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
  • 周殿昆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53062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东西部经济地带及其区域市场的界定1

1.1 东西部经济地带范畴的确立2

1.1.1 冷战时期,政治和军事需要主宰了对经济地带的划分2

1.1.2 改革开放后,三大经济地带范畴的确立,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经济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3

1.1.3 反思: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开放、民主的国内环境,正确的治国方略,是科学规划并促进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6

1.2 经济区及其区域市场的空间结构和特性6

1.2.1 经济区及其区域市场的空间层次结构及变动趋势7

1.2.2 经济区及其区域市场的特性之一:区内同质性和区际差异性9

1.2.3 经济区及其区域市场的特性之二:内聚性16

1.2.4 经济区及其区域市场的特性之三:依存性21

1.3 东西部经济地带的特性分析22

1.3.1 同质性和依存性被强化,特性更鲜明22

1.3.2 内聚性:东部呈现以三个经济圈(带)为中心区的格局,西部仍然维持多极化状态23

2 东西部市场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25

2.1 古代社会中东西部市场关系演变的基本轨迹25

2.1.1 古代社会中东西部市场关系的产生和发展25

2.1.2 古代社会中东西部市场关系发展缓慢原因分析29

2.1.3 古代社会中,全国经济和消费中心随京城迁移,对东西部市场关系的影响31

2.2 近代社会中东西部市场关系演变的基本轨迹33

2.2.1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东部地带半殖民地工商业兴起33

2.2.2 抗日战争前,“东工西农”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东西部地带间的供求互补性增强36

2.2.3 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战争对东西部市场关系的强制性调整和破坏37

2.3 现代社会中东西部市场关系演变的基本轨迹41

2.3.1 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东西部市场关系的恢复与发展41

2.3.2 “一五”时期,东西部地区间形成了“少渠道、多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46

2.3.3 “二五”至改革开放前(1958—1978),三线建设对东西部产业布局的强制性调整,以及协调方式的完全行政化50

3 东西部地带间资源禀赋差异分析61

3.1 东西部地带间工业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分析62

3.1.1 土地资源禀赋差异分析62

3.1.2 水资源禀赋差异分析64

3.1.3 能源禀赋差异分析64

3.1.4 矿藏资源禀赋差异分析66

3.2 东西部地带间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分析71

3.2.1 气候资源禀赋差异分析72

3.2.2 野生动植物资源禀赋差异分析75

3.2.3 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分析80

3.3 东西部地带自然资源丰度的综合评价85

3.4 东西部地带间经济资源禀赋差异分析88

3.4.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差异分析88

3.4.2 产业结构差异分析94

3.4.3 所有制结构差异分析96

3.5 东西部地带间社会资源禀赋差异分析97

3.5.1 城市密度差异分析99

3.5.2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力差异分析101

3.5.3 人口和劳动者文化程度差异分析106

4 东西部地带间的商品市场关系113

4.1 新时期两大地带市场体系发育阶段概述113

4.1.1 改革开放前,西部经济地带的市场体系发育停滞和萎缩,东部经济地带乡镇生产资料贸易悄然兴起113

4.1.2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3),西部一些省区率先借改革之势,商品市场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东部经济地带略为滞后114

4.1.3 80年代中期(1984—1988),西部经济地带的市场体系发育出现了外延扩张高潮,东部经济地带的市场体系不仅外延迅速扩张,而且内在运行机制也发育得快115

4.1.4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89—1991)治理整顿期间,东西部经济地带市场体系的外延扩张变缓,内涵发育相对增强119

4.1.5 1992年以来,东西部经济地带市场体系发育出现第二次高潮121

4.2 东西部地带商品市场发育状况比较分析124

4.2.1 商品市场发育成熟度比较分析124

4.2.2 区域市场开放度比较分析131

4.3 东西部地带间商品供求能力及互补性比较分析134

4.3.1 农产品原料供求能力及互补性比较分析135

4.3.2 农产品生活资料的供求能力及互补性比较分析141

4.3.3 工业品生活资料供求能力及互补性比较分析145

4.3.4 工业品生产资料的供求能力及互补性比较分析148

4.3.5 两个需要强调说明的问题152

5 东西部地带间的要素市场关系154

5.1 东西部地带金融市场发育状况及供求关系分析155

5.1.1 东部地带金融市场,尤其非银行系统金融市场的发育成熟度高于西部地带155

5.1.2 东西部经济地带资金供求能力及互补性分析161

5.2 东西部地带技术市场发育状况及供求关系分析165

5.2.1 东部地带技术市场发育成熟度高于西部地带166

5.2.2 东西部经济地带技术市场供求能力及互补性分析169

5.3 东西部地带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及供求关系分析175

5.3.1 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度:东部地带高于西部地带175

5.3.2 劳动力供给:西部地带显著强于东部地带177

5.3.3 劳动力需求:东部地带显著强于西部地带179

5.3.4 东西部地带间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动力机制分析181

6 东西部带际贸易中的利益关系187

6.1 中国商品比价结构的演进188

6.1.1 农产品比价结构的演进188

6.1.2 工业品比价结构的演进190

6.1.3 剪刀差:工农业产品比价结构的演进191

6.2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带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问题的重大变化194

6.2.1 等价交换的本质:不同产业部门中同质等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等量收益194

6.2.2 计划经济时期,两种类型不等价交换问题的形成195

6.2.3 改革开放新时期,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问题的化解197

6.2.4 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被突显出来,成为今后长期影响东西部带际利益关系的主要因素199

6.2.5 改进价格补贴方式:缓解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的对策202

6.3 带际贸易动力机制分析:不等价交换中的互利问题论证205

6.3.1 东西部以具有比较利益优势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进行带际贸易时,互利问题的分析论证205

6.3.2 东西部以一般商品和生产要素进行带际贸易时,互利问题的分析论证216

7 东西部地带差距扩大原因分析222

7.1 区位优劣:导致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223

7.1.1 世界经济贸易中发达国家中心地位的形成与强化223

7.1.2 改革开放环境,突显出东西部地带间的区位优劣223

7.1.3 区位优劣导致东西部地带差距扩大的作用机理226

7.2 生产方式变革快慢:导致东西部地带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235

7.2.1 东西部地带间先天基础条件差异明显236

7.2.2 东西部地带间产业结构进化呈现明显的快慢差别237

7.2.3 工业内部部门结构调整:东部地带优于西部地带239

7.2.4 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东部地带优于西部地带241

7.2.5 工业技术进步:东部地带快于西部地带245

7.3 积累和投资能力悬殊:导致差距扩大的终极原因248

7.3.1 东西部地带间经济运行质量差距显著248

7.3.2 经济运行质量差距,转化为国民收入和积累额差距252

7.3.3 积累和利用外资差距,造成投资能力悬殊,最终导致发展差距扩大254

7.4 东西部地带间差距扩大原因的理论说明257

7.5 东西部地带间差距变动趋势预测261

7.5.1 东西部地带国民收入使用额人均量和总量变动趋势预测261

7.5.2 东西部地带间国民收入差距扩大,必然导致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扩大268

8 减缓东西部地带差距扩大强度的总思路270

8.1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探索东西部地带协调发展问题的指南271

8.1.1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71

8.1.2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基本要点272

8.2 东西部地带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275

8.2.1 东西部地带差距扩大:现实与目标矛盾275

8.2.3 制定和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的必要性276

8.3 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目标和实现途径279

8.3.1 制定协调发展战略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279

8.3.2 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实现途径283

9 减弱差距扩大强度的对策之一: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带际贸易286

9.1 带际贸易:西部地带获取“后发效益”的源泉287

9.1.1 带际贸易能够提高西部地带的资源利用程度287

9.1.2 带际贸易能够提升西部地带价格水平,刺激生产发展,导致经济快速增长288

9.1.3 西部地带可以借助带际贸易,向东部学习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节约创新费用291

9.2 东西部地带市场体系发育现状分析294

9.2.1 市场体系发育的进展和成效294

9.2.2 市场体系的缺陷和问题297

9.3 东西部地带市场体系发育的远期目标310

9.3.1 市场体系运行方式的基本特征310

9.3.2 市场体系结构和机理方面的特点313

9.4 近期促进东西部地带市场体系发育的途径315

9.4.1 摒弃“自然发育论”,消除盲目性,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316

9.4.2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培育具有竞争力和主权意识的市场主体317

9.4.3 鼓励制度创新,促进商品市场发育319

9.4.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中介组织素质,完善服务功能,促进要素市场发育321

9.4.5 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群、带,扩展市场体系的空间网络324

9.4.6 加强综合治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325

10 减弱差距扩大强度的对策之二:加快两大地带发展,增强政府协调能力327

10.1 东部地带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分析327

10.1.1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327

10.1.2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330

10.1.3 治理污染,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332

10.2 西部地带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分析334

10.2.1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网络,扩大对外开放,弱化区位劣势334

10.2.2 以城市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336

10.2.3 上规模、上档次,加快轻工业发展,改变轻工业产值比重过低状况338

10.2.4 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增强经济活力339

10.2.5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素质,以人力资本增长推动经济增长342

10.3 传统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344

10.3.1 两大地带间传统产业转移缓慢原因分析345

10.3.2 机会成本分析:投资者抉择对产业转移的影响348

10.3.3 投资者的合理选择:嫁接式转移和到西部大城市郊区建厂350

10.4 改善和增强中央政府协调能力352

10.4.1 “政府失效”使“市场失效”形成的一些空洞无人填补,是导致东西部协调发展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352

10.4.2 改善和增强中央政府协调能力的对策建议358

附录一 成都中药材批发市场的复兴及作用与影响361

附录二 浙江义乌、绍兴大型批发市场兴起的启示387

主要参考文献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