体液的主要离子分布及其生理作用3

二、体液离子的化学组成3

(二)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离子分布的差异5

(一)微循环结构与血流特点6

一、毛细血管血流及其通透性的特点6

第二节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6

(二)毛细血管结构特征与通透性7

(二)毛细血管的滤过作用与淋巴回流8

(一)扩散作用8

二、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8

(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10

(四)肝脏、脑脊髓的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特点11

一、机体的内环境12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

三、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与稳态13

二、机体的稳态13

(二)Na+-磷酸根同向转运体15

(一)Na+-D葡萄糖同向转运体15

第二章 肾上皮细胞的离子转运15

第一节 肾上皮的膜转运体15

一、同向转运体15

(四)H+-双肽同向转运体16

(三)Na+-K+-Cl-同向转运体16

(二)对氨基马尿酸-双羧基逆向转运体17

(一)Na+-H+逆向转运体17

二、逆向交换转运体17

(一)钠离子通道的生理特性18

一、钠通道18

第二节 肾上皮的膜离子通道18

(三)钠通道(ENaC)的结构及相关疾病19

(二)钠离子通道的分布19

二、氯通道20

(四)钠通道的调节20

(一)氯通道的特性和分布21

(一)钾通道的分类22

三、钾通道22

(二)与氯通道有关的疾病22

(二)钾通道的基因和分子生物学分类23

(四)肾脏钾通道的功能24

(三)肾脏的钾离子通道24

(五)肾外髓质钾通道ROMK126

(六)与肾外髓质钾通道有关的肾脏疾病27

四、钙通道28

一、G蛋白偶联受体31

第一节 质膜受体31

第三章 细胞内信号转导31

一、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32

第二节 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32

二、酪氨酸激酶偶联受体32

三、催化性受体32

四、离子通道受体32

(二)G蛋白的功能与激活33

(一)分子组成33

二、G蛋白的分子组成和功能调控33

(三)细菌毒素对G蛋白活性的调节34

(一)cAMP的生成及其对蛋白激酶A的激活35

三、腺苷酸环化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35

(二)PKA的核内靶蛋白及其信号转导通路36

(四)肌醇三磷酸的作用37

(三)二酰甘油DAG对蛋白激酶C的作用37

四、磷脂酶C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37

(一)磷脂酶C的激活与作用37

(二)磷酸肌醇脂特异性磷脂酶C的PLC亚型37

(五)钙离子、钙调蛋白及Ca2+/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38

(二)RTK的信号转导通路39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39

五、小分子G蛋白39

第三节 酪氨酸激酶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39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其信号转导通路39

二、胰岛素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通路40

二、受体后通路的组成41

一、受体41

第四节 受体丝氨酸/苏氨酶蛋白激酶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41

一、胞内受体作用的一般原理43

第五节 胞内受体43

二、激素应答元件及其对转录的调节44

(二)类固醇-甲状腺激素的超家族45

(一)糖皮质激素的受体45

三、类固醇受体的功能区45

第一节 肾脏的解剖学特点46

第四章 肾脏解剖学46

第二节 肾单位47

一、肾小体48

(一)血管球49

(二)肾小囊50

(三)球内系膜52

(五)肾小球基膜53

(四)系膜基质53

二、近端小管54

三、细段55

四、远端小管56

(二)远端小管曲部57

(一)远端小管直部57

五、连接小管58

一、皮质集合管59

第三节 集合管59

三、髓质内带集合管(IMCD)61

二、髓质外带集合管(OMCD)61

(三)皮质、髓质间质的组成63

(二)细胞间质63

第四节 肾脏间质、血管与淋巴管63

一、肾脏间质63

(一)间质细胞63

(二)肾内血管壁的特点65

(一)肾脏血液循环65

二、肾脏血管65

(三)直小血管与相应肾小管节段的组织排列66

(一)球旁细胞67

一、肾小球旁器67

三、肾脏淋巴管67

第五节 肾小球旁器及肾神经67

(二)致密斑68

二、肾神经69

(四)极周细胞69

(三)球外系膜细胞69

第一节 肾血管系统的血压、阻力与血流量73

第五章 肾血液循环73

一、肾各段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与血压、阻力74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75

第二节 肾血流量的调节75

二、肾血流量与肾内血流量分布75

(一)肌源性机制76

(二)管-球反馈机制77

(一)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79

二、肾血流量的体液调节79

(二)一氧化氮80

(四)内皮素82

(三)环氧酶和前列腺素82

(五)肾髓质血流的体液调节83

(二)神经递质的作用84

(一)肾交感传出神经的作用84

三、肾血流量的神经调节84

第三节 肾淋巴液的生成85

二、肾小球超微结构与滤过屏障88

一、肾小球滤液的化学组成88

第六章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88

第一节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88

(二)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选择性89

(一)肾小球滤过膜的粒径选择性89

三、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特征89

四、对大分子物质滤过屏障的定位90

(一)有效滤过压91

一、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91

第二节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91

(二)滤过系数92

(二)跨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差的变化93

(一)肾小球血浆流量的变化93

二、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93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93

(三)滤过系数的变化94

(五)肾小球前阻力与肾小球后阻力的变化95

(四)入球小动脉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95

(一)自身调节的机制96

一、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96

第三节 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96

(二)激素与血管活性物质98

(一)肾神经98

(二)自身调节机制的特点98

二、神经和激素对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98

(三)继发性主动转运104

(二)易化扩散104

第七章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104

第一节 概述104

一、肾小管功能概述104

二、肾小管重吸收机制与径路104

(一)单纯扩散104

(五)胞吞作用105

(四)原发性主动转运105

三、肾小管分泌机制与径路106

(二)氯化钠和水在肾小管重吸收的量107

(一)体内钠的分布107

第二节 各种溶质与水的重吸收与排出107

一、钠、氯与水的重吸收与排出107

(三)钠、氯和水在肾小管各节段的重吸收108

(四)钠重吸收的机制109

(五)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111

(二)HCO3 ̄重吸收的主要机制113

(一)HCO3 ̄的重吸收与排出113

二、HCO3 ̄的重吸收与排出113

(四)新的HCO3 ̄形成114

(三)HCO3 ̄转运的细胞学机制114

(一)钙的重吸收与排出115

三、钙与磷的重吸收与排出115

(五)铵在肾单位的转运115

(六)净酸的排出115

(二)磷的重吸收与排出117

(一)肽118

五、肽与蛋白质的重吸收118

四、葡萄糖与氨基酸的重吸收118

(一)葡萄糖118

(二)氨基酸118

六、尿素的重吸收与排出119

(二)蛋白质119

(二)钾平衡的调节120

(一)体内钾含量120

第三节 肾小管的分泌120

一、钾的重吸收、分泌与排出120

(一)有机酸和有机碱在近曲小管分泌121

二、有机正离子与负离子的分泌121

(三)钾转运的机制121

(二)有机物质在肾单位远端部位的重吸收122

三、尿酸的重吸收、分泌与排出123

二、球-管平衡现象与机制124

一、管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近曲小管重吸收的影响124

第四节 肾小管周围物理因素对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调节124

三、肾组织间隙液体压力对近曲小管重吸收的影响125

一、升压素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126

第一节 升压素的化学结构、合成与分泌126

第八章 升压素对肾脏作用的细胞生理学126

(一)升压素的生物合成127

二、升压素的生物合成与释放127

三、升压素的分布与代谢128

(二)神经垂体升压素的释放128

(三)肾小管上皮水通透性特征与水通道129

(二)肾小管上皮组织水扩散通透性及测定方法129

第二节 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调节129

一、水跨肾小管上皮转运的生物物理特性129

(一)肾小管上皮水渗透通透性及其测定方法129

三、肾脏水通道蛋白分布与集合管水通道蛋白作用的特点130

二、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特征130

(二)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短时调节机制-AQP-2水通道蛋白“穿梭假说”131

(一)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短时调节131

四、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调节131

(三)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长时调节132

(一)V2受体与G蛋白133

一、升压素作用于集合管V2受体后的信号转导径路133

第三节 升压素对集合管水通道蛋白调节的细胞机制133

(三)环腺苷酸(cAMP)134

(二)腺苷环化酶134

(一)前列腺素E2135

二、其他激素对升压素调节集合管水通透性的调制作用135

(四)蛋白激酶135

(五)微管与微丝135

(一)升压素调节髓袢升支粗段Na+与Cl ̄重吸收136

一、升压素对肾髓袢升支粗段NaCl重吸收的调节136

(二)心房钠尿肽136

第四节 升压素对肾脏的其他生理作用136

(三)前列腺素E2对升压素调节髓袢升支粗段钠盐重吸收的调制作用137

(二)升压素对髓袢升支粗段Na+与Cl ̄重吸收的调节与肾脏尿浓缩功能137

(一)对肾小球滤过的作用138

二、升压素对肾血流动力学的作用138

(二)对肾近髓肾单位肾小球生长发育的作用139

三、升压素对肾前列腺素生成与释放的作用140

(三)对肾髓质直小管血流量的作用140

一、肾神经功能研究的历史发展142

第一节 概述142

第九章 肾功能的神经调节142

(四)受体143

(三)儿茶酚胺代谢143

二、肾的神经解剖143

(一)传入神经支配143

(二)传出神经支配143

一、交感传出神经活动变化对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影响144

第二节 肾神经对肾血液循环的调节144

(一)急性肾去神经145

一、肾神经调节肾小管功能的实验证据145

二、肾交感传出神经活动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机制145

三、肾血管的肾上腺素受体145

第三节 肾小管对钠和水转运的调节145

(一)反射性兴奋肾交感神经活动对肾小管钠水排出的影响146

二、反射性兴奋或抑制肾交感神经活动对肾小管钠水排出的影响146

(二)直接刺激肾交感神经146

三、肾小管肾上腺素受体147

(三)慢性肾去神经147

(二)反射性抑制肾交感神经活动对肾小管钠水排出的影响147

一、肾素148

第四节 肾神经对肾内激素分泌的调节148

四、肾神经与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148

(一)血管紧张素Ⅱ148

(二)前列腺素148

(三)心房钠尿肽148

(二)神经与非神经之间的相互作用149

(一)肾交感神经活动的改变149

(一)肾去神经150

一、肾-肾反射的实验证据150

二、前列腺素150

第五节 肾-肾反射对肾功能的调节150

(三)激活肾机械和化学感受性传入纤维151

(二)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151

(三)缓激肽152

(二)前列腺素152

二、肾-肾反射的功能及其机制152

(一)P物质和降钙素相关肽152

一、肾神经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水钠潴留中的作用153

第六节 肾神经活动异常与机体水钠潴留153

二、肾神经在肝硬化水潴留中的作用154

三、肾神经在肾病综合征水钠潴留中的作用155

一、概述158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与生物化学158

第十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肾脏158

(二)性质和作用159

(一)生成与灭活159

二、肾素159

(一)分子结构160

三、血管紧张素原160

(三)影响肾素释放的生理因素160

(四)肾素分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160

(二)生成和分布161

(二)分布和调节162

(一)性质和作用162

(三)生成的调节162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162

(二)受体163

(一)化学性质163

五、血管紧张素Ⅱ163

(三)AT1受体的细胞内信息号传递径路164

(一)调节肾素释放的肾内机制165

一、调节肾素释放的肾内机制及影响肾素分泌的体液因素165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生理作用及其机制165

二、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167

(二)影响肾素分泌的体液因素167

(一)血管紧张素Ⅱ对肾循环的调节168

(二)血管紧张素Ⅱ对肾钠排出调节170

(三)血管紧张素Ⅱ对循环功能稳态的作用175

(四)血管紧张素Ⅱ的其他作用176

(二)醛固酮的生物合成与代谢177

(一)醛固酮的化学结构177

第三节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机制177

一、醛固酮的生物化学177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179

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179

(一)醛固酮对肾小管钠钾转运作用180

三、醛固酮对肾小管钠钾转运作用及机制180

(二)ACTH的作用180

(三)血钠和血钾的直接作用180

(四)心房钠尿肽的作用180

(二)醛固酮对肾小管钠钾转运作用的机制181

(一)心房钠尿肽的结构186

一、心房钠尿肽的结构、合成、分泌与代谢186

第十一章 心房钠尿肽与钠尿肽族186

第一节 心房钠尿肽186

(二)心房钠尿肽的合成187

(四)心房钠尿肽的分解代谢188

(三)心房钠尿肽分泌的调节188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89

二、心房钠尿肽的生理作用189

(二)对肾脏的作用191

(三)对机体水代谢的作用192

(一)充血性心衰194

三、心房钠尿肽的病理生理作用194

(四)对醛固酮分泌的作用194

(二)高血压195

(一)分泌部位和影响分泌的因素196

一、脑钠尿肽196

(三)肝硬化196

第二节 钠尿肽族的其他钠尿肽196

(三)病理生理作用197

(二)生理作用197

(二)生理作用198

(一)合成、释放和分解代谢198

二、C-钠尿肽198

(一)生理作用199

三、肾钠尿肽199

(二)病理生理作用200

一、前列腺素类激素的化学结构202

第一节 前列腺素类激素202

第十二章 肾内激素与肾脏202

(二)前列腺素类激素的合成过程204

(一)合成部位及原料204

二、肾内前列腺素类激素的生物合成204

四、前列腺素类激素的分解代谢205

三、前列腺素类激素的排出与分泌205

(四)前列腺素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206

(三)前列腺素与肾素分泌的调节206

五、前列腺素对肾脏的作用206

(一)前列腺素对无机盐排泄的调节206

(二)前列腺素调节肾对水的排泄及其与抗利尿激素的关系206

(一)促进花生四烯酸释放的激素及药物207

七、肾内前列腺素合成的调节207

六、肾内前列腺素类激素受体与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207

(一)前列腺素类激素受体207

(二)前列腺素受体的信号转导207

(二)肾内激肽生成的部位与过程208

(一)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化学本质208

(二)抑制花生四烯酸释放的激素及药物208

第二节 肾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208

一、肾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生物化学208

(一)激肽对肾血流动力学的作用209

二、激肽对肾功能的调节209

(三)激肽的分解代谢209

(一)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210

一、维生素D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来源210

(二)激肽对肾小管钠、水重吸收的作用210

三、肾内激肽合成的调节210

四、激肽调节的细胞受体和信号机制210

第三节 活性维生素D的代谢210

(二)维生素D的吸收与转运211

(一)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212

二、活性维生素D的代谢212

(三)活性维生素D代谢的调节213

(二)活性维生素D的灭活代谢213

(二)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与特性215

(一)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发现及分布215

三、维生素D代谢物的转运215

四、活性维生素D的作用机制及其细胞内受体215

(五)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作用特点216

(四)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作用机制216

(三)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调节216

(二)骨软化症及佝偻病217

(一)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217

第四节 维生素D的代谢与临床217

一、与维生素D代谢有关的主要疾病217

二、具有治疗作用的维生素D类似物219

(五)维生素D过剩219

(三)骨质疏松症219

(四)肾病综合征219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部位及生成过程222

第一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及其生物化学222

第十三章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肾脏222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过程223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调控223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物化学223

(二)生理因素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控224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225

四、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225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227

(一)造血细胞及其分类228

一、血细胞生成概述228

第二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影响228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造血的作用230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理作用230

(二)造血调控及造血调节因子230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其他生理作用231

(一)肾功能衰竭与贫血232

一、肾性贫血及其治疗232

第三节 贫血、红细胞增多症与肾脏232

(二)肾性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233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234

(一)癌症相关性贫血234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移植中的应用234

(四)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及监测234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其他原因所致贫血的临床应用234

(六)外科手术患者贫血的防治235

(五)艾滋病患者相关性贫血235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35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235

四、红细胞增多与肾脏236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作为临床诊断指标236

(七)其他类型贫血236

一、肾脏分别调节水与溶质的排出238

第一节 肾脏的尿浓缩与稀释过程238

第十四章 人体水平衡、肾对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调节与水钠平衡障碍238

二、肾髓质的高渗梯度现象239

三、肾脏的尿浓缩与稀释过程240

(一)尿的稀释过程241

(三)肾内尿浓缩与稀释的部位242

(二)尿的浓缩过程242

四、肾尿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测定243

(一)肾髓质的结构特征244

一、肾髓质的结构与功能特征244

第二节 肾髓质高渗梯度产生与保持的机制244

(二)肾髓袢与集合管对水与溶质转运的特征246

(一)逆流倍增器的模型与原理248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产生的机制248

(二)肾髓袢逆流倍增机制与髓质高渗梯度249

(三)影响肾髓质高渗梯度产生的因素252

三、直小血管功能与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253

(二)有对抗作用的有机渗透活性物质254

(一)有协调作用的有机渗透活性物质254

四、肾髓质细胞有机渗透物质对细胞的保护作用254

(一)水的摄入与排出255

一、细胞外液渗透浓度与机体水平衡255

第三节 机体水平衡与升压素对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调节255

二、升压素对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调节256

(一)血浆渗透浓度变化对升压素分泌的调节256

(二)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变化与机体水平衡256

(二)血量与血压变化对血浆渗透浓度调节升压素分泌的影响257

(三)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升压素分泌的机制258

(二)血压降低刺激升压素分泌258

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升压素分泌的调节258

(一)血量降低刺激升压素分泌258

(二)急性低血糖259

(一)紧张性刺激259

四、影响升压素分泌的其他刺激259

(一)渴觉中枢部位与渴觉阈值260

一、渴觉中枢与饮水行为260

(三)缺氧与高碳酸血症260

(四)某些药物对升压素分泌的影响260

第四节 渴觉对人体水平衡的调节260

(三)生理性饮水行为的分类261

(二)影响渴觉与饮水反应的因素261

三、渴觉与机体水平衡262

(二)循环血量降低发生渴觉的机制262

二、渴觉发生的机制262

(一)血浆渗透浓度水平与渴觉渗透压阈值的关系262

(二)渴觉低下263

(一)烦渴263

四、渴觉障碍与机体水平衡紊乱26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64

一、低钠血症264

第五节 人体水钠平衡障碍:低钠血症与高钠血症264

(三)假性低钠血症266

(二)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与水钠平衡障碍26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67

二、高钠血症267

(二)高钠血症的临床表现与水钠平衡障碍268

一、细胞外液容量决定于细胞外液钠含量271

第一节 人体钠平衡与细胞外液容量271

第十五章 人体钠平衡、肾对细胞外液容量的调节与钠潴留271

(二)钠摄入量变化对细胞外液容量的影响272

(一)钠的摄入与排出272

二、机体的钠平衡与细胞外液容量272

第二节 肾对循环血量调节的传入与传出径路273

三、肾对循环血量的调节与细胞外液容量的恒定273

(一)心房压力感受器及其传入神经274

一、感受器与传入神经274

(二)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及其传入神经276

(一)肾交感传出神经277

二、肾对血量调节的神经体液传出径路277

(三)肾入球小动脉压力感受器277

(四)心房肌细胞感受牵张刺激引起心房钠尿肽分泌277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79

(三)心房钠尿肽281

(四)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283

(一)前列腺素284

三、肾内前列腺素、激肽和多巴胺在循环血量调节中的作用284

(二)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285

一、参与肾对循环血量调节的脑中枢部位286

第三节 肾对循环血量调节的中枢机制286

(三)多巴胺286

(二)下丘脑室旁核的作用287

(一)下丘脑前区的作用287

二、下丘脑前区在肾对循环血量调节中的作用287

(三)下丘脑心房钠尿肽神经元的作用288

第四节 循环血量变化时肾脏对各种神经激素作用的整合反应289

(三)下丘脑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肾脏的利钠排泄反应289

三、脑胆碱能系统与肾对循环血量的调节289

(一)脑胆碱能系统参与机体钠平衡的调节289

(二)脑胆碱能系统参与肾对循环血量的调节289

(一)心房释放心房钠尿肽增加290

一、在循环血量扩张时肾脏对神经与各种激素作用的整合反应290

(一)肾交感传出神经活动增强291

二、循环血量不足时肾脏对神经与各种激素作用的整合反应291

(二)肾多巴胺生成与释放增多291

(三)肾内激肽生成增加291

(四)肾内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与醛固酮分泌减少291

(五)升压素分泌减少291

(六)肾交感传出神经活动降低291

(六)肾激肽分泌292

(五)肾前列腺素分泌292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强292

(三)血管升压素分泌292

(四)心房肌心房钠尿肽释放减少292

(二)水肿发生与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293

(一)水肿概述293

第五节 人体钠潴留与水肿293

一、水肿发生机制与钠潴留293

(三)肾钠潴留与水肿294

(二)充血性心衰肾钠潴留的感受器机制295

(一)充血性心衰肾钠潴留与心脏功能的关系295

二、充血性心衰与肾钠潴留295

(三)充血性心衰钠潴留与肾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变化296

(二)肝硬化与肾钠潴留298

(一)肝硬化腹水形成与肝血流动力学变化298

三、肝硬化与肾钠潴留298

(三)肝硬化肾钠潴留的神经-体液机制299

(五)调节肌肉收缩性能303

(四)保持细胞应激功能303

第十六章 人体钾平衡、肾对钾平衡的调节与钾平衡障碍303

第一节 钾平衡及其稳态机制303

一、体液钾离子的生理作用303

(一)维持细胞新陈代谢303

(二)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及细胞容积303

(三)调节酸碱平衡303

二、钾离子的体内含量与分布304

(六)参与细胞信号转导304

(一)钾内平衡:肾外钾平衡的调节305

三、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的调节305

(二)钾外平衡:肾钾平衡的调节306

(二)细胞钾离子排出机制307

(一)细胞钾离子摄入机制307

第二节 肾外钾平衡的调节307

一、细胞钾转运机制:转运体与离子通道307

(一)胰岛素308

二、激素对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的调节308

(二)儿茶酚胺309

(四)醛固酮310

(三)胰高血糖素310

(二)酸碱平衡311

(一)膜电位311

三、影响跨细胞膜钾平衡的各种因素311

(四)肌肉运动312

(三)细胞外液渗透浓度312

(二)钾的排出313

(一)钾的摄入313

(五)细胞溶解313

四、钾内平衡调节:肾外细胞外液钾浓度恒定的整合机制313

第三节 肾钾平衡的调节313

一、人体钾的摄入与排出313

二、肾单位与集合管对钾的重吸收与分泌314

(五)集合管对钾的分泌与重吸收315

(四)远端肾小管对钾的分泌与重吸收315

(一)肾小球对钾的滤过作用315

(二)近端小管对钾的重吸收作用315

(三)髓袢对钾的转运315

(一)转运体316

三、肾单位与集合管对K+的转运机制316

(二)肾脏的钾离子通道317

(三)各段肾小管细胞对钾转运的机制318

(一)钾的摄入322

四、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钾转运的各种因素322

(三)利尿药对肾钾排出的作用324

(二)肾钾排出的昼夜变化324

(四)酸碱平衡325

(五)其他因素327

(四)儿茶酚胺328

(三)血管升压素328

五、激素对肾钾排出的调节328

(一)盐皮质激素328

(二)糖皮质激素328

(一)低钾血症对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损害329

一、低钾血症329

六、肾对钾外平衡的调节329

第四节 人体钾平衡障碍329

(二)低钾血症的产生原因330

(一)高钾血症对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损害331

二、高钾血症331

(二)高钾血症的产生原因332

(二)钙的生理功能338

(一)钙在体内的分布338

第十七章 人体钙平衡、肾对钙平衡的调节与钙平衡障碍338

第一节 人体的钙代谢及其动态平衡概述338

一、钙在体内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338

(一)机体与环境间钙的总平衡339

二、钙在体内的动态平衡339

(二)血钙的动态平衡343

(三)骨代谢对钙平衡的影响344

(四)细胞内液钙的稳态347

(二)髓袢细段与升支粗段对钙的重吸收350

(一)近端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350

第二节 肾对钙的滤过与重吸收作用350

一、肾小球对钙的滤过作用350

二、肾小管各节段对钙的重吸收作用350

(一)钙跨越肾小管管腔膜的转运351

三、钙在肾小管的转运机制351

(三)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351

(四)肾集合管对钙的重吸收351

(二)肾小管细胞基底外侧膜的钙转运352

(一)甲状旁腺激素353

一、激素对肾钙转运的调节353

第三节 调节和影响肾钙排出的因素353

(一)细胞外液容量变化354

二、影响肾钙排出的其他因素354

(二)活性维生素D354

(三)降钙素354

(五)利尿剂的影响355

(四)高钙血症的影响355

(二)酸碱平衡紊乱355

(三)磷酸盐缺乏355

第四节 血钙稳态的调节356

一、机体对血钙降低的调节反应357

(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358

(一)概述358

二、机体对血钙升高的调节反应358

第五节 人体钙平衡障碍358

一、高钙血症358

(二)引起低钙血症的原因359

(一)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359

(三)引起高钙血症的原因359

二、低钙血症359

(二)磷的生理功能361

(一)磷在人体内的分布特点361

第十八章 人体磷平衡、肾对磷平衡的调节与磷平衡障碍361

第一节 人体内磷代谢及其动态平衡的概述361

一、磷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361

二、磷在体内的动态平衡362

(一)人体与环境间磷的总平衡363

(二)血磷的动态平衡365

(三)磷在成骨与溶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366

二、磷酸盐在肾小管的重吸收机制368

一、肾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与排泄368

第二节 肾对磷酸盐的重吸收过程及其机制368

(一)甲状旁腺激素370

一、增加肾对磷酸盐排出的激素370

第三节 调节肾磷酸盐重吸收及排出的激素370

(二)降钙素371

(一)活性维生素D372

二、降低肾对磷酸盐排出的激素372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372

(四)儿茶酚胺类激素372

(五)心房钠尿肽372

一、膳食磷酸盐的摄入量373

第四节 影响肾磷酸盐排出的非激素因素373

(二)胰岛素373

(三)甲状腺激素373

(四)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373

三、血钙浓度变化374

二、饥饿374

六、利尿药的影响375

五、细胞外液容量变化375

四、酸碱平衡变化375

一、人体对血磷失衡的调节反应376

第五节 人体对血磷稳态的调节及磷平衡障碍376

(一)低磷酸盐血症377

二、血磷平衡障碍377

(二)高磷酸盐血症379

二、人体镁的分布381

(三)镁对神经肌肉兴奋性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381

第十九章 人体镁平衡、肾对镁平衡的调节与镁平衡障碍381

第一节 人体镁的平衡381

一、镁的生理作用381

(一)镁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381

(二)镁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381

(三)肾镁的排出382

(二)镁的吸收382

三、人体镁的平衡382

(一)镁的来源382

三、肾髓袢对镁的重吸收383

二、肾近端小管对镁的重吸收383

第二节 肾脏对镁的重吸收与排出383

一、肾小球对镁的滤过383

四、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镁的重吸收384

(二)血清镁浓度对肾远曲小管重吸收镁的影响385

(一)血清镁浓度对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镁的影响385

第三节 影响肾镁重吸收的因素385

一、血清镁浓度385

四、血液pH对肾镁重吸收的影响386

三、利尿剂对肾镁重吸收与排出的影响386

二、激素对肾镁重吸收和排出的调节作用386

(一)激素对髓袢升支粗段镁重吸收的调节作用386

(二)激素对远曲小管镁重吸收的调节作用386

一、低镁血症387

第四节 人体镁平衡障碍387

五、影响肾镁重吸收与排出的其他因素387

(二)低镁血症对人体的影响388

(一)低镁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88

(一)高镁血症病因和发病机制389

二、高镁血症389

(二)高镁血症对人体的影响390

一、细胞外液的酸碱度与机体酸碱平衡394

第一节 机体酸碱平衡与体液缓冲系统394

第二十章 人体酸碱平衡、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与酸碱平衡障碍394

(一)挥发性酸395

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酸与固定酸395

(二)固定酸396

(一)缓冲液的作用机制397

三、体液缓冲系统与酸碱缓冲机制397

(三)人体的缓冲系统398

(二)缓冲作用398

(四)机体缓冲系统的整合作用399

(一)近曲小管401

一、肾单位各个节段H+分泌机制401

(五)肺脏对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所起作用401

第二节 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401

(三)远端肾小管与集合管402

(二)髓袢升支粗段402

(二)近端小管403

(一)肾小球403

二、肾单位各个节段HCO3 ̄的重吸收与调节403

(一)铵的生成和HCO-3的产生404

三、肾铵的生成和排出与血液新HCO-3的补充404

(三)髓袢升支粗段404

(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404

(二)铵沿肾单位的转运405

(二)作为缓冲对的磷酸盐408

(一)磷酸盐的来源408

四、肾小管对碱性磷酸盐酸化与血液新HCO3 ̄的补充408

(三)可滴定酸的分泌和碳酸氢盐的再生成409

第三节 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410

一、外周动脉化学感受器的作用411

二、中枢化学感受器与脑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412

(一)人体对酸碱平衡紊乱的反应414

一、人体对酸碱平衡紊乱的反应与代偿作用414

第四节 人体酸碱平衡紊乱414

(二)机体的代偿作用415

(一)代谢性酸中毒418

二、单纯性酸碱平衡障碍418

(二)代谢性碱中毒420

(三)呼吸性酸中毒424

(四)呼吸性碱中毒426

三、全身酸碱平衡障碍时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427

(一)脑组织液的离子变化对其pH的调节428

(三)全身酸碱平衡障碍时脑脊液及中枢神经细胞的酸碱平衡430

(二)PCO2对脑pH值的调节430

(一)评价酸碱平衡障碍的参数432

四、机体酸碱平衡障碍的测定432

(二)简单诊断酸碱平衡障碍的6个步骤4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