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理论与方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胡广伟,吴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9026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电子政务-社会服务-能力-行政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3
第1章 电子政务3
1.1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3
1.1.1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3
1.1.2政府自身发展的需要6
1.1.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8
1.2电子政务的概念与内涵8
1.3电子政务的模式9
1.4电子政务的研究范畴与进展9
1.4.1电子政务概念的界定10
1.4.2电子政务相关模型的研究11
1.4.3电子政务管理方法方面的研究13
1.4.4电子政务应用对政府组织变革影响的研究14
1.4.5电子政务在政治领域应用情况的研究15
1.4.6电子政务相关法律与政策的研究15
1.4.7电子政务应用安全的研究16
1.4.8电子政务应用绩效的研究16
1.4.9电子政务评价方法的研究17
1.5本章小结19
第2章 电子政务服务20
2.1电子政务服务的概念20
2.2电子政务服务应用模型20
2.3电子政务服务适用的领域22
2.3.1按公共服务属性分析电子政务服务的应用领域22
2.3.2我国电子政务服务的应用领域24
2.4电子政务服务的特性25
2.4.1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电子政务服务特性25
2.4.2从电子角度看电子政务服务特性26
2.5电子政务服务的内容28
2.5.1电子政务服务内容分析框架28
2.5.2电子政务服务的内容31
2.6电子政务服务供给的条件37
2.6.1信息服务实现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37
2.6.2事务服务实现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38
2.6.3参与服务实现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40
2.7电子政务服务内容规划的过程与方法41
2.7.1明确部门应提供的公共服务类型及内容41
2.7.2明确部门可以提供的电子政务服务类型及内容42
2.7.3制定提供电子政务服务内容的具体方案43
2.8电子政务服务的研究范畴与进展43
2.9本章小结47
第3章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48
3.1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概念48
3.1.1能力48
3.1.2服务能力50
3.1.3电子政务服务能力52
3.2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结构53
3.2.1外部视角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力53
3.2.2内部视角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力54
3.3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现状56
3.3.1总体情况57
3.3.2信息服务能力(ISC)现状59
3.3.3事务服务能力(TSC)现状59
3.3.4参与服务能力(PSC)现状60
3.3.5服务提供能力(SDC)现状61
3.3.6随需应变能力(ODC)现状62
3.3.7电子政务服务能力(EGSC)现状63
3.4本章小结64
第2篇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理论研究69
第4章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研究方法69
4.1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研究的问题69
4.1.1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内涵69
4.1.2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结构70
4.1.3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71
4.1.4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进行识别、测量、诊断与评估71
4.1.5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获得、培育与提升73
4.1.6构建电子政务服务能力评估、认证标准与工具74
4.2我国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研究的内容74
4.2.1主要内容74
4.2.2关键环节75
4.3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相关研究方法76
4.3.1领域主要研究视角76
4.3.2研究方法78
4.4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研究思路79
4.5本章小结81
第5章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测评模型研究——专题研究之一83
5.1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83
5.1.1服务内容维84
5.1.2服务方法维85
5.1.3应变能力维86
5.2数据收集与整理87
5.2.1问卷设计87
5.2.2数据收集87
5.2.3数据整理88
5.3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测评模型的结构检验88
5.3.1模型的探索性检验89
5.3.2观测模型的验证90
5.3.3结构模型的验证91
5.4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组分之间的关系分析93
5.4.1五个部分间的关系分析93
5.4.2三个维度间的关系分析94
5.5本章小结94
第6章 战略管理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路径研究——专题研究之二96
6.1研究模型及假设97
6.1.1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测评模型97
6.1.2电子政务战略管理对服务能力的影响路径模型及假设98
6.2数据收集与整理99
6.2.1问卷设计99
6.2.2数据收集99
6.2.3数据整理100
6.3模型的检验与路径分析101
6.3.1测量模型的检验101
6.3.2结构模型的检验103
6.3.3路径分析103
6.4本章小结104
第7章 人因要素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领导、团队、下属的视角:专题研究之三105
7.1理论回顾105
7.1.1领导意愿105
7.1.2团队认同与下属认同106
7.2研究假设推演及相应模型106
7.2.1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测评模型106
7.2.2领导意愿、团队认同、下属认同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关系及假设107
7.2.3领导意愿、团队认同、下属认同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路径模型109
7.3数据收集与整理109
7.3.1数据收集109
7.3.2数据整理110
7.4模型的检验与路径分析110
7.4.1测量模型的检验111
7.4.2结构模型的检验112
7.4.3路径分析113
7.5分析与讨论114
7.6本章小结116
第8章 业务整合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路径研究——专题研究之四118
8.1业务整合及其类型118
8.2业务整合测评模型120
8.2.1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120
8.2.2协作意愿121
8.2.3协作程序121
8.2.4信息资源共享就绪度122
8.2.5组织协作就绪度122
8.3业务整合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123
8.3.1纵向整合与电子政务服务能力123
8.3.2横向整合与电子政务服务能力124
8.4模型的检验与路径分析125
8.4.1测量模型的检验125
8.4.2结构模型的检验126
8.4.3路径分析126
8.5本章小结127
第9章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全模型研究——探索性分析的视角:研究专题之五129
9.1数据来源129
9.2数据分析方法129
9.3组织管理因素129
9.3.1描述性分析129
9.3.2探索性因子分析130
9.3.3聚类分析133
9.3.4回归分析133
9.4组织环境因素135
9.4.1描述性分析135
9.4.2探索性因子分析138
9.4.3聚类分析140
9.4.4回归分析141
9.5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143
9.6本章小结144
第3篇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方法及工具147
第10章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国际实践147
10.1国际相关实践147
10.2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148
10.2.1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148
10.2.2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150
10.3 IT架构模型153
10.3.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TIL)153
10.3.2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154
10.4政府总体框架156
10.4.1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E- GIF)156
10.4.2联邦企业架构(FEA)159
10.4.3澳大利亚政府互操作框架(AGIF)162
10.4.4服务提供能力模型(SDCM)163
10.5电子政务能力模型、管理方法与工具167
10.5.1加拿大电子政务能力自查工具167
10.5.2美国IT架构能力成熟度模型168
10.5.3智利电子政务成熟度模型170
10.5.4联合国电子政务成熟度模型175
10.6本章小结178
第11章 基于ITIL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方法180
11.1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概述180
11.1.1相关概念180
11.1.2相关活动182
11.2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190
11.2.1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内涵190
11.2.2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过程191
11.2.3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目标193
11.2.4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效益193
11.3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流程与主要活动194
11.3.1管理流程194
11.3.2主要活动197
11.4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流程控制200
11.4.1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200
11.4.2管理报告200
11.4.3职责和角色201
11.5电子政务服务可用性管理201
11.5.1可用性管理概述201
11.5.2可用性管理流程203
11.5.3可用性管理活动205
11.5.4可用性管理控制209
11.6电子政务服务安全管理209
11.6.1安全管理概述209
11.6.2安全管理的活动213
11.6.3安全管理的流程控制216
11.7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可持续性管理217
11.7.1可持续性管理概述217
11.7.2持续性管理的活动218
11.7.3持续性管理的流程控制224
11.8成本和可能产生的问题224
11.8.1成本224
11.8.2可能产生的问题226
11.9本章小结228
第12章 面向能力成熟度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方法与工具229
12.1管理目标与管理工具229
12.2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230
12.2.1成熟度模型的结构230
12.2.2成熟度等级的划分231
12.2.3组织维及其关键要素232
12.2.4成熟度作用域233
12.2.5成熟度关键变量233
12.3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战略233
12.3.1战略、运营需求和项目组合233
12.3.2项目复杂度和组织能力237
12.3.3项目复杂度与组织能力之间的映射237
12.4能力成熟度评估239
12.4.1能力成熟度评估机制239
12.4.2评级概要图239
12.5结果计算及校验239
12.5.1能力成熟度评估结果计算239
12.5.2能力成熟度评估结果的校验240
12.5.3成熟度属性241
12.5.4推荐行动的逻辑242
12.5.5外包的能力要求及其对评估的影响243
12.5.6机会综述表245
12.5.7机会进度表245
12.6评估结果报告245
12.7部门ICT路线评估246
12.8项目组合管理框架247
12.8.1项目组合管理概要247
12.8.2项目组合管理过程248
12.8.3项目组合管理战略249
12.8.4项目组合管理的组织251
12.8.5项目组合的信息资源252
12.8.6项目组合分析252
12.9项目群管理253
12.9.1项目群管理概要253
12.9.2项目群的范围与管理254
12.9.3项目群规划256
12.9.4项目群执行管理258
12.9.5项目群绩效控制259
12.9.6项目群终止260
12.10本章小结260
第4篇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典型案例剖析265
第13章 案例1:香港电子签章服务绩效——领导和利益相关人的影响265
13.1香港电子签章服务的建设背景265
13.1.1香港政务信息化发展历程265
13.1.2香港电子政务平台266
13.1.3香港电子签章服务268
13.2香港电子签章服务的组织影响因素273
13.2.1香港电子签章服务组织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273
13.2.2香港电子签章服务绩效影响因素模型275
13.2.3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276
13.2.4案例分析结果277
13.3香港电子签章服务影响因素研究的意义279
第14章 案例2:“中国上海”——透明、亲民的服务窗口281
14.1“中国上海”服务窗口的建设背景281
14.2“中国上海”服务窗口优化管理方案281
14.2.1“中国上海”平台的系统环境281
14.2.2平台运维中面临的问题282
14.2.3运维优化的解决方法282
14.2.4运维方案的优点282
14.2.5方案的具体实施283
14.2.6运维方案的运行效果283
14.3“中国上海”网上服务窗口的主要功能284
14.3.1网上办实事284
14.3.2网上促实效284
14.3.3网上听实话285
14.4“中国上海”服务窗口的四大核心任务285
14.4.1政务:拓展网上办事285
14.4.2服务:提供便民服务286
14.4.3公开:发布权威消息286
14.4.4沟通:构建互动渠道287
14.5“中国上海”服务窗口的不足与建议287
14.5.1加大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和认可度287
14.5.2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评估方法288
14.5.3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服务能力288
14.6“中国上海”服务窗口的应用经验289
第15章 案例3: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试点——长春市290
15.1长春市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的背景290
15.2长春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系统架构291
15.2.1信息库系统291
15.2.2目录内容服务系统291
15.2.3跨部门信息共享系统功能实现292
15.2.4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及应用293
15.3长春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应用实例294
第16章 案例4:国内外贸易服务的门户——中国商务部网站296
16.1中国商务部服务门户的建设背景296
1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96
16.1.2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建设296
16.2中国商务部服务门户的建设概况297
16.2.1网站功能和定位297
16.2.2网站内容组织模式300
16.2.3内容发布模式303
16.2.4管理、运营分离305
16.3中国商务部服务门户的项目进展305
16.3.1改版情况305
16.3.2建设与应用成果308
16.4中国商务部服务门户建设的问题和建议310
16.4.1应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310
16.4.2改进服务能力的建议311
16.4.3商务服务网站的推广311
第17章 案例5:三级联动的社会保障服务电子化——“金保工程”313
17.1电子社会保障服务工程的建设背景313
17.1.1金保工程313
17.1.2金保工程的实施背景313
17.1.3金保工程的重要意义313
17.1.4金保工程的指导思想314
17.1.5金保工程的建设目标314
17.2电子社会保障服务系统的建设过程314
17.2.1金保工程的建设要求314
17.2.2电子社会保障服务系统的主要任务316
17.2.3电子社会保障服务系统的总体构架317
17.3金保工程进展情况324
17.3.1 2003年金保工程进展情况324
17.3.2 2005年金保工程进展情况325
17.3.3 2006年金保工程进展情况326
17.3.4 2008年金保工程进展情况326
17.3.5 2009年金保工程进展情况326
17.3.6“十一五”所获得的主要成就327
17.4金保工程的总体应用情况328
17.4.1各省地区应用情况328
17.4.2面临的形势和挑战330
参考文献333
附录348
附录1问卷设计348
附录2数据收集350
附录3数据字典353
附录4数据清洗355
附录5数据修复359
附录6数据信度保障362
附录7数据统计特征365
附录8电子政务能力成熟度模型测评体系370
热门推荐
- 1168483.html
- 2692605.html
- 2097426.html
- 186491.html
- 2833137.html
- 3903533.html
- 2600292.html
- 399956.html
- 2837365.html
- 2316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20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72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4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17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16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75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22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2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3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2024.html