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业用水及污水水质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工业用水及污水水质分析
  • 王忠尧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8130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工业用水-污水分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工业用水及污水水质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使用说明1

第1章 水质分析基础3

1.1 水样采集3

1.1.1 水样分类3

1.1.2 采样方案3

1.1.3 工业用水上水水样的采集3

1.1.4 管道中常温水样的采集4

1.1.5 锅炉系统水样的采集4

1.1.6 菌类水样的采集4

1.1.7 污水水样采集5

1.1.8 采样器材与现场测定仪器的准备5

1.1.9 水样采集量及标签记载事项5

1.1.10 样品保存7

1.1.11 注意事项9

1.2 数据及数据处理11

1.2.1 有效数字11

1.2.2 数据处理14

1.2.3 水质系统分析数据的正确性与判断19

1.3 常用术语及有关公式19

1.3.1 准确度与误差19

1.3.2 精密度与偏差20

1.3.3 灵敏度与检出限21

1.3.4 统计22

1.3.5 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23

1.3.6 其它24

参考文献25

第2章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25

2.1 电导率的测定26

2.1.1 普通测量法26

2.1.2 精确测量法29

2.2 浊度的测定31

2.2.1 福尔马肼光度法31

2.2.2 浊度仪法33

2.3 pH的测定35

2.3.1 玻璃电极法35

2.3.2 精确测量法39

2.4 氯化物的测定40

2.4.1 硝酸银容量法40

2.4.2 电位滴定法46

2.5 硫酸盐的测定48

2.5.1 重量法48

2.5.2 电位滴定法51

2.6 硝酸盐的测定——紫外光度法55

2.7 亚硝酸盐的测定58

2.7.1 紫外光度法58

2.7.2 α-萘胺盐酸盐光度法60

2.8 正磷酸盐的测定——钼蓝光度法62

2.9 总无机磷酸盐的测定——磷钼蓝光度法64

2.10 总磷酸盐的测定——磷钼蓝光度法66

2.11 可溶硅的测定68

2.11.1 钼蓝比色法68

2.11.2 硅酸根仪器法70

2.12 全硅的测定72

2.12.1 重量法72

2.12.2 氢氟酸转化光度法74

2.13 钙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76

2.14 硬度的测定78

2.14.1 高硬度测定——EDTA滴定法78

2.14.2 低硬度测定——EDTA滴定法82

2.15 铜的测定83

2.15.1 铜试剂分光光度法83

2.15.2 锌试剂分光光度法85

2.16 铁的测定——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87

2.17 氨的测定——苯酚光度法90

2.18 联氨的测定——二甲氨基苯甲醛光度法93

2.19 溶解氧的测定96

2.19.1 靛蓝二磺酸钠比色法96

2.19.2 内电解法100

2.19.3 氧电极法104

2.20 油的测定105

2.20.1 重量法105

2.20.2 紫外分光光度法107

2.20.3 红外分光光度法110

2.21 化学耗氧量的测定112

2.21.1 重铬酸钾快速法112

2.21.2 高锰酸钾法115

参考文献115

第3章 工业循环冷却水分析115

3.1 总碱及酚酞碱度的测定——酸碱滴定法117

3.2 碳酸盐碱度的测定——酸碱滴定法119

3.3 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121

3.4 浊度的测定125

3.4.1 福尔马肼光度法125

3.4.2 浊度仪法125

3.5 总固体的测定——重量法125

3.6 溶解性固体的测定——重量法126

3.7 钠的测定128

3.7.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28

3.7.2 静态法130

3.8 钾的测定132

3.8.1 火焰光度法132

3.8.2 原子吸收光度法134

3.9 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38

3.10 总铁、铁(Ⅱ)的测定——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141

3.11 总铁的测定——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141

3.12 钙、镁离子的测定——EDTA滴定法142

3.13 硬度的测定145

3.13.1 高硬度测定——EDTA滴定法145

3.13.2 低硬度测定——EDTA滴定法146

3.14 工业循环冷却水用磷锌预膜液中钙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法147

3.15 工业循环冷却水用磷锌预膜液中锌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法149

3.16 二氧化硅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151

3.17 正磷酸盐的测定——钼蓝光度法153

3.18 总无机磷酸盐的测定——磷钼蓝光度法153

3.19 总磷酸盐的测定——磷钼蓝光度法153

3.20 铜的测定153

3.20.1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萃取分光光度法153

3.20.2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直接光度法155

3.21 铝的测定——铝试剂分光光度法157

3.22 全铝的测定——试铁灵分光光度法159

3.23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法162

3.24 油的测定165

3.24.1 重量法165

3.24.2 紫外分光光度法166

3.24.3 红外分光光度法166

3.25 氯离子的测定166

3.25.1 硝酸银容量法166

3.25.2 电位滴定法166

3.26 余氯的测定166

3.26.1 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166

3.26.2 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169

3.27 黏液形成菌的测定——平皿计数法172

3.28 黏泥量的测定——重量法177

3.29 硫酸盐还原菌的测定——MPN法178

3.30 铁细菌的测定——MPN法183

参考文献188

第4章 污水分析189

4.1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189

4.2 氰化物的测定191

4.2.1 氰化氢的释放和吸收191

4.2.2 硝酸银滴定法193

4.2.3 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195

4.2.4 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198

4.3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200

4.4 溶解氧的测定——叠氮化钠修正法205

4.5 硫酸盐的测定210

4.5.1 重量法210

4.5.2 铬酸钡光度法212

4.6 硫化物的测定214

4.6.1 碘量法214

4.6.2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218

4.7 凯氏氮的测定223

4.7.1 酸滴定法223

4.7.2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226

4.8 硝酸盐氮的测定229

4.8.1 二磺酸酚光度法229

4.8.2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232

4.9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234

4.9.1 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234

4.9.2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237

4.10 铵的测定240

4.10.1 蒸馏和滴定法240

4.10.2 纳氏试剂比色法243

4.10.3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246

4.11 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249

4.12 挥发酚的测定——蒸馏后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252

4.13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258

4.13.1 重铬酸盐法258

4.13.2 快速消解滴定法262

4.13.3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264

4.14 油含量的测定266

4.14.1 紫外分光光度法266

4.14.2 红外光度法269

4.14.3 重量法274

4.15 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法276

4.16 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277

4.17 砷的测定280

4.17.1 新银盐分光光度法280

4.17.2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光度法283

4.18 镉的测定286

4.18.1 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法286

4.18.2 APDC-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289

4.18.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291

4.19 汞的测定295

4.19.1 冷原子吸收法295

4.19.2 双硫腙光度法299

4.20 铅的测定303

4.20.1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303

4.20.2 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法306

4.20.3 APDC-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306

4.20.4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306

4.21 铜的测定307

4.21.1 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法307

4.21.2 APDC-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307

4.21.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307

4.22 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307

参考文献308

附录1309

附表1 几种市售酸和氨水近似密度和浓度309

附录2309

附表2 不同温度下标准溶液体积补正值309

附录3 锅炉水质指标(出口压力≤2.5MPa)310

附表3-1 蒸汽锅炉和汽水两用锅炉给水和锅水水质310

附表3-2 贯流锅炉水质标准312

附表3-3 直流锅炉水质标准312

附表3-4 压力≤1.0MPa的蒸汽锅炉和汽水两用锅炉水质标准312

附表3-5 功率≤4.2MW非管架式承压热水锅炉和常压热水锅炉水质标准313

附录4 锅炉水汽质量标准(出口压力3.8~25.0MPa)313

附表4-1 锅炉给水质量标准314

附表4-2 锅炉给水的联氨含量、pH值和含油量标准314

附表4-3 给水溶解氧的含量、pH值和电导率标准314

附表4 4 汽包炉锅水含盐量、氯离子和二氧化硅含量标准315

附表4-5 锅炉补给水质量标准315

附表4-6 凝结水的硬度及钠、溶解氧的含量和电导率316

附表4-7 凝结水经氢型混床处理后的硬度、电导率及二氧化硅、钠、铁和铜的含量316

附表4-8 疏水和生产回水质量标准316

附表4-9 热网补充水质量317

附表4-10 双水内冷和转子独立循环的冷却水质量标准317

附表4-11 蒸汽质量标准317

附表4-12 蒸汽中铁和铜含量标准318

附表4-13 汽轮机冲转前的蒸汽质量标准318

附表4-14 锅炉启动时给水质量标准318

附表4-15 机组启动时凝结水质量回收标准318

附表4-16 凝结水水质异常时的处理值319

附表4-17 锅炉给水水质异常时的处理值319

附表4-18 锅炉锅水水质异常时的处理值319

附录5 工业锅炉水质监测报告320

附录6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选配参考321

附录7 污水分析方法选配324

附录8 工业不同废水监测项目327

附录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330

附表9-1 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330

附表9-2 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330

附表9-3 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8年1月1日之后建设的单位)331

“注意事项”索引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