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十一五”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文学理论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十一五”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文学理论 修订版
  • 陈文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52603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十一五”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文学理论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1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4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9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12

第一编 文学本体19

第一章 文学本质特征19

第一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19

一、“文学”辨析19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22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24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特性27

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27

二、文学的特殊对象29

三、文学的审美形式33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艺术40

一、文学艺术的分类40

二、文学是语言艺术42

三、汉语与汉语文学48

第二章 文学作品结构51

第一节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51

一、“二分法”与“层次论”51

二、中西作品层次论54

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55

第二节 文学语言56

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56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57

第三节 文学形象59

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59

二、文学典型60

三、文学意境63

四、文学象征66

第四节 文学意蕴68

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68

二、文学意蕴的特点69

三、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70

第三章 文学作品类别72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72

一、文学体裁的划分72

二、文学体裁的意义73

第二节 叙事文学74

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74

二、叙事主体75

三、叙述内容77

四、叙事话语79

第三节 抒情文学82

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82

二、抒情文学的特征83

三、抒情文学的手法85

第四节 戏剧文学88

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88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88

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91

第五节 影视文学94

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94

二、影视文学的特征95

三、影视文学的结构96

第二编 文学创作101

第四章 文学创作过程101

第一节 文学创作基础101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101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104

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106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107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07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110

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113

第三节 文学创作原则114

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114

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117

第五章 文学创作风格120

第一节 风格的审美特性120

一、文学风格的界定120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22

三、文学风格的形成124

四、文学风格的功能127

第二节 风格的审美形态128

一、抒情风格的形态128

二、叙事风格的形态140

第三节 风格的文化形态146

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146

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147

三、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149

四、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151

五、时代风貌与时代风格153

第三编 文学接受157

第六章 文学欣赏157

第一节 文学的传播与接受157

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157

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158

第二节 文学欣赏性质159

一、文学欣赏的特点159

二、文学欣赏的条件162

三、文学欣赏的意义164

第三节 文学欣赏过程165

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165

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167

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171

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174

第四节 文学欣赏效果176

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176

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178

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180

第七章 文学批评182

第一节 文学批评性质182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182

二、文学批评的基础183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185

第二节 文学批评标准188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界定188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形成188

三、文学批评标准的内涵190

四、文学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192

第三节 文学批评方法193

一、文学批评方法的构成193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194

三、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197

四、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199

第四编 文学史205

第八章 文学发生发展205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205

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205

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207

三、原始文学的特点209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进步210

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210

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212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214

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214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216

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218

第四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222

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222

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224

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226

第九章 文学发展进程229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演变229

一、文学体裁演变进程229

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230

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232

第二节 文学思潮的演进235

一、文学思潮的性质235

二、文学思潮的演进236

三、文学思潮史研究241

第三节 文学地域的拓展242

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242

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245

第四节 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248

一、文学的文化形态248

二、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253

第十章 文学史研究260

第一节 文学史的性质260

一、文学史的形成260

二、文学史的性质263

三、文学史的任务266

四、文学史的形态268

第二节 创作史:文学作品生成史270

一、个体创作史270

二、流派演变史271

三、国别文学史273

第三节 作品史:文学结构演变史274

一、作品史划分274

二、文体史275

三、主题史276

四、风格史277

第四节 接受史:艺术生命延续史278

一、接受史的提出278

二、接受史的途径279

附录 简要书目282

后记283

修订版后记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