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潮史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学术思潮史纲
  • 周山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745249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潮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子学思潮5

第一节 子学思潮的兴起5

一、春秋地主经济的形成与经济观念的改变5

二、诸侯争霸,政治环境宽松6

三、士阶层的形成与转向8

四、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9

第二节 子学思潮初澜12

一、道:老聃关于宇宙本原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考12

二、两可:邓析的教讼与名辩风气的开创18

三、复礼:孔丘的游学历程与儒学的诞生22

第三节 子学思潮的中兴29

一、兼爱:墨翟的平民政治与第一个宗教团体的形成29

二、性善:孟轲的成圣理由及其实践34

三、历物:惠施与名辩研究40

四、庄周的逍遥与齐物45

第四节 子学思潮的总结51

一、小取:后期墨家对辩说形式的反思52

二、指物:公孙龙正名实的理性思考57

三、性恶:荀况的教化理由及援法入礼62

四、法、术、势:韩非非儒学、远仁义的专制主义68

本章结语73

第二章 经学思潮79

第一节 经学思潮的兴起79

一、西汉政权建立时百家之学概观79

二、西汉创建者对思想统治工具的选择81

三、黄老之术主导地位的延续与终结83

四、儒学的兴起与搭建汉用平台85

第二节 经学思潮的繁荣87

一、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及特点88

二、博士制度的变化及其传经特点90

三、经学教育的发展92

四、通经致用93

五、儒术独尊后的百家之学96

第三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97

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分歧97

二、西汉末年的今、古文之争99

三、东汉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101

第四节 经学的衰落105

一、郑学冲击和战乱摧残只是外因105

二、“重病缠身”是经学衰落的主要原因107

三、选举制度的腐蚀110

四、汉代有识者对经学的批判111

本章结语114

第三章 玄学思潮121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兴起121

一、东汉末年的名教危机121

二、经学的衰微与道家的异动123

三、从本末、名实之辩到刘劭的《人物志》124

四、魏晋玄学的序曲:何晏的“无名”论125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展开:名教与自然之辩126

一、作为治国神器的名教126

二、王弼:名教本于自然128

三、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130

四、郭象:名教即自然132

第三节 玄学思潮的理论深化:有无之辩与言意之辩134

一、何晏与王弼的贵无论135

二、裴頠的崇有论136

三、郭象的独化论137

四、荀粲的发难与人物品藻140

五、王弼的“得意忘言”论141

六、欧阳建的“言尽意”论142

第四节 玄学思潮的尾声与消退144

一、《列子》:顺自然、斥名教的享乐主义144

二、《列子注》:佛玄合流的贵虚论146

三、喧宾夺主:佛学在玄学化中壮大148

本章结语150

第四章 佛学思潮152

第一节 佛教义学的兴起152

一、隋唐时期佛学兴起的内因与外缘152

二、天台的思想理论与实践学说153

三、三论宗的“缘起性空”理论161

第二节 佛教义学的高峰(上)164

一、“赖耶缘起”理论164

二、法相宗后学的“五种姓”学说165

三、唯识学的成佛理论与实践学说168

第三节 佛教义学的高峰(中)171

一、律宗的戒学与观法171

二、密教的“即身成佛”理论与实践174

三、净土宗的修行实践法门178

第四节 佛教义学的高峰(下)181

一、华严宗的缘起理论181

二、华严“五教”与法界观门184

第五节 佛教义学的衰落与禅宗的崛起189

一、佛教义学宗派理论的趋向衰退189

二、禅宗——“不立文字”者的异军突起195

本章结语203

第五章 道学思潮204

第一节 道学思潮的初兴205

一、北宋政治变革与思想学术的互动205

二、教化与师道206

三、新型学者群与学术新取向207

四、道学思潮的先驱人物209

五、重“用”的致思取向211

第二节 道学思潮的高涨212

一、周敦颐的“濂学”212

二、邵雍的“象数学”215

三、王安石的“新学”217

四、张载的“关学”219

五、程颢、程颐的“洛学”222

六、道学思潮高涨期的理论特征229

第三节 道学思潮的鼎盛231

一、两宋之际和宋室南渡后道学思潮的走向231

二、朱熹的“闽学”232

三、陆九渊的“江西学”236

四、湖湘学派239

五、浙东学派241

第四节 道学的官学化及其衰变244

一、从受迫害到被认同244

二、朱门后学246

三、从悬为功令到道学独尊248

四、道学衰变250

本章结语251

第六章 心学思潮253

第一节 心学初潮257

一、转向:陈白沙主静养端倪257

二、推波:湛甘泉学贵去其偏260

第二节 心学高潮263

一、主峰:王阳明悟道致良知263

二、汹涌:龙溪心斋主现成说271

三、缓冲:双江念庵倡工夫论279

第三节 心学余波282

一、退潮:李卓吾显“童心”本真282

二、唱晚:刘蕺山“意”为心体284

本章结语288

第七章 朴学思潮292

第一节 清初的学术转变与朴学思潮的形成292

一、末世新潮激发学术转变292

二、朴学思潮的初步形成295

三、清初学术的二次转变与《书》、《易》辨伪运动297

四、学术二次转变的完成与朴学思潮的兴起298

第二节 朴学主流地位的确立与乾嘉中兴300

一、朴学思潮的中兴300

二、引领朴学进入汉学时代的发轫者惠栋及其创立的吴学派302

三、光大朴学思潮的戴震及其皖学派305

四、朴学思潮的拓展者钱大昕311

五、朴学思潮推动清代学术大面积发展314

第三节 朴学思潮的延续与汉学阵营的分化317

一、经史考辨的总结317

二、汉学批判伴生更新主张涌动321

三、汉学阵营分化催发异己力量崛起324

第四节 朴学思潮的衰落328

一、朴学思潮步入边缘化旅程328

二、寂寥余绪的谢幕表达332

三、朴学思潮衰落的原因336

本章结语337

第八章 现代多元学术思潮342

第一节 现代多元学术思潮的兴起342

一、新旧学术思潮的转型342

二、现代多元学术思潮产生的内因343

三、多元学术思潮产生的外因344

第二节 西学思潮346

一、西学思潮的涌动346

二、中国现代学术系统的建构349

三、“五四”新思潮的意义356

四、三民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60

第三节 现代新儒学363

一、现代新儒学的先声363

二、现代新儒学的开创36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69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369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371

本章结语375

后记3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