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
  • (德)S.H.E.考夫曼(Stefan H.E.Kaufmann),(美)A.谢尔(Alan Sher),(美)R.艾哈迈德(Rafi Ahmed)编;朱立平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6836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感染-疾病-免疫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目录1

第1章 细菌性病原体概论(宋峰辉译)5

1.2.3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15

第1篇 病原体5

1.1 细胞外细菌7

1.1.1 幽门螺杆菌7

1.1.2 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9

1.1.3 耶尔森菌10

1.2 兼性细胞内细菌12

1.2.1 志贺菌12

1.2.2 沙门菌14

1.2.4 结核分枝杆菌16

1.2.5 麻风分枝杆菌18

1.3 专性胞内细菌19

参考文献20

第2章 真菌病原体概论(王常珺译)25

2.1 真菌生物学概要25

2.1.1 形态学和形态发生26

2.1.2 细胞结构27

2.1.3 代谢和营养需要28

2.1.4 繁殖28

2.2 真菌性疾病29

2.2.2 皮下霉菌病30

2.2.3 深部霉菌病30

2.2.1 浅表和皮肤霉菌病30

2.2.4 致病性和毒性31

2.2.5 黏附32

2.2.6 侵入33

2.2.7 逃逸和破坏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33

2.2.8 两态性34

2.3 结论35

参考文献36

第3章 寄生性病原体概论(彭世光 译)39

3.1 主要寄生虫和所引起的疾病39

3.1.1 原生寄生虫39

3.1.2 蠕虫42

3.3 寄生虫免疫:一般原则44

3.2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扩增44

3.3.1 寄生虫的生物学决定了是什么组分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45

3.3.2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控制是复杂的45

3.3.3 持续感染、慢性化和逃逸46

3.4 免疫与疾病间的关系48

3.5 新兴的领域49

参考文献51

第4章 病毒病原体概论(赵潺译)54

4.1 病毒的结构特点55

4.2 病毒进入的策略56

4.2.1 组织56

4.2.2 细胞58

4.3 细胞感染的结果59

4.4 病毒的遗传不稳定性60

4.3.1 协调的基因表达60

4.4.1 捕获宿主基因61

4.5 组织嗜性61

4.5.1 病毒感染的动力学61

4.6 物种特异性62

4.7 致病性63

4.8 易受免疫攻击性63

参考文献64

第2篇 抗感染免疫应答69

第5章 宿主防御系统的进化(周慷 译)69

5.1 脊椎动物免疫的起源:有“大的冲击”吗?70

5.1.1 固有免疫机制70

5.1.2 特异性免疫71

5.2 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73

5.2.1 平衡选择:MHC73

5.2.2 多基因家族的多样性75

参考文献76

第3篇 固有免疫81

第6章 吞噬细胞和抗感染免疫(何嘉 译)81

6.1 吞噬细胞的类型和功能81

6.2 微生物的识别83

6.3 微生物的摄入84

6.4 吞噬小体的成熟86

6.5 杀死微生物87

6.6 可溶性介质的产生88

6.7 抗原提呈90

参考文献92

6.8 结论92

第7章 细菌感染中的固有免疫(斯晓燕 译)96

7.1 固有应答96

7.2 固有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与获得性免疫系统比较97

7.3 细胞性应答99

7.3.1 活化的巨噬细胞99

7.3.2 嗜中性粒细胞102

7.3.3 NK细胞应答103

7.4 对微生物固有应答中的细胞间作用:从李斯特菌感染学到的104

7.5 固有细胞免疫系统和T细胞应答的连接点:MHC系统105

参考文献106

8.1 防御素108

第8章 防御素和阳离子杀菌素:哺乳动物固有免疫中的抗菌素肽(戴宇翔 杜臻雁 译)108

8.2 阳离子杀菌素110

8.3 结论111

参考文献111

第9章 抗寄生虫感染固有免疫(戴宇翔 杜臻雁 译)115

9.1 人类固有免疫的机制115

9.1.1 补体的激活及寄生虫在脊椎动物内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其的逃逸115

9.1.2 抗布氏锥虫固有免疫的替代性介质117

9.2 固有免疫的细胞机制118

9.2.1 吞噬细胞介导的固有性防御118

9.2.2 对胞内寄生虫的赖细胞因子固有性抵抗119

9.2.3 NK细胞对寄生虫应答的调节121

9.2.5 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架桥的效应细胞122

9.2.4 作为固有免疫效应细胞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122

9.3 抗寄生虫固有免疫应答在决定获得性免疫性质中的作用123

9.3.1 Th1应答的启动124

9.3.2 Th2应答的启动124

9.4 总结和结论125

参考文献125

第10章 固有免疫和真菌感染(吕嬿 译)131

10.1 作为第一道防御的固有免疫132

10.2 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的联系133

10.2.1 早期信号产生133

10.2.3 效应细胞活性137

10.2.2 抗原提呈137

10.3 真菌毒性因子对固有免疫的调变138

10.4 小结138

参考文献139

第11章 固有免疫和病毒感染(胡惠英 顾建明 译)143

11.1 抗病毒感染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144

11.1.1 IFN-α/β应答147

11.1.2 TFN-α、IL-1和IL-6应答147

11.1.3 其他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148

11.2 诱导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的途径148

11.2.1 IFN-α/β149

11.2.2 其他细胞因子149

11.3.1 信号转导150

11.3 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的直接作用靶点:抗病毒作用的分子位点、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调节、抗原提呈150

11.3.2 IFN-α/β效应152

11.3.3 IFN-γ的作用153

11.3.4 其他154

11.4 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对内源性免疫应答的影响:固有和获得性细胞应答的诱导及效应154

11.4.1 固有应答154

11.4.2 获得性应答155

11.4.3 引导获得性应答到感染部位157

11.5 获得性免疫应答与固有应答的衔接158

11.6 固有免疫应答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159

11.6.1 孤立的固有应答159

11.6.2 获得性应答和固有应答的混合159

参考文献160

第4篇 获得性免疫169

第12章 感染中的Th1/Th2模式(李潇 译)169

12.1 引言169

12.1.1 二分的应答169

12.1.2 Th1/Th2模型的优势170

12.2 体内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表型多样性的实际情况怎样?170

12.2.1 其他细胞因子分泌表型170

12.2.2 细胞因子分泌谱型的分化和临时性调变170

12.2.3 Th1、Th2和其他细胞因子分泌谱型是否为不同的表型?170

12.2.4 细胞因子基因的单等位基因表达171

12.2.5 T细胞分化至不同细胞因子谱型的随机模式171

12.2.6 随机的,但受指导的分化模式171

12.3.1 宿主免疫应答与微生物病原体的共进化173

12.3.2 免疫应答启动受宿主严格调控173

12.2.7 分化的T细胞总是表达其全部细胞因子吗?173

12.3 决定对特定感染的Th1和Th2应答的标准是什么?173

12.3.3 涉及驱动Th1和Th2应答的因子174

12.3.4 DC的作用174

12.3.5 巨噬细胞的涉足?174

12.3.6 宿主Th1和Th2应答中的遗传性调节倾向175

12.3.7 病原体对Th1/Th2的干扰175

12.3.8 病原体介导的宿主免疫应答的偏移175

12.3.9 病原体介导的Th分化抑制176

12.3.10 病原体介导的对已存在的效应性应答的抑制176

12.4.1 这些细胞的分化是否比初始细胞还迅速?177

12.4.2 前体细胞的往来177

12.4 免疫应答中未确定功能的前体细胞群的扩增177

12.4.3 未确定功能的前体细胞的生物学意义178

12.5 结论178

参考文献179

第13章 免疫记忆和感染(韩显林 译)182

13.1 疫苗接种的历史182

13.2 保护性免疫184

13.3 记忆T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185

13.3.1 B细胞记忆186

13.3.2 T细胞记忆188

13.4 免疫记忆的维持192

13.5 结论194

参考文献194

14.1.1 成结构的MALT197

14.1 黏膜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分布197

第14章 对病原菌的局部免疫应答(钟尉瑞 译)197

14.1.2 弥散的MALT198

14.2 在黏膜表面对抗原和病原体采样199

14.2.1 穿过复层上皮的抗原采样199

14.2.2 穿过单层上皮的抗原采样199

14.3 病原体对黏膜免疫取样机制的利用202

14.3.1 细菌202

14.3.2 病毒203

14.4 黏膜组织中的免疫应答204

14.4.1 B细胞应答的诱导204

14.4.2 免疫应答的调控205

14.4.3 免疫记忆206

14.4.4 黏膜免疫应答的局部性质206

14.5.2 上皮性“警报”系统和凋亡207

14.5 黏膜性保护的机制207

14.5.1 非特异性黏膜防御207

14.5.3 黏膜性CTL208

14.5.4 IgG抗体208

14.6 分泌型IgA抗体和M细胞的相互作用209

参考文献209

第15章 抗细菌获得性免疫(李潇 译)215

15.1 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和效应功能215

15.1.1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215

15.1.2 体液免疫应答220

15.2 获得性免疫应答与细菌感染221

15.2.1 细胞外感染222

15.2.2 细胞内感染223

15.2.3 抗体在细胞内细菌感染中潜在的作用225

15.2.4 免疫病理学226

15.3 结论227

参考文献228

第16章 抗真菌获得性免疫(马璐璐 译)231

16.1 确定获得性免疫在抗真菌感染中的重要性232

1 6.1.1 侵袭性真菌感染和T细胞功能异常间的联系232

16.1.2 在T细胞和B细胞缺陷动物所做的实验233

16.1.3 真菌疫苗可以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234

16.1.4 控制某些真菌感染需要Th1应答和肉芽肿性炎症235

16.1.5 潜伏的建立和潜伏感染的激活236

16.1.6 被动免疫和T细胞转输研究236

16.2.2 细胞免疫的机制237

16.2.1 体液免疫的机制237

16.2 获得性免疫在保护中起作用的机制237

16.3 告诫、前景和总结238

参考文献239

第17章 抗细胞内原虫和消化道线虫的获得性免疫效应机制(王萱 译)244

17.1 获得性免疫及细胞内寄生虫的控制244

17.1.1 免疫的启动与维持245

17.1.2 感染细胞的活化246

17.1.3 CD8+T细胞活化247

17.1.4 抗体在控制胞内病原体中的作用247

17.2 抗胃肠道线虫的获得性免疫248

17.2.1 2型细胞因子应答和抗肠道线虫的宿主保护性应答248

17.2.2 2型细胞因子介导的抗胃肠道线虫效应机制250

17.2.3 对肠线虫感染的1型细胞因子应答和易感性251

17.3 小结252

参考文献252

第18章 病毒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周佳鑫 译)257

18.1 T细胞应答257

18.1.1 病毒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表位258

18.1.2 T细胞应答的动力学259

18.1.3 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260

18.1.4 抗原提呈260

18.1.5 协同刺激261

18.1.6 T细胞辅助262

18.1.7 病毒诱导的CTL的特异性262

18.1.9 效应相263

18.1.8 T细胞库263

18.1.10 T细胞应答的平息相265

18.2 B细胞应答265

18.2.1 抗病毒抗体应答的重要性265

18.2.2 B细胞对病毒抗原的识别266

18.2.3 抗体应答的动力学266

18.2.4 不依赖T细胞的和依赖T细胞的抗病毒抗体应答268

18.2.5 抗体控制病毒感染的机制269

18.2.6 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对抗异种病毒急性应答的影响270

18.2.7 病毒感染中的短暂免疫缺陷271

18.2.8 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冗余271

参考文献272

19.2 自身免疫和感染:基本机制281

19.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般特点281

第5篇 病理学281

第19章 作为感染结果的自身免疫(邓垒 译)281

19.2.1 微生物抗原和自身抗原的结构相似性:分子模拟282

19.2.2 用分子模拟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283

19.2.3 病毒和细菌超抗原284

19.2.4 感染期间自身抗原的释放285

19.2.5 嗜淋巴细胞病毒对淋巴细胞的激活286

19.3 感染性因子和人自身免疫性疾病286

19.3.1 急性感染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87

19.3.2 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和慢性炎症性疾病289

19.3.3 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291

参考文献291

20.2 溶细胞性反应294

第20章 细菌感染的病理学和发病机制(赵琦 译)294

20.1 过敏反应294

20.3 免疫复合物反应295

20.3.1 一般免疫病理学295

20.3.2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296

20.4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297

20.4.1 结核病的免疫病理学297

20.4.2 溶细胞性T细胞应答的免疫病理学298

20.4.3 细胞因子在免疫病理学中的作用300

20.5 分子模拟301

20.5.1 风湿热302

20.5.2 反应性关节炎302

20.5.4 Lyme病303

20.5.3 Guillain-Barré综合征303

参考文献304

第21章 寄生虫病的病理学与发病机制(李涛 译)307

21.1 抗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体内平衡308

21.2 Th1应答的益处与风险308

21.3 Th2应答的益处与风险311

21.4 作为寄生虫病疫苗策略的免疫偏移313

21.5 免疫应答与其他病理生理过程的相互作用313

21.6 结论315

参考文献317

第22章 病毒感染的病理学与发病机制(李涛 译)321

22.1 感染与传播321

22.1.1 病毒储藏所321

22.1.2 病毒侵入322

22.1.3 播散326

22.1.4 脱落328

22.2 细胞损伤329

22.3 病毒引发的疾病与综合征331

22.3.1 病毒性脑炎332

22.3.2 病毒性出血热333

22.3.3 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333

22.3.4 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334

22.3.5 病毒性肠炎与腹泻336

22.3.6 病毒致癌与肿瘤336

22.4 结论337

参考文献337

第23章 细菌持续感染:生存的战略(蒋靓君 译)347

第6篇 逃逸和潜伏347

23.1 梅毒螺旋体——如果你可以躲藏,为什么逃跑?348

23.2 伯氏包柔螺旋体——抗原性变异:面貌的改变赢得竞赛352

23.2.1 回归热352

23.2.2 莱姆病353

23.3 淋病奈瑟菌——微服出游以逃避识别355

23.3.1 纤毛356

23.3.2 Opa蛋白356

23.3.3 LOS357

23.4 肠道伤寒沙门菌——慢性携带者,一个令人心烦的问题358

23.5 结核分枝杆菌——知内情者持续生存的战略360

23.6 生物膜——staying alive by staying put363

参考文献365

第24章 病毒免疫逃逸(鲍贻倩 译)374

24.1 体液免疫的抑制375

24.1.1 免疫球蛋白受体375

24.1.2 补体受体376

24.2 干扰素、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阻断377

24.2.1 抗干扰素策略377

24.2.2 抗趋化因子策略379

24.2.3 抗其他细胞因子策略381

24.3 抑制向CD8+细胞和CD4+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抗原提呈384

24.3.1 MHC Ⅰ类抗原提呈途径的抑制384

24.3.2 NK细胞识别的抑制387

24.3.3 MHC 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通路的抑制388

24.4.1 TNF和FasL受体390

24.4 阻碍细胞杀伤和凋亡390

24.4.2 半胱天冬酶抑制物391

24.4.3 Bcl-2的调节391

24.4.4 细胞毒淋巴细胞杀伤作用的抑制391

24.5 小结392

参考文献392

第25章 寄生虫的免疫逃逸(姜忆南 译)399

25.1 抗原变异399

25.2 信号转导通路的修饰405

25.3 总结409

参考文献410

第26章 人类宿主对细菌和寄生虫应答的免疫遗传学(吴婵 译)417

第7篇 免疫遗传学417

26.1 分枝杆菌感染419

26.1.1 弱致病性分枝杆菌的播散性感染420

26.1.2 麻风病421

26.1.3 结核病422

26.2 寄生虫感染422

26.2.1 疟疾422

26.2.2 血吸虫424

26.3 结论425

参考文献425

第27章 小鼠宿主抗细菌应答的免疫遗传学(刘巍 译)430

27.1 分枝杆菌430

27.1.1 对毒性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性中的遗传因素434

27.2 肠道鼠伤寒沙门菌435

27.3 嗜肺军团杆菌437

27.4 其他细菌感染438

27.5 总结439

参考文献439

第28章 宿主抗病毒感染应答的免疫遗传学(劳力敏 译)444

28.1 抗病毒获得性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强调MHC的作用445

28.2 小鼠的病毒性感染447

28.2.1 Mx447

28.2.2 Friend病毒复合体448

28.2.3 泰勒病毒450

28.2.4 黄热病病毒450

28.3 人类病毒感染451

28.3.1 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451

28.3.2 人类1型T细胞白血病病毒452

28.3.3 乙型肝炎病毒453

28.3.4 丙型肝炎病毒454

28.3.5 Epstein-Barr病毒454

28.3.6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455

28.3.7 其他病毒455

28.4 结论455

参考文献456

第8篇 免疫干预465

第29章 结核病的免疫干预(朱一鸣 译)465

29.1 结核病免疫干预的理论基础465

29.2 Robert Koch和结核菌素465

29.3 Albert Calmette和减毒疫苗466

29.4 结核病的免疫机制467

29.6 增强抗感染初始应答468

29.6.1 新的候选疫苗468

29.5 对免疫干预作改良的范围468

29.6.2 比BCG更好?469

29.7 细菌持续感染并取得第二次机会470

29.7.1 暴露后疫苗免疫470

29.8 免疫治疗——Koch revisited472

29.9 把疫苗推向人473

29.10 结语474

参考文献474

30.1 引言479

30.1.1 基本概念479

第30章 AIDS的免疫干预(王海 译)479

30.1.2 直接由HIV介导的对CD4+T细胞的杀伤足以解释AIDS吗?480

30.1.3 艾滋病是一种淋巴细胞破坏性疾病还是一种淋巴细胞生成障碍性疾病,或者两者都是?483

30.1.4 抗HIV免疫应答的好与坏484

30.1.5 为什么需要对艾滋病进行免疫治疗?486

30.2 对艾滋病的免疫干预治疗487

30.2.1 一般概念487

30.2.2 提高抗HIV免疫反应487

30.2.3 恢复CD4+T细胞493

30.2.4 使CD4+T细胞对HIV不敏感495

30.2.5 回到矛盾:是否应该用免疫抑制的方法治疗HIV感染者496

30.3 将来发展方向497

参考文献4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