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技术与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儒达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5327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技术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网络技术概论1
1.1 通信网络1
1.1.1 通信网络的历史1
1.1.2 网络发展要素6
1.1.3 未来的网络9
1.2 我国通信网络现状与有线电视网络的机遇10
1.2.1 我国通信网络现状10
1.2.2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挑战与机遇11
第二章 通信网络技术基础13
2.1 网络通信与服务的基本概念13
2.1.1 网络应用类型及其特点13
2.1.2 网络性能参数15
2.1.3 网络服务类型与服务质量15
2.1.4 网络功能17
2.1.5 网络类别: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18
2.1.6 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19
2.1.7 基本网络机制19
2.2 分层体系结构24
2.2.1 层次25
2.2.2 层次的实现25
2.3 开放数据网络模型27
2.4 OSI参考模型28
2.4.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29
2.4.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29
2.4.3 网络层(network layer)30
2.4.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30
2.4.5 会话层(session layer)30
2.4.8 OSI参考模型的数据传输31
2.4.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31
2.4.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31
2.4.9 各层功能总结32
第三章 数字通信基础33
3.1 模拟信号数字化转换过程33
3.1.1 取样33
3.1.2 量化33
3.1.3 编码34
3.2 信源编码:MPEG—2压缩标准34
3.2.1 信源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4
3.2.2 视频压缩35
3.2.3 音频压缩43
3.2.4 基本流(ES)50
3.2.5 打包基本流(PES)51
3.2.6 节目流(PS)和传输流(TS)52
3.2.7 MPEG-2解码器55
3.3 数字复接技术56
3.3.1 多路复用原理56
3.3.2 数字复接56
3.3.3 同步数字系列SDH57
3.4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59
3.4.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59
3.4.2 数字信号无失真传输条件61
3.4.3 信道均衡的概念63
3.4.4 扰码与解码63
3.5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64
3.5.1 数字信号调制64
3.5.2 QPSK调制65
3.5.3 QAM调制66
3.5.4 MPSK和MQAM比较67
3.5.5 正交频分复用(OFDM)68
3.6 信道编码69
3.6.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69
3.6.2 线性分组码71
3.6.3 卷积码(连环码)74
3.6.4 级联码75
3.6.5 交织法75
7.2 宽带网络接入技术 177
4.1 HFC网络的结构与组成78
4.1.1 HFC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形式78
第四章 HFC网络基础知识78
4.1.2 HFC网络结构的优点81
4.2 HFC网络的前端81
4.2.1 前端分类81
4.2.2 前端设备82
4.3 HFC网络的光纤传输84
4.3.1 光纤与光缆84
4.3.2 光发射机89
4.3.3 光接收机94
4.3.4 掺铒光纤放大器96
4.3.5 光无源器件97
4.4 HFC网络的同轴电缆分配网101
4.4.1 同轴电缆分配网络结构101
4.4.2 同轴电缆102
4.4.3 分配器和分支器108
4.4.4 宽频带放大器111
4.5 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DWDM)114
5.1.1 网络系统的整体设计116
5.1.2 系统的指标分配与验算116
5.1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116
第五章 有线电视网络设计与实现116
5.2 光纤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设计117
5.2.1 光系统总体规划117
5.2.2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与设计思想118
5.2.3 光传输技术的选择119
5.2.4 1310nm光链路设计123
5.2.5 1550nm光链路的设计126
5.3 HFC网的双向传输127
5.3.1 双向HFC网络概述127
5.3.2 双向HFC网络设计与施工128
5.4 DVB-C系统130
第六章 IP数据网络基础131
6.1 以太网(IEEE802.3)131
6.1.1 以太网131
6.1.2 10Mbps以太网138
6.1.3 100 Mbps快速以太网145
6.1.4 1000 Mbps(千兆位)以太网146
6.1.5 10Gbps以太网的进展149
6.2 TCP/IP协议体系结构151
6.2.1 TCP/IP的技术思想151
6.2.2 TCP/IP的结构功能152
6.2.3 TCP/IP协议数据包格式153
6.2.4 TCP/IP协议互联网络的几个基本概念153
6.3 网络层协议156
6.3.1 IP地址及其解析156
6.3.2 IP数据报及其传输157
6.3.3 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159
6.4 传输层协议160
6.4.1 端口与寻址160
6.4.2 传输控制协议TCP161
6.4.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163
6.5 TCP/IP高层应用与Internet164
6.5.1 TCP/IP高层应用和协议164
6.5.2 Internet提供的信息服务:WWW168
6.6 ATM网络170
6.6.1 ATM技术概要170
6.6.2 ATM复用原理171
6.6.3 ATM的传输和交换原理171
第七章 有线电视宽带IP网络174
7.1 宽带IP网络建设概述174
7.1.1 广电系统的有线电视网络数据业务174
7.1.2 有线电视宽带IP网络建设及设计原则175
7.2.1 铜线接入技术177
7.2.2 光纤接入技术183
7.2.3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系统LMDS186
7.2.4 机顶盒(STB)189
7.2.5 因地制宜选择宽带社区接入方案195
7.3 IP光传送网技术195
7.3.1 IP over SDH196
7.3.2 IP over ATM197
7.3.3 IP over DWDM200
7.3.4 三种IP over what技术的比较204
7.4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206
7.4.1 MPLS的工作原理207
7.4.2 MPLS的应用208
7.4.3 当前的MPLS产品209
7.5 宽带IP网中的VPN技术211
7.5.1 IP VPN介绍211
7.5.2 IP VPN体系结构212
7.5.3 VPN体系中的其他问题219
7.5.4 如何选择VPN设备220
7.6 网络管理技术220
7.6.1 网管系统的基本功能220
7.6.2 网络管理协议220
7.6.3 网络管理新技术222
7.7 IP电话技术223
7.7.1 IP电话的技术原理223
7.7.2 IP电话产生的背景及优势224
7.7.3 IP电话的相关技术标准224
7.7.4 IP电话的几种形式225
7.7.5 IP电话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组件226
7.7.6 IP电话有关的信令及协议228
7.7.7 IP电话的呼叫接续通信流程230
7.7.8 IP电话存在的问题231
7.7.9 IP电话的发展趋势232
第八章 DVB标准的数据广播233
8.1 现代数据广播233
8.2 传输平台新技术——DVB的数据广播标准234
8.2.1 数据管道(Data piping)234
8.2.2 数据流(Data streaming)235
8.2.3 多协议封装(Multiprotocol encapsulatio MPE)235
8.2.4 数据轮放(Data carousels)236
8.2.5 对象轮放(Object carousels)236
8.2.6 DVB数据包可以有以下几种格式237
8.2.7 数据广播描述符(databroadcast_id)237
8.3 应用系统新技术 现代数据广播的实用型应用技术237
8.4 现代数据广播的商业应用模式238
9.1.1 卫星通信发展和卫星广播概念240
第九章 卫星广播电视240
9.1 卫星广播概论240
9.1.2 广播卫星轨道位置和卫星电视广播频段241
9.2 卫星广播系统的组成和原理242
9.2.1 系统概述242
9.2.2 卫星转发器244
9.2.3 卫星地面上行站系统245
9.2.4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245
9.3 卫星模拟电视接收机246
9.3.1 卫星模拟电视接收机的工作原理246
9.3.2 卫星模拟电视接收机的特性246
9.3.3 与卫星接收机连接的天线自动控制装置247
9.4 卫星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及IRD247
9.4.1 卫星数字电视传送248
9.4.2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248
9.5.1 “村村通”卫星电视直播原理249
9.5 卫星广播电视“村村通”系统249
9.5.2 “村村通”卫星电视直播系统二期工程250
9.6 卫星数字电视信号的接收方法251
9.7 卫星声音广播253
9.7.1 NICAM728工作原理简述255
9.7.2 40路广播节目卫星传送方案255
9.8 卫星电视技术的新发展255
第十章 MMDS传输方式257
10.1 基本特点257
10.2 系统组成257
10.3 数字化传输258
10.4 双向交互259
11.2.1 广播电视系统中CAS的特征260
11.2 有条件接收(CA)260
11.1 概述260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系统中的有条件接收技术260
11.2.2 CAS通常采用两类方法261
11.2.3 扰频方式的加解扰过程261
11.3 密钥数据的生成和保护262
11.3.1 伪随机序列262
11.3.2 密码学算法263
11.3.3 密钥数据的管理和传送264
11.4 数字信号传送加解扰处理技术265
11.4.1 全数字传送系统中加解扰技术特性265
11.4.2 视频压缩数据的加扰方式267
11.4.3 节目特定信息(Program Specific Information PSI)268
11.5 欧洲DVB组织对数字电视CAS的研究成果269
11.6 智能卡270
11.6.1 智能卡的安全措施273
11.6.2 智能卡的发放274
11.6.3 DVB系统的可分离条件接收组件274
11.6.4 智能卡发展前景275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网络方案、产品与应用276
◎ 宽带综合业务信息网络276
◎ 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构建广电宽带城域网284
◎ 基于宽带IP机顶盒的社区网络应用及增值服务运营解决方案290
◎ HFC网络的IP电话296
◎ 有线电视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络管理系统301
◎ SkyCable有线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系统303
◎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308
◎ MHP端到端解决方案311
◎ 青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315
热门推荐
- 3303695.html
- 511458.html
- 2893013.html
- 2075833.html
- 2171308.html
- 3892647.html
- 2845635.html
- 3130749.html
- 887892.html
- 30427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43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1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6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0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50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75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63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29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61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