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理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静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0733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11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628页
- 主题词:地理-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地理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第一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3
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与国土3
一、中国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3
二、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4
三、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5
四、中国在世界的地位6
五、中国的疆域与国土10
第二节 中国的地理特征12
一、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12
二、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14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15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19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20
一、大地构造20
二、地势21
三、地貌组合24
四、地表物质组成与特殊地貌27
第二节 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29
一、季风环流29
二、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33
三、水热结构36
第三节 自然地带48
一、土壤-植被地带48
二、地表水的自然地带分异54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61
一、土地利用61
二、土地覆盖64
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65
四、土地利用/覆盖与碳储量71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74
一、第三纪以来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74
二、第四纪中国地理景观形成与演变75
三、全新世气候波动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79
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82
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89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89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89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94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98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100
一、人口密度分布100
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103
三、胡焕庸中国人口分布界线的地理意义107
第三节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110
一、中华民族的构成110
二、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112
第四节 城镇化115
一、城乡人口的变化115
二、城镇人口的变化118
三、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23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127
第一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128
一、自然资源的特点128
二、自然资源的分布130
第二节 可更新自然资源与开发132
一、可更新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132
二、粮食生产与布局134
三、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136
四、畜牧业生产与布局140
五、林业生产144
六、淡水水产与布局146
七、水资源开发147
第三节 能源与开发152
一、化石能源与开发152
二、核资源与核能利用155
三、可再生能源与开发156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保障158
第四节 矿产资源与开发163
一、大地构造与矿产资源分布163
二、矿产资源的组合特点166
三、矿产资源开发169
第五节 人类遗产资源与开发174
一、人类遗产资源174
二、地理多样性对遗产资源的影响178
三、人类遗产与旅游开发180
第六节 交通建设与布局186
一、交通的快速建设186
二、铁路运输188
三、公路运输190
四、水路运输193
五、航空运输195
第七节 工业化与经济布局195
一、工业化进程195
二、经济发展203
三、区域开发205
四、参与全球的区域经济合作208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216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216
一、自然区划的基本理论216
二、自然区划的历史演进222
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223
四、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与海域划分226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228
一、行政区划分原则228
二、行政区划的演变230
三、行政区划的现状234
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237
一、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的联系与区别237
二、中国综合农业区划238
三、中国农村经济区划242
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247
一、基于图论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247
二、基于实证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253
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259
一、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259
二、基于政府的中国经济区划方案260
三、基于学者的中国经济区划方案264
第六节 中国地理分区266
一、地理分区的理论认识267
二、中国地理分区初步方案270
中篇 专论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77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277
一、对土地退化的理解277
二、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279
第二节 水土流失284
一、水土流失的现状284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过程285
三、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289
第三节 沙漠化290
一、沙漠化的现状290
二、沙漠化的成因与过程292
三、沙漠化的区域影响295
第四节 草地退化296
一、草地退化的现状296
二、草地退化的成因与过程298
三、草地退化的区域影响301
第五节 土地盐渍化302
一、土地盐渍化的现状302
二、盐渍化的成因与过程304
三、盐渍化的区域影响307
第七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312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特征312
一、自然灾害及其分类312
二、灾害系统313
三、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314
第二节 中国综合自然灾害316
一、孕灾环境与自然致灾因子316
二、承灾体与灾情320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323
第三节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325
一、地震灾害325
二、水灾328
三、台风灾害332
四、旱灾334
五、沙尘暴灾害337
六、雪灾339
七、冰雹灾害340
八、崩滑流灾害341
九、风暴潮灾害342
十、赤潮343
十一、农作物病虫害344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349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350
一、自然因素350
二、人为因素35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352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352
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354
三、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354
四、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趋于严重355
第三节 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355
一、大气环境污染355
二、水环境污染358
三、土壤环境污染361
第九章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367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367
一、物种多样性367
二、遗传多样性369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369
四、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况371
五、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372
第二节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374
一、森林的生物多样性374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及其原因376
第三节 草地的生物多样性379
一、温带草原的类型和分布379
二、温带草原的生物多样性379
三、威胁中国温带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人类活动381
第四节 荒漠的生物多样性382
一、荒漠的生物多样性382
二、荒漠生物多样性所受的威胁383
第五节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384
一、湿地的现状384
二、内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385
三、中国湿地在世界珍稀水禽保护中的独特意义386
四、湿地受破坏的状况387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38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390
一、中国21世纪议程390
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391
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392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395
五、其他相关规划398
第二节 地理工程399
一、地理工程的概念399
二、生态建设工程401
三、环境污染防治工程406
四、生物多样性保育与自然保护区工程407
五、减灾工程411
第三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与和谐发展415
一、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415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416
三、“生态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419
四、和谐发展420
下篇 分论第十一章 中国海洋地带 427
第一节 海洋地带概述429
一、海洋地带的范围429
二、海洋环境及特征430
三、海洋资源及其开发433
四、海洋经济发展439
五、海洋环境污染与防治443
第二节 渤海区444
一、区域环境特征445
二、海区特色446
三、重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447
四、港口建设与海洋运输449
五、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450
第三节 黄海区451
一、区域环境特征451
二、海区特色453
三、港口建设与海洋运输455
四、环黄海经济圈455
第四节 台湾岛及东海区456
一、区域环境特征456
二、舟山群岛及其渔业459
三、港口建设与海洋运输460
四、台湾岛461
第五节 海南岛及南海区465
一、区域环境特征465
二、热带海洋特色467
三、油气资源及开发468
四、港口建设与海洋运输469
五、海南岛470
第十二章 中国东部地带 479
第一节 辽吉黑地区480
一、地理区位480
二、地理概况481
三、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486
四、哈大工业走廊487
五、振兴东北488
第二节 京津冀鲁豫地区489
一、地理区位489
二、地理概况490
三、黄河下游的变迁与人地关系496
四、水资源短缺497
五、京津冀首都圈499
第三节 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501
一、地理区位501
二、地理概况501
三、季风亚热带与粮经基地507
四、黄金水道与洪涝灾害508
五、长江三角洲509
第四节 粤桂闽港澳地区512
一、地理区位512
二、地理概况512
三、热带-亚热带季风与特色农业516
四、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517
五、珠江三角洲518
第十三章 中国中部地带 526
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527
一、地理区位527
二、地理概况528
三、草原畜牧业基地534
四、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536
五、蒙古族与草原文化538
第二节 晋陕甘宁地区541
一、地理区位541
二、地理概况541
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547
四、大陆桥与工业走廊549
五、能源重化工基地550
第三节 川渝地区552
一、地理区位552
二、地理概况553
三、四川盆地与农业生产基地558
四、成渝经济区559
第四节 云贵地区561
一、地理区位561
二、地理概况561
三、喀斯特与人地关系568
四、生物产业基地569
五、大西南通道与文化旅游570
第十四章 中国西部地带 577
第一节 新疆地区578
一、地理区位578
二、地理概况579
三、绿洲农业与经济585
四、能源、石化基地587
五、多民族与伊斯兰文化588
六、地缘政治与经济589
第二节 青藏地区590
一、地理区位590
二、地理概况591
三、藏文化601
四、高寒畜牧业602
五、优势产业与重点发展区604
六、青藏高原冰冻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606
热门推荐
- 745951.html
- 1207099.html
- 2988578.html
- 665368.html
- 1954202.html
- 3804442.html
- 873502.html
- 3747464.html
- 1637736.html
- 2836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3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56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91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9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20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2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23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0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3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