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史 第2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任继愈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0778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77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7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史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西晋的佛教1
第一节 西晋的社会和佛教1
西晋社会1
魏晋玄学的盛行5
佛教概况和般若学者8
佛教的社会普及和信仰情况13
第二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一)22
竺法护23
佛图澄及其传教活动34
聂承远和聂道真35
第三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二)36
竺叔兰和无叉罗36
帛法祖42
附:法祚44
彊梁娄至和安法钦44
法立、法炬45
支法度和若罗严46
(一)译经概况48
第四节 竺法护译籍剖析48
(二)佛的法身论51
(三)佛的“色身”论57
(四)“心本清净”与“客尘所蔽”63
(五)“有想”和“无想”69
(六)“汝即是道”76
(七)大乘菩萨行之一--四等六度84
(八)大乘菩萨行之二--植众德本95
(九)大乘菩萨行之三--菩萨十地103
第五节 佛教《般若经》思想与玄学110
(一)无和空112
(二)“虚静”、“返本”与“诸法不动”119
(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谛123
插图:128
一、十六国简表128
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和佛教129
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130
第一节 后赵政权和佛图澄130
佛图澄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147
第二节 释道安149
(一)释道安生活的时代149
(二)家世和出家修学佛法(在今河北境内--公元312-约348年之前)152
(三)游学、避难和早期传教活动(在今河北、山西和河南一带地方--约公元348年之前-365年)155
(四)在襄阳的传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160
与官僚士大夫的交往161
《般若经》的宣讲和佛教著述164
整理佛典和《综理众经目录》170
僧团和戒规174
(五)在前秦国都长安的参政和译经活动(公元379-385年)177
苻坚的最高政治顾问177
组织翻译佛经181
(1)《大品般若经》的补译--《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和“五失本,三不易”181
(2)翻译小乘佛经183
(3)翻译戒律193
(六)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195
第三节 佛图澄、释道安的弟子及其传教活动197
竺僧朗197
竺法雅和“格义”200
竺法汰202
昙翼204
法遇204
昙徽205
道立和昙戒206
第四节 六家七宗207
(一)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207
(二)本无宗222
(三)心无宗232
(四)即色宗237
第五节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251
二、鸠摩罗什舍利塔252
龟兹的佛教253
鸠摩罗什的家世和学历257
后凉政权的军政顾问263
后秦王姚兴与鸠摩罗什267
鸠摩罗什的译经273
鸠摩罗什的著作285
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286
鸠摩罗什的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292
第六节 早期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传译294
关于《阿含经》的起源294
《阿含经》的翻译297
1.“初转法轮”的中心内容--四谛、八正道304
《阿含经》的内容304
2.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十二因缘论307
3.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五蕴论311
4.“四姓平等”及其社会意义315
第七节 鸠摩罗什所译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318
(一)译经概况318
(二)对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324
(三)关于中观学派对《大品般若经》中“十八空”的论释336
(四)“八不缘起”论347
(五)所说皆是可破363
(六)五眼与三智375
(七)实相即是涅槃387
(八)从“五力”、“四悉檀”到“二谛”和“中道”401
第八节 《法华经》剖析414
(一)会三归一和籍权现实417
(二)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424
(三)从佛菩萨崇拜到法师供养428
(四)四安乐行与顿渐439
第九节 鸠摩罗什的门徒和僧叡、僧肇445
(一)鸠摩罗什的门徒及其一般特点445
(二)僧叡450
(三)僧肇470
1.《物不迁论》474
2.《不真空论》482
3.《般若无知论》493
4.《涅槃无名论》510
第三章 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522
东晋社会和文化思想522
第一节 东晋社会与佛教522
佛教名僧及其传教活动530
王公贵族与佛教537
第二节 东晋士族奉佛的代表--孙绰、郗超548
孙绰与《喻道论》548
何谓佛,何谓佛道?550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552
孝与出家554
郗超与《奉法要》557
佛教的道德戒条、斋法与儒家伦理559
善恶报应与“防微虑始”的道德修养561
对佛教修行结果的理解566
第三节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南方的寺院568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568
东晋南方的寺院574
三、法显西行求法路线图579
西行目的580
第四节 法显西行求法与《佛国记》580
关于《佛国记》582
从长安到西域585
游历天竺588
佛经翻译595
东晋时期的其他西行求法者597
第五节 慧远的活动和庐山僧团600
从儒生到出家为僧600
四、庐山东林寺601
庐山僧团602
慧远与王公贵族的交往604
慧远与鸠摩罗什613
慧远与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615
弥陀净土信仰和修行618
慧远的著作623
慧远的弟子627
第六节 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630
(一)沙门不敬礼王者--佛教礼法与封建礼法631
(二)佛教宗教观念的创新和它的思想渊源641
神不灭论643
报应论650
宗教的社会效果654
(三)佛教世界观的佛典根据656
(四)同鸠摩罗什僧团的佛学交流及其分歧676
法身问题677
四大与五根684
法性问题695
附录一:西晋、东晋十六国译经目录702
附录二:历代佛教经录所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译经卷数754
附录三:中国佛教史大事年表(西晋、东晋十六国)756
索引766
热门推荐
- 511729.html
- 1673868.html
- 720659.html
- 2303922.html
- 237465.html
- 3270859.html
- 2182368.html
- 1363400.html
- 1798296.html
- 31213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09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9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7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28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0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9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36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84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6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