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危机中的变革 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危机中的变革 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 萧功秦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7542612085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危机中的变革 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文化背景1

一、传统国家与“感应型”现代化1

二、中国传统主导价值体系应付西方挑战的特点4

三、中国传统官僚政体与制度弹性8

四、传统主权国家现代化的两种趋势12

日本: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融合的模式12

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两极对峙模式14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基本反应17

一、政策创新是清王朝变革的起点17

二、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一个无所作为的时期19

三、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21

四、甲午战争以后:危机驱动型变革阶段的开端24

一、戊戌变法:变革的制约条件27

第三章 清末变革新阶段的来临27

二、戊戌变法面临的基本困难29

三、改革的有利因素:政治共识在官绅阶层中出现31

四、慈禧与光绪:最高权力的二元化格局32

五、官僚政体下的政策创新的适度性39

六、专制政体下的变革:“费边式”战略的意义41

第四章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战略44

一、变法人士的“意识—心理结构”44

二、戊戌激进心态的五个基本特点45

三、光绪与康有为:激进变革势力的形成53

四、康有为的改革战略失误的四个方面59

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59

“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60

对传统政治的中心象征的挑战61

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64

一、变法过程中的冲突两极化趋势68

第五章 政治冲突的两极化与戊戌变法的失败68

二、戊戌年七月中旬后光绪帝的激进政策72

裁汰冗官事件72

礼部六堂官罢官事件74

从开设制度局到懋勤殿事件75

三、光绪帝的焦虑感与两难困境76

四、康有为接受密诏后的对策78

五、联袁围园:康有为孤注一掷的选择82

六、袁世凯为什么告变84

七、慈禧太后再度掌权与戊戌变法的失败90

第六章 戊戌激进主义与中国“极致性”政治文化93

一、同时代人对变法失败的反思93

“徐以心腹分任骏寄”:费行简论变法应采取的战略93

“养锋锐以和平”:皮锡瑞论官僚政治下的变法策略95

改革者的政治哲学:尹彦禾论“中庸之道”96

“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严复对戊戌变法派的批评98

二、变法激进主义是对因循守旧的反动100

三、官僚政体下变革的两难矛盾102

四、人格魅力与世俗理性:“类宗教人格”的两难矛盾106

五、戊戌激进主义与传统的“极致性文化”110

六、结语114

第七章 清末新政:走向现代化的第三次选择118

一、新的变革时期的到来118

二、变革已经成为新政时期的基本共识119

三、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121

四、影响新政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123

五、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125

第八章 辛丑变法:清末新政的序幕128

一、“庚子西狩”与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的转变128

二、改革诏书的发布与社会反应的冷淡131

三、“辛丑变法”的主要内容135

四、回銮后的慈禧与光绪精神状态的变化137

五、中间派掌权:辛丑变法时期的权力中枢特点141

六、权威资源的流失对新政变革的双重影响144

七、列强压力下的新政: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148

第九章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立宪的“文化误读”152

一、近代中国人的立宪观的起源152

二、“制度决定论”:一种“早熟”的立宪观156

三、日俄战争对中国立宪思潮的刺激作用157

四、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两重性161

第十章 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清末立宪派的两种选择167

一、亲贵立宪派的政治资源与作用167

二、权势派及其作用172

三、士绅官僚派: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177

四、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君主立宪制的两种范本181

五、保守与激进的立宪派:立宪运动的内部分歧184

六、清末新政过程中政治参与的急剧扩大188

第十一章 保守与激进:反对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192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反对派192

二、从廷臣会议看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政争194

三、“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保守的两难选择198

四、清廷筹备立宪国策的正式宣布201

第十二章 立宪缓行派为什么主张“开明专制”205

一、中国需要立宪政治还是开明的专制政治?205

二、“立宪救国论”与“立宪危机论”207

三、中国士大夫能否胜任于宪政?209

四、立宪是否应该以本国的习俗为基础?211

五、中国是否具有西方立宪的原动力?214

六、只有保守渐进才能使中国立宪取得成功217

七、立宪缓行派的基本思想:启蒙专制主义218

八、立宪政争的发展趋势221

一、科举制度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性226

第十三章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游离态的社会动员226

二、“科举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与消极性227

三、变通科举与废除科举:两种不同的改革选择230

四、科举制的废除与社会凝聚机制的瓦解232

五、士绅阶级的消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36

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241

一、慈禧与光绪之死241

二、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执政者243

三、“弱者逐强者”之后的清末权力格局247

四、摄政王的新政政策倾向251

第十五章 从速开国会运动看清末政治参与危机254

一、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与立宪运动的激进化254

二、立宪派思想激进化的原因257

三、地方官员倾向激进立宪运动的原因261

四、革命排满思潮对激进立宪运动的促成作用263

五、新政中的政治参与危机及其对清廷的挑战268

六、清末新政的总危机正在到来273

第十六章 清末的权威危机与保路运动276

一、从官办到商办铁路:清政府铁路政策的演变276

二、商办铁路政策的三大弊端278

三、清廷铁路国有政策的形成281

四、商办派对铁路国有政策的反抗283

五、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正式出台287

六、四国银行借款合同及其评价291

七、清政府赎回商路政策的出台及各省的反应295

八、保路运动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297

九、清政府与保路派冲突的两极化301

十、铁路国有政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304

十一、保路运动:经济排外主义、地方主义与立宪派的结合307

十二、铁路国有政策成为民国新政权的既定政策309

结语3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